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民国测绘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测绘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5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国测绘机构
分类号:
P205
页数:
4
页码:
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民国测绘机构的情况。其中包括省陆地测量局、省水利测量机构、省公路勘测机构、省地政土地测量机构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民国时期
测绘机构
内容
一、省陆地测量局
民国初,因军事需要,决定筹建测绘机构,招聘北京测量学堂和上海两江测量学堂毕业的测绘技术人员任教职,在福州圣庙路创办福建陆军测量学校。招收学员50余名,分设三角、地形、制图3个班,学制为两年。该班学员毕业后,成为福建省首批专职军事测绘技术人员。以教员为骨干,学员为基础,增加后勤行政人员,于民国元年(1912)下半年都督府参谋司测绘科撤销,建立“福建省陆军测量局”,受北京参谋本部陆军测量总局及福建督军府管辖。着手筹办福建省军用地形图的测绘工作。
民国16年(1927)4月,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同年5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成立。福建省陆军测量局改隶于南京参谋本部陆军测绘总局,定名为“参谋本部福建省陆军测量局”。民国17年(1928),由陆军测绘总局召开全国测量会议,邀请各专业部门派代表参加,决定改“陆军测绘总局”为“陆地测量总局”。其后福建省陆军测量局也就更名为“福建省陆地测量局”,仍属军事性质,其成果成图一般提供军事部门使用。该局设置副官、秘书二室及三角、地形、制图3个科。副官室由副官、庶务、军需、储存员等人组成。秘书室由秘书、书记、司书等人组成。各科均下设两个股,分理各自业务,全局人员有60余人。
民国18~19年(1929~1930),福建省陆地测量局招收两批新学员,每批50余人,分班培训三角、地形、绘图的技术人员,学制为一年半。该两批学员毕业后,部分人员被分派到各科室供职,当时该局人数已充实到100多人。
民国26年(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地测量局机构屡经更迭。27年(1938),重庆成立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隶属于军令部,福建省陆地测量局由福州迁至沙县,至28年(1939)春,因抗日战争局势紧张,军令部测量总局命令福建省陆地测量局缩编为测量队,改称“福建省陆地测量队”,由福建省地政局代管。此时部分测绘人员有的转到地政部门,有的遣散。测量队的组织形式是:队长下管三角、地形、绘图3个组。各组有组长1人,组员若干人。队部有书记、会计员、庶务员、储存员各1人,文书2人,全队共40余人。队址设在沙县林家祠。29年(1940)春,福建省陆地测量队改隶省保安司令部管辖,队的名称和组织形式及人员数不变,只是恢复原来的军事性质。办理闽中、闽东一带军用地形图的测量任务,因该队人员有限,外业力量不足,乃由省保安干部训练所举办短期测量训练班,抽调干训所两队学员培训为测量员,由测量队组织测绘闽中、闽东1:5万地形图。自29年(1940)8月开始至30年(1941)12月完成测图任务,后召回部队。31年(1942)1月,军令部测量总局命令测量队恢复陆地测量局编制,改称“军令部福建省陆地测量局”。其组织形式与原陆地测量局相同。人员补充到70余人。同年,该局招收绘图短训班学员,培训半年,毕业后分派到制图科绘图股工作。32年(1943)3月,测量局又招收三角、地形培训班学员30余人。不久,该班被中央测量学校承认为中央测量学校训练班第八期。该批学员毕业后,分别充实到三角科或地形科工作。34年(1945)秋,抗日战争胜利。同年11月,陆地测量局由沙县迁回福州。由于圣庙路原局址房屋于抗日战争期间被破坏,新局址暂设于山观音阁。35年(1946)春,陆地测量局又奉命缩编为测量队,改称“军令部测量第十队”,将原有的三角、地形、制图3个科改为3个课。同年秋季,南京政府撤销军令部,成立国防部。国防部内设测量局,管辖全国各省测量队。福建省测量第十队则改名为“国防部测量第十队”。38年(1949)初,测量第十队又改称为“国防部地形测量第八队”,至1949年8月,福建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接管。
二、省水利测量机构
本省修浚闽江局,始于民国5年(1916),福州政府和闽海关税务司费妥码,为使寻常来往福州的海轮对以直达南台,因而动了修浚闽江的念头。7年(1918),福州政府派员与领事团以及中外商界代表组织一个“修浚闽江董事会”和“干事团”。8年(1919)6月,正式成立“修浚闽江总局”,直属闽海关,专事疏浚闽江尾闾南台至马尾一段河道,其经费出自海关附加之浚河捐,初由外人经理其事。同时成立工程处。工程处设测量、图算、流量、工务等4个科,17年(1928)6月收归省有,继续整治,至21年(1932)2月改称为“福建省政府修浚闽江工程局”,23年(1934)6月又改名为“闽江工程委员会”,除继续台马段河道外,兼办南北港工程。
民国24年(1935)2月,省建设厅设立“水利总工程处”,总司全省水利工程事宜。总工程处先后分设“闽江上游下游洪水流量测量队”、“剑溪水道测量队”、“九龙江测量队”、“晋江测量队”、“水准测量队”。各测量队人员编制在30人左右,水准测量队只有15人。26年(1937)8月,水利总工程处裁并,由公用事业管理局设科办理,渐注意于内地农田水利工程,设立3个测勘队,每队人员15~20人不等,同时施测闽江各支流水准。28年(1939),“公用事业管理局”机构裁撤,水利事业暂由建设厅第一科直接办理,基础组织仍旧不变,并另行组织第一、第二两个测量队,每队均30人,施测沙溪及建溪水道。
民国32年(1943)3月成立“水利局”其附属机构中设有“农田水利设计测量队”及“水道测勘队”共40余人,不久与工程处合并,分驻到各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配合水利工程施工测量工作。另建立有3个水文站,分驻福州、南平、永安、测量闽江水系的流量,并设立水标站44处,至33年减为32处。此外,尚有华北水利委员会一个派驻本省的第三测量队第一勘查队有40余人,协助本省交通农田水利工程勘测事宜,34年(1945)11月,成立“九龙江水道测量队”,人员编制约30人,施测九龙江北溪、西溪、南溪等处航道。
三、省公路勘测机构
福建省公路勘测机构,早在民国7年(1918)粤军陈炯明入闽,即在漳州成立汀漳工务总局,开始组织测量队,测量漳州至浮宫公路。10年(1921)福建省成立“公路筹备处”。11年成立“省道局”。16年(1927)5月省道局撤销,成立“省建设厅公路局”。18年(1929)制定了《福建省公路局勘测路线规程》,全省公路勘测工作,始由省公路局统一审定,随后根据路线长短计划的需要,成立若干个公路测量队,每个测量队设队长1人、队员1人、助手2人、测量工人7至8人。
民国23年(1934),省建设厅成立“公路总工程处”。各路段成立有工程处及测量队,按《公路测量细则》规定:路线测量分预测、定测两个阶段。预测设中线、水准、地形3个组,定测设中线、水准、用地3个组。27年(1938)又制定《测量队组织规程》,对测量队组织编制作了明确规定:测量队设队长1人,由工程师兼任,队设选线、中线、水准、地形、横断面、用地等6组,全队技术人员9人,事务员、测工、小工共34人。同时制定《简捷测量队暂行办法》。简捷测量队是用于新筑公路来不及正式测量的,以及协助不列等公路建筑而设置的。该队规定设队长1人(兼任选线工作),内分经纬仪、水准仪两组,经纬仪组掌握选线、中线、地形测量;水准仪组掌握中线高程。桥涵位、横断面的测量。全队技术人员4人,事务及测工等20人。
民国28年(1939),福建省公路局总工程处改组为“福建省工程局”,全省分设3个工程处及若干“改善工程测量队”,修测于邵武、光泽、建泰宁以及漳龙各路段。30年(1941)2月,福建工程局进行调整,公路勘测并入建设厅第五科管理,至9月改称“福建省土木工程局”,负责公路及水利两部门工作。32年(1943)5月,公路和水利又恢复分立为公路局及水利局。同年5月,公路局又改为“福建省交通局”。
民国36年(1947)4月,交通部公路总局颁发《公路路线勘测规程》,对路线踏勘队、测量队的人员组织有新的规定:踏勘队设总工程司兼队长1人(或由经验丰富的副总工程司及正工程司兼),副工程司或帮工程司1人,工务员1至2人,事务员1人,测工、小工若干人,视工作需要而增减。测量队初测、定测均设副总工程司兼队长1人,或正工程司兼任选线定点组工作;副工程司及帮工程司任其他各组工作,初测所需员工40人至55人,定测所需员工44人至62人,具体人数视实际需要临时酌定,同年成立“闽赣国道测量队”,重新划定福建省福厦、福马、福古瓯、浦延、建邵光等公路线属国道范围,由国道测量队进行改善勘测修复。
四、省地政土地测量机构
本省地政创始于民国4年(1915),当时主管机关为“福建省土地调查筹备处”。17年(1928),举办厦门市禾山特区土地测量,委托省陆地测量局代办,该局派测绘人员30余人进行施测。19年(1930),福州也开办土地测量。24年(1935),福建省民政厅内组织地政筹备股。25年(1936)“福建省地政局”成立,开始计划土地测量工作。26年(1937)初,在福州西湖澄兰阁招收了两期学员,分清丈、绘图、求积3个班,招收对象为高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清丈班为男同学,绘图和求积两班为女同学,两期共300余人,进行了短期技术培训,为期6个月,毕业后派出担任土地测量工作。同年,本省先从仙游县开始,试行土地编查工作。土地编查是一种简易的地籍测量,经试行认可后,即推行全省。“土地编查队”设正、副队长各1人,队检查1人,事务员2人,文书、缮写各1人。队下设内业组组长1人,绘图员、求积员若干人。另设若干外业组,每个外业组设有组长1人,地形划段员1至2人,测编员若干人。每个测编作业小组只有1个测编员,1个工人。自1937~1942年,全省陆续增加有6~7个土地编查队伍。编查进程除城镇外,共分12期,每期编查4~6个县份,用了5年时间,完成全省编查工作。
民国30年(1941),开始进行城镇土地测量工作,到32年(1943),共完成69个城区(内包括县辖镇及居民地稠密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地籍整理工作。先后共组织有21个“土地测量队”。土地测量队设队长1人,事务员及文书各1人,队下设内业组长1人、绘图员若干人。外业设一至两个组,每组设组长1人,检查员1人,测量员若干人,每个作业小组有测工2人。土地测量队及土地编查队均隶属于省地政局管理。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测绘志》
本志记述了福建省测绘事业的发展变化,包含测绘机构、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量、遥感应用、测绘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