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空军歼击航空兵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58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空军歼击航空兵训练
分类号: G812.43
页数: 3
页码: 359-3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歼击航空兵部队以国民党空军为主要作战对象,实行“有仗则打,无仗则训”的方针,积极开展战场练兵,空军歼击航空兵训练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空军歼击 航空兵训练

内容

1958年航空兵部队进驻福建后,与台湾国民党空军相对峙,经常进行反侦察、反窜扰形式的空中斗争,福建成为一个很好的练兵场。歼击航空兵部队以国民党空军为主要作战对象,实行“有仗则打,无仗则训”的方针,积极开展战场练兵。
  第一节 战备训练
  1958年7月入闽的空军航空兵部队,大队以上飞行干部曾在抗美援朝或在执行国土防空任务中作过战,中队以下人员大都没有实战经验。各参战部队边战斗,边训练,边研究,边总结,掀起了研究战术和开展战术训练的热潮。8月下旬,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中将等领导人考察了几个参战部队,与部队共同研究了空战战术和空战指挥等问题。要求参战部队进一步发动群众,解放思想,着重解决几次空战中暴露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把战术研究和战术训练引向深入。入闽航空兵部队针对国民党空军的活动规律和战术特点,不断研究与改进战术。这些战术对策,在实战中取得了较好的战绩。航空兵第42团在1958年10月10日的空战中,以疏开队形作战,并采取交替转弯的方法,提高了机群警戒搜索、互相掩护和攻击的能力,取得了击落国民党空军2架飞机的胜利。航空兵第56团在1960年2月16日与携带“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国民党空军飞机作战中,采取短兵相接、积极进攻的战法,迫使对方丢弃导弹退出战斗,并取得了击伤其1架的战果。侦察航空兵则创造了条令、教程上所没有的6机编队的照相方法。经过反复试飞和训练,终于取得了成功,于1958年9月23日、25日,两次以6机编队完成了航空侦照任务。
  入闽航空兵部队还创造了不少好的训练方法。一是把战术训练和作战任务密切结合起来,作战的方案就是战术训练的内容。每天的战斗准备就是战术训练的准备。战斗机起飞后,如未与国民党军飞机遭遇,就转入战术训练。训练起飞后,也不忘敌情,遇有情况随时转入战斗。二是利用战斗空隙时间,各部队之间开展对抗合练。三是发动广大指战员撰写战术研究文章,总结空战和战术训练的经验。1959年,福州军区空军出版了《空战战术问题研究》共21辑。第二节 专题训练
  1960年后,国民党军空军启用较先进的RF101型超音速侦察机,在较长时间内采取低空隐蔽出航、速进速出的方法,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侦察活动,其时速比驻闽空军飞机大300~400公里。针对这种情况,福州军区空军机关组成了专责班子。各轮战部队挑选精干飞行员6~8名、性能优良的飞机4~6架,组成“尖刀”作战分队。地面指挥所的领航员、雷达操纵员也以技术尖子组成“1号班”,与“尖刀”分队配套训练。这些专责分队(班子),针对RF-101型飞机的特点及其侦察活动规律,研究编写了负速度和等速度条件下截击方法的7个练习科目,进行艰苦的训练。在战术上探索了斜对头进入攻击,实施拦阻射击的一套新战法(①即飞行员在双方飞机相对时速近3000公里,与对方飞机斜对头成120度至150度进入,发现目标后仅20秒钟左右,就与对方飞机相交在一点的条件下进行作战的战法。)。经过反复的演练和实战的磨炼,飞行员们终于掌握了“起飞快、发现早、靠得上、瞄得快、打得准”的一套快速勇猛的过硬功夫。1967年1月13日反侦察作战,航空兵第70大队飞行员胡寿根驾驶歼-6飞机,运用斜对头拦阻射击的战法,在漳州地区上空一举击落国民党军F-104G型飞机1架,创造了在负速度差条件下,实行大角度攻击,击落敌机的先例。
  1974年后,国民党空军的战斗机逐步换装为性能较好的F-5E型飞机。驻闽空军为了研讨对付F-5E型飞机的作战对策,提出建设和训练“蓝军”分队的措施。目的是通过这个专门分队扮演“假设敌”,为部队进行对抗训练提供一个近似实战的空中对手。1983年,福州军区空军首先在轮战航空兵第145团进行试点。该团挑选技术好、战术意识强、反应灵活的飞行员6~8名,组成了模拟F-5E的“蓝军”小分队。他们在详细分析了F-5E的战术技术性能后,编写了模拟F-5E战术动作的练习课题,然后通过试飞论证,逐步完善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战术动作。在逼真模拟对手的基础上,再组织作战分队开展对抗空战的训练。训练中又着重从模拟的逼真性、对抗的有效性、战术的实用性和战法研究的超前性上进行分析评估,力求不断提高,有所突破。这样的战术训练,推动了训练改革,也促进了战备工作。以往的对抗空战训练,只限于同型机之间进行,不可能充分发挥歼6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而且存在只有理论研究,不能实践检验的缺点。通过作战分队与“蓝军”分队的较量,检验和不断修改与完善了歼6飞机打F-5E飞机的战术和方法。第三节 战术演练
  轮战航空兵部队广泛采取赋予飞行练习以战术背景的方法进行训练。组织基地间的实兵对抗训练,即其一例。在统一指挥下,数个基地各起飞4至8架飞机,分别引导至预定“战区”,争取先“敌”发现,尔后互争优势和主动,并进行照相攻击。退出“战斗”后,着陆同一机场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种近似实战的综合性训练形式。它使理论与实践、空中与地面、战术与技术、实战与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部队得到的锻炼大,提高快。经过这种训练后,驻闽空军飞行员空中搜索发现能力普遍有了提高,射击命中率达87%以上。
  轮战航空兵部队还将战术背景的训练同担负的作战任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战斗环境,培养部队一切行动听指挥和快的作风。如部队人、离闽转进转出,就赋予紧急机动任务,有的部队从内地,一天就转进至福建。许多部队按照敌为我用的原则,多出题,搞些“紧张局势”,如紧急起飞、快速返航着陆、地面出情况空中处置等,来锻炼部队。在机场担任战备值班的飞行员,卡着秒表练习缩短转进一等战备的时限。平时飞行装具的摆放、飞行着装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做到战斗化、程序化,培养了准确细致,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
  提高师以上指挥干部和指挥机关的组织指挥水平,也是轮战训练的重要内容。空军要求入闽轮战的师以上指挥干部和机关应配套完整,并由主要领导亲自率领;每次轮战结束,认真总结经验。训练过程分为熟悉情况、实战指挥练习、总结提高三步。训练内容主要是,组织计划战斗和组织实施战斗。在轮战期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按作战预案的演练。先图上作业,后实兵演习;先实施航空兵单一兵种的演练,后再带动驻地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以及各勤务保障部(分)队的多兵种演练。1983年后,这种形式的战术演练,逐渐形成制度,坚持了下来。从各批轮战部队的训练效果看,一般经过三四个月的锻炼,便熟悉了战区、敌情和作战任务,绝大多数的指挥员都能胜任本级指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