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主党派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18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主党派工作
分类号: D262.12
页数: 13
页码: 352-3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主党派是中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福建省有8个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包括民革、民盟、农工党、民建、致公党、台盟、九三学社和民进。
关键词: 福建省 共产党 统战工作

内容

民主党派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8个民主党派在福建都有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在福建的地方组织建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九三学社和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等党派也先后在福建省建立了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建党组织积极帮助民主党派建立组织,开展活动,共同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福建省委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推动各民主党派为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建立功勋。
  一、帮助建立组织
  1945年,福建国民党元老丁超五、刘通接受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中央给予的任务,开始在福建建立组织,开展活动。
  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冬开始在福建筹建组织,1947年3月,正式成立民盟福建支部筹备委员会,积极发展新盟员。民盟福建地方组织的筹建和工作的开展,是在中共党员的参与下进行的,1946年受民盟中央指派到福建筹备建立民盟福建地方组织的刘朝缙就是中共党员,参与筹建的还有中共党员陈矩荪(中共闽粤赣省委社会部部长)、丁日初等人。1947年3月,民盟福建筹委会成立时,成员中的刘朝缙、陈矩荪都是中共党员。
  1948年元旦,民联与民主促进会合并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刘朝缙当选为该会中央候补委员。同年春,刘受民革中央领导入李济深、朱蕴山派遣,携密信回闽交给丁超五和刘通,委托他们筹建福建民革组织。该组织成立后以“民革”和“民联”两个名义开展工作,立即受到中共重视和帮助,中共于1948年应刘通的请求加强对民联的指导、帮助。1949年5月,中共中央社会部在上海的负责人吴克坚派遣中共党员谢筱迺(化名吴寿康)等人赴闽指导民主党派工作。谢等人来闽后即与丁超五、刘通等建立联系,设秘密电台,与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等紧密联系,互通信息。福州解放前夕,福建民联已经发展100多名成员。
  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二次代表会议,决定: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正式合并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根据民革中央决定,建立民革福建分部(后改称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委派刘通、丁超五等10人为筹备委员,并作为筹备活动的召集人。
  中国农工民主党在福建的活动历史比较长。但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停止活动。1949年6月,农工党南方局在福建组建农工党福建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由李述中任主任委员。
  1949年6月19日,中共福建新省委成立,社会部长梁国斌负责对民主党派的联系、领导工作。1950年春,在省委的关心和帮助下,民盟福建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民革福建省支部筹委会和农工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相继成立。同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部,彭冲为部长,负责开展对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遵照195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全党进行第三次整风,民主党派在中共领导下也自行整风,福建的民革、民盟、农工党于1951年在中共福建省委支持下进行组织整顿。同年4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也在福州建立福州分会筹备处。
  1957年2月,在中共福建省委支持下,中国民主建国会福建省第一届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刘栋业。同月,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成立,黄鼎臣任主任委员。同年7月,台湾自治同盟福建支部筹委会成立,主任委员王天强。至此,全省共有6个民主党派组织,共有成员3552人,比1954年增加一倍。
  1962年至1964年,在全国错误地开展批判统战工作中所谓“修正主义和投降主义路线”的影响下,福建一些行之有效的正确措施未能继续执行。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文化大革命”中,福建统一战线受到极大破坏,民主党派在福建的地方组织被迫停止活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福建的民主党派工作逐步恢复。福建的统战工作部门和各民主党派先后都恢复了组织、机构和活动。
  1979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统战、民族、宗教等工作部门摘掉“执行投降主义、修正主义路线”的帽子。6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宣布: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从而明确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各民主党派广大成员受到极大鼓舞。在中共福建省委的支持帮助下,1980年1月,民革、民盟、农工党、民建、致公党等5个民主党派分别召开全省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自新的领导机构。
  1982年9月,中共召开十二大,把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民主党派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广泛。
  1983年后,中共福建省委逐步建立、健全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进行政治协商的制度。中共福建省委转发省委统战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办发[83]4号文件的意见》的通知,撤出在民主党派机关中的共产党员,支持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支持它们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勇于建言立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真正做到组织上独立,法律上平等,政治上自由。
  在省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民进中央直属福建支部于1982年5月成立。九三学社福建省工作委员会筹备组于1983年4月成立。1984年3月,民进福建省筹备委员会成立。9月,选举产生九三学社福建省第一届委员会,杨曾艺为主任委员。至1985年底,全省共有8个民主党派,市(地)县一级组织机构41个,基层组织442个,成员6887人。一大批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党外知识分子参加民主党派,增强了民主党派的活力。
  中共福建省委为使民主党派后继有人,不断发展,要求全省各地、市、县及各单位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推荐优秀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民主党派,有的可调人民主党派机关工作,条件适合的可进入领导班子,有的可以任专职领导工作,其任职应由民主党派按照各自的组织程序办理。同时,明确规定各级中共党委在发展新党员时,如遇到民主党派组织内的骨干要求加入中共的情况,要慎重对待,要与民主党派组织充分协商,尊重民主党派组织意见,不要匆忙行事,造成民主党派工作不应有的损失。对民主党派省委中青年常委则采取劝留中共组织外的办法,保证民主党派领导层的接续。在中共福建省委关心和帮助下,1984年底,各民主党派召开代表会议,调整部分领导班子,解决领导层老化问题,在新老交替上走出第一步。1985年、1986年省委统战部又帮助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选调了42名干部(其中副主委4名,处级12名)。经过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的具体帮助和各民主党派省委的自身努力,到90年代初,各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年轻化程度有所提高。领导成员(省委常委以上)平均年龄从1981年的78岁降到1992年的61岁。年龄结构、群体结构更趋合理,既有老一辈的民主党派领导入,又有素质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既有长期从事民主党派工作的专职领导入,又有各方面专家、学者、教授。
  二、支持开展活动
  (一)参与人民解放事业
  1946年,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布置闽江工委和城工部同民盟等民主党派一直保持联系,与管长墉(民联成员、国民党林森县县长)、魏阙(农工党成员、国民党警保处人事股长)等人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当时国民党省政府、保安司令部、福州警察局、水警队、军统调查室等机构内部均有中共和民主党派的人员。国民党当局何时出动查户口,查哪一个地段,口令是什么,中共福建地方组织事先均能得知。
  1949年福建解放前夕,在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发动下,民主党派福建各组织开展策反、收集敌情社情、护厂护校等斗争。中共福州师专支部通过民主党派成员收集到国民党省保安司令部突击大队编制、装备、各中队驻地、中队以上主管人员简历以及市郊大北岭和义序机场国民党军队工事、布防情况等详细情报。中共地下组织在魏阙的配合下成功地进行福州警察局的策反工作,5个警察分局因而保存枪支、档案,并坚守岗位,维持治安,等待接管。
  (二)参加历次政治运动
  1950年7月,福建民革、民盟、农工党等民主党派领导入先后发表书面谈话,抗议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积极开展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宣传和发动签名运动。1950年11月,福建省民革、民盟、农工党等民主党派联合发表宣言,拥护中共和人民政府发动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各民主党派和各界党外人士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一些民主党派领导入踊跃参加赴朝慰问团,他们归来后即分赴闽东、闽西、闽南等地区传达朝鲜战况,宣传志愿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胜利的消息,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许多民主党派成员和爱国人士纷纷捐款,超额完成相当于捐献8架战斗机的任务。
  1951年1月4日,省民革、民盟、农工党成员响应中共和人民政府号召,投身土地改革运动,三党联合发表声明,一致拥护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在省内42个县展开土地改革运动的决定。在省委的推动和安排下,民主党派除抽调一些骨干成员参加土改工作队,到福州、闽侯、长乐、古田、福清、永春、南安、泉州、晋江、南平等地参加土改外,还派一些骨干成员参加“反革命审查委员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清除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民革、民盟、农工党等民主党派还组织成员进行学习和检查,清洗混入组织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纯洁队伍,巩固组织。省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对一些解放前已参加反蒋斗争的民主人士,特别是高级民主人士和起义军官,给予特殊照顾和宽大处理,保持和发展了统一战线,调动了民主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争取了更多的人支持和参加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运动。
  1951年12月25日,福建省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在福州举行,会议选举产生福建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协商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代表人物53人组成。协商委员会于1952年1月16日召开第一次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全省开展“三反”运动。2月8日,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省各界人民协商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深入开展“五反”运动等问题。同月,在中共推动下,福建省各民主党派联合成立“民主党派节约检查委员会”,领导各民主党派开展“三反”、“五反”斗争。部分民主党派成员还参加“五反打虎队”,检举揭发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案件。此后,福建省各界人民协商委员会团结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及时针对运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召开座谈会,研究关于建立新的劳资关系、公私关系和解决合法利润及税收等问题。协商委员会也与省政府举行联席会议,研究经济、政治方面热点问题,如1953年的打击投机、“五毒”行为,纠正盲目自由竞争,积极进行正当经营,服从国营经济领导等。此外,协商委员会还组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300多人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1955年1月1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福州举行,福建省政协接替了协商委员会的工作。
  195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组织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讨论、研究这一草案,福州、厦门、泉州、漳州4市和各地、县委统战部对这场讨论进行了具体的组织、反馈工作。
  1955年10月,福建省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小组。各民主党派积极投入对资改造运动。1956年1月,福州、厦门两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市工商界集会庆祝全行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行报喜和盛大游行活动。同年6月,全省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整个过程中,各民主党派,特别是民建福建省各级组织协助党和政府宣传贯彻政策,反映情况,协调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助手作用。
  1957年,福建各级党组织发动各民主党派帮助共产党整风,整风运动后来发展为反右派运动,许多民主党派人士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挫伤了民主党派人士参加政治运动的积极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许多人士遭受打击、迫害,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三)参政议政
  1951年12月,福建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福州举行,民革、民盟、农工党、民建等组织都有成员参加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协商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就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和统一战线方面的问题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的首届福建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绍宽、丁超五,委员王亚南、萨镇冰、洪晓春、何公敢、李述中、林采之、林植夫、倪松茂、陈培锟、傅柏翠、黄长水、黄农、廖华、刘通、刘栋业、练惕生、蔡友兰,他们都参加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全体委员会议,积极参政,开始了在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献策的历程。这时期,福建省各城市都安排有民主党派人士担任实职。
  1954年后,福建省在召开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选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安排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时,各民主党派都有一定的比例名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文化大革命”中,各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制度一度中断。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整顿,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恢复统战部。1975年12月25日,任命许彧青为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部长,统战部把复查民主党派人士的冤假错案作为首要工作。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省委统战部就平反民主党派人士的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恢复各民主党派组织等问题向省委提出建议;在省委的领导下,全面开展这项工作,调回下放各地的省各民主党派原领导入,边着手恢复民主党派组织和活动,边着手进行福建省政治协商会议机构的恢复和召开会议的筹备。
  1977年12月27日,在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第四届一次全体会议在福州举行。会议选举廖志高为省政协四届委员会主席,林一心、袁改、倪南山、贾久民、贺敏学、尤扬祖、陈希仲、卢嘉锡、郭瑞人、王世锐、卢浩然为副主席。其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近半数,重新开创中共福建地方组织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以及合作共事的新局面。
  1978年12月,召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各民主党派组织边恢复健全边进行社会调查,它们的成员已开始在政协、统战部的座谈会(包括双周座谈会、季谈会、月谈会、不定期座谈会等等)等场合提出不少意见、建议。
  1979年3月,在中共福建省委的关心下,省革命委员会为在“文化大革命”中逝世的原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陈绍宽和原副省长丁超五举行追悼会。省政协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去世的原省政协副主席、民主党派人士刘通、练惕生等人举行追悼会,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省政协常委、民主党派人士杨静桐、郑静安、管长墉等人平反。这些举措和其他落实政策的举措都有利于调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同月,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转发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恢复省辖大城市的区和县政协问题的意见》,为省内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中共各地、市、县的统战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各地、市、县政协的筹备工作。
  1979年3月22日,台盟福建省支部委员会成立。台盟作为联系和团结台湾同胞、去台人员、台属台眷等有关人员的民主党派,为海峡两岸的各方面交流和相互融会、沟通、交往、联谊等等做了大量工作。台盟领导入张克辉先后担任省侨办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全国台联会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1980年10月,民主党派人士参加省政协科技工作组,就福建林业问题进行全面调研。福建省人民政府采纳了有关建议,颁发《关于迅速制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的布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制止乱砍滥伐和“小料材”外运等现象。这种全省性的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平衡的举措,在全国是最早的省份之一。之后,民主党派、省政协又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政协委员的名义赴南平、沙县等地深入调查,提出《关于建设我省林业基地的建议省轻工厅在采纳这项建议后,制定了建设500万亩造纸用材林基地的十年规划,列入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福建省八个基地建设纲要》。
  1980年中国共产党整党期间,中共福建省委及各级党委广泛征求民主党派和党外群众意见。民主党派就中共福建地方组织的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等各方面问题,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设性建议,既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各级组织的整党,又有利于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
  1981年以后,在省委、省人民政府支持下,省民盟邀请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费孝通、钱伟长、侯学煜、许涤新、陶大镛、关梦觉、赵今声、郑孝变等先后来闽考察、调研、讲学,并就整治、开发马尾、厦门和湄洲湾三大港口,各主要城市建设,发展福建农业等方面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帮助福建振兴经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1982年,在福州的福建省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负责人对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政协新《章程》修改草案进行充分讨论,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340多条,不少被采纳。
  福建省政协还先后组织省政协常委对《厦门经济特区条例》、《福建省华侨投资优惠政策和办法》草案以及其他规则、规章、法规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198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放闽南三角地区等3个地区的决定。10月,在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的支持下,民盟福建省委会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对闽南三角地区经济技术开发进行研讨,形成《坚持改革开放,振兴闽南经济》的综合建议,受到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重视。省委、省人民政府还注意吸收民主党派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
  1986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以下简称“19号文件”),省委统战部及时在党内外迸行传达、学习、贯彻,并分别同8个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11月12日,省委书记陈光毅主持省委常委会议,听取并讨论了省委统战部贯彻“19号文件”的汇报,会议要求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党同民主党派的合作,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会议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民主党派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开展活动,支持民主党派引进新人加强自身建设,帮助民主党派改善工作条件。
  1986年,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委统战部、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民盟福建省委组织专家对闽南三角开放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专题调查,于11月在漳州举行“九龙江整治与开发研讨会”,形成《关于九龙江整治与开发的若干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肯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1986年至1987年,在省政协会议上,民盟省委就增加农业投资问题提出提案,先后有288名委员签名附议,得到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87年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
  1987年,省民主建国会和省工商联合会就搞活金融市场,建立地方金融机构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议,受到省长胡平和来闽视察工作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人的重视,认为“两会积极探索的精神很好并有不少建设性见解”,“建议很有质量,是经过思考的,写得很好”。在省委、省人民政府负责人的重视支持下,1987年,允许国际银行在厦门开拓业务;1988年,成立省地方银行——福建兴业银行;1989年,交通银行在福州设分支机构开展业务,亚洲银行也在福建省开拓业务。
  1989年7月至1990年5月,在中共福建省委、中共宁德地委和市委的支持下,受宁德市人民政府的邀请,省民盟为宁德市人民政府和寿宁县人民政府编制《宁德市2000年经济发展规划》与《寿宁县工业发展规划》,为地方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服务,许多思路都被采纳,有的已付诸实施。
  在这一时期,各民主党派纷纷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的提案,如:省民革提出的《关于引进台资的法律环境》,省致公党提出的《坚持以法护侨,发挥侨的优势》,省台盟提出的《台商独资企业所反映的有关问题》,省民进提出的(加强加快城市薄弱初中建设的建议》等等提案,都受到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1989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发。1990年1月,省委书记陈光毅两次主持常委会议,研究贯彻意见。随后省委召开各地、市、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省委统战部召开各地、市、大专院校统战部长和省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部署贯彻的具体措施。
  2月12日,省委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学习座谈《意见》,省委书记陈光毅在会上讲话,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谈了学习体会。
  3月18日,省委下发《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随着《意见》的深入贯彻,福建省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据统计,1990年,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共召开12次党外人士座谈会,邀请党外人士列席包括省第五次党代会在内的有关重要会议7次,省委统战部召开22次双周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统一战线等方面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全省聘请122名民主党派成员参加清理党政干部违纪建私房的工作,聘请了299名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1990年4月至1991年1月,全省有34位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各级清房机构;300多人次参加清房检查和验收工作。在清查中,就积极提高清房透明度,严肃党纪国法,消除腐败,加速干部住房管理的法律化、制度化等问题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采纳。此外,民主党派还参加了物价、财税等方面的大检查,为经济建设顺利发展做出贡献。
  (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省各民主党派在中共福建省委支持下,推动成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发挥整体功能,积极面向社会,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三胞”关系多、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多种形式为经济建设服务,扩大了民主党派的工作领域和社会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海外联谊
  1981年2月,省委书记项南在全省侨务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侨务工作和祖国统一是福建的三大任务。1984年9月,省委统战部和省民革、民盟、农工党、民建、致公党、工商联联合组织调查组到厦门、福州等地,就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统战工作和新时期统战工作进行调查研究。1985年1月,召开全省统战、政协工作座谈会,包括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在内的230人参加会议,传达贯彻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统战、政协工作座谈会和华东六省一市落实政策座谈会精神,研究如何把福建省统战工作做好、做活、做出去等问题,省委副书记胡宏到会讲话。会后,致公党福建组织发挥“侨”的优势;台盟福建组织发挥“台”的优势;民革福建组织则发挥对国民党军政界人士有影响的优势,农工党、民盟、民建、民进、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则发挥文化、教育、医卫、工商业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对港澳台和海外联谊工作。致公党从1979年至1990年,先后接待了菲律宾洪门总会、洪门进步党和来自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和香港、澳门地区的华侨团体和各方面人士2万多人(次),引导华侨回乡兴办公益事业投资9000多万元,协助和配合有关部门引进海外人才30人来闽讲学和短期工作。省台盟各级组织从1980年至1991年间,共接待旅居美国、日本、加拿大的台籍同胞和台湾岛内、大陆各地的台湾同胞4601人(次)。1986年,省台盟为旅居日本、香港的台胞牵线搭桥,达成产品出口贸易金额8847万美元;1987年至1992年引进台资27家,投资总金额4900万美元。据统计,1988年至1992年,福建省各民主党派通过牵线搭桥,参与引进的资金达21亿多元人民币、1亿多美元、1亿多港币。
  2.智力扶贫
  在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福建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自身智力优势,确定各自的科技扶贫点,定点扶贫。省民盟帮助其科技扶贫点——宁德市人民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新产品;还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三明、宁德、福安、福鼎、福清等市、县,帮助这些地方的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农工党省委会先后组织8支医疗队,分赴周宁等10余个县、市,帮助当地医务工作者提高诊疗技术,举办讲座204场,为当地群众门诊、义诊17000多人次,手术操作500多台次;还组织养殖、栽培、土壤、饲养等方面的专家到贫困市、县去指导农民,使之提高致富本领。九三学社省委会组织专家到长汀、上杭、连城、武平等县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辅导活动,帮助培养专业人才。上杭县才溪乡经智力扶持,仅食用菌生产一项就增收20多万元。
  3.兴办实体
  中共福建省委支持民主党派兴办各种咨询机构和实体,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智力优势。省各民主党派举办了78家经济、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和实体,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1年,省民建在福州创办第一家咨询服务机构——建联咨询服务所。1983年,民建在龙岩和建瓯召开全省中小城市乡镇经济咨询服务工作现场会,把咨询工作推向中小城镇和少数民族地区。1984年3月,省民建和工商联接受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委托,开展茶叶问题的调查咨询工作,组织25个县的茶叶行家对各种名茶的产供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关于改革茶叶产销体制问题的初步建议》,报送国务院,为国家制定茶叶政策提供政策性咨询。
  省民革创办“通联经济开发咨询服务公司”,开发“电视机遥控器”系列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编排的“全国法律电脑服务系列”(软件),正式在福建省司法系统推广。省农工党发挥医务界人才济济的优势,举办“前进专家门诊部”,已接待病人十几万人次。省九三学社创办“振闽建筑设计所”,为福州、福清等地承接9个单项工程建筑设计任务,参加全省质检抽查评比,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4.办学讲学
  中共福建各级组织为民主党派办学创造条件,予以支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福建各民主党派的办学经验不断丰富,作用日益增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民主党派从1979年至1993年共举办各类学校23所,各类培训班、讲座6322期,共培养各类人才28万多人。
  省农工党名誉副主委余宝笙、省民盟副主委陈钟英、省民进副主委杨碧柳等创办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自1985年10月该院开学以来,开设了实用英语、儿童教育与咨询、营养与食品科学、服务设计等4个专业,955名毕业学员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福州市民建创办的建联财经业余中专,已办成具有大专、中专、职高岗位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千入学校,培养了近8000名各种类型的人才,多次被评为省、市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省教委已同意该校筹建高等专科学校。省民革创办福州逸仙业余外语学校,开设有英、日、德、法、西班牙语等班级,自1983年后,共培养各种外语人才5万多人,1989年被民革中央授予全国办学先进单位,1990年被评为福州市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福建省各民主党派还举办各种培训班、讲座,内容包括经济、科技信息、企业管理、教育、法律、外贸知识等。省民革组织举办了岗位培训、电大教育、高考辅导、职称考前辅导、函授、会计证培训班、儿童班、老年学研究班等各类业余学校和培训班。1983年9月至1984年1月,省民盟与省政协、省经委联合举办技术厂长培训班,培训了61名厂长和其他管理干部。1984年7月至1985年5月,省民盟邀请中国科技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讲学,举办高级运用电脑学习班和涉外经济法专业培训班,帮助有关部门培训专业人员。1988年后,省民盟同省人事厅、农业厅单位联合举办全国食品工业、微生物(食用菌)专业、南方稻麦品种改良等专业高级研修班,聘请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的著名专家、教授讲学,帮助高科技业务人员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省农工党举办中医进修班,建筑施工人员培训班。省民进举办中小学教师微电脑入门培训班。这些培训班适应多方面需要,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帮助搞好自身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重视帮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经常向民主党派传达中共中央和省委在各个时期的工作方针和有关政策,帮助民主党派搞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1956年10月,批准建立省政治学校(1964年改名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培养民主党派骨干的联合党校,帮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中共福建省委在全面恢复各民主党派组织及其活动的同时,与民主党派人士共同做好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组织上的正本清源,理论上的学习提高,制度上的健全完善。
  1983年3月,全省统战工作会议指出,各民主党派要形成自己的一套制度,要按中央办公厅的文件精神,根据国家干部政策、人事制度和有关规定自行管理,干部的任免、调动、培养、提升、考核、政审、档案等由民主党派自己负责。建立健全民主党派的内部制度,有利于民主党派形成自主、自立的精神和作风。
  省委统战部从80年代初起,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各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除牵头召开季谈会、双周座谈会、不定期座谈会外,省委统战部还派员与民主党派人士一起到全省各地调研、考察,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织各种团队到国外和港澳台进行考察、访问、联谊等活动,打开眼界,增加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重视增加民主党派的活动经费。198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增拨民主党派工作特别费,省委统战部协同有关部门贯彻中央办公厅的文件精神,根据“略为从宽掌握”的原则,从经费上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开展各项活动。同年12月,省委统战部贯彻中央统战部《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座谈会纪要》,为民主党派争取培训、宣传等专项经费。
  1986年1月,省委统战部向省有关部门申请专项经费2.3万元,慰问和补助72名党外人士。同年6月,省委统战部申请拨款修缮房屋,改善民主党派人士住房及办公用房条件。1989年10月,省委统战部申请专项拨款支持民主党派培训干部,每年拨专款10.31万元。省委统战部还多次打报告,为民主党派解决办公用房、宿舍、用车、经费及为民主党派负责人安装电话等问题。这些要求,均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准。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丁超五
相关人物
刘通
相关人物
刘朝缙
相关人物
陈矩荪
相关人物
丁日初
相关人物
李济深
相关人物
朱蕴山
相关人物
吴克坚
相关人物
谢筱迺
相关人物
吴寿康
相关人物
李述中
相关人物
梁国斌
相关人物
彭冲
相关人物
刘栋业
相关人物
黄鼎臣
相关人物
王天强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杨曾艺
相关人物
林森
相关人物
陈绍宽
相关人物
王亚南
相关人物
萨镇冰
相关人物
洪晓春
相关人物
何公敢
相关人物
林采之
相关人物
林植夫
相关人物
倪松茂
相关人物
陈培锟
相关人物
傅柏翠
相关人物
黄长水
相关人物
廖华
相关人物
蔡友兰
相关人物
许彧青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廖志高
相关人物
林一心
相关人物
袁改
相关人物
倪南山
相关人物
贾久民
相关人物
贺敏学
相关人物
尤扬祖
相关人物
陈希仲
相关人物
卢嘉锡
相关人物
郭瑞人
相关人物
王世锐
相关人物
卢浩然
相关人物
杨静桐
相关人物
郑静安
相关人物
张克辉
相关人物
费孝通
相关人物
钱伟长
相关人物
侯学煜
相关人物
许涤新
相关人物
陶大镛
相关人物
关梦觉
相关人物
赵今声
相关人物
郑孝
相关人物
陈光毅
相关人物
胡平
相关人物
胡宏
相关人物
余宝笙
相关人物
陈钟英
相关人物
杨碧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北岭镇
相关地名
闽侯县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大城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寿宁县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澳门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周宁县
相关地名
长汀县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连城县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建瓯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