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39
颗粒名称: 一、甘薯
分类号: S531
页数: 4
页码: 109-112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粮油作物薯类的产区、品种、栽培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甘薯 薯类

内容

(一)产区
  全省甘薯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384.60万亩逐步上升至1997年的434.40万亩,然后开始下潸至2005年的355.13万亩,总产量从1991年的99.47万吨上升到1998年的140.39万吨,然后下滑至2005年的116.97万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甘薯开始被普遍视为营养保健食品,价格与效益明显提高,刺激了种薯的积极性。同时,甘薯红心薯干食品、冷冻保鲜食品及甘薯淀粉加工生产发展较快,促使全省甘薯种植面积连续8年超过400万亩。
  1991—2005年,甘薯生产与利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基地,包括闽西连城红心地瓜干及系列产品的加工基地、闽东北淀粉及其系列产品加工基地和闽东南优质食用商品薯基地。
  闽西连城红心地瓜干及系列产品加工基地,至2005年,连城县甘薯在面积、加工产品产量和产值方面迅速发展,形成了周边30万~45万亩的原料生产基地,已建立起“公司+农户+品牌”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发展。
  闽东北淀粉及其系列产品加工基地,该地区包括宁德、南平各县(市)和福州的部分县(市),甘薯生产习惯做早薯栽培,生长期长,种植密度小,大薯率高和入秋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甘薯的淀粉含量,并有一定的规模,如罗源、福鼎、寿宁等市、县生产的淀粉主要用于加工粉丝和佐料。
  闽东南优质食用商品薯基地,包括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和福州的部分市县,该区无霜期长,尤其是漳州和厦门的部分县、市,可周年栽培甘薯,且精耕细作,复种指数高。甘薯种植的类型有早薯、套种薯和晚薯(包括越冬薯)。
  (二)品种
  1.品种资源
  1991年以后,省农科院作物所、龙岩市农科所等单位继续开展甘薯种质资源的引进、保存研究和利用工作,共保存各类型资源最多达1029份,建立了以田间种植、老蔓越冬、薯块储存和组培试管苗4种方法交替使用的保存体系,进行了品种主要性状田间观察鉴定、薯瘟病和蔓割病抗性鉴定评价以及淀粉、粗蛋白等8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并且建立甘薯品种资源管理系统和资源品种彩色图谱。保存的福建甘薯种质资源有68份(其中地方品种36份,育成品种32份)分别收入国家甘薯资源库和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保存。甫田市农科所对征集到省里保存的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外引品种进行综合性状鉴定,选育出新抗源C180,具有早熟、优质、高抗蔓割病、抗薯瘟病I型菌、抗病性稳定,遗传力强等特点。
  2.品种推广
  1996年开始实施种子工程,新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
  1991—1995年,推广新种花、湘薯75—55、金山57、潮薯1号、福薯26、福薯87、胜利百号、瑞薯1号。
  1996—2000年,推广金山57、湘薯75—55、新种花、胜利百号、福薯2号、福薯26、福薯87、岩薯5号、潮薯1号、金山1255、瑞薯1号、龙薯7—3。
  2001—2005年,推广金山57、岩薯5号、新种花、龙薯1号、湘薯75—55、福薯2号、福薯26、福薯87、金山1255、龙薯7—3、龙薯3号、龙薯9号、泉薯23、胜利百号、潮薯1号。
  (三)栽培
  主要耕作模式有:春薯→菜、春花生→秋薯、早稻→秋薯、春大豆→秋薯、菜→夏秋薯等。栽培技术上主要推广薄膜覆盖薯块苗床育苗,培育壮苗;深耕松土,施好包心基肥、重施夹边肥、酌施裂缝肥;适时栽插,早薯为每年5月10日一6月20日,晚薯为每年7月10—30日,越冬薯必须于9月20日前栽插完毕;合理密植,一般早薯为3500株/亩,晚薯4500株/亩;藤蔓管理,除施肥时必须翻外,一般不要翻蔓,但个别地上部分徒长的可采取提蔓;及时防治小象甲、蔓割病等病虫害。
  1996年省农业厅、福建农林大学和龙岩市农科所等单位对金山57、金山1255和岩薯5号3个品种进行脱毒苗与非脱毒苗对照,试验研究脱毒后的甘薯产量增幅在12.5%~30.9%,马铃薯产量增幅22%。2000年,该项技术在9个设区市40多个县(市、区)示范推广。全省共建立脱毒甘薯种薯繁育基地10个,其中原种繁育基地2个,繁殖品种6个,可供120万亩大田用种(苗);甘薯脱毒技术示范面积达37万亩,脱毒比未脱毒增长20%~40%。脱毒繁育种薯引进和选育优质专用甘薯新品种8个。
  2003年以后,随着第一个叶菜专用型品种福薯7-6的成功选育,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也取得进展。叶菜型品种主要以地上部鲜嫩茎叶为收获产量,种植与管理有别于其他的甘薯。栽培上首先是强调起畦规格和种植密度,畦宽连沟在1.3米左右,畦高0.20~0.30米,每亩种植1.5万~2.3万苗,足够的基本苗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加强水肥管理,多浇水以保证薯蔓的鲜嫩度,肥料强调以有机肥为主,速效肥应少量多次做追肥使用;其三是鲜嫩茎叶的采摘及修剪,叶菜用甘薯茎尖15厘米以内鲜嫩茎叶为可食部分,采收时根据薯蔓嫩度决定采收长度,太长则嫩度不够,太短则降低产量,采收后及时进行修剪,每个分枝保留2~3个节及1~2片完整叶为宜;最后是净叶包装上市。叶菜用甘薯可一次种植多次采收,春冬季结合大棚种植,可实现周年种植。夏季气温较高情况下约7天可采收一批,春秋两季10天左右采收一批。一般种植后可采收10次以上,亩产鲜嫩茎叶可达2500~3000公斤。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