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领导“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12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领导“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类号: F325
页数: 5
页码: 163-1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1958年,福建省推行了政治、思想和经济领域的“左”的倾向,包括实施农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在农业方面,福建全面推广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备耕,同时大炼钢铁,推动农业高产。在经济方面,福建大力发展小型工业和重工业,建设了大量工厂和厂矿。然而,这些行动在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和后果。人民公社化进一步加强了集体化和平均主义,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一时期的政策实践给福建省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关键词: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农田水利

内容

随着政治、思想领域“左”的倾向日益严重,经济工作也走上“左”的轨道。在1957年12月4日至1958年1月30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委作了实现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总动员,提出全省提前5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提出的目标,实现“千斤省”;地方工业产值在5年内超过农业产值。此后,全省兴起“大跃进”浪潮,接着又一哄而上实现人民公社化。
  一、“大跃进”
  1958年1月和3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先后在南宁和成都召开的部分中央和地方领导入参加的工作会议上,严厉批判经济上的反冒进,说反冒进泄了六亿人民的气,犯了政治方向的错误。省委根据这两次会议的精神,发动全省“大跃进”运动。
  1958年1月,省委决定向全省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关于生产跃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2月初,省委在全省农、林、渔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提出“可能跃进,必须跃进,敢于跃进,跃进再跃进”的口号,要求全省农村彻底反掉右倾保守思想,掀起“大跃进”。3月下旬,叶飞带领的省委赴广东参观团,在到达汕头时,接到中央成都会议的文件,省委遂在汕头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中央指示精神。省委汕头会议研究决定,贯彻中央成都会议精神,立即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几个“全民”运动:全民积肥、全民造林、全民办学、全民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全民大跃进。汕头会议还要求苦战100天,基本实现文化省(社社办小学、幼儿园,乡乡办中学,县县办报纸,青壮年全部入学)、“四无省”(无苍蝇、无蚊子、无老鼠、无麻雀)、工业遍地开花(乡乡、社社办联合加工厂,县县办农具厂)、水利化、车子化、县县绿化。汕头会议标志着全省“大跃进”运动全面发动。
  全省广大农村首先掀起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备耕工作。在全省干部和农民群众奋战下,至4月份,全省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5万多处,增灌面积达340多万亩,积肥数量达40亿担,每亩施肥量达180余担,比上一年实际施肥翻了两番多。
  6月,召开省委扩大会议,省委根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1958年全省粮食平均亩产达到800斤,争取实现千斤,要求第二年产钢100万吨,产糖100万吨。并不顾各地具体条件,要求农村普遍推行深翻土地、高度密植等措施。
  省委还根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在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农村合作社拔“白旗”、插“红旗”,批判“怀疑派”。采用搞政治运动的办法,压制当时有些人对“大跃进”正常怀疑和不同意见。
  1958年下半年,农业“大跃进”达到高潮。7月,省委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现在(粮食亩产量)不是翻一番,而是翻几十番的问题,不然,还能叫力争上游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的地方把几亩、几十亩稻子并在一起,通过移苗并丘,纷纷放出水稻“高产卫星”,宣称亩产达到5000多斤,有的宣称亩产达到7650斤。《福建日报》为此发表了题为《万斤稻之路打通了》的社论。省委由此认为全省粮食生产已经过关,10月上旬,作出取消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的决定,这个决定由《福建日报》正式向全省人民公布。当时,根据上报数字统计,195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已达到177亿斤左右,比上一年增长近一倍。而据事后核实,当年全省粮食作物虽然长势良好,但由于大炼钢铁以及其他行业的“大跃进”,过多地抽调农村劳动力,秋收不及时,造成损失,粮食实际产量仅89.1亿斤。
  在农业“大跃进”的同时,福建省也开始了工业“大跃进”。省委在反对“右倾”保守的调子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改变了以往以轻工业、小型工业为主,稳步前进的工业发展方针,决定大量发展小型工业、扩建原有厂矿、新建现代化工厂三者同时并进,并大举发展钢铁、机械等重工业。
  当时,永春县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条件,办起了小水电、小煤窑、小铁矿、小农具厂。省委以此为典型,在永春召开有各县县委书记参加的现场会,要求全省各地学习永春经验,立即行动起来,大办工业,让全省工业“遍地开花”。5月18日深夜,省委在全省电话会议上部署推广永春经验,提出具体要求:苦战60天,每县建成一个较大的农具机械厂;凡有条件的县都要建立小煤矿和小冶炼厂;县县办小型天然熟料水泥厂;沿海县县办锯木厂,山区县县办小纸厂。还提出:苦战60天,乡乡建立农机修配站、联合加工厂、水力站(水电站、沼气站、风力站)、甘薯加工厂、肥料加工厂。于是,全民办厂一哄而起,仅半个月时间,全省就建起43187个厂矿,平均每天约有2878个新建厂矿出现。
  大炼钢铁把“大跃进”运动推向高潮。5月,省委不顾上一年全省仅生产土铁9100吨的实际情况,作出1958年生产铁20万吨、钢5万吨的决定。7月,全省组织10万劳动大军上山挖煤采矿,大炼钢铁。7月中旬,省委在连江县召开炼铁现场会,贯彻“依靠群众,自力更生,以土为主,土洋结合,遍地开花”的方针,要求各地大量发展土高炉炼钢铁。
  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1958年全国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的号召后,省委召开紧急会议,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决定把钢铁生产上升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提出“一切服从钢铁”,全民大炼钢铁,要求全省在最后一个季度完成15万吨铁、7万吨钢的生产任务。并号召“奋战10天,日产两千吨铁,争取三千吨铁;奋战15天,日产四千吨铁,10月份建成万座铁炉,全省投入炼钢铁的劳动力要增加到100万人”。为确保“钢铁元帅”升帐,进行了全民动员,把许多农村、工厂、商店、机关、学校、街道的劳动力调去大炼钢铁。各级党委第一书记都亲自挂帅,夜以继日地在钢铁前线督战指挥,上山炼钢铁大军由9月初的20万人增加到9月底的220万人。至9月底,各种小土炉猛增到17215座,有的地方砌起水桶般的“小小炉”炼钢,有的利用砖瓦窑建“大土炉”炼钢。省委还专门为此开现场会加以推广。各行各业“服从钢铁、支援钢铁、保证钢铁”,上山砍伐林木,充作炼钢铁燃料,收集民用铁锅、铁器充当炼钢材料,用以回炉炼钢;调用机关、企业及乡、村的设备、车辆和其他财物服务于大炼钢铁。
  10月15日,“钢铁高产周”揭开序幕。10月中下旬,大炼钢铁运动进入高潮,全省有300万强壮的劳力上山烧炭炼铁。12月初,省委召开庆祝大会,宣布已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钢铁生产计划。实际上不仅数字虚夸,所产的“钢”、铁也绝大多数是无用的烧结铁和废渣钢。所建的上万座小高炉,除了个别改建为小铁厂外,其余都毫无用处。
  在“大跃进”运动中,全省人民群众怀着改变福建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以巨大的热情投人工农业生产建设。他们的辛勤劳动换得了一些成果,以后长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许多水利工程,就是在这期间兴建的;一些对福建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中型企业也在此间建立起来。这为以后福建经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当时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各项建设严重脱离经济规律和客观自然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结果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在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1958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只有28.41亿元(1957年25.62亿元)。更重要的是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给以后的经济发展留下了后遗症。
  二、人民公社化
  为适应“大跃进”中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8年4月8日正式通过并下达《关于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4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联乡并社发展生产力》为题,报道了福建省闽侯县在3月份,把城门、下洋、龙江3个乡合并为一个乡,把2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一个社的消息。省委随即成立“五社合一”指导小组,并提出“苦战一百天,农村实现五社合一,社社办加工厂”的目标。
  8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人民公社好”的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省委立即召开各地(市)委书记电话会议,传达贯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关于办人民公社的指示,要求全省各地普遍试办人民公社。只经过1个多月的时间,全省1.7万多个农业合作社一哄而起,合并为656个人民公社。公社社员达305万多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99.9%。全省宣布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农工商学兵统于一体,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大”,就是规模大,全省平均每个社4656户,最大的人民公社有3万多户,还建立了5个以县和城市郊区为单位的人民公社。所谓“公”即是实行“一平二调”(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原高级农业社的财物统归人民公社所有,在公社范围内富队、穷队拉平。把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果树和林木也收归公有,对社员实行以供给制为主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当时有些农民有思想抵触,但全省各地在发动农民入社时,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法,进行对比算帐,宣传人民公社优越性,集中批判小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通过思想批判的方法,在全省推行人民公社化。
  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全省不少地方竞相扩大供给制,错误地认为实行吃大锅饭的供给制愈普遍,就愈接近共产主义。当时中共中央在《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中提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闽侯县城门人民公社于9月率先全面实行供给制,所有社员的吃、穿、用、生、老、病、死、教育、洗澡、理发等10个方面的费用全部由人民公社包下来。城门人民公社的“十包”经验在全省推广后,各地普遍取消农民个人的自留菜地,由人民公社统一办食堂,实行包吃、包穿、包用的供给制。在当时客观条件根本不具备的情况下,全省共兴办了88592个公共食堂,94198个托儿所,个别县甚至宣布全县进入“共产主义”。
  人民公社化后,全省大搞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进行“大兵团作战”。广大社员和基层干部丧失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一切听从统一指挥和调度,这为“大跃进”、瞎指挥提供了方便。各地出于大炼钢铁和开展种种“大办”的需要,不断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无偿调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助长了人民公社的“共产风”。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