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煤系地层和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941
颗粒名称:
一、煤系地层和构造
分类号:
F426.21
页数:
4
页码:
7-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煤系地层和构造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煤系地层
构造
内容
(一)煤系地层
福建省含煤时代自下而上有:下寒武统;下石炭统林地组;下二迭统童子岩组(又称龙岩组、加福组);上二迭统翠屏山组;上三迭统大坑组、文宾山组(焦坑组);下侏罗统梨山组;上第三系佛昙群。在七个含煤时代中,主要含煤地层是下二迭统童子岩组煤系,探明煤炭储量约占全省已探明总储量的98%。其次是上三迭统大坑组、文宾山组(焦坑组)煤系,探明储量约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1.5%。其它地层含煤性差,均未发现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煤层。
1.下寒武统煤系地层
陆相沉积,成煤物质为低等藻类。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地区,岩性由灰绿、灰黑色板岩,炭质粉砂岩,千枚岩类夹变质细砂岩、硅质岩、硅质页岩等组成,厚1208米。含煤性及煤质均差,仅在长汀、宁化等县见三层石煤,其厚度均小于2米,发热量小于800大卡/公斤。
2.下石炭统林地组煤系地层
山间盆地陆相沉积。主要分布于闽西长汀、上杭等七个县,岩性以砂砾岩和砂质页岩为主,厚480米。在长汀、上杭县一带上部地层中含煤2~4层,厚0.1~0.2米,局部1~2层偶达可采,常呈透镜状、鸡窝状,煤质为中一低硫、高灰分无烟煤。
3.下二迭统童子岩组煤系地层
主要分布于闽西南的漳平、龙岩、永定、南靖、连城、武平;闽中南的永安、大田、永春、安溪、德化、华安以及闽西的清流、将乐等21个县(市),含煤地层出露面积970平方公里。早二迭世晚期,由于加里东海西期地壳运动的影响,闽西南广大地区褶皱成为闽西南坳陷,形成了一个较长时期以海陆交互相为主宁静和滞流水的介质环境,加上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茂盛,逐渐沉积发育了童子岩组煤系。岩性以泻湖、海湾相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煤质为低一中灰、低一中硫、低挥发分、中上发热量的无烟煤。
童子岩组在中国华南大多数地区厚度不大,含煤性差,而在福建厚度很大,达800余米,含煤性较好,所以历来为国内地质界所注视。该地层原错归于上二迭统,1975年福建地层编表时,才改归下二迭统。童子岩组煤系地层可划分为三个地层区。
龙岩区。包括龙岩、永定、南靖、漳平、大田、永安等地。其特点是童子岩组煤系是在近岸浅海碎屑岩基础上发育的,有上下两个含煤段,中间为海相无煤泥岩段,三分性清楚。上下含煤段中海相成分较多,普遍具有海相动物化石,与陆相植物化石交互出现。海相泥岩段的底部常发育薄层的砂质灰岩或生物泥晶灰岩,产以希氏蜓、复通道蜓为代表的蜓化石。地层总厚度820米左右。
永春区。包括永春、安溪、德化、华安等地。其特征基本上与龙岩区相似,唯上下两个含煤段地层的陆相成分和过渡相成分增多,海相成分减少,普遍具有陆生植物化石。地层总厚度850米左右,含煤层数较多。
连城区。包括连城、武平、将乐、清流、宁化等地。煤系下伏地层为浅海碎屑岩,,仅具上部含煤段,三分性不明显。下部常发育砂质灰岩及泥晶质灰岩,产以复通道蜓、新米斯蜓、希氏蜓为代表的蜓化石。上部则海相动物减少,陆生植物增加。地层厚度由南往北有所增加,一般为300~500米左右。
童子岩组有些层位某些生物属种极度繁荣,有的化石保存良好,形成了明显的生物化石标志层。因此,福建煤田地质工作者在龙永煤田范围内建立了12个生物化石标志层和6个生物组合带,为区域性地层对比和井田内煤层对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省内童子岩组对比,可以看出童子岩组煤系从东到西地层厚度由大变小,成煤期由早到晚,陆相成分由多到少,化石由陆生植物较多到海生动物较多,海陆交互程度由较频繁到不频繁。这说明当时的碎屑物质来自东方,海水进退来自西南方向。
4.上二迭统翠屏山组煤系地层
以滨海陆相为主的过渡相含煤沉积,沉积环境不稳定。分布于将乐、武平等19个县(市),面积800平方公里。岩性由含菱铁质鲕粒泥岩、粉砂岩和厚层中细粒砂岩组成。底部为含角砾中一粗粒砂岩与童子岩组分界,厚686米。共分四个段,除一段含1~3层局部可采煤层外,余者均为煤线。含煤性从东往西变好,煤质为高灰、低硫、中上发热量无烟煤。该组煤系全省仅有将乐老虎山矿区计算储量,含煤3层,其中局部可采1层,一般厚0.9米。
5.上三迭统大坑组、文宾山组(焦坑组)煤系地层
分布于闽西南和闽北,含煤地层出露面积1225平方公里。晚三迭世,在大田一武平一线以南的闽西南地区,局部残留着狭长的滨海盆地,沉积了大坑组、文宾山组含煤地层。同一时期,闽北强烈上升为陆地,形成一些断陷山间盆地,沉积了焦坑组含煤地层。
上三迭统大坑组、文宾山组。主要分布于闽西南的漳平市境内,是福建省仅有的具有工业价值的含烟煤地层。大坑组出露面积124平方公里,平均厚度688米,岩性以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文宾山组出露面积839平方公里,平均厚度309米,岩性以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为主。这两组煤系的含煤性以漳平大坑井田为最好,其中大坑组含煤11层,主要可采2层,平均可采总厚度2.14米,局部可采3层,平均可采总厚度1.07米;文宾山组含煤9层,主要可采2层,平均可采总厚度1.77米,局部可采5层,平均可采总厚度1.57米。煤质均属低中灰分、低硫、中高发热量贫瘦煤。
上三迭统焦坑组。主要分布在闽北的邵武、建瓯、崇安、浦城等地,含煤地层出露面积262平方公里,平均厚度369米,岩性以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岩性岩相变化大,含煤层数少且不稳定,具有工业价值的井田不多。焦坑井田含煤2层,可采1层,平均可采厚度4.25米。煤质属中灰、低一中硫、中高发热量的无烟煤。
6.下侏罗统梨山组煤系地层
山间盆地陆相沉积。分布于闽北、闽中28个县(市),含煤地层出露面积4112平方公里。下段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粉砂岩;上段由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组成。含煤10多层,偶见可采煤层,煤种多为无烟煤。
7.上第三系佛罢群煤系地层
山间盆地陆相沉积。分布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岩性以砾岩、砂砾岩、砂岩及泥岩为主。在明溪县城关,该地层厚102.5米,含褐煤2层,平均厚2.81米;在漳浦一带地层厚57~153.1米,岩性由砂砾岩、砂岩、泥岩、油页岩及玄武岩组成,含褐煤3层,厚度均小于0.6米。该群煤系未开发利用。
(二)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构造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控制了福建区域地质构造的格架和岩浆的贯入,使其构造错综复杂。福建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带性十分显著,全省可分为三个次一级构造单元:闽西北加里东褶皱基底隆起带;闽西南华力西印支旋回盖层沉积的坳陷带;政和一大埔断裂以东闽东南沿海火山岩变质带。
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以武夷山为骨干,属中国东南沿海一云开隆起带的一部分。隆起内除南部边缘有将乐等小型二迭纪煤盆地外,内部无二迭纪煤系,晚三迭世焦坑组在北北东断陷地堑盆地内有所发育。该构造单元东至北东向政和一大埔断裂带,南至北纬加°20'附近,为东西向沙县一尤溪一连江断裂所截。
闽西南华力西一印支坳陷带。总的形态为一轴向北东,轴核位置在漳平一大田一带的宽缓向斜。华力西一印支旋回的二迭、三迭纪煤系主要在坳陷内发育,为福建当前和今后煤田勘探的主要地区。该坳陷东界为南靖一德化断裂,西界为长汀一河源断裂,北界为沙县一尤溪断裂。坳陷内有各式各样的复式向斜和背斜,弧形褶皱,断陷地堑,倒转翻卷褶曲和各种性质的断裂构造(包括普遍发现的缓倾角断层)以及复杂多变的火山岩、花岗岩。
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变质带。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几乎全部为火山岩和花岗岩所占据。该火山带宽约110~150公里,长约470公里,纵贯全省,此带内残存的沉积岩系均已变为变质岩一混合岩。
从总体上说,福建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形变都非常强烈,地壳活动一构造运动有由西向东,即由大陆向沿海愈来愈烈的迁移规律。因此,福建煤田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煤层后期变形剧烈,变质程度自西往东愈来愈高,煤质绝大部分属高变质无烟煤。
2.深大断裂
福建主要的深大断裂有三组:北东向的邵武一建宁一会昌断裂带(30°),政和一大埔断裂带(20°~30°),长乐一南澳断裂带(30°~50°)和福安一南靖断裂带(20°~30°);东西向的沙县一尤溪一连江断裂带;北西向的晋江一永安断裂带(310°)及上杭一云霄断裂带(310°~320°)。
3.缓倾角断裂
福建煤田普遍存在缓倾角断裂,并对童子岩组煤层造成严重破坏,但也形成一些有利的因素,如因断裂使煤层重复,造成储量相对集中,含煤密度提高;或因断层切割,造成煤系盖层断失变薄》使主要煤层的埋深抬高而易于勘探等。以目前的研究程度,缓倾角断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普遍存在于闽西南坳陷的盖层褶皱中;(2)大体沿不同力学性质的岩层面发育,在童子岩组煤系与栖霞灰岩或与翠屏山组硬砂岩的层面最为常见,在童子岩组煤系二段泥岩上下层面也有发现,还存在于煤系地层以外其它层组界面;(3)断裂的形态与主体褶曲的背向斜形态基本一致,断层倾伏面和岩层倾斜面基本一致;(4)断裂面具压性特征,破裂面挤压紧密,有时见到小型破碎揉皱带充填的石英脉;(5)断裂在背斜核部易发生地层重复,在向斜核部则多为地层缺失或假象缺失;(6)断裂方向具有盆缘断裂特征,往往呈圈闭性的弧状、环状,与聚煤盆地褶曲弯转方向相协调;(7)在剖面上常有多层断裂呈平行排列,它们之间所夹的煤系各自派生互不相干的拖曳褶曲,给煤系以严重破坏。
缓倾角断裂是福建煤田勘探中的突出问题,是福建煤田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时限始于明代,止于1990年底。包括煤炭资源与勘探、煤矿建设、煤炭生产、煤矿安全、行业管理、煤矿专用器材设备生产、煤炭专业教育与科研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福建省下寒武统煤系地...
相关专题
福建省下石炭统林地组...
相关专题
福建省下二迭统童子岩...
相关专题
福建省童子岩组煤系地...
相关专题
福建省龙岩区煤系地层...
相关专题
福建省永春区煤系地层...
相关专题
福建省连城区煤系地层...
相关专题
福建省上二迭统翠屏山...
相关专题
福建省上三迭统大坑组...
相关专题
福建省上三迭统大坑组...
相关专题
福建省上三迭统焦坑组...
相关专题
福建省下侏罗统梨山组...
相关专题
福建省上第三系佛罢群...
相关专题
福建省区域煤田地质构...
相关专题
福建省闽西北加里东隆...
相关专题
福建省闽西南华力西一...
相关专题
福建省闽东南沿海中生...
相关专题
福建省煤田深大断裂情...
相关专题
福建省煤田缓倾角断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