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入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入闽
分类号: K281.2
页数: 2
页码: 296-29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福建省从1989年10月至1995年12月,据南平、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5个市统计,有高山族69户,369人,其中回台湾定居的有41户(第一代老人41人,携家眷87人),第一代病故13人,至1995年健在的15人,至当年底止,全省有高山族110户,456人。
关键词: 福建省 高山族 入闽

内容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有一部分名为“毗舍耶”的台湾土著居民到泉州的水澳、围头等地。由于台湾高山族铁器很稀少,他们对泉州的铁制品爱不释手。元大德元年(1297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遣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带兵到台湾,将130余高山族人带回大陆。明万历三十年(1603年)十二月,福建省连江人陈第随沈有容率军驱逐侵略台湾、澎湖的倭寇,在台湾西南部接触到高山族,回大陆后写出《东番记》,记载台湾西南部地区的自然状况和高山族的生活习俗。清代福建人大量移民台湾,也有少量的福建人进入台湾高山族区域,与高山族联姻。如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高山族勃朗社部落头目以其妹巴赖林喇哪觅赠与德化人王必捷为妻。雍正四年(1726年),王必捷携妻儿返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岸经商、求学、求医、探亲和从政调遣日益增多。随之,高山族同胞也逐渐入闽。20世纪90年代末,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专门派员访问82户在闽的高山族人,了解他们入闽的时间和缘由。得知他们先后来自台湾省花莲、台东、屏东、高雄、台南、台中、嘉义、南投和宜兰等9个县(市)。如:在1931-1932年间,台东市卑南人黄氏1户带儿子共3人至泉州、南安等地求学中医,学成后,申报个人开业,定居莆田城厢镇;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从嘉义、南投等地来闽经商、求医、求学的高山族安雅人等共4户8人,分别定居于漳州、云霄、华安等地;1946年初,漳州地区王氏、何氏两户农民三兄弟去台湾务农,同高雄、屏东、台南等地西拉雅人、马卡道人的女子结婚,1947年春节携妻回闽,在漳州浦南镇和天宝乡老家居住;
  1949年4月,自动离开国民党军队,到漳州求医,要求定居的有2户2人;1951年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转业的台湾省籍高山族士兵安置在漳州、南平地区国营农林场或在农村落户的有12户12人。
  1955年至1956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退伍、转业的台湾省籍高山族官兵,分别安排在南平、永安、龙溪、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市)的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其中担任干部的有28人,工人和职工22人。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复员转业的台湾省高山族官兵,都是1946年至1947年被国民党政府抓壮丁而来大陆当兵的。1947—1949年,他们先后在东北、华北和山东等地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而重新入伍。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复员转业的有关档案资料记载,当时注明高山族成分的有:阿美人21人,排湾人10人,布农人6人,卑南人5人,泰雅人1人。
  部队复员转业的高山族青壮年,在福建落户后与当地民女通婚成家。到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福建高山族由1964年的84人猛增到424人。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高山族人口为521人,其中男性312人,女性209人。
  从1989年10月至1995年12月,据南平、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5个市统计,有高山族69户,369人,其中回台湾定居的有41户(第一代老人41人,携家眷87人),第一代病故13人,至1995年健在的15人,至当年底止,全省有高山族110户,456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