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34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7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地处、气候、山脉、自然环境、地理面积、海域面积,资源丰富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地理
概述
内容
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最南端是东山县的兄弟屿大柑山,北纬23°32′,靠近北回归线;最北端是浦城县忠信乡的无名坑,北纬28°19′;南北纬度相差4°47′。最西点是武平县东留乡的南坑,东经115°50′;最东点是福鼎县台山列岛的门前屿,东经120°43′;东西经度相差4°53′。全省东西宽约540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陆域的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为邻;东瀕东海,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两省最近处相距仅70海里。
福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了福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
福建区位条件优越。首先,它位于国内最大港口上海港与南方大港广州、香港之间,福州至上海航程433海里,厦门至广州381海里,至香港292海里,海运十分方便。其次,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相距最近,福州至基隆港航程仅149海里,厦门至高雄港仅165海里,朝发夕至。第三,福建与东南亚相距不远,是全国著名侨乡,有800多万华侨和华裔旅居海外,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这种区位条件,对福建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加强与“三胞”联系,十分有利。在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福建能发挥特殊的作用。
福建是全国陆域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仅大于江苏、浙江、宁夏、台湾和海南等省区。全省陆域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域土地总面积的1.26%。
福建东瀕东海,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千米,其中20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渔场面积就有12.51万平方千米,比全省陆地面积还大。有32个临海的县、市、区。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近岸岛屿星罗棋布,海洋资源丰富多样,为建设“海上福建”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截至1997年底,全省辖9地(市)及84个市、县、区,人口3282万人。
福建省具有三个自然综合特征,即山多、海阔和亚热带气候。
福建多山,向有“东南山国”之称。按地貌类型划分,山地、丘陵面积很大,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2.39%,其中山地占53%,丘陵(包括浅丘陵台地)占29%。(①1983~1986年,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对全省第一级土地类型面积进行量算,其结果是:山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5.78%,丘陵与盆谷地占43.33%,两者合计为89.11%,其余为台地、平原和水域。)山地丘陵所占比重之大,在全国沿海各省区与亚热带东部各省区中居前列。
福建不仅山地丘陵面积大,而且坡度也很大。据省林业部门1978年对全省88747.3平方千米林业用地的坡度量算结果可以看出:(1)在全省林业用地中,坡度>15°的面积占82.69%;其中>25°的面积占49.59%。在各坡度级中,陡坡(25°~35°)所占比重最大,达36.36%;其次为斜坡(15°~25°),占33.10%;35°以上的急坡和险坡也占13.22%。福建山地坡度之大,在沿海各省区和亚热带东部的省区中首屈一指。(2)坡度>15°在各类地貌中所占的比重:中山占85.07%,其中>25°的占54.29%;低山占86.97%,其中>25。的占58.31%;高丘陵占84.83%,其中>25°的占48.90%;低丘陵占72.21%,其中>25•的占30.55%;浅丘陵台地占28.78%,其中>25°的占6.16%。高度与坡度基本上呈正相关。(3)高丘陵在林业用地中面积最大,占34.14%;其次为低山,占61.92%。两者合计占96.06%。这两种地貌坡度大,在缺乏植被覆盖的情况下,最易发生水土流失。目前的情况是低山森林覆盖较好,是福建省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区;而高丘陵地区农业开发利用较多,植被覆盖相对较差,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福建山地的排布很有规律。境内有两列北北东走向的大山带,一列为闽西大山带,由武夷山脉组成,位于福建与江西交界处;另一列为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脉和博平岭组成,位于本省中部。这两列山脉平均海拔约1000~1100米,宽约70~80公里,相互平行,绵延达500余公里,构成了山地的主体。地势由山脊线向两侧渐次降低,地貌类型由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平原,作有规律的分布。但在闽西大山带西侧,因受邵武一石城深、大断裂的控制,多形成悬崖陡壁。
在武夷山脉中,有许多与山脉直交或斜交的垭口,它们有的由断层陷落而成,有的是古老的河谷。这种垭口,都以“关”、“隘”、“口”命名,是闽、赣两省间和闽、浙两省间的交通孔道和军事要冲,也是冬季北方冷空气入侵的通道。著名的有浦城县的枫岭隘,武夷山市的分水关和桐木关,光泽县的铁牛关和杉关,邵武市的黄土关,建宁县的甘家溢,宁化县的姑岭溢,长汀县的古城口及武平县的黄土隘等。福建的地形,根据上面的描述,从西向东作一个地形横剖面图,就能清晰地看出它很像一个马鞍;如果再把这一地形向西延伸到江西平原,向东延伸到台湾海峡,马鞍状地形就更加明显。
在广袤的山地中,镶嵌着许多小型的山间盆地,主要分布在两大山带之间的长廊地带(即闽江上游地区),其它如汀江、九龙江、晋江和交溪等中上游,也都有分布。按其成因多属侵蚀一构造性质,并有薄层的第四纪沉积。盆地分布的高程相差很大,有的海拔仅10米左右,如福州和漳州盆地;有的高达700~800米,如寿宁盆地、柘荣盆地、周宁盆地、屏南盆地和德化盆地等。每个盆地都为江河所串连,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在平面图上呈串珠状。这种河谷形态为水利建设提供良好的坝址和库址。在峡谷地段,山丘直薄江岸,水流湍急;在盆谷地段,河谷开阔,水流缓慢,两岸发育了宽窄不一的冲积平原、漫滩和阶地。盆地是山区主要的农耕地带,居民点密集,大部分工业区也布局在这里。福建大部分城镇都坐落在盆地内,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从盆地沿河两侧的平原到边缘山地,由于地貌发育阶段的不同,形成了明显的层状地形,每一层级的自然地理结构都不相同,因此在利用上也有差异。每个盆地既是一个地貌单元,又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一般都具有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的有利条件。
福建多山对自然环境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大山带和海岸轮廓基本线的排布态势,使福建气候、植被和土壤的纬向地带性分布发生明显的偏向。也就是说,它们不像纬线一样呈东西方向分布,而是呈北北东一南南西或北东一南西方向分布。福建境内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红壤地带与南亚热带季雨林一赤红壤地带的界线,大致在连江黄岐半岛一福州一福清宏路一永春蓬壶一华安一永定下洋一线。
第二,两大山带及其中间长廊状谷地所形成的马鞍状地形,对冬夏季风的运行有很大影响,从而导致气温、降水的地区差异。冬季,两大山带能重重阻挡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即使冷空气沿垭口侵入后,也因崎岖地形的阻滞而迅速变性,寒势大减,所以福建冬温较同纬度的江西高;夏季,暖湿的海洋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内陆输送,由于山带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全省降水量的分布明显地呈现出“两多两少”,即沿海和海岛地区因地势较低,风力较大,水汽凝结的可能性较少,故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多在1100毫米左右,特别是闽东南沿海突出部和岛屿地区,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显著,风速特大,降水量少,年降水量仅900~1000毫米。向内陆随着地势的上升,降水逐渐增多,至闽中大山带东坡,年降水量达到1700~1800毫米,其中周宁、德化和南靖、平和是多雨中心;两大山带之间的长廊状谷地,因处于背风坡,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在1500~1600毫米之间;到了闽西大山带,因地形抬高,年降水量可达1800~2000毫米,武夷山市西部地势全省最高,黄岗山(海拔2158米)一带年降水量可达2200毫米以上,是全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第三,闽西大山带是福建闽江水系、汀江水系与江西鄱阳湖水系、浙江新安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也是闽江和汀江(下游为韩江)的发源地;闽中大山带则是九龙江、交溪、晋江等的发源地。受地势的影响和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控制,河流多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海洋,支流因受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流向多与干流呈直交或斜交,构成了典型的格子状水系。福建的河流属于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大,流速快,加以水量充沛,故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且有良好的筑坝建库的地质地貌条件。
第四,福建山地丘陵面积大,而平原面积却很小,沿海所谓“四大平原”,实际面积都不大,最大的漳州平原,面积不过566.7平方千米,且在平原内还有不少残丘、孤山。平原面积小,山地面积大,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但却适宜于发展林业,而且山地也需要森林保护。
第五,福建的山间盆地自然条件一般较好,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而且可以根据层状地形的特点发展立体农业。但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这里风力小,静风频率高,加以冬春多雾,并有逆温层存在,对废气扩散极为不利,易引起大气环境污染。目前许多城市,如三明、永安、龙岩、漳平、邵武、南平等,多处于这种状况。
福建海岸属基岩海岸,岸线漫长而曲折,岸线长达3051.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说明海岸可利用程度很高。但就宏观而言,海岸轮廓却很平直,呈北东或北北东走向,它与两大山带的走向一致,这说明福建的地貌深受断裂构造控制。
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计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福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根据遥感概查(以1988~1992年TM资源卫星图像和计算机自动识别量为基础),结合海图和地形图进行综合解释,经统计,全省共有岛屿1546个,总面积1324.13平方千米,岸线长2811.75千米。较大的岛屿有海坛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江阴岛和琅岐岛。岛屿紧靠大陆,近者相隔不过数百米,最远的东引岛距大陆也不过51公里。岛屿的高度相差很大,有的高出海面不过数米,有的则高达数百米。最高岛屿是大嵛山岛,海拔达524米。岛屿的形成和发育受大陆滨海地区同构造体系的控制,并经受同样的外力过程,因此组成岛屿的岩石和地貌形态与邻近大陆相似或相同,实系大陆岛的性质。岛屿上海蚀地貌发育,尤以海坛岛为最,海蚀洞、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等比比皆是,奇秀多姿,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东山岛“风动石”,迎风而动,堪称一绝,已作为典型列入〈地貌学〉教材。岛屿上普遍发育3~4级阶地,反映第四纪以来海岸带的间歇性上升。
沿海断断续续分布着片片海滩,按其组成物质的差异,可分为沙质海滩和淤泥质海滩两种。前者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以南的河口区南岸和迎风海滨,以长乐的梅花、文武砂、江田,莆田的石城、平海,惠安的崇武,漳浦的赤湖,以及平潭、东山等地出露较广,其物质主要来源于闽江、九龙江等河流,以中、细砂为主,常有沙堤、沙嘴、沙坝等海积地貌发育,在此基础上常发育成沙堆、沙丘、沙垅等风沙地貌;后者多分布于深入陆地的港湾顶部、河口附近及岛屿的背风坡较静水的部位。大致以闽江口为界,以北多淤泥质海滩,以南多沙质海滩。
福建海域外连浩瀚的太平洋,其气象、水文特征深受太平洋的影响。
福建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港口、生物、海水化学、动力、矿产和旅游等资源,而且优势都比较突出。
福建濒海、海域广阔和海洋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设都有巨大的影响。
第一,它使福建气候带有海洋性色彩,成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温、降水、湿度等发生了变化。冬温增高,夏温降低,降水和湿度明显增加,沿海地区出现海陆风效应。因此,福建的气候优于国内同纬度地区。但也带来不利影响,福建受台风的威胁明显增加。
第二,为福建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福建有山有海,山海相连,自古以来,福建山海经济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福建的优势在于山海统一,山之林,海之航,是振兴福建之本。建设港口,以发展海运和对外贸易,是福建致富之路。福建自80年代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福建陆域幅员不大,人均资源有限,而海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为福建发展经济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提供广阔的空间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福建位于中低纬度,枕山面海,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一气候类型的特点是:气温较高,降水量多,风向、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变化都较明显;结合福建的地貌特点,气候的垂直变化较为突出。
福建夏长冬短,气温较高。除海拔较高的山地外,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多在17℃~22℃之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多在28℃: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6℃~13℃之间。全省各地日平均气温≥10℃的稳定积温大多在5000℃~7700℃之间,北部武夷山区和鹫峰山区活动积温则仅4500℃左右,是全省热量最少的地区。除闽西北地区的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地外,全省各地全年霜日数一般在20天以下,内陆地区绝大部分地方无霜期在260~300天之间;沿海地区无霜期在300天以上,东南沿海地区几乎全年无霜。
福建的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绝大多数县市的大陆度在50%以下。由于海洋的调节,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同纬度的内陆小,年较差一般在14℃~22℃之间,日较差一般在8℃~10℃之间。冬季较温和,较少出现严寒和破坏性的低温;夏季少酷暑。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地形多为盆地)高层建筑和车流量增多,绿地、水面不断减少,热岛效应明显,夏季常出现高温天气,福州市区已成为中国东部夏季的又一个高温中心。全省大部分地区虽然最热月出现于7月,最冷月出现于1月,但7月与8月和1月与2月,气温相差无几。沿海突出部和海岛受海洋影响特别深刻,最热月与最冷月均分别出现于8月与2月。春季气温回升较迟且很不稳定,秋季气温下降也较慢且出现持续晴朗稳定的天气,春温一般低于秋温,相差可达1℃~4℃。
福建由于靠近夏季风的源地,受其影响时间较长,影响程度较深,因而成为全国多雨省区之一。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2000毫米之间,逐月相对湿度在75%~85%之间。从地区分布上看,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并呈“两多两少”的分布大势;闽江口以南的沿海地带降水偏少,时有旱象。从降水的年内分配上看,降水主要集中于春季和夏季,3~6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50%~60%;7~9月由于多台风,降水也不少,约占年降水量的20%~35%,但不稳定。10~2月降水量少,约占年降水的15%~20%,但就全国而言,是冬雨较多的地区之一。
福建境内气候的地域差异相当明显。南北纬度相差不大,气温却有所不同。最北的浦城县,其年均温、最冷月均温、极端低温和活动积温均明显低于最南的东山县,而年降水量却大大超过东山县。东西之间约跨3个经度,气温和降水也有差异,地处沿海的霞浦、福州和泉州因受海洋的影响及两大山带的屏障作用,气温分别高于同纬度的泰宁、永安和上杭,而降水量却明显少于同纬的内陆山区县市。其他如盆谷与山地、向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之间的气候,也都有差异。
福建多山,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就气温而言,每升高100米,气温的下降值,冬、春季为0.4℃~0.5℃,夏、秋季为0.℃~0.7℃,全年平均值为0.5℃。以福建的最高山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例,其年平均气温比武夷山市低9.8℃,夏秋季则相差更大。就降水而言,它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黄岗山年降水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是全省降水量最多的地方。随着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植被和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分异。
福建亚热带气候对自然环境和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福建的山和海在亚热带气候的长期作用下,改变了某些秉性,提高了开发利用价值。山多会限制耕地、影响交通、妨碍对外交流和贸易等,但亚热带山地也有其优势,即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土层深厚,气候暖湿,有利于各种林木、果树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而且生长快,产量大。亚热带海洋优势更为突出,生物资源明显增加,开发和发展港口海运和旅游业等都很有利。
第二,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亚热带气候气温高,降雨多,有利于绿色植物生长。包括森林在内的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环境、制氧、防治风沙和培育物种基因等多种功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降水,为河川提供充沛的水源,结合河床比降大的特点,可提供巨大的水能,并使水循环得以通畅运行,有利于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第三,福建地貌复杂多样,形成许多中、小尺度的气候环境,为各种林木、果树、作物和动物提供生长、栖息的场所。所以,福建生物种类多,资源丰富,为发展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