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粮油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3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粮油作物
分类号: S51;S565
页数: 30
页码: 99-128
摘要: 本章记述福建省粮油作物,其中包括了水稻、薯类、麦类、豆类、杂粮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 粮油作物

内容

第一节 水稻
  一、水稻生产
  1991—1999年,全省平均年种植面积2120.55万亩。其中1994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238.8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74.54%。1999年以后,各地进行种植区域的结构性调整,缩减稻谷的种植面积。2000年稻谷播种面积1833.46万亩,是1949年以后减少面积最大的一年。2005年,全省稻谷的种植面积1427.33万亩。1991—2005年,稻谷种植面积缩减667.57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减少最多,由1991年789.91万亩减到2005年的407.82万亩。
  1991年稻谷总产量699.17万吨,平均稻谷亩产333.75公斤;1995年稻谷总产量724.92万吨,平均稻谷亩产343.66公斤;2000年稻谷总产量632.75万吨,平均稻谷亩产345.11公斤;2005年稻谷总产量526.57万吨,平均稻谷亩产368.92公斤。
  二、稻作区划
  (一)闽南稻区
  包括长乐、仙游、永春、上杭等县及其以南的28个县(市、区)。年平均气温19.5℃~21.3℃,≥10℃~20℃积温达55001~65001,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可达225~280天,年降水量1000~1700毫米,年日照时数2000~2300小时。平原、沿海一带夏、秋季以水稻为主,冬作为麦→稻→稻、油(菜)→稻→稻、肥→稻→稻三熟制;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甘蔗或甘蔗与水稻隔年水旱轮作;秋季雨水欠缺的地方,发展稻→薯、稻→豆、稻→花生等一年两熟,以改善稻田肥力,提高单产。
  (二)闽东稻区
  分闽东双季稻亚区和闽东北单季稻亚区,包括福州市郊、闽侯、永泰、古田、寿宁、福鼎等15个县(市、区)。平均气温15℃~20℃,福州以北几个县(市)有冬季象征,时间约1.5个月。≥10℃~20℃积温达4200℃~5500℃,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可达200~225天,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年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单季稻主要集中在周宁、寿宁、屏南、柘荣、古田5个县,其余各县(市)以双季稻为主。闽东双季稻亚区可实行麦—稻→稻、油(菜)—稻→稻、肥—稻—稻、蔬菜稻→稻,或者冬休闲田作为次年早稻秧田。在春季雨水足、秋季雨水少,但水利条件尚可的地带,发展早稻—秋大豆,当年水旱轮作或实行稻、蔗隔年水旱轮作。
  (三)闽西北稻区
  包括浦城、光泽、建宁、武平、永安、德化、政和等25个县(市、区)。平均气温15℃~19.5℃,沿江谷地夏季气温高,酷暑时段长,最高气温达40℃~41℃,每年日平均气温≥35℃有30~40天;≥10℃~201积温达4500℃~5500℃,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可达180~225天,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年日照时数1700~1900小时。以双季稻为主,建阳、建瓯、浦城、邵武、崇安、光泽、松溪、顺昌、宁化、建宁、沙县、清流、明溪、泰宁、将乐15个县(市、区)是商品粮基地。发展肥—稻→稻、油(菜)—稻→稻等一年三熟,并重视单季早(中)稻—秋大豆(或薯类)隔年水旱轮作。该区丘陵、山地较多,海拔500~600米的山垅田、山荫田,实行单季早稻或中稻,收获后再种一季秋大豆,冬季再种绿肥或油菜。
  三、稻田耕作制度
  (一)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
  1991—2005年,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上升。1990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的比例为75.76:18.31:5.93,2005年为58.09:36.22:5.69;1991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为73.84:26.16,1996年为70.05:29.95,2001年为63.61:36.39。
  (二)种植制度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各地利用光温资源,在种植双季稻的基础上,创造出稻→稻→菜→菜,早稻→晚稻(秋大豆)→反季节蔬菜,稻→稻→菇等套种方法,一年三熟、四熟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2000年后,各地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又衍生出马铃薯→单季稻→马铃薯(菜)、莲和稻间作和轮作模式,早稻→晚稻→紫云英×黑麦草粮饲结合模式,稻→稻→菇(香菇、蘑菇),烟→稻→鱼,春烟和玉米间作、春烟和玉米和甘薯间作、春烟→早稻→晚秋玉米、稻→稻→菜、稻→薯→菜,稻→荸荠、小麦→大豆+花生和甘薯、蔬菜→大豆(花生)+玉米和甘薯、小麦(菜)→花生(大豆)→甘薯等二熟、三熟、四熟种植模式。由于水稻、甘薯在所有作物中比重最大,又形成了夏、秋季以水稻、甘薯为主体的集中产区,其中全省粮食基地县总数1994年达25个,播种面积1302亩,占全省粮食用地面积的43.4%,粮食平均产量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5公斤。部分地区冬季蔬菜也逐渐形成基地化生产。1991年的复种指数为231.4%,其后数年,复种指数呈逐年升高趋势,1999年达到最高峰,为242.0%。2000—2005年,复种指数逐年降低,2005年恢复到215.9%。
  (三)“早稻→再生稻”耕作制
  1988年开始推广再生稻,形成“早稻→再生稻”的新耕作制。1990年,双季稻面积为894.19万亩,单季稻为463.99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65.85%和34.15%。1995年,双季稻面积为1606.35万亩,单季稻为503.03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76.15%和23.85%。2000年,双季稻面积为1243.07万亩,单季稻为590.39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67.80%和32.20%。2005年,双季稻面积为976.94万亩,单季稻为450.39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68.45%和31.55%。
  四、品种
  (一)品种资源
  20世纪90年代初,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石蜡封口西林瓶对种子进行储存,9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低温(-5℃)种质库(短期库)保存体系,种子寿命可延长至10年左右。1992年,该所稻种资源组人员到福建普通野生稻仅存的小生境——漳浦县湖西乡周行村采集野生稻种茎98份,进入广东国家野生稻资源圃,地方稻种资源和野生稻资源得到长期妥善的保存,丰富了中国稻种资源基因库。1990—2005年,省农科院水稻所征集到水稻品种593份,经过整理观察和性状核对,2005年保存有稻种资源6010份。其中2216份稻种资源进入国家长期种质库保存。
  (二)品种推广
  1991—1995年,水稻推广主要品种有威优77、威优64、汕优64、籼优128、78130、79106、601、汕优63、汕优桂32、汕优桂33、汕优72、汕优78、特优63。
  1996—2000年,除继续推广威优77、汕优63、特优63外,还推产汕优77、汕优016、满仓515、泉农3号、汕优10号、汕优多系1号、冈优22、汕优669。
  2001—2005年,推广汕优82、新香优80、T优7889、佳禾早占、佳辐占、特优70、D优527、Ⅱ优明86、两优2186、特优898、Ⅱ优15、特优175、Ⅱ优辐819、Ⅱ优航1号等品种。
  杂交水稻品种推广应用面积扩大。1991年杂交稻品种推广面积占水稻推广面积的64.17%,2000年为67.49%,2005年达到77.32%。其中两系杂交稻从1999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面积逐渐扩大,推广主要品种是两优2186、两优培九、两优2163、金两优36等。
  早稻优质率提高。1998年以前,早稻主栽品种是威优77、汕优77、威优64、78130、79106、601等,但米质不佳。为了改善省早稻米品质,1998—2000年,省农业厅连续3年召开了优质早稻新品种招标会议,2001年、2003年又召开了两届优质稻品种评选与招标会议。通过召开招标会议,全省水稻育种和推广部门选育(引进)了一大批优质早稻新品种,审定了佳禾早占、新香优80、T优7889、南厦060、泉珍10号、佳辐占等一批优质早稻新品种,优质早稻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也不断扩大,优质率不断提高。1998年全省早稻优质率仅为12%,2001年为59%,2005年达到83%。
  五、栽培技术
  (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和抛秧技术
  该技术起源于日本北海道,所培育的秧苗具有抗逆力强,分蘖成穗率高和穗、粒、重产量结构协调等优势,增产效果显著。同时,还节约秧地、省工省本。1992年福建省开始引进、试验、示范,199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97年,福建省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000年,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和抛秧技术的增产率和覆盖率继续提高。全省推广面积共达864.3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7.4%,比1999年增加3.8%。水稻旱育秧技术共推广591万亩,水稻抛秧技术推广272万亩。
  (二)少免耕栽培技术
  1997年,开始引进研究水稻少免耕栽培技术,并在古田县进行连续3年的中稻免耕直播定位试验,2000年起在上杭、永定、南安、莆田、福清、顺昌、光泽、建阳等县(市)对水稻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开展试验、示范,至2005年,水稻少免耕栽培技术在各地示范。单季稻种植区已成为少免耕技术推广的重点区域,每年应用面积在70万亩左右。免耕抛秧在双季稻中以双晚稻为主,每年应用面积在15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龙岩市。免耕直播技术还处在示范阶段,2005年示范面积3.8万亩,基本上是采用水直播。
  (三)中低产田改造技术
  经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食自给工程,国家、省级商品粮基地和“三不挂靠”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19.5万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30多万吨。同时各地还建立了一些科技示范园地。2000年,全省共投入资金2.09亿元,治理和改造中低产田77万亩,改造后每亩每年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6公斤;项目区初步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旱涝保收的农田。
  (四)再生稻栽培技术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批头季产量高和再生力强的杂交稻组合的问世、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耕作制度的形成、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再生稻在福建省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
  1991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60.68万亩,总产量8342.40万公斤,至1995年面积稳定在50万~65万亩,产量从1991年的137.49公斤/亩,提高至1995年的162.1公斤/亩。1996—2001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年种植面积80.53万~%.50万亩,单产至2001年已达243.50公斤/亩。此后,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有所回落,2002年为87万亩,2003—2005年维持在68万~77万亩,但单产仍继续提高,至2005年达252.00公斤/亩。
  2001—2002年,省农业厅在尤溪、福安、武夷山等3个县22个乡镇实施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优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优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63.42万亩,头季稻平均单产557.4公斤/亩,再生季平均单产260.2公斤/亩,合计年平均单产817.6公斤/亩。
  (五)超级稻栽培技术
  福建省1996年起参加全国超级稻育种攻关,育成一批达标品种。农业部正式确认福建省三个超级稻品种为Ⅱ优明86、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另有4个达标或近于达标的品种,即省农科院育成的特优175、Ⅱ优航148,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Ⅱ优1273、Ⅱ优1259。上述7个超级稻品种在全国合计推广1395万亩,占全国超级稻栽培面积的23%。其中在福建省推广260万亩。
  高产、超高产栽培的总目标是建立生物量高和库容量大的群体,主要栽培技术是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适当早播早栽,将生育中、后期调节在强光多照、昼温适中夜温低的季节,以大幅度增加中、后期的群体生长率和干物质积累;推行稻草堆肥作基肥,不断改良培肥土壤,保持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在移栽后20~25天内发足相当于预期穗数的茎蘖数;合理搭配氮、磷、钾化肥,分期施用,有节奏促进,分蘖肥、接力肥、穗粒肥的比率,氮为50:20:30,磷为60:18:22,钾为0:25:75;实施间歇性灌溉,不断向土壤导入氧气。
  烟后稻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基本与再生稻头季的相同,但因处于高温季节,生育期缩短,技术上要求培育短龄嫩壮秧,早管早促早控。
  六、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是福建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品种繁多。据省种子管理站统计资料显示,1991—2005年(除1997年因材料遗失无法统计)杂交水稻每年种植推广的面积平均在1280万亩。由于农业和农村进行区域性与产业性结构调整,杂交水稻总面积逐年减少,但依然保持在1200万亩左右,约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3。从2002年开始,每年推广面积都在水稻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2005年种植面积1219.1万亩,达到全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77.32%。
  (一)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20世纪90代后,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从70—80年代的2200多万亩,降至2005年的1427多万亩,但杂交水稻仍然是主推的水稻品种和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在这一时期整个育种和推广策略上坚持高产和抗病基础,重点提升稻米品质,突出了新株型育种、超高产和超级稻育种,育成了一批高配合力、抗病、优质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投放于生产应用。
  1.恢复系选育
  1991年起,三明市农科所通过籼粳交育种方法,育成明恢86、明恢73、明恢100、明恢2155、明恢1273等恢复系。省农科院水稻所注重形态改良和爪籼交育种以及航天育种技术,育成南恢175、福恢964、航1号、航2号、航148、福恢139、福恢623、福恢673、福恢923、福恢936等恢复系。宁德市农科所利用籼爪交杂交方式育成了亚恢420、亚恢627、亚恢671等恢复系。福建农林大学、南平市农科所利用生态远、地理远交的育种方法,育成早恢89、R669、金恢161、南恢189、南恢356、南恢388、南恢397等恢复系。泉州、龙岩市农科所等育种单位育成了泉恢131、龙恢158、菲恢6号等一批恢复系。同时还引进了蜀恢527、蜀恢838、多系—号等恢复系。这些育成的和引进的恢复系都比初始阶段通过测交筛选或杂交选育而成的恢复系有更高技术含量,突出表现在:育种技术先进,遗传背景丰富,且株叶态好,生长量大,大穗大粒,配合力强,抗性和米质也有很大改良。利用育成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稻品种特优175、特优689、Ⅱ优明86、D优6号等组合在云南特殊的生态条件下高产栽培,产量打破世界水稻单位最高纪录;福优964可以在稻瘟病区广泛种植推广;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被列为农业部一批超级杂交稻重点推广组合。
  2.不育系育种
  全省各育种单位针对生产上存在的稻瘟病抗性不足和米质偏差的问题,改变了不育系选育单纯从长江中下游早籼品种中寻找保持系资源的方案,通过测交回交转育方法,提出了B系改造计划,从选育保持系入手,走转育不育系的技术路线。制订了不育系要不育性稳定,不育度高,开花习性好,花时集中,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强,可恢性好,米质优,抗稻瘟病技术指标和标准。省农科院水稻所开展抗稻瘟病不育系育种,1991年育成的地谷A,表现高抗稻瘟病,成为抗稻瘟病不育系重要抗源材料,而后以地谷A为主体与IRS24B杂交育成了福伊A。福伊A是全国最抗稻瘟病品种之一,抗性持久,抗谱广、显性效应强,在稻瘟病区广泛种植。以福伊A为抗源育成谷丰A、全丰A、乐丰A、成丰A等13个不育系,形成了抗稻瘟病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的不育系配制组合在稻瘟病重发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稻瘟病重病区的当家组合。福建农林大学育成T系列和金山系列不育系,三明市和南平市农科所,也育成了康丰A、圣丰A等不育系,全省通过保持系创新育成不育系超过50个。同时,引进了Ⅱ—32A、金23A、优IA、中九A、宜香A等不育系,配制育成高产、抗病、优质新组合并推广应用,促进了全省杂交组合的更新换代。
  (二)二系法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于1987年作为第一批成员单位进入国家863计划参与两系杂交稻研究,开始在全省大规模开展二系杂交稻研究,1988年4月福建农学院遗传育种工作者发现籼稻温敏核不育种质5460PS,随后他们运用花药培养技术,先后育成了籼稻光敏不育系HS-1、HS-2、HS-3。于1995年选育了两系不育系FJS-1、FJS-2。福建农学院和三明市农科所等单位在两系不育系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省农科院水稻所二系课题组率先提出并设计应用“生态压力法”,选育育性更稳定、更安全的水稻二系不育系。以核不育种质材料与各具优良性状的众多亲本自由串粉,丰富选择基础,以不同海拔和纬度组成生态压力加压选择,降低不育起点温度,定向定时选择,具有光补性能
  的核不育系。于1997年育成光补型水稻核不育系SE21S,成为当时推广面积最大应用安全的二系不育系,并配组培育成全省最早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优质、高产二系杂交稻组合两优2163、两优2186,在福建、广西、安徽、湖北、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1990—2005年全省有17个二系不育系通过鉴定。6个二系稻组合通过省级审定。
  1.1990—2005年鉴定的二系不育系
  FJS-1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采用生态压力法选育。经W6111s与广抗粳2号配组而成,于1995年通过鉴定。W6111s不育基因来源于农垦58s,广抗粳2号具有部分广亲和性。FJS-1具有不育期长、特早熟、制种性状较好、配合力较好等特点。不育起点温度在自然条件下低于25度。
  FJS-2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采用生态压力法选育。经W6111S与BP5—1配组而成,于1995年通过鉴定。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制种性能极佳,生育期适中等特点。
  Hs-1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1995年通过鉴定。来源于复交组合M901S与5460FPs、Ks-14与M901S,M901S和Ks-14都是农垦58s不育基因来源的光温敏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异交特性和良好的丰产性状和配合力。
  Hs-2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1995年通过鉴定。
  明光34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96年通过鉴定。用粳型58S与广亲和材料(SMR及8798)杂交育成的广亲和籼型光敏不育系M901S和籼型温敏不育系鉴29杂交选育而成的不育起点低的籼型光敏不育系。具有优良的异交特性,配合力好,配组后代表现优势强、结实高、米质优等特点。
  明光87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96年通过鉴定。用不育性稳定但异交特性较差的M901S与高异交率的低温敏不育系鉴29s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光敏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异交特性,和较强的早熟传递力,与大多数组合配组表现早熟,适合选育早熟组合。与含潜在感光因子的材料配组可选育感光组合。
  SE21S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6所选育,1997年通过鉴定。以农垦58S衍生系164S为核不育基因供体,与引进的IRRI系统192份优良品种自由串粉,产生大群体F1、F2,在生态压力下选择不育起点温度低的单株。定时选择,育成具有光补性能的核不育系。具有稳定的不育性,良好的异交特性,分蘖力较强,米质优,配合力较好等特点。
  SE152S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1998年通过鉴定。以W6111S为母本,以籼粳交后代BP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SE152S为低温敏偏籼型核不育系,不育期长,一般可达2个整月以上,开花习性好,制种性能佳,一般配合力强。
  133S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1998年通过鉴定。以武大S为母本,与株叶形态优良的品系菲一或(友A/N)Fn配组而成。133S为偏杣型核不育系,具有弱光补性能,不育期长,熟期中等,制种性状好等特点。
  Hs-3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1999年通过鉴定。以Ks-14为母本,M901S为父本,经低世代系统选育和高世代花药培养而成。该不育系具有明显的光敏特性。花时早,开花集中,制种和繁殖产量较高,具有较强的配合力。
  明光67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99年通过鉴定。
  三农S-1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3年通过鉴定。以明光67S为不育基因供体,以特B与珍汕B或优IB的F1代为父本进行配制杂交组合,经高海拔低温生态条件下选育而成的光温互补型两系不育系。
  金山S-1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2004年通过鉴定。以8—1S和香125S杂交,采用系谱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具有临界温度低、不育性稳定、不育期长、米质优、配合力好、异交结实率高等特点。
  明糯S-1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双光S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而成。明糯S-1柱头外露率高、活力强、异交结实率高、易制种,具有良好的配合力。
  明紫02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贵紫S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而成。明紫02S的育性表达与转换属于光温互作类型,在短日低温条件下有利于繁殖;在长日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低,确保制种安全。
  明紫03S,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贵紫S为父本进行杂交,在低世代用系谱法初选后再花药培养,经海南冬季短日和福建夏季长日等生态条件的育性而育成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明光153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双光糯S为父本杂交配组而成。
  2.1990—2005年通过省级审定的二系杂交稻组合
  金两优36(HS-3与946杂交)由福建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作为中稻栽培株高125~130厘米,作为晚稻栽培株高115~120厘米,比汕优63高7~8厘米。主要经济性状与汕优63相当,但穗粒数较多,作为中稻比汕优63每穗多27粒,作为晚稻多17粒。该组合精米透明,垩白少,精米率67.75%,长宽比2.24,主要外观品质与汕优63相当;叶瘟、穗颈瘟及室内接菌抗性指数分别为67.8%、74.4%和28.6%,皆优于汕优63。
  两优2163(SE21与明恢63杂交)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型,作为连晚种植,生育期123.9天,比汕优63早熟1.8天;作为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5~138天,比汕优63短3~5天。在米质诸指标中6项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米粒透明、外观优、米质软、口感好。该组合苗期耐寒性中等,后期抗倒伏性好。
  两优2186(SE21与明恢86杂交)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作为连晚种植,生育期123.4天,比汕优63早熟2.3天;作为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2~136天,比汕优63短5~7天。在米质诸指标中有五项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四项指标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米粒透明、外观优、米质软、口感好。示被过程中表现高抗稻瘟病,苗期耐寒性中等,后期抗倒伏性好。
  福两优63(FJS-1与明恢63杂交)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属感温型品种,全生育期118~123天。外观米质较好。较抗叶瘟穗茎瘟。
  两优1019(SE21与97gkl019杂交)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3年通过省级审定。该组合属基本营养型。作为双晚种植全生育期127天左右,与汕优63相当。经两年全省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MS)稻瘟病。
  金两优33(HS-3与JXR-33杂交)由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选育。2005年通过省级审定。该组合具有弱感光性,省区试两年平均全生育期144.2天,比汕优63迟熟4.2天。群体整齐,植株高,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粒重大,熟期转色好。两年抗稻瘟鉴定综合评价为感(S)稻瘟病。
  (三)杂交水稻组合
  1991—2005年全省育成威优77、汕优016、D297优67、福优77、汕优82、特优669、福优964、特优70、特优175、两优816、Ⅱ优辐819、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谷优527等110个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引进Ⅱ优838、汕优多系一号、新香优80、两优培九等29个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17920万亩。
  第二节 薯类
  一、甘薯
  (一)产区
  全省甘薯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384.60万亩逐步上升至1997年的434.40万亩,然后开始下潸至2005年的355.13万亩,总产量从1991年的99.47万吨上升到1998年的140.39万吨,然后下滑至2005年的116.97万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甘薯开始被普遍视为营养保健食品,价格与效益明显提高,刺激了种薯的积极性。同时,甘薯红心薯干食品、冷冻保鲜食品及甘薯淀粉加工生产发展较快,促使全省甘薯种植面积连续8年超过400万亩。
  1991—2005年,甘薯生产与利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基地,包括闽西连城红心地瓜干及系列产品的加工基地、闽东北淀粉及其系列产品加工基地和闽东南优质食用商品薯基地。
  闽西连城红心地瓜干及系列产品加工基地,至2005年,连城县甘薯在面积、加工产品产量和产值方面迅速发展,形成了周边30万~45万亩的原料生产基地,已建立起“公司+农户+品牌”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发展。
  闽东北淀粉及其系列产品加工基地,该地区包括宁德、南平各县(市)和福州的部分县(市),甘薯生产习惯做早薯栽培,生长期长,种植密度小,大薯率高和入秋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甘薯的淀粉含量,并有一定的规模,如罗源、福鼎、寿宁等市、县生产的淀粉主要用于加工粉丝和佐料。
  闽东南优质食用商品薯基地,包括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和福州的部分市县,该区无霜期长,尤其是漳州和厦门的部分县、市,可周年栽培甘薯,且精耕细作,复种指数高。甘薯种植的类型有早薯、套种薯和晚薯(包括越冬薯)。
  (二)品种
  1.品种资源
  1991年以后,省农科院作物所、龙岩市农科所等单位继续开展甘薯种质资源的引进、保存研究和利用工作,共保存各类型资源最多达1029份,建立了以田间种植、老蔓越冬、薯块储存和组培试管苗4种方法交替使用的保存体系,进行了品种主要性状田间观察鉴定、薯瘟病和蔓割病抗性鉴定评价以及淀粉、粗蛋白等8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并且建立甘薯品种资源管理系统和资源品种彩色图谱。保存的福建甘薯种质资源有68份(其中地方品种36份,育成品种32份)分别收入国家甘薯资源库和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保存。甫田市农科所对征集到省里保存的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外引品种进行综合性状鉴定,选育出新抗源C180,具有早熟、优质、高抗蔓割病、抗薯瘟病I型菌、抗病性稳定,遗传力强等特点。
  2.品种推广
  1996年开始实施种子工程,新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
  1991—1995年,推广新种花、湘薯75—55、金山57、潮薯1号、福薯26、福薯87、胜利百号、瑞薯1号。
  1996—2000年,推广金山57、湘薯75—55、新种花、胜利百号、福薯2号、福薯26、福薯87、岩薯5号、潮薯1号、金山1255、瑞薯1号、龙薯7—3。
  2001—2005年,推广金山57、岩薯5号、新种花、龙薯1号、湘薯75—55、福薯2号、福薯26、福薯87、金山1255、龙薯7—3、龙薯3号、龙薯9号、泉薯23、胜利百号、潮薯1号。
  (三)栽培
  主要耕作模式有:春薯→菜、春花生→秋薯、早稻→秋薯、春大豆→秋薯、菜→夏秋薯等。栽培技术上主要推广薄膜覆盖薯块苗床育苗,培育壮苗;深耕松土,施好包心基肥、重施夹边肥、酌施裂缝肥;适时栽插,早薯为每年5月10日一6月20日,晚薯为每年7月10—30日,越冬薯必须于9月20日前栽插完毕;合理密植,一般早薯为3500株/亩,晚薯4500株/亩;藤蔓管理,除施肥时必须翻外,一般不要翻蔓,但个别地上部分徒长的可采取提蔓;及时防治小象甲、蔓割病等病虫害。
  1996年省农业厅、福建农林大学和龙岩市农科所等单位对金山57、金山1255和岩薯5号3个品种进行脱毒苗与非脱毒苗对照,试验研究脱毒后的甘薯产量增幅在12.5%~30.9%,马铃薯产量增幅22%。2000年,该项技术在9个设区市40多个县(市、区)示范推广。全省共建立脱毒甘薯种薯繁育基地10个,其中原种繁育基地2个,繁殖品种6个,可供120万亩大田用种(苗);甘薯脱毒技术示范面积达37万亩,脱毒比未脱毒增长20%~40%。脱毒繁育种薯引进和选育优质专用甘薯新品种8个。
  2003年以后,随着第一个叶菜专用型品种福薯7-6的成功选育,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也取得进展。叶菜型品种主要以地上部鲜嫩茎叶为收获产量,种植与管理有别于其他的甘薯。栽培上首先是强调起畦规格和种植密度,畦宽连沟在1.3米左右,畦高0.20~0.30米,每亩种植1.5万~2.3万苗,足够的基本苗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加强水肥管理,多浇水以保证薯蔓的鲜嫩度,肥料强调以有机肥为主,速效肥应少量多次做追肥使用;其三是鲜嫩茎叶的采摘及修剪,叶菜用甘薯茎尖15厘米以内鲜嫩茎叶为可食部分,采收时
  根据薯蔓嫩度决定采收长度,太长则嫩度不够,太短则降低产量,采收后及时进行修剪,每个分枝保留2~3个节及1~2片完整叶为宜;最后是净叶包装上市。叶菜用甘薯可一次种植多次采收,春冬季结合大棚种植,可实现周年种植。夏季气温较高情况下约7天可采收一批,春秋两季10天左右采收一批。一般种植后可采收10次以上,亩产鲜嫩茎叶可达2500~3000公斤。
  二、马铃薯
  1991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73.83万亩,总产11.44万吨,平均鲜薯亩产774.8公斤。此后马铃薯面积持续扩大,单产和总产也随之提高,200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30.55万亩,总产29.50万吨,平均鲜薯亩产1129.8公斤。
  (一)产区与品种
  1.产区
  传统的马铃薯冬种区是闽侯、同安等地,传统春种区是周宁、寿宁、福安、德化、松溪和政和等县(市)。2005年底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有龙海、长乐、福安、南安、德化、霞浦、福鼎等县(市),种植面积在1万~4万亩的有闽侯、柘荣、政和、永春、安溪、浦城等20个县(市)。形成南起诏安,北至福鼎的沿海马铃薯冬种带;闽东北鹫峰山和闽中戴云山区的盆地溪谷各自形成了马铃薯春种片。
  2.品种
  马铃薯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有克新3号、春薯4号、紫花851、大西洋、泉引—号等,其中克新3号种植面积占35%以上。全省种植面积从1990年的52.65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130.55万亩,亩产也由127公斤提高到226公斤,2005年马铃薯良种覆盖率94.64%,春收马铃薯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居春粮第一位。
  (二)栽培
  1.栽培制度
  冬马铃薯→旱稻→晚稻三熟制。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稻作区的龙海、同安、南安、长乐、霞浦等县(市)。
  冬马铃薯→毛豆→晚稻三熟制。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龙海、霞浦、诏安等县(市)。
  春马铃薯→中稻二熟制。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上山区的柘荣、寿宁、周宁、政和和德化等县(市)。
  冬马铃薯→春花生→秋萝卜三熟制。主要分布在沿海长乐、平潭、莆田、同安和漳浦等县(市)。
  春马铃薯→夏、秋蔬菜等三熟制。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上山区的松溪、政和、周宁和寿宁等县市。
  2.栽培技术
  (1)肥料、稻草包芯栽培技术
  马铃薯属高产作物,通过改善栽培条件,增产效果明显,以闽侯县青口镇和龙海市海澄镇为代表的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的总结推广,使全省马铃薯产量普遍提高,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20世纪90年代全村种植马铃薯面积最多时达5000亩。省农科院作物所采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方法,对春、秋种马铃薯高产栽培的氮、磷、钾肥不同用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经计算机模拟寻优,获得了施肥的高产数学模型和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亩产量高于1750公斤的优良农艺组合方案22套,其95%的置信区域是每亩施尿素31.13~42.32公斤,过氧化钙13.30~30.40公斤,硫酸钾57.08—64.42公斤;农艺措施的中心值是每亩施尿素38.22公斤,过氧化钙21.70公斤,硫酸钾60.75公斤;氮磷钾的比例为1:0.57:1.59。
  稻草包芯栽培在生产中应用推广较快,主要做法是,按畦宽带沟1.10~1.20米,高0.35~0.40米的规格起垄。采用双行三角形种植,行距0.30米左右,穴距0.20~0.25米,每亩4500穴以上。播种后将稻草顺着垄方向均匀盖在肥料和种穴上面,亩用稻草150公斤左右。往覆盖好稻草的畦面上培土0.08~0.10米,整好垄面。该项技术优点是能使土壤变蓬松并保持土壤湿度、使薯块在蓬松的土壤环境中薯皮光滑、增加产量和商品薯率。
  (2)脱毒种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部门推广脱毒种薯。建立马铃薯脱毒繁育基地5个,繁殖品种4个,新品种12个。试验及示范结果证明,脱毒种薯可比未脱毒增产15%-50%,且薯块光滑、大中薯率高、少裂薯等情况。2000年全省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18.64万亩,平均亩产鲜薯1645.3公斤,比未脱毒增产22%;2005年全省推广马铃薯脱毒技术31.86万亩,比未脱毒增产22.3%。
  三、木薯
  (一)产区与品种
  1.产区
  主要分布在富屯溪和闽江中下游以南诸多县(市)的农用旱地和少量溪河旁平地,以三明、龙岩、漳州和泉州等市种植最多。20世纪90年代后,栽培面积1万亩以上的有大田、明溪两县,3000~10000亩的有永春、仙游、永定、诏安、长汀、上杭、德化和华安等县(市)。其他县(市)只局部小面积种植。2005年全省木薯种植面积28万亩,鲜薯亩产2800~3200公斤。
  2.品种
  各地沿用原有品种如红尾种、白心种、海南红心种、印尼种细叶种、马来红、华南124、华南4031、华南201等品种。2000年以后,大田县从海南热作院引进华南205、两院3号、两院4号、两院7号、两院12号、B83、A262、A265、G12911、B103等品种,省农科院作物所引进桂经引983、桂经引1号、桂经引2号、SC911、ZM8229、ZM8013、BRA900、ZM8316、华南5号、华南6号、华南7号、华南8号、华南9号、华南10号,其中华南9号和ZM8229为食用品种。
  (二)栽培
  1.栽培制度
  1991年以后,木薯栽培制度还是以轮作、连作为主,少数为间套种,低海拔山地有木薯→甘薯,木薯→花生,木薯→其他旱作物以及连作木薯。木薯主要以清种为主。大田、明溪等县推广木薯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
  2.栽培技术
  木薯多为春植,收获期多在每年11月至翌年2月。选择新鲜,色泽鲜明,充分成熟,粗壮密节,髓部充实并富含水分,芽点完整,不损皮芽,无病害的种茎进行种植。种植方式有平放、斜插和直插。密度视土壤肥力而定,一般亩植800~1000株为宜,最密不宜超过1600株。木薯对氮和钾的要求最高,其次是磷、钙和镁。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氮、磷、钾的比例以5:1:5为好。
  四、其他
  (一)薯蓣(山药)
  1991—2005年,全省薯蓣种植面积每年大约20万亩,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薯蓣品种和分布区域大致没有什么变化,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和机械化耕作的推广,薯蓣在产量和外观品质有较大改观,增施有机肥和合理使用磷、钾肥使薯蓣的产量明显提高,一般产量在1750~2250公斤/亩。采用挖掘机开沟,使土壤疏松,生产出的薯蓣个大,商品性有较大提高。省农科院作物所、永安市农业局等单位合作,从地方品种中筛选出安砂小叶薯和安砂大叶薯并进行了品种鉴定,另外永安、将乐、明溪、清流、长汀和建阳等县(市)都已建立薯蓣生产基地,主要供应福州、厦门、上海市场以及出口东南亚。
  (二)魔芋
  魔芋属半阴性植物,要求温热、湿润和半荫蔽的生态环境,从热带雨林到温、凉地带山区均能种植,生长期为160~200天。1991—2005年,全省每年种植面积大约在6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周宁、寿宁、柘荣、福鼎、建瓯、建阳、浦城、闽清、建宁、泰宁、连城、武平等县(市)。其中周宁县魔芋产业发展较快,加工成品数量较多,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其他地区大多数为农户零星种植,自产自销。
  (三)焦芋
  蕉芋,又名蕉藕、姜芋,茎秆粗壮高大,叶片宽阔,适应性强,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一般每亩产量达1.3~2吨,高的可达3.3~5吨。1991—2005年,全省蕉芋种植呈零星分布,多数为农户少量种植于田间地头或房前屋后。其中较有名的是武夷山蕉芋,在3月下旬至4月播种。用球茎繁殖。每亩种植密度1000~1200株。选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多施有机质基肥。每年11月至翌年1月采收。单产量每亩2.5~3吨。
  第三节 麦类
  1991年全省大小麦种植面积242.84万亩,亩产171公斤。1993年开始,农村种植结构调整,面积大幅度下降,到2005年,只剩下11.25万亩,平均亩产上升到213.3公斤。
  一、品种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生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主要有矮和尚、福繁904、龙溪6号、泉麦3号、绵阳26等,这些品种综合丰产性好和抗病性均比80年代前培育的品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般亩产达250~300公斤,高的可达400多公斤。大麦品种主要有甫大麦4号、莆大麦5号、甫大麦8号、闽诱3号、闽麦06等品种。
  二、栽培
  全省旱地,大、小麦多为花生、甘薯或秋大豆的后作;水田,大、小麦一般为晚稻后作。大小麦播种期一般是节气“小雪”种小麦,“大雪”种大麦。由于气候的变迁,莆田沿海地区的农民有时播种大麦到了“冬至”,也能获得300公斤左右的好收成。大麦生育特性与小麦相似,栽培技术也相近。只是大麦的分蘖能力较小麦强,小麦的基本苗为18万~20万/亩、大麦为13万~15万/亩。大麦的生育期较小麦短,播种期较迟10天左右。大麦的抗逆性比小麦强,如抗盐碱性较小麦强,可种于沿海围垦地上;又由于大麦是闭颖受粉,抗寒性比较小麦强;大麦的耐瘠薄能力比小麦好。
  第四节 豆类
  一、大豆
  (一)产区
  1991年后大豆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到1997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66.63万亩,以后逐年下降,到2005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下降到128.64万亩。1999年全省大豆总产达最高达21.03万吨。
  1.春秋大豆
  福建省1990年春大豆82.36万亩,秋大豆99.37万亩;2001年春大豆68.54万亩,秋大豆78.81万亩;2005年春大豆60万亩,秋大豆68.52万亩。
  产区分布,1990年、2001年和2005年春、秋大豆总面积以三明市最多,分别为44.89万亩,33.78万亩和30.98万亩,约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4.70%、22.93%和24.11%;其次为南平市,春、秋大豆总面积分别为42.87万亩、29.59万亩和28.68万亩,约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3.59%、20.08%和22.32%;再次为福州市、漳州市和莆田市,2005年春、秋大豆总面积分别为13.24万亩、13.05万亩和11.01万亩,约占全省大豆面积的10.30%、10.15%和8.57%。三明市春、秋大豆面积相当,漳州市、泉州市和莆田市以春大豆为主,南平市和宁德市以秋大豆为主。
  2.菜用大豆
  2005年全省菜用大豆种植面积86.01万亩,其中以漳州市种植面积最大,为25.71万亩。
  全省菜用大豆主要分布区是:
  (1)闽东南春秋两作区。在北纬26°以下,包括福州、甫田、泉州、漳州及厦门等地,热量资源丰富,年有效积温为5300℃~7000℃,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无霜期达280~300天以上,为菜用大豆春、秋两作区,是福建省菜用大豆主要生产、加工和繁种基地。
  (2)闽西北春播单作区。该区处于中亚热带至温带,包括南平、三明、龙岩和宁德等地,年均温14~19℃,≥10℃活动积温为年降雨量1600~2000毫米,为春播菜用大豆单作区,后作种植晚杂优。
  (3)山地菜用大豆套种区。福建省海拔400米以下丘陵及山地茶果园套种一季春播菜用大豆,覆盖培肥和水土保持兼用,改善茶果园的微生态环境。
  (一)品种
  1.粒用大豆
  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浙春2号、莆豆10号、泉豆6号、泉豆7号、泉豆322、福豆234、福豆310等,2005年良种覆盖率98.71%。
  2.菜用大豆
  2000年从台湾引进的菜用大豆毛豆75和毛豆2808在闽东南沿海等地种植,表现品质好,产量高,效益佳,种植面积扩大较快,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5%以上。在闽北地区种植的春毛豆还有早生辽鲜一号、台湾292、目精、大粒王2号、大粒王6号、大粒王8号等优良品种。
  (三)栽培技术
  1.粒用大豆
  选择中等肥力以上、排灌方便的田地种植,与非豆科作物轮作。闽西北地区在3月中旬,闽东南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春季要特别防涝排渍,遇旱要及时灌水;秋播,闽西北地区在7月中下旬,闽东南地区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采用“窄畦窄行穴播”(即畦宽带沟0.90米,双行穴播)种植方式,每穴定苗2~3株,春季闽西北地区亩植1.8万株,闽东南地区亩植1.6万株。秋季适当相应增加种植密度。春季施肥采取“早促、控中、保尾”,亩施30公斤钙镁磷(作底肥条施),闽西北红黄壤地加施适量石灰。在三叶期亩施5公斤尿素和6公斤氯化钾,并结合轻耕;在初花至鼓粒前期亩施3~5公斤尿素,结合中耕培土。秋季重施基肥,及早追肥,预防病、虫、鼠害。大豆在黄熟末期进行收获。在秋季进行繁种,收获后种子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在低温干燥状态下贮藏。
  2.菜用大豆
  选择排灌条件方便、土层深厚、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高、pH值6.5左右的壤土或砂壤土种植,整成畦宽0.80~0.85米(带沟),畦高0.25~0.30米。闽东南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闽西北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播在7月中下旬。采取窄畦双行种植,行距0.25~0.35米,株距0.23~0.25米,每亩株数15000株左右。每亩施用750公斤农家肥加30公斤钙镁磷作基肥。施肥上“攻头、保尾、控中”,适当增施磷钾肥。在发芽分化期至开花结荚期,浅水勤灌,保持土壤见湿不见干。防治病虫草害在采收鲜荚前15天停止喷药。在全田荚果鼓粒达80%、荚壳外观呈翠绿时为最佳采收青鲜荚。
  二、蚕豆
  1990年全省蚕豌豆面积为8.9万亩,1991年为9.44万亩,1993年面积为9.22万亩、1994年为9.97万亩、1995年为9.92万亩、1996年为10.28万亩、1997年为10.76万亩、1998年为11.17万亩、1999年为10.89万亩、2000年为12.84万亩。2001—2005年全省每年蚕豆播种面积约在8万~10万亩。蚕豆种植用途从原来的绿肥或粮食转向以采摘青嫩子粒作为蔬菜。
  蚕豆的主要产区在闽东南沿海,以宁德、福州、莆田和泉州叫地(市)的种棺面积最大。分布在霞浦、福鼎、福清、连江、莆田、惠安、长乐、罗源、晋江等县(市),约占全省的80%,蕉城、平潭、南安、仙游、永泰等地也有一定的面积。2003年后,菜用蚕豆种植逐步向南平的建阳、建瓯、邵武、武夷山和龙岩、三明的部分县(市)拓展。
  蚕豆以阔白、沁后本、土豆仔、霞浦大花、浙江绿等传统地方品种种植面积较大,菜用型品种如福建省农科院引育的早生615、浙江的白花大粒、日本的陵西一寸等比重逐年增加。阔白主要在福清种植,沁后本、土豆子主要在莆田种植。霞浦、福鼎由于邻近蚕豆生产大省浙江,种植的品种菜用型白花大粒、陵西一寸、早生615为主。
  福建省属秋播蚕豆区,蚕豆播种季节为10—11月份,常与水稻、甘薯等作物轮作。在水田里常作为水稻后作,在农地多为甘薯、花生或玉米的后作。传统小粒品种以单粒点播为主,每亩播种1.5万株左右。菜用型品种籽粒大、分枝能力强,每亩保持1800~2000株左右。施肥以氮、磷为主,配合施用钾肥和硼、钼等微肥。主要病虫害有诱病、赤斑病、立枯病和蚜虫、蚕豆象。
  三、绿豆
  全省绿豆生产面积很小,多为零星种植或间作套种,种植面积1999年为3.2万亩,总产量3668吨,每亩平均产量115公斤。2000年播种面积4.68万亩,总产量5791吨,每亩平均产量123.8公斤。2005年总产量超过1万吨。
  全省绿豆地方品种97份。绿豆抗旱、而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早薄地、坡岗地都能种植,不能与其他豆科作物连作。栽培措施上应早间苗、早定苗,苗期追施少量速效氮肥;勤中耕除草,培土护根防倒;后期要补施磷钾肥,促使籽粒饱满。一般在2片真叶期间苗,3片真叶期定苗,亩保苗8000株左右。注意防治要腐病、病毒病、黄叶病和蚜虫、红蜘蛛、豆椿象、豆荚螟等病虫害。
  四、豌豆
  福建栽培的豌豆多为菜用豌豆,分为软荚豌豆和硬荚豌豆,分别以嫩豆荚或青豆粒供食。食用豆荚的软荚豌豆通常又称为荷兰豆,省内荷兰豆栽培品种以中国台湾的台中11、法国大荚豌豆及广东饶平二花为代表;台中11号株高1.20~1.60米,亩产嫩荚300~400公斤,高产的可达600公斤,是福建省速冻豌豆出口的主栽品种。甜脆豌豆以豆荚供食用,品种以美国的奇珍76、台中13为代表。硬荚豌豆以中豌豆系列为主,株高0.40~0.50米,矮生,不需搭架栽培,种植较少。
  豌豆适宜全省冬春季节栽培,一般作为水稻后作。主要分布在龙海市、长泰县、莆田县、仙游县、建瓯市、闽侯县等地,1991一2005年蚕豌豆种植面积每年约在10万亩左右。据龙海市调查,全市1992年冬种豌豆面积约7万亩。
  第五节 杂粮
  一、玉米
  1991年以后,传统的饲用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鲜食玉米及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上升。自2002年起,省种子总站组织了福建省鲜食玉米区试以及青贮玉米区试,以加速培育、筛选适应本省自然生态条件的玉米新品种,规范玉米种子市场。省农科院协同省农业厅在全省范围组织各种种植类型的生产丰产示范片,开展基层农技员、种植农户技术现场观摩及技术培训。2004年,全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已增至56.62万亩,单产也由1991年的104.42公斤增至2004年的220.0公斤。2005年玉米种植面积58.69万亩,产量13.18万吨,单产224.6公斤。
  (一)品种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省主栽品种为掖单13、烟单14、中单2号及鲁玉1号等,其中掖单13种植面积在年均5万亩以上。主要集中的南平、三明两市,以种植青贮玉米和糯玉米为主,主推品种有白顶1号、农大108及闽玉糯1号、苏玉糯1号、沪玉糯1号等。
  (二)种植方式
  1990年以后,玉米种植方式主要是清种,主要种植类型有轻型节本增效栽培、无公害栽培、高山反季节栽培、闽南冬季反季节栽培。
  (三)栽培技术
  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土质肥沃并与其他类型玉米有效隔离的田块种植。春玉米在3月中旬,地温在12℃以上即可播种;夏玉米在5月播种;秋玉米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种;闽南冬玉米在12月中旬至下旬播种,每亩密度3800株左右。磷肥一般和有机肥放在一起做基肥一次施用,苗肥(3~4叶期)用钾肥施用,氮肥用于苗肥、壮秆肥和穗肥施用,并增施有机肥。玉米苗期怕涝,后期怕旱,及时防治玉米病虫害,适时采收。
  二、高梁
  1991年种植面积为4.82万亩,2004年为4.39万亩,单产145~155公斤,年总产量1.18万~1.19万吨。
  (一)品种
  福建省高粱种植品种多为农家种,如金黍、矮蕃黍等,零星种植一些杂交种,如晋杂5号,忻杂3号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分别从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和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引进湖黍早及川高3号进行试种,在惠安、仙游一带推广面积1000多亩。
  (二)种植方式
  主要在闽南地区种植,多安排间作套种种植,主要种植方式有甘薯间高粱、花生套高粱(高粱植于沟底)、花生间高粱(高粱植于畦中)。种植水平最高的是惠安、南安、仙游等县(市)。惠安县黄塘半岭村常年种植高粱200亩以上,采用花生间套种高粱,亩植1500株左右,平均亩产高粱78公斤,花生235公斤。
  三、粟类
  20世纪90年代后,粟类作物无成亩规模种植,只零星种植于旱坡地或海滩垦地。2004年全省种植面积为1000亩左右。
  第六节 油料作物
  福建省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芝麻。2005年油料作物产量27.80万吨,其中花生产量25.88万吨,占油料作物产量的93.10%左右,油菜产量1.80万吨,占6.47%、芝麻产量0.12万吨,占0.43%。林业方面还有油茶和山苍子,油茶产量7.25万吨,山苍子产量0.95万吨。
  一、花生
  福建省以春花生为主,春花生面积约占85%,秋花生面积约15%,秋花生主要为了繁种和供应部分加工需要。1991—2005年全省花生播种面积在134.58万~164.83万亩。1991+2000年,花生播种面积逐年提高,2001—2005年花生生产面积在159万~165万亩间徘徊。其中2004年面积最大,达164.83万亩。1991— 2005年花生亩产101~158公斤(干果),其中1991—1999年单产逐年提高,
  2000—2005年间在149~158公斤徘徊;而以2005年单产最高,为158公斤。1991—2005年花生总产量(干果)13.64万~25.88万吨,以1991年最低,2004年最高。
  (一)产 区
  各地均有种植。产区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区。全省春花生适宜面积1948.5万亩,其中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面积分别为433.5万亩、1395.45万亩和119.55万亩。全省秋花生适宜面积为1091.4万亩,其中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面积分别为189万亩、834.9万亩和112.5万亩。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等沿海地区为花生主产区。该区域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80%以上,可种植春、秋二季花生。福州以北地区种植春花生。1991年南部的漳州、厦门、泉州三地花生面积为88.62万亩,占全省花生面积的65.85%,2005年缩小至70.19万亩,占43.31%;1991年中部的莆田、福州两地花生面积为30.86万亩,占22.93%,2005年扩大到48.16万亩,占29.72%;1991年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四地花生种植面积15.11万亩,占全省花生面积的11.22%;2005年43.71万亩,占26.97%。其中三明、龙岩、南平三地的发展快于宁德。2005年春、秋二季播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福清、惠安;5万~10万亩的县有晋江、漳浦、平潭,其余面积在5万亩以下。其中以福清市种植面积最大,为14.90万亩。
  (二)品种
  1.品种资源
  1990年年底,全省共保存省内外(含国外)花生种质资源658份,其中福建省地方花生种质资源84份(1992年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因花生科研工作中断,保存的346份品种资源全部丧失活力而遗失,1996年重新征集)。从1991年起,省内花生科研单位先后从省内外引进高产、优质、抗病资源849份(次)。至2005年年底,共保存资源1789份(5个单位保存),其中省内140份。向国家农展馆、中油所等单位提供175份(次)品种资源。“八五”期间,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编写的《中国花生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农业出版社出版,1993)和自编《福建花生品种志》(油印本),收录至1994年保存的福建花生品种98份并且建立了福建省花生品种资源数据库。1996年,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引进的115份花生品种资源;福建农林大学鉴定筛选280份资源及后代材料,从中选出较抗青枯病材料8份、中抗青枯病材料16份,高油酸亚油酸比种质材料25份、高人体必需氨基酸种质材料15份。2002年,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合作引进台湾加工型花生品种4个,筛选出台南选9号和台南13作为龙岩咸酥花生专有品种在龙岩等地种植。
  2.品种选育、引进
  1991—2005年,共有88个花生品种参加全省品种区域试验,其中省内科研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82个,省外引进的品种6个。
  福建省生产上使用的主要是珍珠豆型花生品种,个别地方因为特殊生产目的,还有少量的普通型花生。
  1991—2000年主要通过引进省外优良花生新品种,结合本省有关单位育成的品种加以利用。1991年全省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27个,其中5万亩以上面积的品种有9个,本省品种1个,以粤油116和粤油169种植面积最大。1995年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25个,其中5万亩以上面积的品种有9个,本省品种2个,以粤油551—116和汕油71种植面积最大。2000年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25个,其中5万亩以上面积的品种有6个,本省品种1个,以泉花10号和汕油71种植面积最大。2001年后转入自育与引进相结合。2005年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39个,其中5万亩以上面积的品种有6个,本省品种4个,以泉花646号和泉花10号种植面积最大。泉花10号为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1995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1996年起成为本省主栽品种,1998年列为本省花生区试对照种,2003年被农业部列为农业技术重点推广成果之一;1995—2005年在福建省累计推广465.63万亩,其中2000年种植面积57.91万亩,占全省当年花生播种面积的39.87%。泉花646为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1年被农业部列为“十五”重点推广品种之一;2000—2005年在福建省累计推广112.75万亩,其中2005年推广42.96万亩,占当年福建省花生面积的26.51%。
  (三)栽培制度
  1.旱地花生栽培制度
  在闽中南沿海地区旱地是该区域花生田土壤的主要类型。栽培制度主要是二年五熟制,隔一年种一季花生;轮作方式有花生→晚甘薯→蔬菜(或小麦、大麦、豌豆)春大豆→晚甘薯。其次是三年八熟制,隔2年种植一季花生;轮作方式有花生→晚甘薯→蔬菜(或小麦、大麦、马铃薯、豌豆)→春大豆→晚甘薯→蔬菜(或小麦、大麦、马铃薯、豌豆)→春大豆→晚甘薯。由于甘蔗面积减少四年轮作制在福建省南部花生区已不多见,轮作方式有种植三年宿根蔗→花生→晚甘薯。
  2.水旱轮作栽培制度
  在福建省大部分花生产区有灌溉条件的水旱轮作地和水田是该区域花生田土壤类型。主要轮作方式有花生→晚稻→蔬菜(或小麦、大麦、马铃薯、豌豆)→早稻→晚稻;或早稻→秋花生→蔬菜(或小麦、大麦、马铃薯、豌豆)→早稻→晚稻。
  3.花生间作套种
  (1)花生套种甘薯。在沿海花生区常见花生套种甘薯,一般是在花生出苗后一个月左右在花生畦的中间插一排甘薯,在雨季结束前定植甘薯。
  (2)花生和玉米、高粱等间作。在东南沿海旱地花生产区,农民有在畦边,沟边间作玉米、高粱、绿豆等高秆作物的习惯。间作多以沟种为主,密度视间作品种高度和生长量而定,一般不超过2000株。
  (3)果园、幼林地及甘薯等间套花生。新植幼龄果园和林地多间套种花生。间套密度随着果木的生长而逐渐降低。在甘薯种植中,也有农户在垄沟种植花生。
  (四)栽培技术
  1992—1994年省农业厅组织花生改低创高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攻关,在福清、莆田、惠安、晋江、南安、同安、漳浦、诏安、龙岩等花生生产县(市)实施。通过田间水利灌溉渠道的配套,掺沙改土和沙性土壤客土改造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改造出亩产400公斤的高产田和300公斤的高产片。2004年春季省农业厅组织了漳浦、同安、南安、荔城等县(市、区)进行花生新品种抗黄1号大面积的连片生产示范,漳浦县花生单产420.5公斤。
  1.防止春播烂种缺苗
  福建农林大学与省种子站合作利用春花生种子采用种子活力剂处理,提高种子活力,利用地膜覆盖等方法解决春花生烂种问题。
  2.合理密植
  根据产量结构,亩产250~300公斤花生,基本苗要掌握在1.8万~2.2万株,土壤肥力好、肥水充足的地区控制在1.8万~2.0万株,地力差、肥水不足地区可适当增加到2.0万~2.2万株。通过精选饱满的种子进行播种,以利全苗和健苗。
  3.客土改良,科学施肥
  沿海地区土壤黏化,沙化严重,重施土杂肥(沟塘泥、蘑菇渣、沼气渣等)。农业推广部门针对各主栽花生品种生育和需肥特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一般以100%的磷肥,20%的氮肥作基肥,80%的氮肥和100%的钾肥做追肥使用。氮、磷、钾配比为1:0.5:1.25。1992年省农科院土肥所开展花生中、微量元素营养与效应研究,推广花期补钙等措施,解决了缺钙造成空壳秕果的生产难题。花生高产出,低投入、花生高产优质施肥模式、花生平衡施肥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促进了花生生产的发展。花生栽培推行旱地花生、甘薯套种,水稻与花生轮作,幼龄果园、茶园间作花生技术。
  4.推广种子包衣、种子活力调控技术,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烂种缺苗问题,出苗率达95%以上,产量增10%左右
  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温保湿,保肥促长,抗旱,提早播种和收获15~20天,增产20%~30%,有利于安排后作。
  二、油菜
  1991年以后,油菜种植面积逐年萎缩。虽然单产逐年提高,但是总产徘徊不前。1991年全省油菜播种面积35.385万亩,单产53公斤,总产1.89万吨。2005年油菜播种面积20.64万亩,单产提高到87公斤,总产为1.80万吨。
  (一)产区
  福建省为中国冬油菜区,主要种植半冬性中熟品种,产地主要集中在浦城、长汀、福鼎等地,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市有零星种植;按气候和耕作制度可分为三个油菜产区。
  1.闽北、闽东北油菜产区
  主要在南平和宁德的各县(市),以半冬性中熟油菜品种为主。以稻→油为主或甘薯→油菜的耕作制;原有的稻→稻→油耕作制度因双改单后而消失。以浦城、福鼎和霞浦种植面积比较大。
  2.闽西油菜产区
  主要在三明、龙岩的各县(市),以半冬性中熟油菜品种为主。耕作模式以稻→油为主,稻→稻→油耕作制度因双改单面积扩大而减少,旱地以甘薯→油菜耕作制。以长汀、宁化种植面积比较大。
  3.闽东南沿海油菜零星种植区
  该区含福州以南沿海地区,油菜生产严重萎缩,只零星种植。以种植春性油菜为主,多以稻→稻→油耕作制度为主,以莆田种植面积相对集中。
  (一)品种
  1.品种资源
  1993年以后,全省油菜科研工作基本停顿,省农科院耕作轮作所1997年也停止育种研究转入品种资源保存工作。省农科院耕作轮作所保存油菜品种资源528份(含国外资源124份),其中甘蓝型品种428份、白菜型品种74份、芥菜型品种26份。宁德地区农科所以该所选育的A211为母本,从加拿大引进Altex为父本,杂交育成油菜新品种宁油1号。
  2.品种选育
  1991—2005年,福建省油菜品种经历了由单低(低芥酸)到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自育的油菜品种在生产上居主导地位,福油1号、福油2号、福油4号是油菜产区主栽品种。
  1993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福油4号和宁油1号两个油菜新品种。1993年以后,宁德、福州等农科所油菜育种工作因科研经费困难而下马,省农科院耕作轮作所1997年以后也停止育种研究。1998年,福鼎市引进中熟杂交油菜蜀杂4号、浦城县引进中油821、高油605、明优02等油菜新品种进行试种。2002年,省农业厅引进了一些油菜品种在浦城、光泽、清流、长汀、福鼎等地筛选出高油605、高油625、中油2号、中油821、华杂4号等品种。
  福油1号是省农科院耕作所以莆田市农科所甘蓝型油菜早熟品系7903作母本,瑞典低芥酸甘蓝型春油菜Gulliver作父本杂交,1987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低芥酸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原种芥酸含量稳定在零附近,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6.9%与22.9%,比普通油菜品种分别提高3倍和1倍。菜子含油量和出油率与普通油菜品种相近。为本省油菜主要栽培品种。
  福油2号是省农科院耕作所以胜利油菜为母本,瑞典低芥酸甘蓝型春油菜“古利弗”作父本。1987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低芥酸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属中熟品种,生育期在闽东、闽北单季稻区为187~200天,在闽东南沿海地区为147~160天。主要适于单季稻区种植。原种的芥酸含量均稳定在0.5%以下,油酸含量为61.2%,亚油酸含量为19.6%,平均含油率为42.1%。
  福油4号是省农科院耕作所以普通甘蓝型油菜品种“27006”为母体,德国“双低”甘蓝型春油菜姚格勒(Erglu)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的“双低”油菜新品种。1993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甘蓝型春性品种,全生育期146天。该品种抗性强,适应性广,为全省油菜主要栽培品种。
  (三)耕作制度
  1.稻→油两熟制
  福建省油菜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油菜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稻→油耕作制度成为油菜生产主要的栽培制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稻双改单,单晚田种植面积扩大,稻→油耕作制度面积扩大。由于这一栽培制度提供给油菜生长的时间较长,温、光资源比较充分,适宜种植生育期较长的甘蓝型油菜中熟品种。大部分山区都采用这一耕作制度。
  2.稻→豆→油三熟制
  这一方式主要是中稻→秋大豆→油菜三熟制。是河谷盆地、半洋田种植油菜主要的耕作制度。南平、三明、龙岩少部分地区采用,随着大豆生产的滑坡,面积越来越小。
  3.旱地晚甘薯→油菜二熟制
  主要分布在闽东地区沿海低丘陵旱地,在甘薯收获后播种油菜,也有的提前到甘薯收获前点播油菜于畦旁以提早播种。该栽培制度由于立地条件差,油菜生长迟缓,产量低。冬季雨水充足的年份油菜可获得增产。
  4.稻→稻→油三熟制
  这一栽培制度主要分布在沿海的个别平原地区和南部低海拔山区,冬季温光等条件较好,在双晚稻收获后采取假畦真沟、板田播种等形式进行。随着这一地区冬季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的发展,这一制度面积相当有限。
  此外,幼龄果园套种以及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而采取的油菜绿肥压青。
  (四)栽培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总结出福建省栽培的油菜丰产技术加以推广。栽培上注意轮作,板田直播,开好主沟、边沟、厢沟三沟;合理密植、增施硼肥、早施提苗肥,重施苔肥,促进冬壮春发;及时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霜霉病。1992年,省农业厅组织的低芥酸油菜福油1号种植密度试验;1998年,霞浦县对低芥酸油菜推广早播早栽,早管早施肥,促进苗齐苗壮增加抗寒力。光泽县亩施硼砂0.8公斤,提高了油菜开花数和结荚率,减少坐苗。福鼎市推广以硼砂作基肥为主,喷施为辅,亩基肥混施1~1.5公斤硼砂,植株矮壮,提早发棵,降低分支部位,增加分支和角果数,防止高脚,增强抗倒伏能力。
  三、芝麻
  1990年全省芝麻面积1.22万亩,亩产42公斤,总产512.4吨,略高于1949年生产水平。2002—2005年,面积均在1.8万亩左右,亩产62~74公斤。2005年面积1.88万亩,亩产65.96公斤,总产1240吨。各县(市)均有种植,分布零散。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