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科技、教育与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0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科技、教育与卫生
分类号: G322.757;G527.57;R199.257
页数: 5
页码: 462-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省科技、教育与卫生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科技 教育 卫生

内容

一、科技
  (一)队伍
  “八五”期间,逐步健全农垦农业科技网。到1995年,全省农垦系统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12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250人,他们大部分在省农、牧、林、渔业的技术岗位上,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普及推广工作,形成省、地、场、作业区(生产队)四级科技推广网络,并成立各专业性学会组织总结推广各类科技专业技术。1993年成立福建省农垦经济学会,通过举办学术研讨、办班、调研等活动,进行理论研究、交流、咨询服务等,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1989年成立福建省农垦水果技术协会,“八五”期间召开了2次年会,举办过荔枝、龙眼、枇杷等专业技术提高班,收集论文30多篇,培训人数达120多人。
  “十五”期间,农场基本上取消了农技站,农垦农技推广工作主要由农场的生产科承担。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外调,逐年减少,到2005年底,只剩不到1000人。
  (二)技术培训
  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培训。一是组织在职技术干部参加继续学习和专业培训,进行技术更新;二是以中国农函大和农业广播学校为阵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学员通过自习和讲习班授课,可掌握一到二门技术知识;三是举办多层次、多种形式短期技术培训班、提高班,采取讲授和现场示范指导相结合,普及实用技术。1991—2005年共培训30万人次,省农垦局举办侨资企业培训班,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场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的素质以及农业科技总体水平。
  (三)课题攻关和推广
  1991—2005年,全省农垦系统共有8项科技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一些科技成果不仅在系统内部得到推广,而且还向农村辐射,一些农场已成为周围农村先进技术推广的信息传播、农副产品加工和技术培训的中心。
  “八五”期间,福州北郊畜牧场参加了农业部国家重点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工厂化养猪饲养新工艺改革及配套技术的研究”课题,1990—1992年,共有200头母猪参与该项目的试验,试验结果其产仔窝数、提供商品猪、肉猪26周龄活重、肉料比、养育成活率等项目均完成规定指标。
  1991—1992年,由省农垦局组织牵头的“福建省垦区万亩甘蔗综合丰产栽培技术”在长泰古农、漳浦的万安、大南坂等3个农场实施,实施面积10180亩,
  1992年验收每亩单产达到5510.21公斤,比实施前的前三年每亩平均单产4206公斤,每亩平均单产增1304.21公斤,超出合同任务704公斤,累计新增总产2255.3万公斤。
  1992—1994年,“福建省垦区万亩柑橘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在福州、南平、三明3个垦区28个农场实施,推广面积10390亩,平均新增单产551.7公斤,新增总产573.2万公斤。一级、二级水果达到94.13%,超额完成4.13%。同期,省属五峰农场和省热带作物研究所承担“台农四号菠萝引种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1998年,福州红旗茶场开展“无公害低成本茶园植保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所发明的低容量喷雾器于1998年获得国家专利。“九五”期间,沙县综合农场引进巨口牛脂鱼、建鲤等优良淡水鱼品种,进行驯化繁育研究,摸索出一整套养殖方法,使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省水产厅淡水养殖的试验基地。
  2000年,省农垦局承担农业部丰收计划“蛋鸡品种推广”项目,经过2年的实施,共推广海兰商品代蛋鸡600万只。
  “十五”期间,省农垦局承担农业部丰收计划“良种奶牛扩繁及饲养管理技术”项目,实施2年,较好完成合同指标,除胚胎移植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合同规定要求。
  2004—2005年,在农垦主要茶场实施“生物农药制剂的增效技术在茶叶上推广应用”项目,茶园靶标害虫杀虫效果达80%以上,降低茶园虫害的防治成本15%,年减少喷药次数1~2次,茶叶增产5%,降低茶叶的农药残留量,示范点达到无公害指标要求。
  2003年,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实施农业科技活动年的工作部署,全省农垦系统开展农业科技年各项活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出版3期“福建农垦”科技活动年专刊,永春天马柑橘场和沙县综合农场作为科技年重点联系农场,通过科技年活动,共引进农业新品种18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2项,受训职工达2.5万人次。
  二、教育
  (一)农垦中专
  1994年8月,福建农垦学校迁至福州市仓山区省农业干部学校院内,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校多制。合并后,隶属关系不变,仍由省农业厅主管。1997年4月,福建省农垦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农业学校。2003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福建省农业学校和福州市农业学校合并组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二)农垦中小学
  1991年,全省农垦系统场办小学183所,教职工1677人,其中教师1597人,在校生33699人。普通中学21所,教职工549人,其中教师4870人,在校生5875人。职业中学2所,教职工15人,在校生178人。全省农垦系统基本普及小学六年制教育。
  全省农垦企业每年总共需要支付教育经费1000多万元。为了减少农垦企业的负担,探索分离企业办学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向省教育厅争取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指标等办法,帮助省农垦系统内符合条件的农垦企业民办教师转正为国家公办教师。
  1997年5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了为减轻企业负担,要分离企业办学校职能。7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分离国有企业办学校、医院职能的通知》,各地(市)农垦主管部门按此通知精神,加强了此项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纳入分离范畴。1998年,省农垦系统内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共67人一次性全部转为公办老师。全省各农垦企业也想方设法争取把自办的学校划归地方教育部门管理,福州、厦门垦区的28所学校先行剥离,泉州、三明、宁德、龙岩和莆田垦区的大部分学校也基本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管理。
  2000年和2004年,省经贸委、教育厅、财政厅分别下发《关于下达第二批国有企业办学校分离名单的通知》和《关于下达第三批国有企业办学校分离名单的通知》,全省农垦计有武夷山市综合农场、茶场,漳州后房农场,邵武市高峰农场、综合农场,光泽县综合农场、坪溪农林垦殖场、王家际农场,平和县五寨农场、安厚农场,漳浦县玳瑁山农场、大南坂农场、石古农场、白竹湖农场、长桥农场、万安农场,华安县汰口农场,漳州市大房农场、省属五峰农场所办的学校列入福建省国有企业办学校分离名单。
  各农场根据文件精神,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将农场所办的学校转由当地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学校中具备条件的老师经当地教育部门审定合格后接收,学校资产也一并无偿划拨。到2005年分离工作全部完成。
  (三)干部培训
  从1990年起,农业部农垦局在深圳举办多期外向型经济培训班,全省分多批次组织农场领导干部20多名参加培训。除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外,省农垦局还根据业务需要举办各种培训班。“八五”期间,省农垦局根据农业部农垦局干部岗位培训计划,先后选派40余名农场领导干部到北京和广东农垦培训中心参加学习。1994年,省以单独和地(市)联合举办有水果栽培技术和水利管理两个培训班,受训人员达300多人。从1999年开始,省农垦局与农垦经济学会联合举办农垦企业领导干部管理研修班,参加学习的主要对象为各农场场长和书记,至2005年,已连续举办6期,共培训学员300多人。
  三、卫生
  全省农场建立初期,许多农场及部分分场(作业区)相继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了医疗室(站、所)或卫生院,并设有简单病床。
  1991年,全省农场医疗单位共有185个,其中场属医疗单位92个,分场(作业区)属医疗单位93个。医院40个,设有病床212张,医疗单位职工496人(医务人员459,其中医生110人)。
  2005年,全省农垦共有医疗单位131个,其中场属医疗单位50个,分场(作业区)属医疗单位81个。在农垦系统中规模较大的医院有8个,设有病床150张,医疗单位职工275人(医务人员252人,其中医生68人)。农场医疗机构除日常治疗工作外,还开展爱国卫生、疾病预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工作。服务对象除对场内职工就诊外,也对场外开展服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