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32
颗粒名称: 四、教学
分类号: G42
页数: 3
页码: 55-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私塾的教学、其中包括了学约、课程、教材、教法等情况。
关键词: 教学 福建省 私塾

内容

(一)学约
  自唐宋以来,私塾都有学约,但成文的少,口头宣布的多。即使是偏僻地方小规模蒙馆,在开馆的第一天,塾师也要对学生讲几句关于读书之道的话,结合宣布塾规,内容不统一,视塾师的修养和教学态度而异。唐代,黄间在莆田县自家居屋南面创上林义斋,立五规:“修身谨行,立志抗节,潜心经术,学通世务,限日收功”(①《八闽通志》卷四十五,学校,兴化府。)。南宋以后,理学影响很大,朱熹所撰《蒙童须知》既是各蒙馆的课本,也是学约。它分为衣服冠屦、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五节,具体列举儿童从穿衣着鞋、洗脸睡觉、走路讲话、对父兄朋友的态度、清洁卫生、读书的态度和要领、写字的姿势以及饮食、上厕所、夜行、对待婢仆的态度和其他应注意和遵守的事项等,一一都有具体规定。朱熹注的《管子•弟子职》:一学则,二早作,三受业对答,四馔馈,五乃食,六洒扫,七执烛,八请袵,在福建私塾中也有影响。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理学家张伯行任福建巡抚时在地方绅士的协助下,编辑印行了一套宣传理学的丛书,其中《学规类编》有关蒙馆的《程(端蒙)董(铢)二先生学则》云:必严朔望之仪(每月初一、十五日,由塾师率学生向孔子像行礼,然后向塾师行礼,相互行礼),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使人庄以恕,而必专所听”;真德秀《教子斋规》云:“学礼、学坐、学行、学立、学言、学揖、学诵、学书”。这些对福建蒙馆的影响也很广泛。经馆都遵行《白鹿洞书院揭示》。
  (二)课程、教材
  唐代,村校的课程以识字为主,加教诗歌。教材用《太公家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贪心害己,利口伤身……”。《开蒙要训》:“乾坤覆载,日月光明。四时来往,八节相迎……”。宋以后课程逐渐扩大为读书、习字、作文(包括诗与应用文)、算术(包括珠算),结合道德教育与行为规矩训练。普遍采用的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千家诗》。《千家诗》原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南宋莆田人刘克庄编。此外还有《孝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以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字、《居家必备》、《文章正宗》、《朱子家训》、《秋水轩尺牍》、《幼学琼林》、《性理字训》、《诗韵或成》、《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东菜博议》、《龙文鞭影》、《纲鉴总论》、《左传》、“四书”等等。清代,台湾的书馆先读“四书”白文,再读《四书章句集注》,再读“五经”。伴读《玉堂对类》、《唐诗合解》、《幼学群芳》、《童子问路》、《初学引机》、《寄狱云斋》、《训蒙觉路》等书。南宋,崇安人胡寅著的《叙古千文》,按时间顺序叙述自万物初生到宋代的历史,朱熹为它作跋;朱熹著的《小学》和吕祖谦著的《少仪外传》,都曾在部分书馆教读,因语言深奥难懂,没有推广。龙溪人陈淳于宋庆元五年(1199年)编成《启蒙初诵》:“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同心然”。“正衣冠,尊瞻视,坐勿箕,立勿跛”。“进以礼,退以文,不声色,不货利”,“君臣义,父子亲,夫妇别。”(①陈淳(北溪大全集〉卷十六。)后来出现的《三字经》与它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他还编成《训童雅言》、《小学诗礼》。这些书南宋时在闽西南流行。清古田人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尤溪人陈惠元编的《小儿必读》也用于训蒙。南安人黄谦编的闽南话字典《云音妙语》在塾中普遍使用。龙溪县王履亨办的学塾,先学《弟子规》,次学吕新吾编的《小儿语》:“一切言动,都要安祥,十差九错,只为慌张。……”长乐县吾惕园编的《童子摭谈》:“天生我为人,要我循道理,无理逆天心,哪得天心喜。……”《修身广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弟兄,……”及自编的《提呼用耻歌》,内有《好人歌》:“天地生万物,惟人最为贵。人中有好人,更出人中萃。好人先忠信,好人重孝悌。好人知廉耻,好人守礼义。……”《劝孝歌》:“孝为百行首,书诗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八反歌》:“幼儿或骂我,我心觉喜欢,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待儿待亲何相悬?劝君今后逢亲怒,也将亲作幼儿看。……”《知足歌》:“栋垣何必要嵯峨,茅屋数椽避风雨,颇堪容膝且由他。君不见,世间还有无家者,露处沙眠可奈何?请看破,莫求过,竹篱茅舍常知足,便是神仙安乐窝。……”《十福歌》:“第一福,一家上下要和睦,莫因小事占便宜,听信谗言疏骨肉。教儿童,恤奴仆,一好能令万魔伏。内无烦恼外无嗔,知是福,还增福。……”《十穷歌》:“多因放荡走西东,浪游穷。朝朝睡到日头红,贪眠穷。……”还有《七笔钩词》,戒好淫、贪心、赌气、嫉妒、谎言、逐闲,《禽言醒世歌》、《天福歌》、《十富歌》等。又编《养正风雅》,收入部分陈淳的诗和程颐、朱熹所作的箴、铭(②漳州王作人家藏。)。乡村蒙馆多由塾师自编杂字课本,“天地日月,父母男女”,“鸟有双翼,兽有四脚”等。武平人林宝树编的《一年使用杂字》在闽西流行。
  各塾教材自宋至清初多用建阳麻沙、书坊版本,清以后各地分散刻印发卖,以福州、兴化、泉州、汀州为盛。也有由浙、赣邻省输入的。
  (三)教法
  多数私塾只有一位塾师,不分班,不同年龄与学习不同教材的学生集于一室,进行个别教学。蒙馆学生逐个轮流抱书到垫师跟前,由塾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基础、素质与接受能力决定教读的数量,几句、半页或一页,用朱笔在书上按句读圈断,老师念一句,学生跟一句,叫点书、断句或上书,跟到能读为止,叫做“声声字眼念真清,不论遍数教会住。”然后回到座位上去大声朗读。朗读要求字字响亮、准确,心到、眼到、口到,到自然上口,能背为止。然后去背给教师听。不能背的不教新课。重视定期、反复温习。每旬、月、年终都要将已学的书背过,要求整本书或从中任择一段从头背到尾,一字不差,滚瓜烂熟。认为“勤于读书,逸于作文”。一般10岁以下,识千字以下不讲解。有时老师高兴,随处讲解几句,随兴而止,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讲解多从《论语•学而》开始,讲究先明后熟,先讲后贯,循序渐进,但实际上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不敢多问。少数规模大的私塾聘请助教,分班教学,并由年长学生辅导。经馆则讲解与自学并重。教读用各地方言,分白读、文读两种。闽北有的地方用延平官话。
  习字与读书分开,平行独立进行教学,一般在下午练习1小时。先把笔(由老师扶手学习基本笔划,俗称运笔、润笔、掠笔),次描红,次影格(写字垫),次临抬头(老师在习字簿各行的第1格写1个字,学生在行下临),次临帖。描红簿书店有现成的卖,内容有几种:“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一去二三里,前村四五家,高楼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练字时要求心神专一,端坐正腕。握笔四要:虚、圆、正、紧。作字四法:横轻竖直,少粗多密,勾短点圆,空匀横直。先慢后快,先隶(悬腕)后楷,后行、草。经馆大龄学生也要求习字,每日50字左右,习作要交老师批阅指点。强调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福建历代私塾都重视习字,严格训练,持之以恒,认为是接物处世、应试、为官、为吏的基本条件。
  识千字以上,开讲以后,开始练习写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缀词、属对(做对子)开始,从一字到多字。讲究平仄、音韵,进行词汇、语法、语音以至修词、逻辑的综合训练。其次作诗,从五言绝句开始,到七言,到律诗。次作文,由老师命题,习作交老师当面批改讲解。作文从模仿人手,讲究锤字、练句、布局、谋篇,起承转合。改文的原则:多留少改,先放后收。提倡勤练,精批。明清时期,准备应科举的子弟从少年就开始学习《小题别体》、《搭题易读》等,学做八股文。经馆多请八股文能手为师,讲解种种诀窍,选读历代闱墨,反复进行八股文习作。以应试为目的的辅导班,除猜题、拟题外,就是反复进行八股文与试帖诗的模拟考试。学《尺牍》的私塾进行写信练习。算数蒙童先学口算,然后学珠算。部分学生只学加减,部分学生学到乘除。清末,开始学笔算,用新式课本。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