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27
颗粒名称: 二、农业
分类号: K282.1;F30
页数: 5
页码: 214-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回族农业经济的情况。其中包敖阔陈埭丁姓回族农业经济、百崎郭姓回族农业经济、泉州蒲姓回族农业经济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回族经济 农业

内容

屯田是元代外来的回回人进入福建的一个途径。元文帝至顺三年(1332年),西域穆斯林金吉奉敕率扬州“合必军”3000名进入邵武,留下部分军士在该地屯田。元末明初在港埠经商的回回穆斯林纷纷逃离城市,走避他乡,放弃原有的经商传统,转务农业。如泉州的丁氏、郭氏、蒲氏回回人,都把农耕列为经济生活的首要位置。由泉州逃难到漳州的原以经商为主的穆斯林主要在九龙江沿岸从事农渔牧生产,以伺养母鸭(金定鸭)而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回族农业生产有了新发展。
  (一)陈埭丁姓回族农业经济
  元末丁氏回族先民选择在陈埭开基拓业。族谱载丁氏四世祖仁庵“植业于城南之陈江,因而迁焉,业日以拓,族日以大。子孙至今广被其泽”。(①庄景辉:《陈埭丁氏回族宗谱》,(香港)绿叶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他们以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为生计,拥有广阔的田产和浅海滩涂。《仁庵府君传》记述:“公为人倜傥志大,以才略雄于里中。陈江……大约产以什计,公有七八。”丁氏族人在滨海小平原上种植水稻及其他农产品以自给。经营海荡、养殖蛏苗也是其主要产业之一,历明清二代以迄民国,相沿不断。由于水利条件差,土地盐碱化,又常遭台风、海潮、内涝等灾害侵袭,农业生产十年三收,回民生活困苦。1955年陈埭开展互助合作社运动,先后组织起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汉回人民携手并肩,依靠集体力量改造盐碱地,围海造田,兴修水利。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组织兴修晋江口的金鸡水闸,开拓晋南引水渠,挖通乌边港排灌渠道,在人海口建起10孔排洪水闸,在渠道两岸造起数十座灌溉涵闸,开通连贯各村各片海埭田(当地人将围海所造的田称为“海埭田”)的灌溉支梁,形成纵横交错的自流灌溉网,实现了“破金鸡、灌晋南”的夙愿。从此,海埭田全部改种双季水稻,推广科学种田,引进良种,使海埭田成为高产稳产的良田,粮食亩产由500斤提高到800斤乃至“过吨粮”。回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每年还为国家提供了上百万斤商品粮。同时,荒废的海滩涂也得到了充分开发,年产蛏亩2万担左右,以至民间有“来陈埭就要挑蛏”的俗语。陈埭由于盛产稻谷和蛏苗,加上近海内河发达的养殖业,所以又有“鱼米之乡”之誉。在沿陆地的海滩上长有咸草,丁氏族人每年收割成草1万多担,其中春萱7千担,秋草3.5千担。编织咸草制品成为一种家庭手工业。
  1978年以后,陈埭农业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7个回民村承包10亩以上的专业户已达119户,承包土地25%,占耕地面积的33.9%。农业劳动力由占总劳动力的80%下降为20%。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走进了各个乡镇企业。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产值由占原来工农业总产值的70%降为12%,而乡镇企业产值由原来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上升为8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工业占地的矛盾,陈埭回族先后投资了1803万元筑埭(闽南人将“坝”称为“埭”),围海造田3144亩,使耕地面积维持原有的水平。2000年,7个回族村已将4292亩海埭田承包给了本村的56户种田专业户,其中承包100亩以上的海埭田有16户。他们又将475亩田承包给了72户蔬菜专业户。江头回族村60多个蔬菜专业户承包了300多亩海埭田,建立了连片的蔬菜基地,形成一定的规模。陈埭回族村还有135户养殖专业户。
  (二)百崎郭姓回族农业经济
  郭氏回族先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0年)迁居于惠安县百崎乡,当时百崎且多为埭田,质差缺水,不适宜于传统农耕生活。年靠种植豆薯、大小麦等维持生计仍嫌艰辛。郭仲远生计主要靠耕作与讨海。郭氏回族根据这里滩涂多的特点开发养殖业,发展蛏苗、牡蛎生产和渔业生产。到了明代末年,人们已习惯于“以海为田”的生活。郭氏回族先是以捕捞、养殖为主,开拓海坪养殖蛏苗、大蛏、蚣蚮苗。按季节捕采大蛏、大蚣蚮、麦螺、青〓、魬鱼、海苔等。后来,开始有人受雇到外海捕鱼,远至浙江的石塘、坎门、沈家门等地。清朝初年,乡人受雇到外地当渔工者越来越多。同时,开始有自置渔船往浙江捕鱼或租小渔船就地捕捞的。此时为百崎渔业、航运业最发达的时期。此外,捕鱼的人兼做起了贩运生意。他们在农历六七月到浙江去“讨冬海”时带上桂元干、荔枝干、渔盐等土特产品前往贩卖,次年初“冬海”结束后,则带回一些当地土产回乡贩卖。
  民国时期,百崎的渔船多改为商船。抗日战争时期,郭氏族人的船只或被掠走或被烧毁,劫后余下的船只也因战事而无法进行作业,致使百崎的渔业处于破产的状态。这期间瘟疫流行,人丁锐减,经济濒临绝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百崎的集体农场、林场、养殖场、运输社、渔业社等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起来,并且开展了“向海要地、向地要粮”运动,相继开发莲埭、里春等从未开发过的盐碱地,增加良田上千亩(约67公顷)。在60年代后期,创建了“白奇盐场”。70年代初建“五一”围堤,使百崎乡新增3000多亩(约200多公顷)滩涂开发地,经多年垦殖,现已开发稻田和甘蔗地各1000多亩(约67公顷)。1978年以来,百崎人开办了10多家农场,4家养殖场。1991年,全乡农业产值为781.48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23.8%。从事农业劳力为2420人,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42.5%,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为主。1990年,百崎回族乡实际土地面积尚不足4000亩(约267公顷),人均仅有3分多地。以种植甘蔗、大豆、花生、大小麦等耐旱作物为主。全乡粮豆总产为1208吨,人均口粮不足100公斤,总产值为144.73万元,仅占农业收入的18.5%。1995年上升为25.8%。
  百崎回族乡的畜牧业主要是饲养猪、羊、家禽,养殖业主要以滩涂养殖大蛏为主,兼有少量的对虾与淡水鱼养殖等。1991年底,全乡有猪2272头,羊505头,家禽35340只,家兔740只,全年畜牧业总收入163.52万元,占农业收入20.9%。至1995年,上升到27.0%。全乡滩涂养殖近800亩(约53公顷),收入近100万元,养殖业总收入为242.44万元,占农业收入的31%,1995年提高到了46.5%。
  (三)泉州蒲姓回族农业经济
  元末明初,蒲家被迫迁出泉州,避居于永春、德化、漳浦、诏安等地,有的甚至改姓逃难。蒲氏宗族虽然改姓迁居,但是,他们以经营香料为业却一直世袭到20世纪末。泉州一带香料业主要集中在泉州、永春、德化三县市,这种手工业仍然是蒲姓子孙所擅长的。
  泉州法石是蒲寿庚的家乡,涂门外是三十七都的云麓前墓(茂),村前有阿拉伯祖墓三座,祖墓前是花圃。这里居住的卜姓人,是在明初改蒲姓为卜姓的。他们仍以种花为业,种植的茉莉花和素馨花从阿拉伯移植而来,用来加工成香料。卜姓人家世代种植香花,成为泉州的特殊职业。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