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45
颗粒名称: 一、硫酸
分类号: TQ111.17
页数: 3
页码: 53-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无机化工原料硫酸工业是适应磷肥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无机化工 硫酸 福建省

内容

硫酸为3大无机强酸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本省硫酸工业是适应磷肥生产而发展起来的。1958年,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闽侯、沙县、浦城、南靖等县、市曾兴办以硫铁矿为原料的塔式硫酸(俗称土塔硫),年产能力约80吨。这种“土塔硫”实属作坊式生产,只有1个块矿炉、9个陶瓷塔和脚踏木制鼓风箱,用人工提酸代替酸泵循环,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且硫酸浓度只有76%左右,因而生产不久即纷纷倒闭。同年11月,化工部推广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和华东化工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年产400吨的接触法硫酸(俗称“小接硫”),其工艺为块矿炉焙烧,钒触煤催化,经冷却、吸收、除雾而成,硫酸浓度可达93~98%。省化工局立即在漳州化工厂(漳州化学品厂前身)进行试点,兴建1套小接硫生产装置,于1959年9月试车成功,并在生产技术上有所提高,采用泡沫塔代替填料吸收塔,平均日产硫酸2.3吨。1959~1961年,厦门硫酸厂、沙县化肥厂、浦城磷肥厂、南靖化工厂、平和化工厂以及三明化工厂、莆田涵江化工厂、福州化工原料厂等也陆续办起这种“小接硫”,后因成本高、消耗大、产量低和设备腐蚀严重,在1961〜1962年贯彻经济调整方针中全部下马。与此同时,福州硫酸厂于1959年11月建成年产2万吨的接触法硫酸车间,其工艺是采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沸腾焙烧,上海硫酸厂的“三文一器”水洗净化流程,当年该厂生产硫酸136吨,标志着本省硫酸工业技术的重大突破,但由于设备不配套,经过填平补齐,1965年才达到2万吨设计能力,翌年生产硫酸2万吨。
  60年代中后期,随着普钙的推广使用,全省不少的“小接硫”又得到恢复生产和扩建。沙县化肥厂于1964年建成年产400吨的“小接硫”,翌年4月扩至1000吨,1966年又扩至4000吨。龙海磷肥厂于1964年建成2套土法块矿炉(每套年产5000吨),投产后因跑冒滴漏严重等原因,1969年被迫停产报废。厦门化肥厂于1965年6月建成年产5000吨的沸腾焙烧,一转一吸的硫酸生产装置(俗称“小洋酸(①“小洋酸”系指沸腾焙烧、水洗净化、转化吸收流程,年产能力在5000~10000吨的硫酸生产装置。)”),1967年,改“三文一器”为“二文一泡”水洗净化流程。,1969年硫酸年产能力扩至8000吨。这一期间,建成“小接硫”的还有:闽侯化肥厂(年产2000吨)、平和化工厂(年产2000吨)、南靖磷肥厂(年产1000吨)、诏安化肥厂(年产2000吨)、浦城磷肥厂(年产1000吨)。到1969年底,全省生产硫酸的厂点共有7个,年产能力达5.15万吨,当年实际产量为2.48万吨。
  70年代,由于磷肥需求量增大,促进了硫酸工业迅速发展。这一期间,在继续把一些“小接硫”改造成“小洋酸”的同时,又新建和扩建一批硫酸厂。改造成年产5000吨以上“小洋酸”的有:龙海磷肥厂、闽侯化肥厂、沙县化肥厂、南靖磷肥厂、漳州磷肥厂(原漳州化工厂)等。其中,龙海磷肥厂2套块矿炉于1969年报废后,由省投资65万元,重建1套年产8000吨的“小洋酸”装置,工艺采用先进的二转二吸流程,于1970年4月投产,成为全省首家二转二吸硫酸生产厂,使本省硫酸生产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扩建的企业有:福州硫酸厂(由2万吨扩至3万吨)、厦门化肥厂(由1万吨扩至1.6万吨)、龙海磷肥厂(由0.8万吨扩至1.5万吨)、闽侯化肥厂(由0.5万吨扩至1万吨)、平和化工厂(由0.5万吨扩至0.7万吨)。新建的有年产2万吨的漳平硫酸厂,以及一批“小接硫”生产厂,如政和磷肥厂、顺昌磷肥厂、建阳磷肥厂、邵武磷肥厂、松溪磷肥厂等。到1978年底,全省硫酸生产厂点共13个,年产能力达到10.20万吨,当年硫酸产量为8.88万吨。
  80年代,本省硫酸工业在调整中择优改造,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继续把“小接硫”改造为“小洋酸”。1980~1981年,全省又建成光泽磷肥厂和崇安磷肥厂2套“小接硫”,但崇安磷肥厂生产不到一年就关闭。1983年,龙海磷肥厂由省投资100万元,新建1个年产2万吨硫酸车间。1984年,福州硫酸厂硫酸年产能力扩至4万吨,并在省内首次采用新的工艺流程,即在沸腾炉内增加吸热器,炉外设汽包组成余热锅炉,在净化工段采用电除雾器代替第二文丘里洗涤器,清除炉气中的酸雾,每吨硫酸电耗由120千瓦时降到89千瓦时。1987年]月,沙县化肥厂新建1个年产2万吨硫酸车间,其工艺是采用国内比较先进的酸洗、电除雾、二转二吸流程,为省内第一次采用封闭的硫酸净化新工艺。1989年,全省完成了“小接硫”改成“小洋酸”的任务。在1980~1992年期间,各磷肥厂的硫酸年产能力都有扩大。其中主要有:龙海磷肥厂由1.5万吨扩至9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硫酸生产企业;福州硫酸厂由3万吨扩至4万吨;厦门化肥厂由1.6万吨扩至4.5万吨;漳平硫酸厂由2万吨扩至4万吨;沙县化肥厂由0.8万吨扩至3.5万吨;南靖磷肥厂由0.5万吨扩至2万吨;闽侯磷肥厂(原闽侯化肥厂)由1万吨扩至1.45万吨等。到1992年,全省硫酸生产企业共15个,硫酸年产能力达35.5万吨,当年生产硫酸27.84万吨,产量比1978年增长2.14倍。
  本省生产硫酸的主要原料,有一半是用省内的硫铁矿。硫酸产品大部分用于生产普钙。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