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家庭与宗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7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家庭与宗族
分类号: K282.1;C913.11
页数: 5
页码: 273-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满族家庭与宗族的情况。其中包括家庭、宗族、闽台族亲交往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满族 家庭与宗族

内容

一、家庭
  满族人的家庭观念较强。泉州粘氏族谱中有许多相关记述:
  十四世粘自新,“性素简静,少时与兄均遭丧母之苦……及娶周妣,受百艰辛,公服商买,妣善针缝,努力俭苦以经营。因外氏而买居于黄甲境,尚期有所建置也,不幸方强而卒矣。仅遗房屋一间,田地数亩,卒嘉靖甲辰年六月二十九日,年四十四。周妣号贞勤,生正德辛未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矢志勤俭节制,精致女工,养育儿女成立不坠焉。卒万历庚寅年九月二十八日,享寿八十,偕葬南安一都庄店乡岩山之原”。自新子钟德“补郡庠生。为人忠厚正直,轻财重义,八岁丧父,不获奉菽水欢,终身为恨,毕生寿旦不许贺祝。念母荼苦,百方供养,无顷刻懈”。
  粘传绵之子秋波“年才七岁,训责读书不使荒嬉,至十五岁举业,欲出就外傅,妣苏氏慈爱有难色,公慨然曰:夏楚之下,几见能死人耶!遂躬负柴米,与子偕行从学。凡遇斯文者,礼而敬之,盖望其子之有成也。而秋波果克,驰驱翰墨,两列草榜,几得复失,人有‘岳家军’之称,是亦不负公之苦心矣”。
  十九世天猛,“少孤,事母尽孝,晨昏依依子舍,百计承欢。敦孔怀之谊,家计听兄处分,逊志力学”。“娶蔡氏勤慎,能执妇道,姑最心惬。公在外,训子治家得以成立者皆孺人之力也”。
  二十二世德豹“承先人产业最薄,家事清淡,耕商食力,为人朴而原,治家勤而俭。惜乎寿元不永,故但守成而无所创业也。殁后家无丰积,儿仅髫龄,赖妣氏许孺人,皲手维持,殷勤抚育,家事儿子幸得有成焉。许孺人讳腰娘,号懿愍。笄适公门,内助甚力。凡事十分周到,未尝有约略而过于俭吝也。由是公免内顾之忧,得专力于生业焉。族中皆称其贤。公殁,家徒四壁,年旬三旬,长男奕籟才九岁,次男奕花甫五岁,尚依依母膝,万难寄托者,莫此为甚。孺人甘自食贫,辛苦万状,不忍备述也。教养二子,至于成立,幸而天假遐龄,得受子妇孝养,含饴弄孙,以终余年”。
  二十三世奕花“毕生恪守本分,克勤克俭,多所创置。绳祖武,贻孙谋,兢兢为念。治家教子,处内有方;应世睦宗,处处无失。于昆季又极友爱,见胞兄奕籟创业未成且无嗣续,衷之,遂以三子世瑶继之。见功兄奕汉失传,又将次子世乌承之”。
  二、宗族
  泉州等地粘氏共尊粘罕为始祖,粘博温察尔为来闽开基始祖。粘氏来闽已传二十余世,也有多个分支,但以永宁博温察尔墓、衙口宗祠、粘氏家谱维系宗族。
  据《粘氏族谱》记载,明中期,十三世粘灿始修族谱,“方成,未传布,遇洪灾,有一二遗失”。明隆庆二年(1568年),“凤台公承叔父见真公命,遂与宗山、衡南、钟娄、钟星、钟斗并洪楠、洪举、洪勋诸公取涤楼公散失世牒修成之,由是吾族始有谱”。十五世钟星、洪楠校订浔江粘氏族谱。十六世粘本盛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访北方武邑、邢台、临汾、洪洞五世以上诸同宗,合修成全册”。此后,粘氏修谱未断。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十二世粘粤、粘恩二位兄弟渡台开基。清以后,闽台粘氏少有往来。1923年,一份手抄的《浔江粘氏敦业公派下家谱》辗转寄到台湾。1985年,粘氏宗亲会编辑《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面世。
  修葺宗祠始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粘氏族谱》记载:十九世缵文“时鼎新大宗祠,赖公集狐成裘,劝捐乐输,无不殚力勇往,始终玉成云”。一骅“建宗祠,修祭器,葺祖茔,日夜殚精劳神,老而弗倦,至易箦时犹以小宗及家秉叮咛后人”。嘉乐见“浔江大宗祠将颓,亦与兄、侄共修之,见春祭缺费,置业以充之,独力修葺祖坟,不惜资费,惟谋久远。甲第巷小宗已成,后寝未建,公独力构成,复以负郭良田充作素斋,逸轩二公蒸尝费。涤楼公祠荒废,阖族鸠资奠祭,公虑其将替,置店屋收息以供祭费而永之。族党失祀者,设牌于大宗祠旁,置祭地数顷,使族人输值,春祀清明,秋祀中元。戚属不能婚嫁者,倾囊助之,丧葬则赙焉”。
  相对于泉州粘氏,福州地区的满族宗族意识比较淡薄。福州满族对“旗人”、后裔的认同,要超过对祖先的感情。他们常会说自己是八旗中某某旗的后代。但少数例外,例如,旗人赵氏均认同是都尔图的后裔。居住在乡村新店升山的聂氏因长期聚居,宗族意识较强,他们以聚五公为入闽始祖。
  在宗族内部的管理上,泉州粘氏凡遇新婚、喜庆,要向“值东”(东家,各户轮流做)交大洋一二圆,到了“春祭”时,值东要备枣灯一对负责祭扫。
  福州升山聂氏宗亲会由闽台两地聂氏后裔组成。宗亲会组织机构由旗长、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组成。宗亲会宗旨:(1)修造祠堂、修订族谱;(2)联系宗亲,相互帮助,扶弱济贫;(3)组织兴办企业,协助台湾及海外聂氏宗亲在大陆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聂氏宗亲会还在章程中详细订立了财务管理规定、祠堂管理规定及会员会费缴纳规定等。聂氏宗亲会还成立了“聂氏宗亲会学童奖助基金”。凡是聚五公派下后裔,在国内各小学就读的男女学童均可提出申请,基金会择优颁奖。在每年元宵节祭祖前三天,获奖学金的聂氏学童名单公布在聂氏宗祠,在祭祖当日举行颁奖典礼。
  三、闽台族亲交往
  (一)粘氏族亲交往
  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开始,部分粘氏族人冒险渡台“讨生活”。乾隆年间(1736-1795年)泉州粘氏开始成规模地渡台,这种迁徙活动绵延至民国时期。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台湾彰化地区福兴乡粘厝村的开基祖粘粤、粘恩兄弟。“清乾隆(戊申)五十三年,公元一七八八,二十二世辈‘德’,粘粤、粘恩二位兄弟背带祖父母及父母亲二座禄位渡台开基居在南平,粘尚、粘秉二位渡台开基居在北平,地名称谓粘厝庄,四位先祖称开台始祖,以后慢慢移居来台,就业讨海、作农、作工、经商等行业”。晋江粘厝铺因当年渡台人很多,村中粘氏族人特地建立祠庙,将无人祭祀的祖伯叔神位集中,修建了“祖伯叔”小寺,逢年过节,族人均虔诚致祭,该庙祭祀延续至今。
  台湾的《粘氏族谱》对此有专门的记载:“在台湾粘氏宗亲,繁衍更盛,系是渡台祖粘粤、粘恩兄弟之后,其父粘水胜,祖粘季端,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衙口乡粘厝坡。由衙口乡往向西南走,约十一华里之遥,方是粘厝坡所在地,原此坡为我粘氏祖坟寝厝,占地约有二十公顷土地,由衙口粘厝十二世所逸斋公派下分一支派去驻扎粘厝坡看守墓园,亦在此管理经营祖业,每年收取租金供祭祀用。”
  日本据台时期,海峡两岸的粘氏族人少有联络,台湾的粘氏对自己的生世、先祖逐渐淡忘。20世纪20年代,台湾彰化县福兴乡滨海地区的顶粘村和厦粘村已有500多户粘姓人家。1923年,顶粘村一位叫粘芳模的长者从台湾到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庙进香,顺道到祖居地晋江县龙湖镇粘厝铺查寻族人及族谱,遇到族人粘传仁,托付他将“粘氏族谱”整理后寄往台湾。传仁回到家乡后,到处收集各宗的家谱,并进行考订,整理出一份《续修廷赞公派下私谱》,在题记中记述了他巧遇台湾宗亲的经历:“兹因前癸亥年有族侄芳模,系凤奴公远孙廷赞公派下,远居台湾鹿港,是岁到衙口欲抄写其祖先尊号,带台祀奉,奈不得要领后回台路由厦门,与仁会面,托仁办理。”
  1933年春,粘氏大宗祠修成后,将原借施姓姻亲厅中安置的渡台祖先神牌,在大宗祠护厝原来祭祀祖伯叔神龛内辟一处安放。1934年,由南安浯坑粘耀椿、泉州粘友文协助,修成台湾粘氏族谱,还把十四世神主牌抄录后,与新抄写的族谱合一,并查明台湾粘芳模祖先自第十世凤奴公派下,原居竿柄,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迁衙口。族谱传回台湾,使台湾各支系自编的家谱得以承接大族谱。此外,因台湾的宗族排序字行将满,粘传仁还请友文续编世代字行16字:“谨遵遗训,以裕后昆,文章华国,希绍前贤”,接在“敦承祖德、奕世传芳、忠孝为本、诗礼克家”这24字原排行之后。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海峡两岸的粘氏族人开始接触。1981年12期的《人民画报》在介绍台湾台南县学甲镇举行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中,再次提到福兴粘厝,指出那里的居民90%都是姓粘。得到这些信息,衙口村的粘本初设法与台湾的粘氏宗亲取得联系,书信往返。1988年5月15日,年届古稀的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率领台湾宗亲会代表4人,来到位于晋江龙湖衙口村的粘氏大宗祠,拜谒先祖神牌。
  粘火营回到台湾后与台湾粘氏宗亲会商议,提出重修衙口宗祠,并愿意承担大部分的资金。1988年,粘火营再次来到衙口,帮助修复宗祠以及位于永宁杨丹的八世祖粘博温察儿的坟茔。
  1993年,粘火营第三次率台湾宗亲来到衙口,与大陆宗亲商议修祠大计,并逐一拜望浯坑、粘厝、泉州、山柄等处的族亲。粘火营先后23次往返闽台。
  1995年3月,台湾粘氏募集300多万新台币,加上衙口粘氏族人集资的7万多元人民币,将衙口粘氏大宗祠修建完成,台湾粘氏130多人专程回家乡参加落成仪式。此外,台湾粘氏宗亲为了帮助晋江粘氏发展经济,还在当时小商品贸易十分兴盛的石狮投资建设华友商贸大厦,建成后交由粘氏族人管理。
  (二)琴江满族宗亲交往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将军鄂题令统带黄恩禄率满汉旗兵乘“为”字号赶缯船赴台镇压林爽文民变。黄恩禄征台时,共带走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805名。此后,水师旗营有多名旗人任职于台湾:佐领刘青黎署协督办台湾海关税务,钦加副将衔;佐领黄恩禄署协历办厦门台湾海关税务统带捷字营,钦加协领衔;刘元陛署新竹县;沈承禧授桃源分司等等。
  民国时期有大批琴江旗人赴台谋生,至今有三四百人居住在台湾。
  早在台湾当局解禁台胞回大陆探亲之前,就有琴江乡亲试探着在香港与亲人团聚。解禁后,许多旅台乡亲纷纷回乡探望故土亲人。旅台乡亲成立了“琴江旅台同乡联谊会”,创办《琴江》会刊。出资修建村内道路和修缮将军楼、毓麟宫等古迹。1997年4月,台胞张维平捐资155万人民币建立“琴江文教慈善事业基金会”,以利息收入承办村内教育、济贫、敬老、抚恤。基金会成立以后,不断资助学生上学,改善校园环境,补助幼儿园孩子餐点,开展敬老活动。在银行利率降低以后,台湾乡亲每年额外拨款资助。琴江敬老院每个月为当月的寿星做寿,每月给80岁以上老人发40元敬老金,80岁以下每月30元。每次开展敬老活动,散居在周边地区的老人都会赶来相聚,自己动手制作琴江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如各种饽饽、旮旯汤等。
  2000年3月,同乡会会长张长卿等人捐资20万兴建“抗法烈士陵园”。4月3日,张长卿与旅居美国及在上海、厦门、福州、建阳、南平、长乐和台湾等地的乡亲,一起参加了琴江组织的抗法烈士陵园落成祭典。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