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档案信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国土资源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753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档案信息
分类号: F204
页数: 10
页码: 208-219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地质矿产部门继续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勘察、开发方面的科技研究,多学科、多工种联合攻关,找矿实践取得突破。“十五”期间,完成科研项目108项,多个项目获省、部级奖励。1998—2005年,土地管理部门开展以土地管理为主的研讨活动,征集学术论文、编纂论文集。
关键词: 福建省 科学技术 档案信息

内容

20世纪90年代,省地质矿产部门继续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勘察、开发方面的科技研究,多学科、多工种联合攻关,找矿实践取得突破。“十五”期间,完成科研项目108项,多个项目获省、部级奖励。1998—2005年,土地管理部门开展以土地管理为主的研讨活动,征集学术论文、编纂论文集。
  2000年12月,省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投入资金,进行省国土资源网络系统和电子政务建设,至2005年,完成构建数据中心,依托省政务主干网络,建成基础数据库和省、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广域网,并在全省推广应用遥感技术调查。
  2000年,福建省国土资源档案馆整合成立,承担全省地质资料和土地档案的接收、整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自行研制成功福建地质资料检索系统,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一节 科学研究
  一、科研成果
  (一)大型地质调研成果
  2002年9月,省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大型地质调查。2003年3月,完成沿海经济带沉积物43375平方公里调查,地表水、地下水采样面积3.83万平方公里,并采集土壤与沉积物样品50332件、水样2475件,取得分析数据79万个,编制各种图件363幅,获得地球化学参数、基准值2821个;还完成1:5万岩石测量50平方公里、1:1万土壤剖面测量70公里、1:1万地质草测50平方公里、槽探3400立方米等项工作。
  通过系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表层土壤、深层土壤、浅海滩涂表层沉积物、深层沉积物中54种元素的高精确度系统数据和52种土壤元素的系列基准值,为农作物生长与品质、养殖动物健康与质量、人体健康及人居环境安全等研究和评价提供基础依据。提出5个找矿元素区,发现一批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重金属元素异常,向社会有关部门发出初步的生态地球化学预警,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21世纪初,省矿产部门应用“绳索取芯金刚石钻进”工艺技术,改变落后钻探水平,钻探效率、钻孔质量均得以提高,钻探成本下降。经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综合技术成果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地质行业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技术已推广应用到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行业内公认其综合技术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2003年,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光泽县司前多金属矿产成矿条件研究及找矿靶区优选研究项目。2004年10月,对羊角尖投入硐探工程进行验证。是年,“福建煤炭资源后备勘探基地分析”项目成果初步被应用于地质勘察工作中。在福建省第三次煤田预测及该课题基础上,重点论证,重新提出24个有前景的煤田预测区。预测煤炭资源量为5亿吨左右,为煤炭资源勘察储备项目。
  三、新产品研发
  20世纪90年代,由省地质勘察系统开发的电脑软件“闽江流域灾害预警GIS辅助决策系统”研究课题,采用GIS、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与洪水预报理论及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汛期的洪水过程进行预报,初步建立数字流域地质灾害的数字模型,为闽江流域的防洪、防灾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并在数字流域理论与技术方法应用方面进行一些具有创新的研究和探索。该项目是福建地质勘察局数据信息中心承担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经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会审认为,在数字领域与灾害预警结合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电脑软件开发出在WIN9X操作系统下均可正常运行的使用简单、快速和适应性较强的物化探数据GIS图层生成系统。该系统首次将航空磁测、重力、区域化探数据库的利用置于同一软件下,具有处理数据量大、图边误差最小化、滑动平均范围不变、图形检索直观灵活并同时输出图形属性等特点,解决多年来航磁数据无法成图以及重力系统绘制全省1:20万图件需要分幅作图拼接且无法与最新GIS应用接口等难题,为充分利用物化探数据找矿打下良好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开发的岩土工程勘察电脑软件,是根据厦门地区工程地质实际情况和多年工程勘察报告编制经验而自主研制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数据处理系统。经有关专家评审鉴定,认为该系统以VisualBasic6.0为开发语言,与通用Office软件及AutoCAD软件接口,结构合理,输入过程较方便,操作简便。软件已在厦门、福州等地十多家岩土工程勘察单位成功试用,达到国内同类软件先进水平。
  省地质测绘院遥感中心成功研发软件“地质科学应用程序(Windows版)”。该程序采用全汉化人机交互界面,开发出拥有自主版权、操作方便的59件地学应用程序,并提供中期验收。该成果涵盖构造、岩石、矿物、同位素、测绘、绘图、地球化学、多元统计、成矿统计预测等地学领域。数据输入已实现键盘交互、外部文本文件(.TXT)和库文件(.DBF与.MDB)等应用方式,已完成绘图基本驱动程序、部分扩展绘图驱动程序和BMP格式文件、MAPWS点线明码文件、Auto-CADR14版明码文件输出以及打印机图形输出等关键技术开发,填补国内地学领域空白。
  2000—2001年,由省科技厅邀请省内外专家对“超细玻璃珠研制及其在电子液晶显示器中的应用中试”研究项目进行评审认为,作为电子液晶显示器隔离垫衬材料的超细玻璃微珠,已在福建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研制成功,中试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2003年3月,“整体翻边铜铅一铜双金属轴瓦材料开发项目”在上海通过专家鉴定。产品国产化达100%,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2003年度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四、学术活动
  (一)福建省地质学会学术活动
  1.研讨活动
  1991年1月,举办福建省地质学会学术年会,对1987—1989年提交的369篇论文进行评选交流,将其汇集成册出版。评选出优秀论文120篇。11月,省地质学会与中国海洋、石油学会在福州联合召开福建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前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石油、物探专家30人,共同探讨海峡地质构造背景及油气资源远景,对石油开发可能性、紧迫性提出决策建议,引起省领导重视并向中央反映,报请早日开发。
  1992年4月,在永定县召开地质科学情报信息研讨会,41人参加。会议收到论文13篇,着重交流地学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扩大服务领域以及加强信息沟通等问题。8月,在福州召开福建省地质学会第四次青年地学学术年会,全省11个系统的68名青年代表参加。会议收到论文134篇,评出优秀论文42篇。同时举行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大会,全省各地会员代表、历届理事、学会积极分子等170余人出席。会议授予18名优秀青年获首届地质青年科技奖,42篇青年优秀论文获奖;会议举办图片展览,出版专辑,印发纪念册、纪念章,召开座谈会、茶话会、联欢会等,以多种形式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10月,在沙县召开福建省旅游地学资源战略研讨会,50余人参加。会议论文汇辑成册,出版《福建省旅游资源开发探讨》一书。
  1993年2月,在福州再次举办台湾海峡地质地震学术研讨会,有45人参加。会议收到论文36篇,台湾大学地理学系教授陈在宏等9人组团参加。会后沿“福州—东山”大陆构造边缘沿线进行实地考察。7月8—10日,在省地矿局大楼10层会议厅举行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94人,特邀代表130多人。特邀8位学者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与矿产开发作专题学术报告。会议表彰33名学会工作积极分子和16名优秀科技青年。
  1994年10月,举行福建省地质学会成立30周年暨学术交流会,与会代表100人。会议收到论文131篇。展出30年地质成果、刊物、专著、论文集等。之前的2—5月,派出旅游地学专家分别对将乐的金华、银华、玉华洞、永泰小雄溪、宁化湖村溶洞群等进行旅游地质调查评价。
  1995年3月,福建省地质学会成员6人应邀组团赴台北,参加在台北召开的海峡两岸地质学术交流会。会后沿环岛进行地质考察,就两地地质构造上的可比性和互补性取得共识。
  是年,举办第十届“爱我中华”地学智力竞赛,召开评选推荐参加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论文交流会,派员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在浙江宁波联合召开的华东地区水文、工程、环境物探学术研讨会。
  1996年8月,学会30人组团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
  2000年7月,在邵武煤矿召开全省地质青年学术年会,有38人参加。会议收到论文35篇,评出一、二、三等奖论文15篇,并考察邵武煤矿井下生产情况。
  2001年11月,在闽清召开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术年会,参加代表30人。会议收到论文16篇,并考察水口水电站,对电站坝基建设工程进行探讨,提出咨询建议。12月,在漳浦召开全国第十六届旅游地学年会暨漳州地区火山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收到论文50篇,对沿海玄武岩火山地貌实地考察,就漳州沿海火山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和保护提出建议。当月,在福州举行福建省地质科技成果暨工作方向研讨交流会,全省地质矿产等6个系统地勘单位的40人参加。会议收到论文26篇,对“九五”期间(1995—2000年)地质成果进行总结、交流。
  2003年9月,承担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矿产业分会场,出版《矿业与经济发展》论文集,评出论文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2004年5月,召开学会常务理事会,聘请刘金美为名誉理事长,同时聘请7名顾问。2004年10月,举行福建省地质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大会授予郭云峰首届福建省地质科学技术金锤奖,黄仁生等5人获银锤奖。
  2005年,开展社会经济热点、难点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举办全省学术研讨会2次,编印论文专集2集,收入论文38篇。参与联合举办全国和华东片学术会议2次,本省会员提供论文11篇。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龙岩、泉州分会经常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开拓学会服务领域,组织并参与地质公园的评审,完成对太姥山、白水洋、天鹅洞等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评审。完成上杭紫金山和福州寿山公园国家矿山公园的评选。承担中国特许注册地质师的评选。成立由11名专家组成的初评委员会,对全省地质、冶金、煤田、水利等8人的职称申请进行推荐与报批。
  2.科普宣传活动
  1991年,省第十一届地质夏令营分别在泉州、三明、漳州、平潭、福州等地举办,学员300人,开展对地质学科的宣传活动;1993年10月13日,福建地质学会组织会员在国际减灾日举行街头宣传咨询活动;1996年8月,福建地质学会在江西庐山举行福建省第十六届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1997—2003年,每年“4·22”地球日,各学会组织开展科普讲座,结合各学会特点,采用图片、广告牌、矿石标本等开展科普宣传。省国土资源厅档案馆地质标本陈列馆作为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基地,常年对外开放。
  2004年7月,举办福建省第二十三届青少年地学夏令营,29名在校高中、初中学生参观漳浦火山地质公园、厦门和东山海馆地貌以及厦门古炮台,使青少年对祖国山川,海洋地质、地貌特征的演变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2005年,地质科普宣传主要是宣传地质灾害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等科普知识,举办科普讲座。7月25日至8月2日,福建地质学会举办第二十四届青少年地学夏令营,组织青少年考察福建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观冠豸山和永安市桃源洞。
  (二)福建省土地学会学术研讨活动
  1998—2005年,福建省土地学会举办“土地与发展”、“闽台两岸学术研讨会”、“土地登记与地价管理”等7场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219篇,编人论文集149篇,有820人次参加。地籍专业委员会、土地经济专业委员会、建设用地专业委员会还围绕专业特点和土地管理的实际召开“农村集体产权构建”、“股份制企业与土地资产管理”研讨会6场,有80多人次参加研讨。
  1999年11月,省土地学会与省教育电视台合作举办“福建省资源与环境跨世纪战略辩论赛”,并在福建电视台播放。
  2000年,举办省土地学会第二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156篇,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9篇、优秀奖15篇。
  第二节 信息化建设
  一、机构
  2000年12月,成立省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组。2002年7月,省编委批准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信息中心,承担“福建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等工作。9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县级国土资源局均成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莆田市等4个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在局办公室的编制内设置信息化工作小组,直至2005年。
  二、经费
  2001年,省国土资源厅机关信息化建设经费为120多万元,2002—2003年,信息中心实施的信息化建设经费近800万元,2004年、2005年均为1500万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
  2001—2003年,完成构建数据中心基本框架:厅机关建立局域网,并实现内部联网办公,厅机关工作人员做到人手1台微机,中心机房拥有12台PC服务器,厅政务网站和门户网站先后开通并正常运行。
  2004年,厅中心机房、厅机关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并搭建省厅网络平台;中心机房配置精密空调和不间断电源,使其达到一级机房标准。内、外网实行物理隔离,配置百兆和千兆网络交换机35台、内外网防火墙2台,对部分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厅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全省9个设区市国土资源局也先后进行局域网建设(或改造)、服务器和微机等设备配置,各市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是年,依托省政务主干网络,进行省国土资源网络系统建设,11月1日建成包括省厅设区市、县(区)国土资源局构成的广域网正式开通试运行,直至2005年运行良好。
  四、数据库建设
  (一)土地基础数据库
  至2005年,完成上杭等49个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福清等10个县(市、区)正在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建库;完成马尾等2个县(市、区)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建成福建省城市基准地价数据库、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区数据库、福建省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库和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数据库。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2002年,省测绘局组织实施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一期)项目建设。一期项目实施福州至厦门80个C级GPS控制网点建设;完成福州至泉州1:10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各258幅的生产;完成1:10000数字线划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各200幅数据库建设;初步建立福建省部分地区包括1:10000全要素矢量地形图数据库(DLG)、高程模型数据库(DEM)、正射影像数据影像库(DOM)、元数据库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提供相关地图数据服务。
  2003年,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实施厦门至云霄80个C级GPS控制网点建设;完成泉州1:10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各108幅的生产;完成1:10000数字线划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各166幅数据库建设;完成1:50000数字线划地图354幅部分核心要素的生产及更新。
  (三)地矿基础数据库
  2005年,建立福建省地质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库,涉及基础地质、矿产、水工环境等方面。区域性地矿基础数据库包括福建省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钻孔数据库、矿产信息基础空间数据库、大比例尺化探数据库、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矿产资料光盘数据库、矿山储量空间数据库,1:50万系列的福建省地质图数据库、重力数据库,1:20万系列的福建省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重砂(重矿物测量)成果数据库、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数据库、重力数据库、岩石测试成果数据库,福建省1:5万航磁数据库等。重点或试点区的地矿基础数据库包括福州市区岩土工程信息空间数据库,厦、漳、泉地区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福州市、龙岩新罗区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福州城市及周边经济开发区水工环境综合空间数据库等。另外,完成东山县等20个图幅1: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完成安溪等53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建设,连江等53个市、区正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库工作。
  (四)其他数据库
  至2005年,完成福建省国土资源政策法规数据库、福建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系列数据库(包括10个专题23个数据库,如TM影像数据库、福建省矿产资源遥感调查及成矿预测评价数据库、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资源遥感调查评价数据库、福建省海岸带资源遥感调查评价数据库、福建省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调查评价数据库等)等。基本完成基础地形图,土地利用、地质矿产标准符号库建设。
  根据“数字福建”办公室有关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省国土资源厅作为第一批信息共享试点单位,将有关国土资源信息源经过整合改造,转换成可在网上发布的数据格式,加人福建省政务信息平台,提供社会共享,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和开发国土资源、招商引资提供科学依据。已实现共享的有:部分县级单位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市基准地价数据库、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数据库、矿产地空间数据库、福建省1:50万和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等。
  五、建立政务信息网站和门户网站
  2001—2002年,先后建成省国土资源厅政务信息网站和门户网站(厅IN-TERNET信息网站)。政务信息网站主要是利用省政务信息网络,向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动态和各类共享信息有偿服务;门户网站主要是利用国际互联网,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实际,从政务公开,为民、便民、利民角度出发,以社会关注、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重要事项为主要内容,发布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和提供公益性、基础性信息服务。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涉及政务信息公开的栏目主要有:单位介绍、政务公开(主要包括各项行政审批审查业务的办事指南、机关效能建设有关制度、国土资源厅办文时限一览表和国土资源厅行政性收费一览表)、管理动态、政策法规、公告栏(发布省国土资源厅公告与通知、省级土地登记结果公示、国土资源各类招标公告、采矿权审批结果公告、探矿权审批结果公告、用地审批结果公告等)和国土资源情况通报等。省国土资源厅网站上还设置厅长信箱和举报信箱,为社会提供网上反映情况和举报的渠道。省国土资源厅通过网站共发布各类国土资源信息1万多条,其中招标公告30多条,各类审批结果公告近8000条,至2005年,连续3年被省数字办评为年度全省政务信息网站建设先进单位。
  六、电子政务建设
  2002年,省国土资源厅着手开展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该系统主要包括:农用地转用征用审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审批等7个窗口办文流程,以及收发文处理、办公自动化辅助管理等综合事务与统计分析系统等共计30多个子功能。
  2004年,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开展全省用地报批审查系统建设,以此作为促进全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发展的龙头,带动市、县国土资源局电子政务发展。福建省用地报批审查系统采用业务架构平台开发技术,建成具有流程定制、表单定制、电子印章、多级公文传输、身份认证、消息通知等功能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的省、市、县三级用地网络审查系统已构建完成。11月1日起,84个县(区)级单位都可通过网上审查系统上报建设用地报件材料,省国土资源厅和各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在网络上对上报报件进行会审,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反馈审查意见。系统建成标志着覆盖全省的省、市、县国土资源网络已互联互通。
  省国土资源厅还开展“基于ARCGIS平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土地市场挂牌交易系统”、“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用地规划与控制系统”、“福建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和矿产储量、勘察登记、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系统等业务工作软件的开发。
  七、遥感技术调查应用
  2000年,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共同开展“福建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经过遥感、地质、土地、海洋、环境、水利等领域的80余名专家3年多的艰苦努力和团结协作,完成包括全省卫星遥感影像图、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岸带资源、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遥感信息管理系统等10个课题,完成12份科研调查报告,编制各种图件34套,建成基础数据库23个、遥感信息系统1个,初步建立福建省国土资源遥感信息管理系统。之后,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2005年,在福州、晋江、漳州等地成功地应用数字航空摄影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试点。在此基础上,在全省推广应用,并把计算机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填图中。在承担的1:5万潘渡、白沙幅区调试点上进行开发,在1:25万上杭幅和1:25万东山、厦门幅区调工作中进行改进,形成独具特色的计算机辅助地质填图系统。省地调院还配合国家有关单位开展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全面实验与测试,在1:5万东山县、宫前幅试点中取得全面成功,实现从野外数据采集、处理、连图、最终成果出版全过程计算机化,丰富了野外路线数据采集原始资料内容。福建省计算机辅助地质填图高新技术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省地调院是全国同行此项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单位,同时开始把此项技术应用于矿产资源调查项目中。
  第三节 档案馆建设
  1993年,有50多个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建立综合档案室,基本形成省、地(市)、县、乡(镇)四级土地管理档案工作网络。
  1997年,省土地管理局和7个设区市土地管理局建立综合档案室。对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档案室配备1~3名专职档案员,多数档案员参加过档案业务培训。
  2001年机构改革中,将原省地质资料馆、省土地管理档案馆整合为省国土资源档案馆,承担全省地质资料、土地档案的接收、整理、保护、开发利用管理。馆内设地质资料室、土地档案室、省地质博物馆、办公室,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10人。设正副馆长各1人,地质资料室、土地档案室办公室主任各1人。全馆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直至2005年,机构人员不变。
  2001年,福建省地质资料目录检索系统自行研制成功。该系统于2003年7月通过“数字福建”专家组验收,并在福建政务网上向社会发布。当年借阅数量达13392人次。
  2002年,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地质资料目录检索系统(部标准)建设。2003年10月,通过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和省内相关专家组成的验收组的验收。验收时被评为“优秀”,并在省国土资源厅内网上试运行。同时将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分解到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复制成光盘,提供各地质勘察单位使用。至2005年,完成2272个项目地质资料和对外地质资料的光盘制作。
  2005年,馆藏各类地质资料1.03万余种、12万多件,土地档案5000余卷,图书2万余册。地质资料每年为社会提供借阅1000~1500人次、2500~3500份次,主要用于地质勘察、矿产开发、防灾救灾、交通、水利、国防基础建设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并已建成馆藏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提供网上查询服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国土资源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国土资源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12章,分别就福建1991-2005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法制建设、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