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542
颗粒名称: 一、戏剧
分类号: I236.57
页数: 4
页码: 151-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地方戏剧的情况。其中包括梨园戏、莆仙戏、闽剧、高甲戏、芗剧、提线木偶戏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地方戏曲 戏剧

内容

梨园戏闽南地方剧种,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流行于泉州、漳州、厦门及台湾闽南方言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从明代起就以成熟的戏曲艺术体制和表演成为闽南语系地区最流行的地方剧种。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俗称“老戏”,分“上路”、“下南”两支。上路戏是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有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如《王魁》、《苏秦》等,古朴典雅;下南戏是漳、泉一带发展形成的一种戏曲,其剧目不如上路戏完整细致,科诨亦较多,但生活气息较浓。小梨园俗称“戏仔”,以生、旦戏见长,多为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董永》、《士久弄》、《陈三五娘》等,脚色行当为生、旦、净、丑、贴、外、末7种,多由7至14岁左右的儿童组成,故又称“七子班”。大梨园则增加了老旦(也叫老贴)和二旦。
  梨园戏用闽南方言演唱,融合部分民间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梨园戏南曲唱腔,共有曲牌300多种。大、小梨园戏的唱腔各有特色,上路淳朴刚劲哀怨,下南明快粗犷诙谐,小梨园则委婉缠绵纤细。伴奏乐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箫、品箫、大小唢呐等。琵琶系南琵,横弹。打击乐器有南鼓(堂鼓)、小鼓、拍板、马锣、小锣、空锣、草锣、小叫(狗叫锣)、南镗锣、南钹铜钲、响盏、双铃等,以鼓和小锣、拍板为主。梨园戏的代表剧目有《朱文太平钱》、《朱弁冷山记》、《高文举》、《李亚仙》、《陈三五娘》、《胭脂记》等,多次赴京并到香港、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和意大利等地演出。
  莆仙戏又名“兴化戏”,1954年,定名为“莆仙戏”。因保留着较原始的演技科介、古老的音乐腔调和丰富的剧目剧本,被称为“地方戏的活化石”。流行于莆田、仙游和惠安北部、福清南部等说兴化话的地区。
  莆仙戏起源早于北宋,是在我国古代“百戏”和宫廷杂剧的基础上,吸收南戏传奇的艺术,熔村坊小曲、宋元词曲歌舞于一炉,逐渐形成的综合歌、舞、念、打等表演形式的古朴优雅的地方戏,其表演动作和程式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早期只有生、旦、靓妆(净)、末、丑、贴、外7个角色,称“七子班”;后增老旦,称“八仙子弟”;到近代角色增至数十人,但在表演上仍保留着南戏的许多特色。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音乐称“兴化腔”,拥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的丰富曲牌,唱腔结构为曲牌联套体。
  优秀剧目有《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等,多次晋京演出并莸奖。
  闽剧用福州方言表演的地方剧种,又名“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等福州方言区,以及闽北、台湾等地。由明清之间流行于福州一带的以方言演唱的平讲班,唱逗腔、洋歌的儒林班,唱昆曲、徽调的唠唠班,唱江湖调的江湖班等多种声腔、源流各不相同的戏曲融合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日趋完善。
  唱腔曲调分为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4大类。小调和洋歌(亦作“阳歌”)来自民间,有轻快、流畅、清新的特点;江湖调系由江西弋阳腔演化而来,其声调高亢、激越、奔放;逗腔则脱胎自官宦世家的家乐,具有委婉、典雅、细致的色彩。表演大致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圭旦、武旦等8类,丰富多彩的曲牌,使闽剧具有深厚、宽广的表现力。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二胡、头管、椰胡、唢呐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磬等。传统剧目有1300多种,题材包括历史演义、民间故事、小说传奇等,《炼印》、《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珍珠塔》、《陈若霖斩皇子》,以及《海上渔歌》、《林则徐充军》、《天鹅宴》等,在剧本和表演艺术上都有新的创造。著名演员郑奕奏有“福建梅兰芳”之称。
  高甲戏也称“戈甲戏”,闽南地方剧种,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省,以及东南亚等地。明末清初,闽南民间逢年过节或迎神赛会时,乡人常装扮梁山英雄好汉,作简短武打表演。到清代中叶,渐有故事情节,出现专业戏班,称“宋江戏”。因其剧目大都是武打戏,执戈披甲,故又称“戈甲戏”。闽南方言“戈”和“高”同音,遂称为“高甲戏”。后又吸收木偶戏及梨园戏的剧目和表演方法,突破只演宋江故事和武打表演的局限,演出剧目有文有武,称为“合兴戏”。到清末,又受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
  高甲戏以武戏、丑旦戏及公案戏居多,武打多仿效京戏,生旦的表演多吸收梨园戏的技艺。丑是高甲戏很重要的行当,有长衫丑、短衫丑、师爷丑、捆身丑、夫人丑、老婆丑、媒人丑和娴婢丑等。丑角表演多摄取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典型动作,或模仿木偶戏及猴子、猫、鸭子等动物的动作,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诙谐、夸张、幽默传神。音乐曲牌大都取自南音、民间小调和木偶戏曲调。行腔既有雄浑高昂,也有细腻清婉。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武乐有大小鼓、百鼓、大小锣、大小钹、小叫、响盏;文乐有琵琶、大小唢呐、二弦、三弦、品箫、洞箫等。传统剧目有600多个,较有影响的剧目为《连升三级》、《凤冠梦》、《真假王岫》、《桃花搭渡》、《扫秦》、《笋江波》等。
  芗剧.流行于漳州、厦门、台湾等闽南方言区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聚居地区的地方剧种。明末清初,闽南的民间说唱“锦歌”和歌舞“车鼓弄”、“采茶仔”(采茶褒歌)传入台湾,经过“歌仔调”、“歌仔阵”等几个阶段,清末用闽南话演唱。20年代初歌仔戏传入闽南,后来从“锦歌”中改编出一种“杂碎调”,并吸收民歌、山歌、褒歌和潮剧、高甲戏、京剧的部分曲调,创出一套新的唱腔和伴奏曲牌,称为“改良调”,并把歌仔戏称为“改良戏”。因其主要流行于九龙江中游芗江流域,1954年定名为芗剧。
  芗剧一般分生、旦、丑、净等4个行当,表演夸张讲究,用语幽默诙谐。唱腔属民歌联曲体,曲调优美,节奏感较强,乡土气息浓郁。曲调有杂碎调、七字调、杂念调以及民间山歌、“十二送哥调'“扭扭动”等小调,共上百种。主要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三弦、月琴、鸭母笛等。传统剧目有500余本,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戏《三家福》、《安安寻母〉、《白蛇传》、《火烧楼》及现代戏《碧水赞》、《武夷英烈》等。
  提线木偶戏流行于泉州一带和台湾。闽南旧俗,凡婚丧喜庆皆演傀儡戏酬神,礼仪格外隆重,故又名“嘉礼”,在诸剧种中地位最高,号称“戏头表演手段主要是线,每尊木偶的线有16-36条之多,操纵难度大。表演时一般一人操纵一个木偶,一主一辅,配合默契,宛若一人。除能传神地表演人物形象的神情心态还能表演提壶、举杯、插剑、射箭和脱衣等技巧性动作。分4大行当,即生、旦、北(净)、杂(丑)。说白唱念以闽南方言为主,有时夹杂“官话”(土腔普通话),俗称“傀儡调”。曲牌多沿用宋、元词曲牌,声腔高亢,活泼刚健,跌宕多变。乐器以小唢呐为主,配合钲、锣、南鼓等打击乐。木偶头像雕刻精美,神韵含蓄,以江加走木偶头手艺誉驰国内外。
  经大胆创新,增设天桥式立体舞台和“地台”,打破传统“一字形”表演,开拓舞台纵深空间;表演上从一台4个演员的“四美班”发展为10多个演员同台演出。传统剧目大都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还编演现代剧、童话剧。主要剧目有《水漫金山》、《火焰山》、《千桃岩》等。
  布袋木偶戏流行于漳州地区,用闽南方言演唱。由于道具简单小巧,艺人们把木偶装在布袋里下乡演出,所以俗称布袋木偶戏,亦称掌中戏。
  据传系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自泉州传入。起初演唱梨园戏曲调,后改唱皮黄、昆曲,芗剧兴起后,又改唱芗剧曲调。擅长武戏,尤擅长演两人对打的场面,如骑马、射箭、翻墙、越城、转碟、顶碗等特技动作。传统剧目有319个,1561本,后又编演50多个现代剧和童话剧,并扩大舞台和使用灯光布景,改2人坐着表演为站着表演,20个角色可同时登台,木偶也由高26.4厘米改为50厘米。《大闹天宫》、《雷万春打虎》、《蒋干盗书》、《大名府》、《抢米》、《浪子回头》、《卖马闹府》、《画皮》及《闽南傀儡戏》、《掌中艺术》等已摄成影片。
  闽西汉剧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和闽南部分地区,在台湾、东南亚也有影响。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是从广东传入的徽剧脱胎出来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在闽西流行时吸收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角色分4门9行头。即:生、旦、丑、净等4门,小生、老生、蓝衫、花旦、正旦、老妈旦、大花、红净、丑等9行头。常用变脸、耍牙、踢鞋等程式动作。表演技巧有许多特色,如小生的扇舞功有速珠扇、转手扇、滚流扇、蝶花扇等,老生的须功有挥须、甩须、稔须等,各具一格。丑角的表演往往软功多于硬功,内外功兼施并用,灵活利落,饶有风趣。武打戏中的演技颇有杂技的味道。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夹以昆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吹腔、佛调、地方民间小调等多种声腔,融为一体。弦乐中主要用外江弦(闽西人叫“吊规”)。演出武打时,常用青铜大锣、圆通大鼓、铜钟、小钹等打击乐,增强气氛。
  现已收集整理的传统剧目共有500多出,其中有不少是京剧和其他剧种没有的,如传奇剧《揭阳案》、《安溪案》,历史和记事剧《开封府》、《红书宝剑》、《双凤镜》等。
  南词戏流行于闽北的南平及邵武、顺昌、将乐、沙县等地,由福建四大曲种之一的南词发展而成。据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词这种以坐唱昆曲剧目为主要内容的说唱形式在苏州流传。有一个姓李的苏州商人到南平探亲,把南词音乐传到当地,后吸收闽北的民间艺术,形成独特的风格;又由清唱发展为舞台表演,成为地方戏剧的一种。其唱白文词通俗易懂,唱腔在“八韵”曲调的基础上,根据剧情发展,组合成各具特色的曲调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传统剧目大多是根据历代著名剧本移植或民间故事改编的连本戏或折子戏,如《拜月记》、《白蛇传》、《井台会》、《花魁醉酒》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