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节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763
颗粒名称: 二、季节变化
分类号: P429
页数: 2
页码: 131-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气象灾害大风的季节变化。
关键词: 季节变化 福建省 大风

内容

(一)秋冬大风多,风力弱,灾害轻
  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大风现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年入秋后北方的冷空气南侵频繁,西太平洋或南海的热带气旋也还很活跃。西风带和热带系统对峙引起明显的气压梯度,常造成强劲的东北大风,有的年份这种局面不断出现,就引起持久性的大风。例如1964年11月在连续二次的冷空气和热带气旋的双重作用下,在北茭和平潭分别连续出现29、23天的大风。多半年份11月在热带气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大风持续期都较长。秋季在单一的冷空气作用下,也会出现大风,如冷高压中心在黄河以北,其高压楔南伸到江南地带,福建就容易出现大风。秋季来自北方的冷气流质量重,气压高,与原盘踞在福建的较暖气流(或变性的冷气流)质量轻,气压低,形成了明显的气压梯度,加上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常导致6~9级以至10级的东北大风出现,俗称“九降风”。干冷的“九降风”,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的叶片蒸腾作用,使作物体内的水分供不应求。同时,大风常造成作物枝叶机械损伤。到了冬季,热带气旋活动虽基本停止,但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已发展到最强阶段,南海一带的气温还很高,形成明显的温度梯度。由于冷空气频繁地南侵,在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地区常维持着明显的气压梯度,沿海的大陆突出部和港湾外的岛屿每月大风日数可达10天以上。
  冬季的大风来时形势清楚且和缓,逐步增强,使人们对它的发展过程,了如指掌,早有准备。因此,在福建民间常有“春暴头,冬暴尾”的说法。
  (二)春夏的大风少,风力强,灾害重
  春季的冷空气势力虽有减弱,但冷高压中心常从长江口及其以南地区入海,在华南一带常维持着锋区。在这种形势下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就有大风出现,有时由于南海的热带气旋出现也会造成大风。福建春季的大风虽不如秋冬季频繁,但往往是出现突然,破坏性强。例如1984年4月5日,厦门因飑线过境,最大风速达45.6米/秒,东渡码头195吨的吊车脱轨,吊臂拉杆被毁坏,损失近百万元。在台湾海峡中也常因锋面或飑线过境,招致风向急变(原是西南风后转为东北风),风力猛增,使渔船或其它航船来不及防备,在海上造成海难事故。例如1974年5月1日长乐县漳港乡漳光村和梅花乡古壁村渔民在白犬岛附近海面捕鱼,遭受大风袭击,船翻8艘,死亡33人,物资渔具共计损失三万多元。
  春季还有一种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就是在长江下游或长江口一带生成的气旋,引起了福建沿海的西南大风。
  夏季大风主要是热带气旋造成。在沿海一带的热带气旋大风,风力最强,达到12级的台风也不少见,破坏性也最大。还有一种大风是来自雷阵雨前的大风。这多在内陆山区出现,风力一般可达6~9级以至10级。盛夏期间达到≥8级平均各地每月有1~3天。这种大风的年际变化较大,例如南平有的年里一天也没有出现,最多年中可达6天。北部沿海及其岛屿,如台山、北茭由于受热带气旋和雷阵雨前的大风,每月可达10天左右。最多年可达20天。平潭以南沿海的突出部及外海岛屿为2~4天。
  9月南部沿海大风现象比7~8月多,北部沿海则和7~8月相近。最多年份整个沿海的大陆突出部和外海岛屿可达20天左右。内陆地区由于热对流减弱,雷阵雨现象减少,大风现象也少(见表5-14)。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福建省志·气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脉络的资料性著述。全书全面、系统地、准确地记述了1991-2005年期间气象事业在历史巨变中的新面貌、新成就、新特色,客观地体现出气象与经济、气象与社会民生的密切关系,详述出气象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