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1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分类号: D261.41
页数: 4
页码: 432-4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委党校、地(市)委党校、省直属各部门及高校、企业党校、县(市、区)委党校和乡(镇、街道)党校的创办历程、教学任务和办学条件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共产党 党校工作 机构队伍

内容

一、机构
  (一)省委党校
  1950年6月创办。创办初期主要负责培训县、区级党政领导干部,提高他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1951年2月至10月,因省委决定对闽西南白区地下党组织进行审查,学员中有非党员166人,暂改称为省委干部学校,审查任务结束后,复称省委党校。1953年2月,省委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任务即将开展,急需加强对全省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培训,调整加强省委党校领导,建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委员会。10月,增设文化班,负责提高县区级党员干部文化程度的培训任务。1955年2月,增加了中初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轮训工作,11月,增设高级干部自修读书班。195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委指示,开始创造条件争取培训中级党政领导干部,并成立校务委员会替代校党委领导全校工作。9月,又撤销校务委员会,恢复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6年起,开始同时担负全省中级领导干部和初级领导干部的轮训任务。1960至1964年,省委所属福建地方党史办公室、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办公室、省委反修写作小组均附设在党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培训工作全部停止。1969年10月,省委党校被撤销,干部全部下放。1971年6月,省委在党校旧址举办县以上领导干部读书班。1973年11月,省委决定恢复省委党校,成立党校领导小组,主持日常工作。1976年6月,决定成立党校临时党的核心小组。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党校工作步入正常。1978年1月,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加强省委党校的组织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校经历了拨乱反正、正规化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阶段,组织机构多次调整、充实、完善,领导班子完成新、老交替,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到1990年,党校的内部机构设置,已按照党校教育正规化的精神和轮训任务的需要,增设为办公室、组织处、教务处、行政处、机关党委、文献情报中心、培训部、进修部、理论部、函授部、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国民经济管理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党的建设教研室、文史教研室、对外经济教研室、自然科学基础教研室以及马列主义研究所等20个单位,基本适应正规化教学的要求。
  随着教学任务的扩大和组织机构的加强,党校的办学条件,在40多年内,也逐步有了改善。办学初期,党校仅有一些简陋的办公楼和学员宿舍。1953年起,校舍开始改建、扩建。1958年初,校部从道山路旧址迁到小柳村新址时,已有近12000平方米的校舍;1960年,校舍进一步扩建到20941平方米,已初具能承担培训全省中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宣传理论骨干的规模。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省委的支持下,党校进一步制订出总体扩建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到1990年,省委共投资1100万元,基本完成改建、扩建的总体规划,总计新建校舍面积达59101.5平方米,总面积增加到66756.9平方米。可容纳学员1000人,拥有大礼堂、学员楼、教学综合楼、图书馆、电教设备、运动场、食堂及15幢教工宿舍等,成为设施基本完备、环境优美、功能较为齐全的党政干部高等学府。
  (二)地(市)委党校
  1953年,开始建立各地(市)委党校,主要轮训地、市委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有的也开办文化班。到1990年,全省有地市委党校9所,教学、办公、宿舍、食堂、图书馆等设施基本齐全,总共具有容纳3300人的办学规模。
  (三)省直属各部门及高校、企业党校
  除省直属机关党工委党校于60年代创办外,其余均在1991年开始陆续创办。省直属机关党工委党校,主要轮训省直属机关处、科级党员干部;各部门及高校、重点企业党校,也主要轮训本单位处、科级领导干部。全省共有485所,这些党校大部分利用本单位的设施,根据省委提出的轮训干部任务,不定期地组织党员干部轮训。
  (四)县、市、区委党校
  大部分在60年代开始创办,至1990年,全省共有39所。经过30多年努力,这些党校已做到“一无六有”,即无危房,有教学楼、办公楼、宿舍、食堂、图书馆和文体活动场所,具有可容纳9000多入学习的规模。
  (五)乡、镇、街道党校
  大多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创办,至1990年全省共有1033所。主要担负农村及街道支部领导成员和党员的培训任务,根据县委和乡镇党委要求不定期进行。
  二、队伍
  省委党校初创时期,干部师资队伍主要从老解放区南下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和南下服务团干部中选调,以后又在各期训练班的学员中选留一部分。1951年,在审查闽西南白区党组织时,挑选一批政治素质、思想作风较好,大学本科和师范学校毕业的学员。至1952年底,全校职工有50多人。当时举办的训练班都以形势与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授课任务大多请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或有关部门领导担任,党校教师主要是起组织学习讨论和辅导的作用。1953年后,省委党校担负全省初、中级党的领导干部培训任务,干部和教师逐步增加。到1956年底,全校干部师资队伍发展到177人,其中教学人员116人。这时期选调充实的人员,除了挑选政治素质、思想作风都比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干部外,也选拔了有一定理论基础,又经过基层工作锻炼的干部,并吸收一些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省委党校有11.4%的干部、教学人员被错划为“右派”或“中右”分子。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又错误批判了干部、教师27人,有5人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一批干部、教师被下放劳动锻炼和调离理论工作岗位。到1962年底,全校干部教师只剩97人。以后经过甄别平反,调回一部分,又充实一批大学毕业生,1964年底,干部、教师总数恢复到160多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许多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一批干部教师被诬为“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吹鼓手”,清队整党时被立案审查的达52人,占干部、教师总数的37%。随后,省委党校被撤销,绝大部分干部教师被下放到农村、工厂劳动。
  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曾在省委党校旧址举办多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1年第二届省委成立后,着手恢复省委党校,同年6月开始招收学员。但干部、教师队伍的重建工作十分缓慢,至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时,全校干部、教师只有54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校党委全面复查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为68人重新作了结论,落实了政策。一批干部教师重返教研工作岗位,加上选留部分优秀学员,又从大专院校及转业干部中吸收了一部分,至1982年12月,干部、教研人员增到173人。此后,进一步采取措施,广开渠道引进人才。到1986年底,省委党校干部、教研人员增加到270人。至1991年底,省委党校共有干部、教研人员262人。全省县以上党校共有教职员工2141人,形成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涉及多种门类的理论师资队伍。
  1981年开始,党校教研人员开展专业职称评定工作。1985年,省委党校与地市委党校一起,研究草拟党校系统学术职称评定工作意见,报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审批。1986年,经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核准,同意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作为省委党校评定聘任专业人员的依据,并评出了第一批教授。1987年,经省委批准成立省党校系统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同时转发《福建省关于省、地(市)委党校参照执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文件,成立省党校系统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系统地建立了在教研人员年度考评基础上进行职称评审、聘任等制度。到1991年,全省党校系统共评定高级职称126人,其中省委党校42人,地(市)、县委党校84人;中级职称407人,其中省委党校48人,地(市)、县委党校359人。职称评定工作,加强了党校教研队伍的建设,调动了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