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18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民生活
分类号: D422.64
页数: 7
页码: 36-42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农民生活,其中包括农村小康建设、农民收入、农民消费结构、农村社会保障。
关键词: 福建省 农民生活 农村经济

内容

一、农村小康建设
  1990年,省委召开第五次党代会,把“翻两番、奔小康”作为20世纪90年代全省农村工作的总目标。之后,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农村小康指标体系6个方面
  16个指标,结合福建实际,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制定了《福建省农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计划》,出台全省农村奔小康的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并成立“省委小康办”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为了便于考核监测,同时制订了福建省农村小康16项评价标准。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进一步确定全省农村“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目标,提出“抓两头、带中间,加快农村小康进程”指导方针,促进了农村小康工作的加快开展。
  根据《福建省农村小康标准》监测结果,1997年全省农村小康综合得分为
  93.6分,已跨过基本实现小康(90分)的界线,比1990年的46.7分提高了46.9分,平均每年增加6.7分。
  1997年,全省小康指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衣着支出、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重、电视机普及率、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成人识字率、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用电户比重、行政村通公路比重、行政村通电话比重、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和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12个指标进程达到100%;人均平均预期寿命指标进程为92.0%;进程在60%~90%之间的有3个,即基尼系数60%,恩格尔系数66.0%,人均蛋白质日摄人量76.40%。全省80个县级单位(不包括湄州北岸、肖厝、龙文三个新区)中,农村小康16项指标综合得分超过90分的达到71个单位,其中综合得分达到100分的有台江、鼓楼、集美、杏林和思明5个区;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下的有宁化、周宁、光泽、大田、政和、松溪、长汀、寿宁和柘荣9个县,占11.3%。福建省农村比全国提前3年,基本(超过80%的县)实现小康目标。
  2000一2005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增长4.2%,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6%,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有19个县(市)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试点县(市)78%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口素质稳步提升。2005年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达到5.0%,比200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信息化程度提高;全省所有的村基本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大,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2.电视机普及率采用各地平均数。
  二、农民收入
  (一)收入水平
  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36元,比1990年增加3685.95元,年平均递增12.46%。
  (二)收入结构
  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365元,比1990年增长3.3倍,年均递增10.16%。由于农民劳务收入的快速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他收入比重基本维持在10%左右。
  第一产业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农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增加不快。
  (三)农业经营收入
  “八五”、“九五”期间,受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加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经营的收入减幅比较大,2000年人均1112.0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34.40%。“十五”期间,得益于中央支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业收入得到恢复性增加,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155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35%。
  种植业收入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优质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逐步形成规模生产,产品产量一直增加。“九五”期间,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迷,种植业收入出现减少,但其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65%左右。“十五”期间,受粮价上涨和“两税”取消的影响,农业收入得到恢复性增长。15年来,种植业收入比重稳定在62%~70%。
  牧业收入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比重从1990年的32.70%降为17.60%。
  林业收入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林业收入达89.35元,占农业收入比重为5.70%。
  渔业收入随着国家对渔业产品的放开经营、放开价格,福建渔产品市场化程度快速提高,农民经营渔业收入所占比重也持续上升。2005年,全省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渔业收入141.55元,占农业收入比重由1990年的2.20%提高到9.10%。
  三、农民消费结构
  2005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3292.63元,比1990年增长3.7倍,年平均增长10.80%;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60.6下降到46.1,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在吃、穿、住、用、行、医疗、文娱等八大类生活消费项目中,满足基本生存的食品、衣着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分别由1990年的60.6%、6.5%下降到2005年的46.1%和5.7%,分别减少14.5和0.8个百分点。尤其是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一一“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进入了45%-50%的小康生活标准范围内。
  (一)食品消费多样化
  1990年,农民人均食品支出429.20元,比2005年的1517.60元,年均递增8.8%。粮食类食物消费量逐渐下降,非粮食类食物消费量、品种不断增加。在非粮食类食物消费量中,2005年,农民人均肉禽及其制品消费量14.82公斤,比1990年的7.54公斤增加96.55%。鱼、虾、蟹、贝类水产品消费量达14.44公斤,比1990年增长2.4倍。特别是蛋奶及其制品消费量增长迅猛,2005年人均达5.99公斤,比1990年增加4.62公斤,增长幅度高达4.4倍,年均增长超过10%。
  (二)衣着
  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186.70元,比1990年增加147.8元,增长3.8倍,年均递増11.0%。农民衣着支出中购买成衣的比重大,2005年人均购买服装支出达140.36元,占到75.2%,比1990年上升了27.8个百分点。
  (三)居住条件
  住宅装饰、室内卫生厕所等居住配套设施在农村逐渐普及。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57.26元,比1990年的77.60元增加379.66元,增长4.9倍,年均递增12.6%。人均居住面积达40.0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了18.3平方米,增长84.3%。同时,住房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建住房价值每平方米达379.6元,比1990年提高3.4倍。在居住面积中,楼房和砖瓦房比重达81.6%;钢筋混凝土与砖木结构的人均面积达到32.7平方米,比1990年的8.9平方米增加23.8平方米,增长2.7倍。
  (四)家庭用品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电脑,汽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2005年年末,全省农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75.22辆、彩电109.67台、移动电话103.41部、电冰箱38.13台。分别比1990年增长38.2倍、20.0倍、103.4倍和25.7倍。
  (五)交通通信
  全省农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达384.24元,是1990年的26.7倍。
  (六)其他
  农民的文教娱乐消费金额增加,消费范围由以前主要是学杂费等少量的项目扩展到音像制品、计算机零配件、电脑软件以及成人教育费等。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达到356.54元,比1990年增加296.58元,增长4.9倍。医疗保健消费费用强劲上升,已逐步成为农民生活消费的一个大项。2005年人均达154.03元,比1990年增加145.43元,增长16.9倍。同时,农民外出旅游、休闲等健康时尚的活动也逐步增多,消费项目不断拓展。
  四、农村社会保障
  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省开展农村扶贫济困工作,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
  2001年根据中央的部署,在基本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基础上,全省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_2010年)》。2004年,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以增加贫困农民、残疾人和“五保”人口收入为中心,保障基本生活为重点,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保证正常生活需要。从2004年开始,全省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行“应保尽保”,省、市、县分级负担低保救济金。当年,全省共有75.5万(其中12.4万为有生产能力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的低收入农村居民,全部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资金达3.4亿元。提前6年实现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基本解决3000万贫困人口温饱的目标,成为最早大面积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2005年,全省继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7亿元。
  与此同时,全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截至2005年年底,已有156万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养老金8亿多元,1.23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从3个县扩大到9个县(市、区),省财政预算安排补助经费2000多万元,试点县(市、区)已有近七成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