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气探测与资料处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68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大气探测与资料处理
分类号: P41
页数: 21
页码: 57-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大气探测与资料处理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大气探测 资料处理

内容

第一节 地面观测
  一、网点
  至1990年,全省台站网共70个站点(见表2-1),详列于下:
  基准站2个:永安、崇武。
  基本站19个:福鼎、宁德、屏南、福州、平潭、九仙山、厦门、漳州、东山、龙岩、上杭、长汀、泰宁、邵武、七仙山、建阳、浦城、南平、建瓯。
  一般站49个,其中24小时守班、四次观测、航危报站10个:闽清、长乐、永泰、莆田、仙游、漳浦、南靖、大田、宁化、漳平。
  白天守班、三次观测、航危报站9个:寿宁、古田、安溪、永春、平和、华安、连江、永定、将乐。
  白天守班、三次观测站30个:柘荣、周宁、霞浦、福安、罗源、闽侯、福清、福州郊区、晋江、南安、德化、同安、龙海、长泰、诏安、云霄、连城、武平、清流、沙县、建宁、明溪、尤溪、三沙、松溪、政和、顺昌、光泽、崇安、秀屿。
  二、观测
  (一)时间
  按台站类别进行安排,民国23年(1934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测候所分三等,一、二等测候所每天6~21时计16次观测,22~05时八次记录由自记仪器记录订正求出。三等测候所每天只作6、14、21时3次观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每天有的24小时观测(如福州);有的3次观测(6时、14时、21时,如龙岩);有的6次观测(6时、9时、12时、14时、20时、21时,如永安);有的16次观测(6~21时,如浦城、厦门)。1953年1月1日起改为24小时记录,但记录来源有两种:一是24小时观测(如福州、厦门等);二是6~21时观测,22~05时八次记录由自记仪器记录订正求出(如龙岩等)。
  1954年以前,省内气象台站和测候所的定时气候观测,按东经120度时区标准时进行。1954年1月1日起,气候和天气观测采用不同时制,气候观测采用地平时,一天观测四次(1时、7时、13时、19时);天气观测时间采用北京时,绘图报一天四次(2时、8时、14时、20时);辅助绘图报天气报每天六次(4时、6时、10时、12时、16时、18时)。1954年12月1日辅助绘图报改为每天四次(5时、11时、17时、23时)。1960年8月1日至1990年底,气候观测改用北京时。
  (二)守班
  1953年1月起,全省地面台站气象观测守班方式按类别分为二种,一种是24小时守班,四次定时观测;另一种是白天守班,四次定时观测。1960年和1962年分两次将气候站改为白天守班,四次定时观测,其中三次实测(8时、14时、20时),一次(2时)用自记记录订正求得。1980年1月1日又将气候站全部改为白天守班,四次实测。1984年1月1日,将全省安溪等37个一般站改为白天守班,三次观测制(02时用自记订正代表)。从此,除永安(1987年起)、崇武(1989年起)两站因扩建为基准站,实行24小时实测外,其它站观测守班方式至1990年再没有变动。
  (三)项目
  自民国23年至1990年,福建省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如气压、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瞬间气温)、湿球温度、风向风速、降水量、日照、云量云状、蒸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等基本稳定。少数项目变化较大,如1954年1月1日取消草面温度观测;1961年1月1日起取消地面状态观测;云速观测起自1952年1月1日,终于1959年12月31日。蒸发量观测起落较大,小型蒸发皿观测第一次起于1952年,止于1962年7月1日。后于1964年和1974年两次在部分站恢复,又于1980年1月1日起全部台站恢复小型蒸发皿观测。1980年1月1日起在部分台站开始大型蒸发皿(E-601)观测。
  各台站的地面和浅层地温(0、5、10、15、20厘米)观测起于1954年1月1日,1962年7月1日起取消,1980年1月1日起又恢复观测。深层地温布点较少,观测时间的变化与地面及浅层地温一样。
  (四)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省测候所的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绝大部分来自国外,如空盒气压表、水银温度表和温湿自记计等,都是英国产品,康氏日照计是德国产品,国内仅能加工如约旦日照计、雨量筒、蒸发皿、测云杆等简单仪器。不同等级的测候所配备的观测仪器也有差异,如一等测候所仪器有水银气压表、空盒自记气压计、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最低温度表、自记温度计、自记湿度计、雨量器、虹吸管自记雨量计、大小蒸发皿、风向器、达因自记风速计、测云杆、测云镜、康氏日照计、约氏日照计、垂链式地温表等;二等测所仪器设备略少于一等所,如达因自记风速计、康式日照计、测云镜、大型蒸发皿等均没有;三等测候所只配基本仪器,没有任何自记仪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到50年代后期,全省的地面常规仪器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60年代到80年代,全省地面常规仪器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技术装备,如全省22个基本气象站配备翻斗式遥测雨量计,80个气象台站配备了新式的电接风速仪,12个台站安装了Z-601型(大型)蒸发器等等。这些均为广大台站技术人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80年代末又为全省各级气象台配备了袖珍计算机(PC-1500),实现了气象电报编发报程序化、半自动化。
  1982年,为改善观测场地标准化、规格化,对全省各级气象台站的观测场围栏和风向杆全部进行了更新,采用钢筋水泥网和无缝钢管,既牢固耐用,又达到了技术场地的规格化。
  第二节 高空观测
  一、探空
  (一)网点
  1953年1月1日,福建省第一个探空观测站在福州建立。随后,1958年8月13日、8月27日邵武、厦门探空站相继建成,三个站的工作持续至今。
  (二)观测
  1.项目
  观测1000、850、700、600、500、400、300、250、200、150、100、70、50、40、30、20、15、10、7、5百帕等压面上的温度、湿度和相应的高度,以及各特性层的气压、气温、湿度、零度层的高度、温度等,上述观测项目始终不变。
  2.时间
  福州站1953年1月1日起每日23时观测一次,1958年6月1日至1990年底改为每日8时、20时两次观测。邵武站1958年8月13日至1990年底为每日8时、20时两次观测,其间1968年2月1日至1969年5月31日停止8时观测。厦门站1958年8月27日起每日20时观测一次,1960年7月1日至1990年底为每日8时、20时两次观测,其间1968年7月1日至1969年5月31日停止20时观测。
  (三)设备
  1953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福州站使用芬式探空仪。邵武站于1958年8月13日至1967年5月31日、厦门站于1958年8月27日至1965年7月31日、福州站于1960年1月1日至1964年8月31日使用苏式49型探空仪。1964年9月1日、1965年8月1日、1967年6月1日起至1990年底,福州、厦门、邵武等站先后均使用国产59型探空仪。1983年始先后对福州、厦门、邵武三个探空站由化学制氢(苛性钠、砂铁粉、水)改建成电解水制氢,1984年福州探空站安装了编报、资料整理的半自动处理装置,配备了400兆周接收机,从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开支。
  二、测风
  (一)网点
  1951年5月,福建省第一个气球测风站在建瓯建立(1951年5月~1955年3月25日,1955年7月11日~1961年2月)。随后,福州(1952年10月1日~1990年底)、厦门(1955年1月1日~1990年底)、长汀(1955年10月1日~1987年12月31日)、霞浦福瑶岛(1955年11月~1960年4月)、邵武(1958年8月13日~1990年底)、三沙(1960年5月~1963年10月)、福鼎(1963年11月~1987年12月31日)、平潭(1966年1月1日~1987年12月31日)等站相继建成并投入工作。(二)观测
  1.项目
  观测各规定等压面(同探空站项目中的各等压面)和规定高度(距地300、600、900米;拔海500、1000、1500、2000、3000、4000、5000、5500、6000、7000、8000、9000、10000、10500、12000、14000,12000米后每隔2000米一层)、对流层顶上的风向、风速以及最大风层出现高度及其风向、风速,上述观测项目始终不变。
  2.时间
  1957年4月1日前建瓯、福州、厦门、长汀、福瑶岛等五站每日11、23时两次观测(其中福州站1952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为每日14时一次观测,1954年4月1日至1957年3月31日为每日8时一次观测),1957年4月1日起所有测风站均改为每日8、20时两次观测(其中福州1957年4月1日至1958年5月31日为每日8时一次观测)。而厦门站1961年4月1日起改为2、8、20时三次,1984年7月1日又改为8、20时两次观测;福州站1984年7月1日起改为2、8、14、20时四次观测,1990年1月1日起又改为2、8、20时三次观测。
  (三)设备
  建瓯、长汀、霞浦福瑶岛、三沙、福鼎、平潭等六站始终使用光学经炜仪进行小球测风。福州站开始时使用光学经纬仪测风,1958年6月1日起改用无线电定向仪测风,1960年1月1日改为苏式马拉黑无线电经纬仪测风,1977年1月1日起至1990年底为国产701雷达测风。厦门站开始时使用光学经纬仪测风,1958年8月27日改为苏式马拉黑无线电经纬仪测风,1972年4月25日起至1990年底使用国产701雷达测风。1974年7月1日前邵武站使用光学经纬仪小球测风(其间1960年9月1日~1964年9月30日使用无线电定向仪测风),1974年7月1日起至1990年底使用701雷达测风。
  第三节 农业气象观测
  一、网点
  福建省气象部门的农业气象观测始于1954年,在省农科所设气候站,开展双季早稻防烂秧的田间小气候观测试验。1957年底在全省11个气象(候)站开展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其中水稻、小麦物候观测6个站,橡胶物候观测2个站,果树、茶树、马铃薯、秋大豆等物候观测各1个站,土壤蒸发观测1个站,土壤湿度观测7个站。1958年在全省发展至23个气象(候)站开展农气观测,其中土壤湿度观测10个站,土壤蒸发观测4个站。1960年有大田、仙游、莆田、惠安、崇安、邵武、尤溪、屏南.沙县、上杭、武平、永安'寿宁、罗源、霞浦、福清等气象(候)站和南平农试站开展土壤湿度观测。1965年全省有19个站开展农业气象观测,其中水稻、小麦、油菜、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自然等物候观测各18、12、5、8、2、9、6、5个站。1982年全省有21个站开展农气观测,其中水稻、小麦、茶叶、烟草、甘蔗、甘薯、花生、自然等物候观测各15、3、1、2、3、1、2、9个站,非固定土壤湿度观测5个站。至1990年,全省有23个站开展农气观测,其中水稻、柑桔、茶叶、小麦、甘蔗、甘薯、烟草、龙眼、荔枝等物候观测各10、1、2、2、1、1、1、2个站,固定土壤湿度测定1个站。
  二、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站点根据平行观测的原则,一方面进行农作物、经济木果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的观测,另一方面进行气象要素(包括土壤温、湿度)的观测,而农业气象观测站点采用本站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的资料,不另行气象要素观测。福建的农业气象在农作物、物候观测方法、项目等是遵照国家气象局规定进行,且从一开始观测至1990年无明显的变化。
  (一)农作物生育状况观测
  1.农作物发育期观测
  观测的发育期因作物而异,一般为播种、移栽、分蘖、抽穗、开花、结果(成熟)等。在不漏测和迟测规定的发育期的前提下,灵活掌握观测时间,旬末日进行巡视观测。发育期记载一般记始期、普遍期、末期。观测一般为目测、手摸,使用的工具有算盘、计算器、显微镜等。
  2.植株生长高度的观测
  一般从三叶普遍期至乳熟普遍期进行,拔节前,从土壤表面量至所测叶子伸直后的最高叶尖;以后量至上部展开叶子的基部,抽穗量至穗顶。使用工具有直尺或卷尺。
  3.植株密度的观测
  测定次数因作物而异,一般在三叶、返青、分蘖、孕穗、乳熟普遍期进行。测定方法为:对撒播作物采用测定一定面积内的株(茎)数,换算成每亩株(茎)数的方法;对稀植或穴播作物用行株距法;对条播密植作物用倍数法。
  4.生长状况评定
  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作物为对象,每个发冇普遍期和甸末日进行,釆用三类标准进行评定。
  5.田间工作记载
  田间工作项目、日期、方法、效果等。
  6.产量分析
  因作物而异,例如水稻,于收获前在每个测点附近选择有代表性的植株连续5丛共20丛连根拨起,凉干,进行空壳率、秕谷率、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每亩籽粒重等项测定。
  (二)物候观测
  1983年始在一些站点安排了梨树、橄榄树、桃树、油茶树等木本植物的物候观测,主要记载其芽开放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落叶期等。使用仪器有望远镜等。
  (三)土壤湿度测量
  1.土壤湿度测定
  分固定地段和非固定地段两种。在固定地段,固定在一块地形、地势和土壤条件都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生育状况观测地段上周年进行。每旬第八天及该地段上作物进入各发育普遍期时进行测定。钻土浓度根据省内情况定为从表层至50厘米深,选4个重复,每次取5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和50厘米6层共24个土盒进行烘烤,计算土壤含水量占绝对于土重的百分比即为各层土壤湿度百分率。非固定地段指在农作物生育状况观测地段上进行测土,但不论主要农作物生育状况观测地段是否转移,测土日期、深度、方法等同固定地段。
  2.田间持水量测定
  同一地段或同一类型土壤常年只进行一次测定。
  土壤湿度测定所使用的工具、仪器有土钻、土盒、天平、烘箱等。
  三、农气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各主要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工作的具体情况为:
  南平林业气象试验站主要是开展杉木速生丰产片的气象条件观测,撰写分析研究报告。
  福州、龙溪农业气象试验站(水稻高产区)和南平农业气象试验站(水稻中低产区)主要是开展早、晚稻分期播种试验,以鉴定水稻各主要生育期的气象指标,特别对早稻苗期、孕穗期和晚稻开花期的寒害指标及其发生的气候规律的调查研究,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及其防治的研究。
  晋江农业气象试验站(旱作物区)主要是开展小麦、花生、大豆等作物分期播种试验,鉴定主要生育期的气象指标,分析研究小麦锈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和小麦冻害的气候规律及其防御措施。
  天宝亚热带作物气象试验站主要是研究亚热带作物的农业气象问题,配合省热带作物研究所进行橡胶北移试种、橡胶树宜林地小气候的研究,橡胶树主要品种系气象条件鉴定,橡胶树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割胶的天气条件等的试验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各农业气象试验站因受冲击而停止了工作。1979年逐步恢复了福州、建阳、漳州、汤川农业气象试验站和天宝亚热带作物气象试验站的试验业务。
  1986年,按照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布局、建设规划方案的精神,确定福州农业气象试验站为二级分区的丘陵山地林农区内的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主要是进行水稻、果菜、花卉城郊型的农业气象试验。建阳、汤川、天宝为本省二级农业气象试验站,主要是进行水稻、果树、茶叶等农业气象试验。
  第四节 雷达观测
  一、网点
  福建雷达观测用于气象业务始于1958年。当时借助驻闽空军(福清金山、惠安大雾山、漳州园山)警戒微波雷达站在台风季节进行台风观测,为气象部门提供探测资料。1961年5月1日,气象部门正式开始建站,先后建成福清龙田、福州北岭、长乐、晋江、厦门、建阳、龙岩、三明及省气象科研所雷达站。30年来,经历台站建设、迁移、撤销,变动频繁,至1990年尚有长乐、建阳、厦门、龙岩、三明等五个气象雷达站。
  福清龙田测雨站1961年5月1日建于福州市乌石山顶,1962年9月迁至福清县龙田镇金山,定名为“福建省福清高空气象观测站”(即龙田测雨站),使用英国坦卡41型波长三公分雷达投入台风观测业务,1970年撤销。
  福州北岭雷达站该站建于1962年9月18日,定名为“福建省流动高空气象观测站”。每年5至9月到东山县西埔镇双虎山流动点担负台风监测。1967年1月流动于福州市郊区北岭红庙岭顶,1968年1月又定在福州市乌石山顶。1971年4月迁往北岭定点建站,曾更名为“福州北岭六五二站”、“福州气象雷达站”。该站1980年3月15日正式更换国产713型波长五公分气象雷达投入业务工作。
  长乐雷达站1964年中央气象局调拨843型10公分军用雷达改装成测台雷达。先流动于福清县龙田镇王祖山,进行台风监测。1965年5月移至福州市郊区北岭红庙岭顶。1966年5月在建瓯县建843雷达阵地,设立“建瓯县六五二测雨站”,在该县石塔山定点观测。1967年12月迁至长乐石屏山,担负台风观测任务,更名为“长乐县六五二测雨站”、“长乐气象雷达站”。1987年5月更换国产波长10公分714型气象雷达,担负监测灾害性天气任务。
  建阳雷达站1974年5月1日正式建站,用国产3公分711型测雨雷达监测闽北天气。1981年6月更换713型气象雷达观测至今。厦门雷达站1967年1月建于厦门市东渡弧尾山,以711型测雨雷达正式投入业务。1980年3月15日更换713型气象雷达投入工作,担负闽南天气和台风监测任务。
  晋江雷达站1969年5月7日正式建在晋江县罗山顶采用中央气象局新拨843型测台雷达一部,定名为“晋江县六五二站”,后更名为“晋江气象雷达站”。1988年12月8日撤销。
  省气象科研所雷达站1973年7月在福州建立福建省气象局人工控制天气组配备一部711型测雨雷达,担负人工降雨试验观测。1975年至1984年流动到古田县配合人工降雨试验进行观测。该站于1978年起隶属于省气象科研所管辖。
  龙岩、三明雷达站1985年3月1日分别在龙岩、三明两市建成711型测雨雷达站,担负本地区天气监测任务。两部雷达因机器陈旧,缺乏配件,故障频繁,工作不太正常。
  二、观测
  (一)观测时间
  1958年至1960年,借助空军雷达每年7~9月观测海上台风回波雨带和台风中心,每隔3小时一次,向省气象台报告。
  1961年5月起,每年5~9月福清龙田、东山流动雷达站每天观测二次(10、16时),当台风靠近海岸时改为每日八次(2、5、8、11、14、17、20、23时);当台风进入雷达探测范围时增加观测次数,连续开机跟踪。10月到次年5月以雷达维护为主,每天只进行1~2次观测,一般定在16时。
  1964年7月起,843测台雷达每年7~9月每天观测一次(15~16时);当台风靠近海岸时,观测时间每日八次(2、5、8、11、14、17、20、23时);当台风进入雷达探测范围时,一小时观测一次。10月到次年5月,每天观测一次。
  1970年3月起,福州测雨雷达站参加全国雷达组网观测,每天固定四次(5、11、16、19时)。1980年起,参加华东地区雷达联防观测的福州、厦门、建阳雷达站,每日观测三次。
  参加华东地区雷达联防和本省雷达联防观测的雷达站,观测时间每日5~6次。1990年2月20日至9月30日各站观测时间如下:
  建阳站:7次/日,为6、9:30、13:30、15:30、17:30、21、23时;
  长乐站:6次/日,为4:30、9:30、13:30、15:30、19、22时;
  厦门站:7次/日,为5、9:30、13:30、15:30、17:30、20、22时;
  龙岩站:5次/日,为6、10、14、16、19时。
  以上各站10月到次年2月19日,每日改为1~2次维护观测。
  (二)观测项目
  1958~I960年,借助空军雷达,观测项目以台风中心及回波雨带位置为主。60年代,以监测台风为主,观测项目有:台风中心位置、台风移向、移速、强度及未来发展趋势。70年代,长乐、晋江雷达站以观测台风为主,观测项目还增加台风登陆位置及台风暴雨分布范围及回波高度,汛期担负暴雨观测。建阳、福州、厦门雷达站以暴雨、雷雨大风、飑线、雷暴、龙卷风等天气观测为主,观测项目有雷达回波范围、性质、形状、回波高度(平均高度、顶高)、强度、强中心位置、回波移向、移速、变化趋势及未来天气变化趋势。进入80年代后,晋江、长乐雷达站除担负台风观测外,同时对暴雨、雷雨大风、飑线、雷暴、龙卷风等进行观测。全省五部雷达还增加强对流天气观测,特别是加强了冰雹观测项目。厦门、福州、建阳等雷达站也参加台风观测,其观测项目和晋江、长乐雷达站相同。
  (三)观测任务
  长乐、厦门、建阳雷达站属国家布点的站网,担负台风警戒任务,定时向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及有关地区气象台提供雷达观测情报,并拍发雷达天气报;承担全省灾害性天气雷达监测联防任务;参加华东地区雷达联防组网观测任务,定时向上海区域气象中心拍发雷达回波廓线报,并参加组网拼图。1988年起,采用人工数字化编报和拼图,负责本地区及责任区范围内中小尺度天气监测,以及人工降雨试验观测,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监测。龙岩、三明雷达站属本省布点站网,负责本地区范围内天气监测任务。
  1988年起,长乐、厦门、建阳雷达站开始配备图象传送设备,厦门站承担向本台和漳州市气象台传送雷达数字化回波图,而建阳站仅负责本地区气象台预报科传送回波图。雷达站资料处理,均要摄拍观测回波照片,积累观测资料,并以洗印、整理出灾害性天气过程照片档案,供科研分析和业务工作应用。
  第五节 日射观测
  福州站日射观测始于1959年12月1日,至1990年底,属甲种站。配有直接辐射表、天空辐射表、热电式直接辐射表、苏式JCA-I型指针式微安电流表。观测项目有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并进行总辐射和反射率计算。
  龙岩站日射观测起于1961年5月1日,属乙种站,止于1965年12月31日,只进行总辐射的观测,观测仪器为天空辐射表和电流表。
  观测时制:1964年1月1日前使用北京时,于每日日出时、7:30、10:30、13:30、16:30和日落时进行观测。1964年1月1日起改为用地平时观测。观测时次除日出、日落外分别于6:30、9:30、12:30、15:30、18:30进行。
  第六节 探测资料处理
  一、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
  民国28年(1939年)福建省气象局设有统计室,主要是收集各测候所的观测资料和全省雨量站雨量记录,并进行审核、整理、上送及出版。1954年10月,省局下设的业务二科的资料组负责全省探测资料的收集、保管工作。1958年资料组归省局观象台,1976年省局业务处设资料室,1983年9月资料室升级为省局直属单位,1986年改名为省气候中心,同年5月福建省气象档案馆成立,1987年3月起档案资料收集保管由档案管理科负责。至1990年省气象档案馆存有气象科技档案8573卷册,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有347卷册;各类气象资料7000册。
  省气象档案馆的职责是负责全省气象探测记录等气象科技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和提供查阅服务;负责转发国家气象局下发的有关档案资料;负责全省气象科技档案分类编目的技术指导。
  (一)收集内容
  根据国家气象局1986年颁发的《气象科技档案分类法》,气象科技档案共分为气象科技管理、气象记录、气象业务技术和服务、气象科学研究、气象仪器设备、气象教育和气象基建等七个大类。由于未集中保管,所以省局机关档案室保管的有气象科技管理、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基建档案;省气象台资料室负责天气图的保管;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收集的是气象科学研究档案;省气象学校收集气象教育档案;省局装备处资料室保管气象仪器设备档案;有关台风、暴雨、冰雹等雷达观测的回波图、技术总结等分别由长乐、建阳、福州北峰、晋江、厦门、龙岩、三明等七个雷达站(科)收集。
  省气象档案馆主要收集气象记录档案,包括气象探测记录、气象资料信息化记录、气象探测记录整编和气象图表四个部分。具体的有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和年报表;高空探测记录月报表;雨量自记纸和风向风速自记纸;农业气象观测记录报表;日射观测记录月报表;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信息化磁带、磁盘、纸带和缩微平片;各阶段性气象记录整编档案和日常性的整编档案;灾害性天气和异常气象资料年鉴。此外,还收集有关气象业务的规范、规定、气象电码;气候普查、气候情报、应用气候分析、大气环境监测报告书等气象业务技术和服务档案;以及汇交的气象科学研究档案和电子计算机、复印机等设备档案。
  除档案外,省气象档案馆还收集全国各省地面和高空探测的气象记录月报表;1951~1980年三十年气象记录整编;太阳辐射和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记录;台风年鉴和寒潮年鉴、历史天气图等气象科技资料。
  各地市县气象局一般有档案室,主要收集本地市县的气象观测的各种观测簿、月报表、年报表;温度自记纸、气压自记纸、湿度自记纸以及天气图表等档案。此外还收集国家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下发的有关整编资料等。
  (二)收集范围
  本世纪40年代,福建仅收集地面观测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集范围扩至高空观测记录。至1990年省气象档案馆已收集70个气象台站正规的地面观测记录;福州、厦门、邵武三个高空观测记录。泉州市气象台观测场址不符规定,观测记录省气象档案馆不收集。此外,省气象档案馆还收集由省局抄制的台湾省台北市等10个台站的气象观测记录档案。
  (三)收藏形式
  绝大多数档案资料为纸载体。气象观测的各种观测簿、月(年)报表以手工记录为主,1988年4月~1990年7月省气象台等9个台站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由计算机打印制作。因信息化和缩微工作的开展,全省1951~1990年的地面观测记录已被转换成磁盘、纸带载体形式。76个台站的气表-4和20个基本站的1980~1987年的月(年)报表被缩微成平片作永久保存。
  二、探测记录的报表审核
  (一)审核
  福建省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报表的审核工作最早始于1936年,由福州测候所负责审核全省四个测候所的地面观测月总簿。1951年9月至1954年9月,观测纪录由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处测政科审核。1954年10月省局正式成立审核组,负责审核全省气象站(包括三都澳海军气象台)的观测记录。1958~1962年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报表下放地(市)气象台审核,原审核组大多数人员随之下放地(市)气象台。1963年又收回省气象局审核组集中审核。1982年4月中央气象局颁发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报表审核办法,对审核的任务、分工、要求、方法和有关手续等作了规定。1983年9月,全省70个台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报表实行台站预审和省气象档案馆审核的两级审核制度。1985年,审核科停止对三都澳海军气象台的地面气象观测报表的审核。以上审核方式为人工审核。80年代后期,省气象档案馆着重加强以微机制作气象观测记录报表和利用微机进行自动审核为目的,以克服人工审核工作量大、时效慢等缺点,多次派人到安徽、江西等省气象局参观学习机制报表和微机报表审核,在消化吸收外省的机制报表软件的基础上,从1988年4月起在省气象台和厦门、漳州、莆田、宁德、龙岩、闽清、邵武等八个气象台站用微机制作气表-1。这九个台站将气象观测原始记录录在卡式录音磁带或SHARP、PC-1500袖珍计算机的CE-161模块上上报,由省气象档案馆输人计算机编制报表供审核,归档和返回台站各1份。机制报表持续27个月,1990年7月份起停止微机制作气表-1。
  高空气象探测审核始于1954年,负责审核全省测风站和探空站的观测报表。1967~1972年3月的记录审核一度停止,后因十年整编的需要只对记录报表补审,而未审原始记录。1988年1月1日福鼎、平潭、长汀等3个小球测风站停止测风观测,其审核也随之中止。1988年1月起高空气象探测报表的审核仅剩福州、厦门、邵武等3个探空站。1989年6月,省气象档案馆和省气象局业务处成立《高空气象资料自动化处理系统》课题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的高空气象资料处理程序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并增加微机审核功能,1990年4月邵武市气象局率先用微机制作高空报表,1990年4月13日课题通过省气象局的签定,并于1990年6月投入使用。这样高空气象探测记录的审核主要是审核原始记录。
  农业气象观测记录报表的审核始于1958年,由省局农业气象研究室负责。1966~1976年因没有观测而停顿。1976年逐渐恢复农业气象观测。1979年中央气象局颁发《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农业气象观测记录报表的审核办法也同时参照“方法”执行。1983年全省20个站的气报表归省气候资料室审核科审核,1987年机构调整,归省农业气象中心审核,1990年又由省气象档案馆审核科审核。
  (二)制度
  按照气象记录预审报表办法,台站预审员对原始记录自记纸和气表进行全面的预审。按时完成后,填写预审单,连同报表一并上报,对预审发现的错误,要一一改正。
  台站的气象观测记录报表经预审后,月报表和规定必须抽审的原始记录在次月十日前,年报表在翌年三月底报送省气象档案馆。省气象档案馆在三个月内审核完毕,并将20个国家基本台站的报表汇总上报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对上级业务部门的查询单,由预审员负责,一般应在收到查询单后五天内予以查复。更正报表底表资料时,必须注意其影响部门。预审中发现的错情要详细登记,定期总结,分析原因。
  对不合格的报表,省气象档案馆有权退回原报送台站,台站接到退回的报表后,应在一个月内及时重新制作补报。
  三、探测资料的加工处理
  (一)气象记录信息化
  1978年下半年,省局资料室在计算机还未配备之前就先动手开展地面气象记录作孔工作,至1988年底基本完成历史月报表的作孔任务。1983年上半年,省气候资料室配备了CCS-400型计算机,这是省气候资料室拥有的第一套计算机设备。1988年增加1台长城0520℃H型计算机。至1990年基本完成1951~1990年的气象记录信息化工作。记录月报表的数据达1.2亿组。1988年4月~1990年6月福州等九个气象台站采用机制报表,气象记录不经作孔直接用台站上报的磁带或模块输入计算机。
  (二)气象记录缩微
  1983年,省气象档案馆引进比利时产的COPEXSFIOOO型平合进步式平片缩微机。1984年开始缩微工作,把纸载体的气象记录报表或天气图等档案资料,采取照像的办法,缩微在胶片上。用缩微胶片保存档案具有高度保真、体积小、保存期长、可阅读复制的特点。1986年国家气象局调拨日本产的理光大型35毫米卷片缩微机给福建,至1989年已将全省76个气象台站286个台站年的气表-4(日照记录月报表)和20个国家基本站的1980~1987年的气表-1(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缩微成平片,平片规格是105×148毫米。归档并特别保存的缩微平片母片共873片。缩微平片母片只作永久保存,使用的是第三代复制平片。阅读可通过专门的阅读机如日本产的佳能NP-200或NP-580阅读复印机阅读复印。由于缩微业务耗资大,技术要求高,在资金来源没保证又无全国统一的技术规定的情况下,1990年缩微业务暂停。
  (三)气象记录整编
  1.日常性整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气象局在永安时期,每月出版一期《气象月刊》,纯粹登载每月观测的所有资料。每年出版一期《气象年报》,除登载经整理统计后的一年资料外,卷首还有一篇论著。由于《气象月刊》出版较慢,为了适应及时服务需要,每月出版一期《气象简报》,篇首有一月气候综述一篇。
  《福建省地面气象资料年鉴》,1976~1980年每年整编一本,内容是全省各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逐日资料。1980年以后停止该项整编。
  《福建省异常气象年表》是1981年根据国家气象局的统一部署而开展的一项整编业务,本省可统计的项目为24个。异常气象的标准是新的气象记录超过1951~1980年的极值,由于全省多数台站建站只有20多年,所以标准的极值起止年代不一。该年表要求每年3月前完成并上报国家气象局,本省的每年异常气象年报,1981~1985年由各台站统计本台站的异常项目后上报,再由省气象档案馆汇总整编;1986~1990年改为各台站只上报本台站当年主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由省气象档案馆统一挑捡异常气象值并整编上报国家气象局。每年的异常气象年表和当年的灾害性天气年鉴一起印刷出版。
  《寒潮年鉴》也是国家气象局下达的任务,本省有18个台站参加统计,主要统计前年10月~本年5月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总降温、最大48小时降温、最低日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过程降水量、天气现象等8个项目。每年6月初上报国家气象局,本省寒潮年鉴作为灾害性天气年鉴的一部分与其一起印刷出版。
  2.阶段性整编
  阶段性整编一般每隔10年整编一次。1951年以来根据国家气象局的统一部署,共进行过4次阶段性整编。
  (1)1951~1955年全省各台站气象资料整编,整编结果本省未出版,只上报国家气象局。
  (2)1951~1960年整编根据国家气象局1961年颁发的《十年气候资料基本总结》和1955年颁发的统计规定的方法统计。统计整编的项目有65项,分地(市)印刷出版,并附有《十年气候图》。1964年5月出版。
  (3)1961~1970年整编根据国家气象局《1961~1970年中国气象资料整编项目统计方法》的规定进行。整编项目49项,累年值分1951~1970年和1961~1970年两类。1974年出版。
  (4)1951~1980年整编根据国家气象局颁发的《1951~1980年全国地面基本气象资料统计方法》和本省的补充规定执行。整编项目86项,气温部分首次由计算机整编打印。累年值分1951~1980;1961~1980;1971~1980年三类,1983年出版。装订款式有单站本、单项本和按地(市)合订本三种。
  3.专业性整编
  《全省单站气象资料》,整编项目54项,资料年代为建站至1956年,1958年7月出版。
  《福建省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资料》,资料年代1952~1959年,台站数为141个(含水文站),累计333站年,这是省气象局与省水文总站合作整编的,出版年月不详。
  《地面气象逐日资料》,整编项目有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数共五项,资料年代建站~1975年,1976年出版。此后,该整编资料加上1976~1980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年鉴,实际上前面所述的五项气象要素,自建站至1980年的逐日资料均已整编出版。
  《台风个例档案》,资料年代1956~1978年,1979年出版。
  《福建省灾害性天气年鉴》,是具有福建特色的整编资料,主要内容是各类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特征,即各台站逐日资料及累计或平均统计。该项整编1959年开始动手,对1954年以来的灾害性天气进行整编,1981年以后又增加较详细的灾情记载和分析。
  四、档案资料的分析应用
  (一)查阅服务
  随着档案资料的积累充实,国民经济和气象事业的发展,查阅档案资料的人员日益增多,服务范围也日益扩大。1987年以来每年到省气象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的人数均在一千多人次以上,借阅档案资料2万多册卷次。服务范围涉及天气预报、天气过程总结、气象科学研究、天气气候咨询、司法部门需要的天气气候证明(用于刑事案件侦破和调解涉外经济纠纷)、城市环境规划和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的气候论证等。
  根据查阅制度的规定,所有的气象科技档案一律不外借和复制,只能在查阅室里抄阅。气象科技资料可以外借,但只限于气象系统的工作人员。1986年以前,档案资料查阅均为公益服务,气象行业以外的人员凭介绍信即可查阅。1986年开始,除党政军部门需要外,一般实行有偿服务,档案资料由省气象档案馆工作人员代为阅抄。
  查阅方式一艰提供纸张载体的档案资料,信息化档案尚未对外提供服务,已经缩微的档案可以用平片阅读机査阅。
  (二)情报服务
  为了使有关部门能及时了解本省天气气候,省气象裆案馆定期编写气候旬(月)报,不定期发布气候情报。
  气候旬(月)报是1965年起开展的一项业务,内容是总结当旬或当月的天气气候概况以及气象灾害,并附有36个气象台站每旬初用电报传来的主要气象要素实况和距平。1986年起气候旬(月)报对外实行有偿服务。
  气候情报是1987年才开始的一项工作,以弥补气候旬(月)报的不足,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内容主要是:⑴概述前期气候特点,分析历史背景,作出客观评价;⑵及时报道本省发生的重大气象事件的详情、背景、影响;⑶对未来的天气气候作出诊断性预测意见。气候情报的服务用户比气候旬(月)报少,一般向本省地(市)气象局(有时扩大至县市气象局)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
  (三)气候分析
  1.基础性气候分析
  基础性气候分析主要有气候旬(月)报、灾害性天气年鉴、异常气象、气候影响评价、气候志(图)等。
  1978年省局资料室完成1954~1977年的灾害性天气年鉴,以后为逐年进行。
  气候志编写和气候图绘制:民国27年至1945年省气象局在永安时期,曾编写出版了《福建气候志简编》。1958年又编写福建省气候志(铅印本),初步分析了福建的气候规律。1973~1976年省气象局组织进行全省气候普查,福州等37个县市分别编写当地的气候志,对本县市的气象要素特点、变化规律、气候成因、气象灾害等进行分析。1963年绘制了福建省气候图,1983年利用20年资料绘制了福建省气候图(草图),为海岸带气候图集和福建省自然图集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编写《台湾气候》,1988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1990年参与《华南气候》的编写。
  气候影响评价是国家气象局统一部署的1983年开始的一项新的基础业务,1984年该业务在全省各县市气象局开展。1986年起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被列为《福建省经济年鉴》的内容之一。省气候中心负责全省气候影响评价的编写和该项业务的管理;地(市)气象局负责本地(市)气候影响评价的编写和业务管理;各县(市)气象局负责本地气候影响评价的编写。
  2.专业性气候分析
  1978年以前,专业性气候分析一般只限于农业及其气象灾害。1978年以后,特别是省气候资料室成立之后,专业性气候分析日趋丰富,主要包括气象灾害、气候资源、应用气候、污染气象、军事气候等。
  (1)气象灾害分析
  除日常的灾害性天气年鉴的分析外,省局还围绕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专项分析,完成项目有《福建省干旱》(1963)、《寒流与早稻》(1963)、《十年台风路径图》、《福建的秋寒》(1979)、《福建的春寒与五月寒》(1980)、《福建省历史上灾害性天气简介及自然灾害记录》(1989)(与省水文研究室合作完成)、《闽江下游气候资源与灾害分析》(1989)。
  (2)气候资源分析
  《福建省海岸带气候调查报告》是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课题的子课题,经过1983~1986年的工作,完成了主要气候特征、气象要素分布状况、主要灾害性天气、气候条件评述、风能资源(1986)、太阳能资源(1984)的分析等任务。完成了《福建省湄洲湾区域气候资源调研报告》(1985)。
  (3)应用气候分析
  主要成果有气象与流脑(1987)、气候与紫菜养殖(1987)、气象与近海捕捞(1987)等专题分析。
  (4)污染气象分析
  8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心的热点之一,在本省重大基础工程上马或扩建之前都开展了环境评价工作,污染气象分析应运而生。1984~1990年开展的污染气象的外场观测,内容主要有地面气象观测、低空温度探测、低空小球测风、低空平衡球模拟扩散参数实验。几年来多次多地的开展十余次污染气象分析,主要有顺昌水泥厂、南平化工厂、南平来舟机砖厂、龙岩龙江化肥厂、青州造纸厂、建瓯纸板厂、龙海磷肥厂、大田上京煤矿以及为湄洲湾、马尾、永安、莆田等城市和开发区的环境规划进行污染气象观测和分析。
  (5)军事气候分析
  1972~1973年编写《台、澎、金、马气候》,1978~198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局编写《台湾海峡及其邻近地区天气气候统计及初步分析》,还为福州军区提供军事建设的气候整编资料。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福建省志·气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脉络的资料性著述。全书全面、系统地、准确地记述了1991-2005年期间气象事业在历史巨变中的新面貌、新成就、新特色,客观地体现出气象与经济、气象与社会民生的密切关系,详述出气象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