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65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P468.257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一年中寒暖暑凉交替出现,干湿季分明,福建又是气象灾害多发省份,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季有雷暴、冰雹、暴雨、寒害和沿海大风,夏季有台风、暴雨、高温和干旱,秋季有寒露风和秋旱,冬季有寒潮和沿海大风,且出现频率高、强度大、危害严重。福建气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当前,福建省气象部门正处于加快和深化改革时期,全体气象工作者正在努力为推进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尽心尽职,努力工作,争取为本省建设和造福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 福建省 气候 概述

内容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一年中寒暖暑凉交替出现,干湿季分明。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7~21℃。西部的武夷山、中东部的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由于地势高峻,终年成为低温区,海拔在1402~1653米的七仙山、九仙山更低到12℃上下。1月平均气温自北而南大部地方在6~13℃,7月平均气温在27~29℃。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地方在1000~1800毫米,西北部的崇安一带和东北部的周宁一带以及南部的德化、龙岩、平和一带为多雨中心,东南部沿海岸地带、大陆突出部以及一些岛屿为全省最少雨地区。降水在一年中分布很不均匀,3~9月占全年总雨量的80%以上,而10~2月仅有20%。形成春至夏初常湿,秋冬常干,夏季旱涝兼有。
  福建又是气象灾害多发省份,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季有雷暴、冰雹、暴雨、寒害和沿海大风,夏季有台风、暴雨、高温和干旱,秋季有寒露风和秋旱,冬季有寒潮和沿海大风,且出现频率高、强度大、危害严重。登陆福建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6个,最多的年景可达5个。影响本省的台风平均每年有2.95个,最多的年景可达9个。登陆时沿海地区出现12级以上大风是不足为奇的。福建各地常年暴雨(24小时降水量>50毫米)日数2.5~7.5天,其中闽西和闽中大山带可达5.0~7.5天。干旱每年都会发生,只是发生季节和强度不同而已,主要出现于闽东南沿海地区,春旱2.5~3.3年一遇,夏旱1~2年一遇,秋冬旱2~3年一遇。其他地区不很突出。
  光绪六年(1880年)以来,英、法等国海关为了业务需要先后在福州、厦门设立测候所,随后在长乐东犬岛、莆田乌丘屿、龙海东碇岛设观测点。民国23年到25年(1934~1936年)全省有福州、南平、浦城、长汀等4个测候所,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省有测候所14个,气象人员22人。观测场所不规范,仪器设备破旧简陋,规格型号杂乱,加上经费拮据,正常工作难以维持,人员流散,观测资料残缺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福建省气象事业蓬勃发展。1949年底,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气象所建立,开始履行管理职责。1954年10月成立福建省气象局,积极进行台站建设。至1957年底,全省气象台站53个。随后根据中央气象局制定的《关于气象事业十二年发展远景规划》,福建省气象台站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全省气象台站数达到118个,其中气象台13个、气象站82个、海洋水文气象站12个、农业气象试验站9个、气象雷达站2个,基本形成了全省气象台站网。1960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台站网进行了调整、充实,海洋水文气象站移交给国家海洋局,一些专业台站移交给有关部门,撤销了一些高山站。至1990年底,全省有地(市)气象局9个,地面观测站70个,日射观测站1个,高空气象观测站3个,气象雷达站(组)5个,农业气象试验站4个,地面气象卫星接收站2个。气象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逐步提高。1955年9月底全省气象人员为339人,其中大学毕业4人。1965年底为883人,其中大学毕业88人,中专毕业267人。1975年底为900人,其中大学毕业100人。1985年底为1738人,其中大学毕业393人。1990年底为1796人,其中大学毕业493人。
  气象仪器装备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短短几年的建设,到1955年,基本上更新了地面观测仪器,统一了规格型号,并经过鉴定,保证了仪器的质量和资料的可靠性。五十年代后期,气象仪器绝大部分更新为国产化,以后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地面观测仪器,如22个基本气象站配备了翻斗式遥测雨量计、80个气象台、站配备了电接风速仪、12个台站安装了Z-601型(大型)蒸发器等等。高空站由光学经纬仪测风改用“马拉赫”无线电经纬测风,1969年又启用59-701型高空探测系统。1983年起先后对三个探空站由化学剂制氢改建成“电解水制氢”,1984年福州探空站安装了编报、资料整理的半自动处理装置,配备了400兆周接收机,从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节约了开支。
  1961年从英国进口两部德卡-41型雷达,以后又启用10厘米波长军用843型雷达,3厘米波长的711型天气雷达,5厘米波长的713型天气雷达和10厘米波长的714型天气雷达,至1990年全省共有各种型号雷达11部,这些探测装备为福建省的天气预报服务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气象卫星云图接收设备问世后,1970年6月福建省气象台配备了一套全晶体管的低分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设备和终端显示装置,并配有传真机。随后又安装了高分辨率极轨气象卫星接收机和地球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设备,每天接收数次云图,为监视大范围的云系演变、云团结构、台风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趋势以及其他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分析预报提供资料信息。
  计算机技术加快了气象事业的发展。1981年四台TRS-80型微型计算机应用于次声探测台风的试验研究,1984年CCS-400型计算机用于气象资料整编、加工处理,1985年起全省气象台站先后配备了不同类型的微机,如PC-1500型袖珍计算机、APPLE-Ⅱ微机、IBM-PX型微机、AST-286微机、AST-386微机等,至1990年底,全省拥有不同型计算机近300台。在天气预报、通信传输、资料加工、雷达图象和卫星云图的处理、办公行政管理等方面广为应用。
  气象通信传输得到改善。至1990年底,全省气象部门拥有甚高频电话机137部,初步建成省一地(市)、地(市)一县和高山无人中转甚高频气象辅助通信网,开通省气象台至上海区域气象中心“三报一话”(即三条报路、一条话路)电路,建立转报系统。
  天气预报业务发展迅速。在预报发布上,民国36年(1947年),福建省气象所首次对外发布天气预报,是全国对外发布天气预报最早的省份之一。1951年底福建省气象台试作1~3天短期晴雨预报和特定海区气象要素预报。1954年省气象台开始不定期对外发布寒潮、沿海大风、台风警报。1955年制作4~7天中期天气预报。1956年正式对外发布全省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1958年以后,省、地、县气象台站都对外发布天气预报,并开始制作月、季和年度长期预报。1973年,省气象台开展台湾海峡天气预报。80年代后期。省台开始不定期制作远洋导航的参考性海洋天气预报。在预报方法上,60年代初,试行“大、中、小结合,图、资、群结合和长、中、短结合”的预报方法,初步建立福建“大型、过程、天气”,省、地、县三级天气预报配套方法,在全国处领先地位。70年代后期,应用天气图资料进行多次天气预报会战,建立了“低空环流分型”等多种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1983年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值预报新产品,广泛开展模式输出统计预报方法试验。至1990年底,省、地、县气象台站拥有天气图传真接收机115部,普遍接收的预报产品有北京B模式、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日本气象厅发布的各类传真天气图,通过计算机,制作本地区短期和中期晴雨、中雨以上的模式预报工具。80年代中期,省气象台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合作,进行《台风路径的客观统计预报方法试验》,列入全国台风短期预报方法在全国广泛使用。
  气象科研有了较大进展。50年代中期,省气象局成立技术组,主要研究副热带高压、台风等问题。1959年正式成立了气象科学研究所,承担副热带天气研究和长期预报业务的研究,随后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气象试验站和人工控制局部天气试验站,开展相应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文化大革命”给气象科研工作带来严重的摧残,科技人员遭到打击迫害,人员流散,资料丢失,科研机构被撤销。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的推动下,气象科研事业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重建了科研所。科研工作在全省气象部门蓬勃开展,并在天气预报、农业气候区划、人工降雨的试验研究、农业气象、气候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气象局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奖。
  气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6年创办气象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批气象观测、天气预报、通信填图等技术人才。1959年福州农业学校开设了气象专业中专班。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专班停办,改为干训班。“文化大革命”开始,干训班被迫撤销。1978年12月28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福建气象学校,共培养出四届中专生。1984年根据中央气象局指示,气校停止向社会招生,转为在职培训为主的成人教育体制。1984年9月成立气象高等教育福建函授站,负责本省气象大专函授生的面授辅导与管理。截至1990年底,共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统招中专毕业生190人,职工中专毕业生108人,具有大专学历的函授毕业生46人,至于参加岗前培训,各类业务技术培训和文化课补习班等人数更是不下千人。
  当前,福建省气象部门正处于加快和深化改革时期,全体气象工作者正在努力为推进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尽心尽职,努力工作,争取为本省建设和造福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福建省志·气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脉络的资料性著述。全书全面、系统地、准确地记述了1991-2005年期间气象事业在历史巨变中的新面貌、新成就、新特色,客观地体现出气象与经济、气象与社会民生的密切关系,详述出气象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