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散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508
颗粒名称: 四、集散市场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
页码: 1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码、海澄、洋口、赛岐等地是福建省的米谷集散市场,具有便利的水陆运输和丰富的产粮资源。在清末民初,石码是闽南粮食吞吐口岸之一,每年有数以千计的民船将稻谷运进石码加工后转运销售。海澄被称为"米城",拥有活跃的粮食加工与运销行业,吸引了许多粮商进行交易。洋口是闽北粮食集散地之一,每年有大量食米经洋口转运至福州等地。赛岐是闽东粮食集散地,主要将寿宁、柘荣等县的米谷转运福州等地。
关键词: 福建省 水陆运输 交通运输

内容

石码、海澄、洋口、赛岐、涵江等地,水陆运输较方便,邻近县乡产粮较丰,是福建省的米谷集散市场。
  龙溪县(今龙海县)石码,位于九龙江下游,水陆交通方便。早在清末民初,每值稻谷登场,华安、长泰、平和、南靖、漳浦等地,数以千计民船,把稻谷运进石码加工后,转运各地销售,成为闽南粮食吞吐口岸之一,民国初年,石码镇就有碾米作坊六七十家,年加工量约30万市担。加工业的繁荣,促进了粮食市场的发展,石码的南台庙一带米市,各地粮商云集,日出而市,日中而散。民国9年(1920)以后,随着使用蒸气机,柴油机和电力为动力的碾米厂出现和发展,全镇用机械加工的碾米厂达40多家,粮食运销吞吐量达120万市担以上。加工后的食米,主要运销厦门及泉属各县,部分销往广东的汕头、潮州等地。正常年景销往厦门10万市担、泉属25万市担。此外,每年还输入面粉18万包、豆类7万多包,除本地消费外,余均转销南靖、平和、华安等地。
  抗日战争开始后,海运受阻,石码各碾米厂奉令内迁,全部停业,又恢复作坊加工,谷米运销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石码粮食加工、运销行业纷纷复业,一度又展现繁荣景象。但1946年6月以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粮价暴涨,市场混乱,石码粮食加工、运销行业又趋向衰落。
  抗日战争以前,海澄有县城、白水营、浮官及海沧等四个米谷集散点,粮食加工厂、坊多,谷贩也多,粮食加工运销十分活跃。泉州、厦门米客称海澄为“米城”,慕其粮丰质优,竞至交易。民国14年前后,海澄街上就有米店二十多家,有的还安装有砻谷碾米机器设备,或雇用人力、租用牛力砻谷。米商除米店外,还有不开铺面的谷贩子,从事谷米的贩卖活动。海澄米谷进出运销,多由港口水运,陆路运输则利用牛、驴、马车。民国26年(1937)统计,海澄运销出去大米达6万市担。
  顺昌县洋口,地处富屯溪畔,是闽北粮食集散地之一。洋口食米多来自建宁、泰宁、将乐等县和本县附近乡间。清末民初,每年经洋口转运福州等地食米约有50万市担,以后逐年减少。至民国24年(1935),集运至洋口的食米仅7.5万市担,其中转运福州等地5.3万市担。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经洋口转运的食米又有很大的恢复和增加,最盛时期,每年到达洋口的粮船接近万艘(每艘载米80~100市担),食米多由米行收购后,再运销南平、福州等地。当时洋口米行达20多家,有的米行在福州还设有行庄,经营食米批发或零售,并收集粮市行情,随时向洋口米行联系。
  福安县赛岐,是闽东粮食等货物重要集散地。运到赛岐的米谷主要来自寿宁、柘荣、周宁、政和等县和附近的上白石、潭头等地。一般年景由赛岐转运福州、闽南等地谷米年约6万多市担。1940年前后因平潭岛受灾和1946年闽南水患,由赛岐转运出去的粮食增加至10万多市担。当时赛岐经营粮食运销的粮商有8家,各家都设有粮食加工设备,每月可加工粮食1200~1600市担。(①第一节参考资料:陈铿:《明清福建农村市场试探》,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巫宝三、张之毅:《福建省食粮之运销》,国立中央研究院社科所,民国27年5月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运输、粮食产销和流向的变化,省内粮食集散市场也发生兴衰演变,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三节中的粮行米市。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粮食志

《福建省志·粮食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按志体要求,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由序、述、志、记、图、表、录等部分组成,以志为主体,图、表分别穿插在有关章、节、目之中。全书内容共分粮食市场贸易、赋粮、革命根据地粮食工作、粮食计划收购、农村粮食计划供应、市镇粮食计划供应、油脂油料购销、粮油议购议销、粮油调运、粮油仓储、粮油加工、饲料、粮油价格、粮油管理和机构人员等15章共53万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