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84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P468.257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气象通信方面的概述。
关键词: 福建省 气象 概述

内容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气象各专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探测资料的计算、统计、编报以及手工填绘天气图等均实现自动化。通过实施“气象卫星综合应用系统”建设,福建省建成了气象现代化建设中规模最大并覆盖全省的大型气象通信网络工程,气象信息网络瓶颈得以突破。与此同时,建成VSAT单收站,组成卫星广域网、卫星语音网、卫星数据广播网以及地面公用分组交换网和各级计算机局域网,形成一个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相结合,以卫星通信为主的现代化气象综合信息网络系统,气象信息网络的整体水平和处理、传输及交换信息能力得到提高。新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统一了天气预报工作平台,使天气预报业务实现从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向人机交互方式的转变。其间,完成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天气雷达更新为较先进的714天气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和县级气象现代化建设开始进行。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气象服务手段更新,采用电视、手机短信、政务网等多种方式向各级党政领导、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闽台气象科技交流也在这一时期取得重大突破。闽台气象部门打破40年互不往来的僵局,呈现出“未三通,先通气”的良好态势,相互交换气象信息,开通气象热线电话,双向交往日趋频繁,形成互助双赢的发展局面。
  二
  1998年8月1日,省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福建省第一部地方性气象法规《福建省气象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该《条例》在全国首次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了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授予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行政处罚权,规范了地方气象事业的内涵、项目和投入体制。随即,福州、厦门相继出台《福州市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厦门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等法规,省政府同步制订一系列相关规范性文件,省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或单独或会同有关主管机构,亦及时配套一批作为依法行政依据的规章和制度。一个以《福建省气象条例》为主、配套规范性文件为辅的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和法制环境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各级气象法制工作机构亦相应建立健全,省、设区市气象局均设立政策法规机构,组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加强气象法规宣传,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强化执法监督检查。省人大常委会将气象法规列入执法检查内容,帮助解决执法中遇到的问题。此后,各级气象机构在发展地方气象事业、防灾减灾、天气预报发布、观测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气象科技服务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0年底,中尺度灾害性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基本完成。通过一、二期工程的建设,气象部门已在厦门、福州(长乐)建成两部714SD多普勒雷达,在南平(建阳)、龙岩建成两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全省范围内布设了28个自动雨量站、41个四要素自动站、15个Ⅱ型地面综合有线遥测站,基本组成了地面自动气象探测网。同时,还在福州、厦门、龙岩、三明、南平布设了5部单站式闪电定位仪并组网运行。随着一、二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短期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服务水平有了提高,在为各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中发挥了作用。但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水平和短期气候预测能力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已建成的工程设备在稳定性、实时性、兼容性等方面表现出存在的不足,影响了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整体效益的发挥。
  与此同时,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成了社会对气象部门的要求。就此,省气象局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加强省、市、县气象局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建设,建立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公众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体系、领导决策服务体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建立公众气象服务网站和决策气象服务网站,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综合、优质、丰富的气象服务L为利于政府和社会公众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及时向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启动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同时,推进入工影响天气工作,使之成为各级政府抗旱防雹的重要手段,人工降雨、防雹作业发展迅速。
  21世纪初,福建省气象部门继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一批气象现代化项目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加大对福建气象基础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2004年底,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完成竣工验收。2005年,全省站网实现每半小时一次自动传输自动站探测资料,增强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服务的能力。至此,在应对气象灾害、提高防抗能力方面,有了气象雷达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气象信息网络通信系统、数值预报高性能运算系统、气象信息存储检索与共享系统,有了全省视频会议、可视会商系统等技术和设备,形成较先进的气象服务体系。系统建设整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提高气象综合观测能力、信息传输及综合处理能力的同时,为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提供了综合平台。
  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入才、一流台站”的目标要求,省气象局科学制定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带动,完善综合探测网和气象台站的基础设施,基层气象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省气象主管部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气象科技实力,创建省级气象科技创新基地,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科研活动深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围绕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拓展服务领域和气象现代化建设需要,省气象局开展对影响福建省的严重的强对流、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科学研究,建立相应的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及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为业务服务提供了科技支撑。
  “十五”期间,省气象局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生产指挥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提供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气候影响评价与气候预测和涉农气象的同时,通过媒体、网络向公众提供科技和信息服务。同时,主动与各部门开展合作,为农、林、水、建筑、电力、烟草、交通、矿业、商业、保险业、海洋、养殖业以及航空航天、军事等行业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先后与省林业厅、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合作,开展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业务。与环境保护部门合作,开展福州、厦门市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与省国土资源厅联合,推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预报业务。与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开展局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开展科研合作。与省海洋与渔业局、地震局就资源共享和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达成合作协议。与省电网中心、省三大通信公司、烟草公司等单位协作,开展电网运营安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信息服务、烟草种植区人工防雹作业服务的合作。根据省发改委的统一部署,与有关部门合作,启动全省风能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
  四
  经过多年的建设,至2005年,福建省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观测系统。地面观测方面,建立了一百多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每县一个观测站,在重要的地区还布设了加密观测站,在台山等地建立9个海岛气象观测站,以加强对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的气象观测。各地观测到的数据每小时实时传输到省气象信息中心,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能做到每分钟观测传输一次,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重要的分析资料。高空探测方面,在福州、厦门、邵武等地建有高空探测站,装备了L波段探空雷达,每天北京时间8点、20点观测到的资料,通过全国气象地面宽带网传输到北京,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各成员国的数据交换。气象雷达探测方面,福建省成为全国首个雷达探测覆盖全省的省份,观测到的雷达资料每6分钟一次,通过卫星通信及全国气象地面宽带网传输到北京,参与全国气象雷达拼图。气象卫星探测方面,在省气象台及各地市气象台建立风云2号卫星云图接收系统,每30分钟接收一张气象卫星云图;在福州还建立了EOS/MODIS卫星数据接收处理与共享系统,实时接收到的EOS/MODIS卫星数据通过政务网向省海洋与渔业局、省地震局提供资料共享服务。雷电探测方面,建立了以福州为中心站,厦门、龙岩、南平、武夷山、德化、宁化、平潭及福鼎为分站的多站式雷电探测系统,探测到的数据在几秒钟内能实时传输到中心站。信息网络系统方面,建立起省一地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省一地通信骨干网,实现全省大气探测资料实时传输。开通了“福建气象”网站,实时发布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和各类气象信息。卫星通信方面,实现与国家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实时交换。
  事业发展的同时,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同步显现,一是综合探测体系不够完善,海上探测能力薄弱。二是指导产品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还不高,专业气象预报相对薄弱。三是业务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四是气象及相关信息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大中型气象技术装备和自动站维护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的定位。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这一切,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从今往后,气象部门要强化公共服务,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遵循科学规律,提供全方位的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预测预估等气象保障服务。要合理利用光、热、水、气等气象资源,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使气象资源真正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从而发挥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福建省志·气象志》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记述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脉络的资料性著述,它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了这一时期气象事业在历史巨变中的新面貌、新成就、新特色,客观地体现出气象与经济、气象与社会民生的密切关系,详述出气象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