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90
颗粒名称: 三、传统产业
分类号: D922.164
页数: 7
页码: 94-1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传统产业:种植业、手工业、商业、其他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传统 产业

内容

(一)种植业
  1.稻谷。畲稻,又名畲禾、园稻、山稻、旱稻。光绪《福安县志》载:“种于山,不水而熟。又有分迟、早,一年两获。”(①张景祁:《福安县志》,卷7,《物产》,光绪十年。)杨澜的《临汀汇考》载:“(米)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不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②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20世纪50年代之前,畲稻比较适合畲族山村的土质特点,畲族聚居地多有种植,是畲民最主要的细粮。50年代后,因产量低和政府农业科技的推广,已不再种植。
  2.甘薯。清光绪《福安县志》载:“其山田硗确,畲者悉种薯蓣,以佐粮食,贫民尤利赖焉。”(③张景祁:《福安县志》.卷7,《物产》,光绪十年。)清道光《建阳县志》载,畲民“终岁多猥,食地瓜,惟取给于种山已”。(④江远青、江远涵:《建阳县志》,卷2,《舆地志·附佘民风俗》,清道光十二年。)20世纪70年代之前,畲族聚居地多以甘薯为主食。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畲族乡村水稻大面积丰收,甘薯园地多已改种其他经济作物。20世纪90年代,甘薯成了农家的饲料,或者加工成薯干,作为果品销往海内外。
  3.靛菁。畲民“并有栽靛者”。(⑤余钟英:《古田县志》,卷21,《礼俗志·畲民附》,民国29年。)畲民“彼汀漳流徙,插菁为活……”(⑥周华:《兴化县志》,卷8,《大洋巡检司碑记》,明崇祯间。)清乾隆《宁德县志》载:“大菁,制为菁靛,可以染,高二尺,性好阴,栽于背阳之处。”(⑦卢建其、张君宾:《宁德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清乾隆四十六年。)明代,福建畲民多为菁客,畲寮被称为“菁察”。种菁的传统一直延至20世纪50年代。
  4.苎麻。畲民擅长种植苎麻,闽东畲民有“家家种苎,户户织布”的传统。畲寮又被称为“苎寮”。苎麻的生产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
  5.茶叶。畲山“无园不整茶”,闽东、闽北、闽南的畲民素有种茶的传统。清代卞宝第《闽娇輶轩录》载,霞浦县畲民,“物产茶,田土瘠薄,稻谷不敷民食,多储山芋为种”。(⑧卞宝第:《闽峤輶轩录》,卷1,《霞浦县》。)清代,闽东各县茶业发展,波及畲族社区。“旷地遍植茶树,……计茶所收,有春夏二季,年获利不让桑麻”。(⑨卢建其、张君宾:《宁德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清乾隆四十六年。)清咸丰、同治间(1851-1874年),位于闽东北官道的宁德县猴墩畲族村是闽东茶业贸易的重要市场。民国24年(1935年),省政府在茶叶主产区福安社口畲族聚居地创办茶叶试验改良场。20世纪50年代后,畲族山区开始推广茶叶良种。50年代中期,推广新式茶园,采用条栽、密植等,实行专业管理,规范加工,茶叶逐渐成为畲族山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畲族村也培育出茶叶良种。80年代,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国家级良种“华茶3号——福安大白茶”的原产地是福安穆云畲族乡上高山畲族自然村,该品种被列入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和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的《茶树品种志》。该品种又名“高岭大白茶”,原种在上高山畲族村钟姓畲家。因树高、叶大、芽壮,被村民称为“皇帝茶”。1973年,被正式定名为“福安大白茶”。
  6.水果。福建畲族地区普遍适合种植水果,出现不少名果:
  (1)十二月龙眼。母树长在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杨美畲族村,系自然成长果树,现仅存1株,果实成熟期均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属迟熟稀有珍贵品种。树姿矮化,枝梢硬韧,节间短,生长缓慢,树皮光滑,叶片小矮下垂,叶缘波浪大,旋扭明显,叶簇密集。果实圆球形,果粒重7—8克,最大17—25克,果皮粗糙。果肉乳白色、质脆、稍粗、汁少、味淡,香甜口味较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2%。
  (2)狮头柿。主产于漳浦县赤岭畲族乡一带。柿树生长健壮,高产稳产,树龄可达百年以上。果大,扁圆形,橙黄色,横径约7.1厘米,纵径5.4厘米左右,一般粒重150克,最大粒重300-400克。果肉柔软细腻,纤维少,浆汁多,味甜,核少,成熟期在霜降至立冬。是鲜食和加工的兼优产品,晒制柿饼,柿霜粉多,历来远销东南亚各地。
  (3)四季橄揽。母树长在福安市溪潭镇岐山畲族村,系自然成长果树,现仅存1株,树龄三百余年。干高5.8米,干周2.6米,树高19一20米,树冠17米X22米,每年开花4次,结果3次,周年都挂果,果实大小均匀。20世纪60年代后,每年产量在500千克左右。
  7.烟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闽西的上杭、闽东的福鼎都是著名的晒烟种植区,那里的畲族社区也有种植晒烟的。20世纪50年代后,烤烟主产区在闽西,包括上杭县的庐丰畲族乡等畲族社区。
  (二)手工业
  畲族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是山地农耕经济的产物,即农产品加工。加工的成品主要是自我消费,较少进入市场。生产单位以家庭为主,少有小型作坊。封建时代,畲族村最普遍的手工业生产项目是加工苎麻、靛菁、茶叶、竹子等。
  1.加工苎麻。苎麻加工,苎布织成,主要由畲族妇女完成。苎布经过漂洗,并用染料染成青、蓝、红诸色,便形成色彩强烈的畲家苎麻布。该布可裁制成夏衫、帐子、围裙、腰带、口袋等。
  2.加工靛菁。畲民加工靛菁是“绞其汁以灰扰之而成靛”。(①徐友梧:《霞浦县志》,卷11,《物产志》,民国14年。)“蓝有三种:寥蓝、染蓝、大蓝,皆可作靛。掘地成坑,用石灰水浸,取其下凝者以染青蓝。”(②林善庆:《清流县志》,《物产志·货属》,民国5年。)加工成的染料用于染制土布。随着化学染料的进入和布匹花色品种的增多以及价格的下降,靛菁的加工随之式微。
  3.加工茶叶。茶叶的加工主要在家庭里进行,少则数斤,多则数担,均由个体加工而成。清末民初,茶业发达的闽东畲族山区有了做茶叶贸易的茶行,也相应有了加工茶叶的作坊,畲族山区生产绿茶。
  4.加工竹子。畲民“所制竹器有筐篚”,(③邓光瀛:《长汀县志》,卷35,《杂录畲客》,民国29年。)竹器加工应日常生产和生活之需,包括竹篮、竹筐、土箕、竹笠、竹椅、竹床、竹席、竹扫把等。他们用竹刀将竹子劈成蔑片,继而削成蔑条,再而抽出蔑丝,随之编成各种竹器。闽东霞浦县上水畲族村、罗源县西山畲族村所制的斗笠,以其做工精细、色彩鲜艳而闻名于世。1954年,福安畲族竹编者在县城里成立了城关竹器小组,1956年改为竹器社,1957年改为竹编厂,并在柘荣建立分厂,成为颇具特色的闽东畲族传统竹器加工企业。20世纪80年代后,畲族乡村办起竹编厂,生产精美的竹制工艺品,投放国际市场。
  5.竹片造纸。闽西南畲民能制作土纸。民国《清流县志》载:“嫩竹久浸,取出捣烂,下槽中,以竹织帘抄之成纸。”(①林善庆:《清流县志》,《物产志·货属》,民国5年。)此纸称为玉扣纸。这种造纸工艺延续至今。清代,罗源县塔里畲族村盛产土纸,俗名“甲纸”,当时全村设纸槽60余口,年壳灰用料达千余担,造纸百余吨,占全县产量的10%。
  畲族乡村手工业者还有缝衣匠、铁匠、打银匠等,主要加工本民族的服装、农具、首饰等。
  (三)商业
  畲民自古“安稼穑,少营商贾,富民守禾亩,贫夫力山畲”。(②恩煜:《长汀县志》,卷30,《风俗》,清康熙五十七年。)明代,偏远的畲族村庄“其贸易商贾,刻木大小长短为验”。(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16册,《福建防闽山寇议》。)民国《古田县志》载,畲族村“近则附近民居各村与民往来交易……惟疏远者则相沿旧习如故”。(④余钟英:《古田县志》,卷21,《礼俗志·畲民附》,民国29年。)民国《长汀县志》载,畲民“所树艺曰米,实大且长,味甘香。所产姜薯蓣豆菇笋不一,所制竹器有筐篚,所收酿有蜂蜜,所畜有鱼豕鸡鹜,皆鬻于市”。(⑤邓光瀛:《长汀县志》,卷35.《杂录畲客》,民国29年。)
  清代,生产某种土特产的畲族社区开始专门营销这种产品,并在畲族社区形成专业市场。闽东宁德八都猴盾《雷氏宗谱》载:“清咸丰、同治间,闽省大开茶局,狮盾(即猴盾)遂为商旅辏之场,而五都之市以集焉。”猴盾畲族村是闽东茶叶出口的门户之一,该村的茶庄有雷氏“振昌”号、雷氏“泰盛”号等。这些茶庄每年收头春茶多达300至700多担,茶叶销往闽北、闽中,每担茶叶换回20余担杂货。猴盾村还开设了屠宰店、杂货店、豆腐店、酒店、糕饼店等,还推销闽东特产菁靛、乌桕、板栗、蔗糖,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随后,“振昌”号茶庄扩展为“灿记”、“庆记”茶庄,“泰盛”号茶庄扩展为“满记”、“祥记”茶庄。附近的际头畲村办起了“雷伏保”茶庄,中前畲村办起了“雷德庚”茶庄。以宁德猴盾畲村为龙头,形成了宁德七都、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等五都畲族茶叶集散地。民国29年(1940年),福鼎县翠郊、浮柳畲族村成立茶叶产销合作社,自行精制“白毫茶”,运往香港销售。民国36年(1947年),在硖门、康厝等畲族聚居地增建了两个茶叶产销合作社,服务当地茶农。
  闽西、闽北、闽南畲族乡村设有墟场。上杭县庐丰畲族乡、官庄畲族乡,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湖西畲族乡,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都有墟市。上杭县清初便有庐丰墟、官庄墟。20世纪80年代,畲族乡农贸集市有了发展。官庄墟市位于长汀、武平、上杭三县交界处,不仅吸引县内的南阳、通贤、珊瑚、才溪等乡镇村民来赶墟,而且还吸引了毗邻的长汀县宣城、涂坊,武平县湘店、桃溪、中堡一带的村民。庐丰墟也吸引了茶地、太拔、蓝溪、稔田等乡镇的村民来赶墟。每逢墟期,上市的人都逾万,如遇节日前夕则达数万人。民国时期,上杭县便有仔猪专贸市场,20世纪70年代后,官庄墟、庐丰墟的仔猪传统专贸市场进一步发展。民国时期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官庄墟还是耕牛专贸市场,也是上杭县较早的耕牛专贸市场,这种市场俗称“牛岗墟”,贩卖耕牛者多为江西省九江商贩。青水墟建于1978年,至1989年青水墟日人流量为4000人,个体固定摊位数为216个,市场总面积1200平方米,年成交额为446万元。民国时期,便有湖西墟。1985年,湖西畲族乡投资32万元扩建湖西市场,使市场面积达12000平方米,可容纳万人赶集。同年,赤岭畲族乡投资8万元建成赤岭墟场。隆教乡墟市有两处:一墟位于新厝村,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一墟位于红星村,形成于1994年。畲族乡墟期与当地乡村的墟期一样,闽西、闽北为一旬二墟,即每隔5天为一墟日;闽南为一旬三墟,即每隔3天为一墟日。官庄墟墟期为农历逢二、七。庐丰墟墟期为农历逢四、九。青水墟墟期为农历逢五、十。湖西墟墟期为农历逢一、四、七。隆教墟墟期有二:一为农历逢一、四、七,一为农历逢二、五、八、十。
  民国时期,畲族殷实之户进城开办商店、商行。上杭县畲民在县城开设了“三美庄”、“同德兴”、“祥泰”、“中兴”、“顺兴”、“亿隆”、“公成”等10余家独资或与汉人合资的商号,经营布匹、粮食、京果、烟叶、篓纸(玉扣纸类)、百货等商品。而且,少数畲族商人的生意还发展到广东的潮汕地区。许多畲村还出现贩卖米酒、耕牛、山羊等的专业户,他们除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外出行销。
  20世纪50年代,畲族乡村的商业由供销社主办。70年代末,畲族村有了私营的商店,均系小本买卖,不具规模。同时,畲民也在城镇经商开店。据1992年6月统计,在福安城关的畲族个体经营者即有41户,其中,五金交电1户,小百货4户,服装业2户,沙发2户,糖烟酒9户,水果2户,水产品5户,家禽1户,粮油2户,蔬菜1户,屠宰2户,饮食业5户,打字油印1户,理发烫发2户,编织1户,修补1户。经营者中,女店主11人,农村户口25户;资金最多者为40万元,最少者200元。(四)其他
  1.狩猎。畲民“虽幼小,能关弓药矢,不惧猛兽,盖其性也”。(①林春溥:《罗源县志》,卷30,《杂识》,清道光九年。)清同治《汀州府志》载,汀瑶人(畲民)“善射猎,以毒药敷弩矢,中兽立毙”。(②李拔:《汀州府志》,卷45,《丛谈附》,清同治六年。)清道光《罗源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群虎伤人,知县陈良谏祷于神,督畲民用毒矢杀四虎,患方息”。(③林春溥:《罗源县志》,卷29,《祥异》,清道光九年。)明代,官府时向畲民“索取山兽皮张”。(④郑丰稔:《龙岩县志》,卷29.《杂录》.民国34年。)长汀人范绍质的《瑶民纪略》载,畲客“豺豹虎兕,间经其境,群相喜谓野菜,操弩矢往,不逾时,手拽以归”。(⑤转引自杨澜:《临汀汇考》,卷3,《风俗考·畲民附》。)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畲族狩猎经济逐渐处于从属地位。畲民的狩猎时间多在农历正月、二月、七月、八月农闲时节。畲民有制作猎具的专业户,行猎的工具有土铳、毒弩、竹枪、竹吊、木笼、陷阱、累刀等。畲民行猎的方式多为集体行动,猎队有分工,即有的赶山(亦称“踏把”),带着猎犬搜山,有的“把口”,守候在野兽出没之处,伺机射杀。猎物的分配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射中头铳者,可分得兽头、兽皮和部分兽肉。如果头铳虽然击中,但野兽没有立毙,而由他人补射才死者,则兽头、兽皮归头铳者,兽肉部分与补铳者均分。如果猎得体积较大的野兽(如麂、獐),除兽头兽皮归头铳者外,余者平均分配。如果行猎的人多,而猎物小,则把猎物煮好,全村人一起聚餐,俗称“散野神”。猎物分配的原则,在各地畲族村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2.柴薪。民国《古田县志》载,畲民“男女赴山耕作,每腰系鱼篓,捕鱼螺以为馔羹,执柴刀采薪以供炊爨”。(①余钟英:《古田县志》,卷21,《礼俗志.畲民附》,民国29年。)畲民在农闲时间,常上山砍柴采薪,除自己烧用外,大多挑往集镇出卖,以济日常生活之需,有的人还以“樵苏为生”,挑柴鬻市。
  3.建筑。畲族村内多有木匠、泥匠、石匠等从事建筑行业。有的畲族村形成“建筑村”。他们农闲外出打工,农忙在家务农。20世纪70年代后,畲族村出现专业建筑队,并组建建筑公司。
  4.植竹、种菇。畲山多竹,畲民在抛荒的土地上常“种竹偿之”。(②黄惠:《龙溪县志》,卷10,《风俗·杂志》,清乾隆二十七年。)闽山“高冈之上多培修竹……即所产竹,大小皆利用,其最小者犹可造纸。初出土为笋,鲜者干者并售贾贩,亦与茶之利埒”。(③卢建其、张君宾:《宁德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清乾隆四十六年。)畲民就地取材,编制竹器,“其人入城贸易多竹器、蜂蜜及野兽山禽之类……”(④李拔:《汀州府志》,卷45,《丛谈附》,清同治六年。)闽东霞浦县上水畲族村所制的斗笠闻名于世。清乾隆《永春州志》载:“香蕈(菇类),《本草》:‘木生为蕈,地生为菌。’香蕈是畲人砍倒楠树在地而生。”(⑤郑一崧:《永春州志》,卷7,《风土志》,清乾隆五十二年。)20世纪80年代后,古田县成为“银耳之乡”,罗源县成为“香菇之乡”,这里的畲族村也相继出现了生产银耳、香菇的专业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