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5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市场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6
页码: 7-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粮食市场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产地市场、消费市场、消费兼转运市场、集散市场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粮食 市场

内容

福建粮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直至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后才开始逐步发展,但其规模和交易量很有限。延续到明末清初,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福建城乡市场上粮食交易已有较大发展。清末至民国,随着粮食商业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粮食市场逐渐扩大,流通交易方式也产生相应的发展变化,全省基本形成为产地市场、消费市场、消费兼转运市场、集散市场四类。
  一、产地市场
  产地市场,亦称农村市场。福建农村市场包括县城墟市、镇、墟、集、街、场以及贸易性庙会等,多定期进行交易。历史上福建开发较迟,直至唐宋时期,农村市场才随着生产的发展开始出现,主要是农村小生产者之间产品交换。农民以粮食等农产品,到墟市上交换布帛、食盐和铁器等杂货,或换取货币,用以缴纳赋税或购买一些必需品。唐宋时期福建农村墟市数量很少,交易数量十分有限。延续到明弘治年间,农村墟市数量仍然不多,全省八府一州只有186个墟市。(①据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十四、十五统计而得。)
  随着明嘉靖、万历年间社会风俗和经济的变化,福建农村市场有较快的发展,墟市数量不断增加。入清以后,农村市场更加兴旺发达,一般的县都有六七个墟市,多的达二十多个,并出现诸如粮食、猪、牛等专业性市场。如建宁城北的溪口米墟,多由邻近的江西广昌等地农民挑运食米来该地换取食盐,成为赣米闽盐交换的枢纽,每逢墟日约有三五百担食米上市。因而溪口的米商又大多兼营食盐。
  清乾隆时起,福建种植经济作物和经营初级产品加工、销售的人数增多。墟市亦随之扩展,农村粮食销售量不断增加,墟市上粮食交易更加活跃。如龙岩的大池,是个重要的食米市场,每逢二七墟期,“米贩云集”。(②道光《龙岩州志》卷七,民国《龙岩县志》卷十七。)又如建阳县,每年二月,“突添江右人数十万,通衢市集、饭店渡口有毂击肩摩之势,而米价亦昂。”(③陈盛韶:《问俗录》卷一。)
  清末至民国,墟市仍为福建最普遍的粮食等农产品市场形式,尤其在闽西、北、南各地占有重要地位。
  产地粮食市场的组织及交易方法多种多样。除小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外,粮商采购的粮食,主要不是生产者的余粮,而多半是地主出售的租谷。但在收获季节,有的农户特别是贫苦农民,为了还债或急需用款,也出售粮食,到了春季则靠出卖劳动力的收入,再以高价买进所短缺的口粮。从事农村粮食市场交易的有农户(包括农民及地主)、粮贩、粮商及加工厂坊或碓户。粮食交易方法以闽北为例有:(一)农户将稻谷或糙米直接售给粮贩、粮商或碓户。(二)粮贩或碓户登门收购后,转售给粮商,再由粮商运往县城或外地出售。(三)有的粮商将收购的粮食转售给船户,由船户运往洋口、南平、福州等地出售。
  农村市场交易时间大都集中于稻谷收获后数月,但有的市场因地主、富户囤积,大量交易多在收获后翌年春季青黄不接时期。
  福建农村粮食预买预卖也很普遍,称为“卖青苗”。如邵武县多于稻谷收获前几个月,由粮商、地主放款给农户,规定借款1元收获时还稻谷一旧担(约合1.4市担),通常稻谷一旧担价格在3元上下,农户损失很大。这种预买预卖通常靠口约或订立字据。
  二、消费市场
  福州是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工商业中心,城市人口密集,市场粮食主要依赖省内调剂和省外输入,绝大部分供本市消费,不再转销外地,故是福建最大的粮食消费市场。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福州粮食市场的组成及交易方法主要是:
  (一)米贩。多是产地米商或代理商,把食米运到福州后,大都委托米牙代卖。闽东米贩为防海运船舱进水食米受浸,多运稻谷到福州出售。
  (二)米牙。多属代理商性质,既代理卖方出售米谷,也代理买方买米谷,收取牙佣。有的还兼营门市销售。米牙一般只有少量资本和简单的衡器等设备。规模大的米牙有八九人,小的只有一二人。福州米牙有六七十家。
  除米牙外,还有经纪性质的牙人,他们仅凭个人与买卖方的关系在米市上活动,充当说合交易的中间人。
  (三)米行。米行在福州是粮食批发商,有的还兼营米牙。米行的资本比较雄厚,少者几万元,多者百万元,除在福州买进米谷外,有的还向上海、香港等地采买运入大米。
  福州米行有30多家,多数拥有砻谷碾米机器设备,规模大小不一,有的日夜加工最多出米400包(每包160市斤),一般在100包左右。
  除米行外,还有面粉行,船头行20多家,经营面粉、豆类的采购和批售业务。
  (四)零售店。福州经营米的零售店称为米店;经营面粉的零售店称盘贩;经营豆类的零售店称豆行。米店主顾为城市居民,盘贩主顾为饮食店、馒头店;豆行主顾为酱园及豆腐店。福州米店经登记者有300多家,盘贩有10多家,豆行有11家。
  福州水道分叉,粮食市场交易方法:闽北来的粮船多集中于万寿桥西三保一带;闽东及省外、国外来的粮船多停靠在桥东台江一带。米谷交易时,买方多由米牙经纪人带到船上看货论价成交,或由粮贩、船户自带货样到米牙或米行,由米牙经纪人居中说合成交,收取牙佣。米牙所取牙佣,各路米谷不尽相同。按货值计算,一般米每担取卖方1~2%,取买方0.5~1%。零售店主要向本市米行或粮贩购进,转售予消费者。
  米行向上海、香港等地办米,多委托驻地办庄代办,米运来后,多先存仓库,待价出售。
  福州米谷交易季节,旺淡不明显,闽北来的米交易季节为农历十月至翌年二月。邻县及闽东来的米谷交易季节为七月至翌年三月。省外及国外来的米交易季节则为一月至六月。
  面粉及豆类,福建货源有限,多从省外输入,其交易方法与输入的省外米相似,但多有经纪人从中介绍。
  三、消费兼转运市场
  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海运发达,商贸繁荣,水陆交通方便,是本省粮食消费兼转运市场。
  抗日战争前,厦门粮食市场十分兴旺,粮商网点密集,输入粮食除供本市消费外,大部分转运泉州、莆田、同安、晋江、金门、汕头等地。
  据民国21年(1932)调查,厦门粮食市场组成及交易方法(①厦门市粮食局:《厦门粮食志》(解放前),鹭江出版社,1989年8月版。)主要是:
  (一)洋行。洋行是外国商人或外籍华商开办的粮食批发商,全市有9家。他们资金雄厚,有的还拥有海运轮船,直接往上海、香港、仰光采办粮食。
  (二)批发米商(包括顶盘商及二盘商)。由本市商人经营粮食批发的顶盘商有15家,分为仰光郊和大、小北郊(商帮名称),分别主营缅甸、暹罗等国洋米、长江以北豆类和芜湖大米等。有的还在港、沪重要商埠设办事处,跨地经营;有的还拥有船只,兼营粮运。五谷二盘商有32家,专营米谷、杂粮批发,有的还兼门市零售。还有专营面粉、杂货转运的二盘商10多家。
  (三)零售商。即零售米店,全市有110多家。销售食油、面粉、糖零售店80多家。粮食市场交易方法,一般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二种。现货交易多是零售米店向本市批发米商购进转售予消费者。期货交易又分为定期与不定期二种:定期交易多是当地粮商与外县粮商的交易;而不定期交易多为当地粮商与运输商之间交易,多在洋米或外埠米到港时,由批发商到船看货,直接与运输商论价成交。有的批发商还兼营食米、面粉转运交易。
  厦门粮食市场发展很快,经营方式也灵活多样。主要方式如:(一)一业为主,兼营他业。资金雄厚的顶盘商(包括部分二盘商),或以粮业为主,兼营他业;或以他业为主,兼营粮食;或同时经营多业。有的还在重要商埠(如港、沪等)设立分号或办事处,跨地经营。有的自备船只,兼办航运,直接到产地或中转口岸贩运粮食及其他货物。(二)批零兼营,有所侧重。绝大多数二盘商,除从事批发业外,还自设门市兼营零售。(三)商工一体.前店后坊。民国时期,在洋米大量输入厦门、占据市场的情况下,为了与洋米竞争,一些经营邻近漳州所属各县粮食的二盘商和顶盘商,以及较有资金或有经营经验的零售商,都附设米绞,从内地运入糙米,加工碾白,在自己的门市批销或零售。抗战前在厦门首屈一指的碾米商有“六丰公司”等,专加工、批售从海澄、浮宫一带运入的糙米,加工后的白米称“成记占”,颗粒圆硕,晶莹剔透,以质量优于洋米而蜚声粮市。(四)注重信息,优质服务。厦门粮市竞争激烈,起落变化大,谙熟经营之道的,莫不注重掌握市场行情,以变取胜。如鹭江道“南侨”行(业主谢生顺、叶潮来),在洋米畅销时,即专门经营仰光米的批发;内地米走俏时,便租船直接到产粮区采办批销;台湾蓬莱米价贱时就大量购进,涨价时及时抛售,获利近倍。抗战初期鼓浪屿粮市繁盛时,“朝记”、“活源”两家米店,掌握战时市场规律,常囤大米一两千包,可以随时应付顾客。绝大多数零售米商,尽管资金短缺,每次进货不多,但他们早开门、晚关门,一天营业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品种齐全,送货上门;有的还可以赊销商品,服务良好,倍受顾客青睐。
  四、集散市场
  石码、海澄、洋口、赛岐、涵江等地,水陆运输较方便,邻近县乡产粮较丰,是福建省的米谷集散市场。
  龙溪县(今龙海县)石码,位于九龙江下游,水陆交通方便。早在清末民初,每值稻谷登场,华安、长泰、平和、南靖、漳浦等地,数以千计民船,把稻谷运进石码加工后,转运各地销售,成为闽南粮食吞吐口岸之一,民国初年,石码镇就有碾米作坊六七十家,年加工量约30万市担。加工业的繁荣,促进了粮食市场的发展,石码的南台庙一带米市,各地粮商云集,日出而市,日中而散。民国9年(1920)以后,随着使用蒸气机,柴油机和电力为动力的碾米厂出现和发展,全镇用机械加工的碾米厂达40多家,粮食运销吞吐量达120万市担以上。加工后的食米,主要运销厦门及泉属各县,部分销往广东的汕头、潮州等地。正常年景销往厦门10万市担、泉属25万市担。此外,每年还输入面粉18万包、豆类7万多包,除本地消费外,余均转销南靖、平和、华安等地。
  抗日战争开始后,海运受阻,石码各碾米厂奉令内迁,全部停业,又恢复作坊加工,谷米运销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石码粮食加工、运销行业纷纷复业,一度又展现繁荣景象。但1946年6月以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粮价暴涨,市场混乱,石码粮食加工、运销行业又趋向衰落。
  抗日战争以前,海澄有县城、白水营、浮官及海沧等四个米谷集散点,粮食加工厂、坊多,谷贩也多,粮食加工运销十分活跃。泉州、厦门米客称海澄为“米城”,慕其粮丰质优,竞至交易。民国14年前后,海澄街上就有米店二十多家,有的还安装有砻谷碾米机器设备,或雇用人力、租用牛力砻谷。米商除米店外,还有不开铺面的谷贩子,从事谷米的贩卖活动。海澄米谷进出运销,多由港口水运,陆路运输则利用牛、驴、马车。民国26年(1937)统计,海澄运销出去大米达6万市担。
  顺昌县洋口,地处富屯溪畔,是闽北粮食集散地之一。洋口食米多来自建宁、泰宁、将乐等县和本县附近乡间。清末民初,每年经洋口转运福州等地食米约有50万市担,以后逐年减少。至民国24年(1935),集运至洋口的食米仅7.5万市担,其中转运福州等地5.3万市担。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经洋口转运的食米又有很大的恢复和增加,最盛时期,每年到达洋口的粮船接近万艘(每艘载米80~100市担),食米多由米行收购后,再运销南平、福州等地。当时洋口米行达20多家,有的米行在福州还设有行庄,经营食米批发或零售,并收集粮市行情,随时向洋口米行联系。
  福安县赛岐,是闽东粮食等货物重要集散地。运到赛岐的米谷主要来自寿宁、柘荣、周宁、政和等县和附近的上白石、潭头等地。一般年景由赛岐转运福州、闽南等地谷米年约6万多市担。1940年前后因平潭岛受灾和1946年闽南水患,由赛岐转运出去的粮食增加至10万多市担。当时赛岐经营粮食运销的粮商有8家,各家都设有粮食加工设备,每月可加工粮食1200~1600市担。(①第一节参考资料:陈铿:《明清福建农村市场试探》,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巫宝三、张之毅:《福建省食粮之运销》,国立中央研究院社科所,民国27年5月版。)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运输、粮食产销和流向的变化,省内粮食集散市场也发生兴衰演变,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三节中的粮行米市。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粮食志

《福建省志·粮食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按志体要求,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由序、述、志、记、图、表、录等部分组成,以志为主体,图、表分别穿插在有关章、节、目之中。全书内容共分粮食市场贸易、赋粮、革命根据地粮食工作、粮食计划收购、农村粮食计划供应、市镇粮食计划供应、油脂油料购销、粮油议购议销、粮油调运、粮油仓储、粮油加工、饲料、粮油价格、粮油管理和机构人员等15章共53万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