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707
颗粒名称: 一、短期
分类号: P456.1
页数: 3
页码: 86-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天气预报台的短期预报情况,其中包含省台预报、地市台预报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气象预报 短期

内容

(一)省台预报
  1.预报范围和预报项目
  省气象台负责发布大范围天气形势预报(欧亚地区大型环流型,东亚天气系统,江南地区天气区)、全省区域预报及沿海风情预报和警报。预报区域一般以地市划分,沿海常以闽江口、平潭、崇武等为界,分成南北两段或北、中、南三段。1959~1960年受广东省气象局委托,福建省气象台曾加扩粤东沿海天气预报和警报。1973年10月,增加台湾海峡天气预报和警报。
  1951~1953年,省台短期天气预报仅供给军事部门,每天早、晚发布两次,通过无线电台加密向部队传递。此外,军区早、晚两次派人来取。1954年开始通过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沿海大风警报和台风警报。预报时效,1954年之前为24小时,1955年开始延长至72小时,1978年又改为48小时。
  天气形势预报始于1958年,以每日08时东亚地面图和700百帕欧亚高空图为代表,向全省气象台站播送槽线、切变线、低涡、高低压中心、锋面、副热带高压、台风、东风波……等等影响天气系统的位置和未来生消、发展、减弱、移动以及天气实况(如雨雪区、大风区、六小时降水中心与强度、台风中心位置与强度等),并常以实时天气图上的一、二条等压线或等高线勾画出形势轮廓。
  天气预报内容有天气状况(采用晴、少云、多云、阴四级用语,预报时可以跨一级)、极端气温、降水(分为小、中、大雨)、沿海风和台风、暴雨、寒潮、冰雹、大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以及低温、高温等重要天气。当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可能时,将视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的早晚,发布消息、警报、紧急警报等,遇有重要天气可酌情发布报告。
  2.预报方法
  (1)天气图预报方法
  这是省台应用的最基本的预报方法。从开始作预报一直到1990年底都在应用。天气图预报方法通常是以定性的形势分析加上指标,对未来的天气变化进行判断。许多预报指标(或参数)在天气预报中有较大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天气图预报方法是模式加指标(或参数),例如在台风路径预报中就是采用这种方法。5~6月份雨季的暴雨过程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1985年以来,利用物理量诊断方法,每年3~6月份计算北纬35°以南、东经100°以东地区的K指数、沙氏指数、比湿、假相当位温、总温度、湿有效位能、涡度、散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环流、涡度平流、温度平流、水汽平流等等,供预报和研究参考。(2)数理统计预报方法
  70年代初期,省台开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1977年初步建成预报台风路径的Fj方案,在数学模型上,它是采用加校正量的逐步回归方案,在几何的意义上利用超折面,代替常规的回归平面,在因子选择上,利用固定站点代替游离坐标,保证因子采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考虑了台风南侧的因子。后经过多年反复不断的改正,于1980年Fj方案作为我国台风路径客观预报方案之一,参加国家气象广播。经国家气象局统一评定结果表明,该方案预报性能比较稳定,误差比较小。1987年,国家气象局决定作为我国台风路径客观预报最优的四种方法之一,由国家气象中心统一计算,并进行广播拐点预报,经评定该方案对拐点的预报优于我国其他方案。
  统计方法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应用物理量消空法作福建3~4月的冰雹预报;利用条件概率法建立福建5~6月暴雨预报模型;用动力统计方法作福建沿海大风预报;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福建森林火险预报。
  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数值预报产品、我国B模式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建立福建短期模式输出统计和完全预报方程,预报逐日晴雨和最高、最低气温等等,是--种统计一动力预报,也是1983年以来省台短期预报的一种方法。这一时期,省台同时开展天气学解释方法,根据天气学的预报实践,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作出未来天气预报。例如:1989年6月5~10日,全省基本无雨,且副高很强,福州6月9日最高气温达36.7℃,11、12日北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13日起全省又出现晴热天气,雨季似有结束的趋势。省台于6月14日再次对雨季趋势进行分析,当时的天气形势是副热带高压很强,588线在东经120°达到北纬30°,592线百帕的高压中心在台湾海峡。而6月12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预报副高将明显减弱,72小时预报东北地区将出现一个低涡,96小时预报低涡继续维持。588线在东经120°附近位于北纬30°以南,这表明将有一次较明显的冷空气南下,加上对其他一些资料的分析和应用,省台预报雨季将明显回潮,预报6月17~18日、22日将有两次暴雨过程。实况是18日08时~19日08时由于受到较强的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本省北部、中部地区出现了雨季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暴雨过程,24小时雨量大于50毫米的有19个站,其中8个站日雨量大于100毫米,全省雨季再次回潮,预报准确。
  (3)天气预报专家系统
  木省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天气预报专家系统,建立了福建省5~6月暴雨和台风暴雨预报专家系统。
  (4)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
  1970年6月26日,省台开始接收和使用卫星云图,并应用在天气预报中。由于卫星云图能够接收到广阔海洋上的云图,对来自海上的天气系统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在短期预报中具有较大作用。尤其是在强对流天气、暴雨、台风的预报中,卫星云图的作用更为突出。例如,在暴雨预报中,根据暴雨日的云型及云系演变特征,分为四类模型即:西南云团、锋面云系、副热带云涌、台风或热带风暴四类。在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发展的预报中,根据云型特征,分析台风发生发展的云图背景,这就是:大范围晴空区的出现;热带辐合带活动位置的变化;形成台风的初始云团的起源。在这个基础上,分析有利于台风发展的几种因素,这就是:冷云的加强作用;冷空气的激发作用;上游的效应作用;东风波的诱发作用;热带对流层上层槽的诱发作用等等。
  60年代初期开始,福建省将雷达回波用于台风定位,分析台风暴雨分布及其强度,分析强对流天气。例如,根据雷达回波上出现的眼区,可以比较准确地进行台风定位;另外,根据台风外围的螺旋雨带特征也可以进行定位。同时,还可以根据螺旋雨带的排列及其发展趋势,作为路径预报的参考。根据螺旋雨带活动及其强度,可以作出暴雨短时预报。
  (二)地市台预报
  1.预报内容和时效
  地市气象台负责本区范围的天气预报,指导本区所属各气象站的天气预报业务,预报内容及时效同省台。
  2.预报方法
  各地市气象台的初期天气预报,主要根据天气学、单站资料和群众经验制作。
  1958年起福建省开展大、中、小预报模式配套技术攻关,历时四年之久,于1962年正式投入业务应用。该方法做到中、短期结合,大、中、小结合,省、地、县结合,图、资、群结合。地市台根据省台报告的环流模式,利用单站资料以及地区范围内的天气型,进行三环节不同预报时效的配套,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
  1960年,地市气象台推广分片预报方法。利用本地区范围和相邻地区的小天气图和历史气象资料,揭示地区范围的地面流场分布、不同的热力状况及天气演变过程,了解到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天气分布的局地特征。结合大范围的天气形势,使省、地(市)、县三级天气预报得到有机的联系和结合。同时,利用历史资料作温、压、湿、风气象要素曲线,时间剖面图等。
  70年代初,地、市气象台应用分型、逐步回归筛选、多元回归方程、判别回归、点聚图、临界指标等统计方法,制作预报工具,投入业务应用。
  80年代初,地、市气象台推广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的模式输出统计方法,建立了一批不同季节的晴雨、降水等要素的模式预报方程。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全省各地市气象台普遍开展天气预报专家系统的研制工作,并投入预报业务应用。
  (三)县站预报
  1958年起本省县站开始发布本县范围内的天气预报,它是在云南省镇雄县开展县站补充天气预报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县站预报开展的初期,主要是在收听气象台大范围天气形势预报和区域天气预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四种气象要素时间变化的曲线和剖面图,气象要素之间前后相关的点聚图和散布图,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简易天气图,结合群众看天经验和建立的天气模式、相似过程、预报指标等,进行综合判断,作出补充预报。
  70年代初期,县气象站在预报中引进了统计学方法,建立简易回归方程作晴雨、气温等预报。1975年起县气象站用传真接收机接收大台的天气实况、分析图、雷达回波拼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物理量诊断计算和省台的预报,制作县站预报。80年代,县站推广模式预报方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福建省志·气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脉络的资料性著述。全书全面、系统地、准确地记述了1991-2005年期间气象事业在历史巨变中的新面貌、新成就、新特色,客观地体现出气象与经济、气象与社会民生的密切关系,详述出气象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