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光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684
颗粒名称:
二、光源
分类号:
U491.5+3
页数:
1
页码:
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的道路照明光源经历了从植物油到煤油,再到电力照明的演变。50年代使用白炽灯,60年代开始使用汞灯,70年代高压汞灯普及,80年代开始使用高压钠灯。民国时期照明干线都是架空线路,60年代开始铺设地下电缆。
关键词:
福建省
道路照明
光源
内容
清末,道路照明以植物油为光源,鸦片战争后改以燃烧煤油为光源,清宣统元年(1909年)后,开始以电力作为道路照明,沿续至今。
道路照明光源,随着城市发展而变化。50年代,采用的是第一代光源白炽灯。1956年,福州市在八一七路、东大路试安装二条40瓦管型日光灯以取代原60瓦的白炽灯,提高照明度,其他各地区仍以白炽灯为主。60年代,福州装备第二代光源汞灯。1968年,福州市五一路建成,设置高悬臂型灯架,试安装83盏125瓦高压汞灯。70年代,高压汞灯在全省各城市主干道中普遍使用。1979年,三明市研制一套由光控管和接触器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取代人工开闭电源的老办法。80年代,路灯的照明度又有了提高,开始装置第三代光源高压钠灯。1981年,福州市先在东大路试装27盏,1984年又在扩建的华林路安装33盏,接着在城区主干道上逐步改装。入夜,漫步在新扩建的六一路,两排双叉式的高压钠灯放射出橙黄、桔红、乳白、淡紫的光芒。1982年,厦门市在湖滨中路、南路修建快车道,安装184盏高压钠灯。三明、泉州、龙岩、南平、漳州等地主要干道也都相继装上高压钠灯。
民国时期,照明干线都是架空线路。60年代开始铺设地下电缆。福州市在新建的五一路和古田路中,改架空线路为地下铺设,埋设全省第一条27400米的多股铝芯聚氯乙稀绝缘线。接着,三明、漳州、泉州等其他城市也先后在部分主次干道上埋设电缆。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