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圖志卷第九國朝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山堂图志》 古籍
唯一号: 120020020221006612
颗粒名称: 平山堂圖志卷第九國朝銘
分类号: I26
页数: 8
页码: 二十七至三十
摘要: 《平山堂圖志》卷第九,編纂清代的散文。
关键词: 清代散文 古典散文

内容


  國朝
  蜀岡銘并序張朝
  蜀岡相傳地脈通蜀朱子所云自嶓冢漢水之北
  生下一枝至揚州而盡者蓋綿亘數千里特立獨
  行無所附麗類士之知道而有守者爲之銘曰
  山無倚厥名蜀士無偶其行獨漢水之陽燔冢麓
  遙遙一錢豆相續有士卓然志嶽嶽如珠在淵玉
  在璞知止不殆足不辱兀立孤鶱此其躅
  卓氏四烈墓銘并序彭定求
  四烈為明指揮使卓煥之妻錢宜人與煥之姑適
  王刺史者及煥之二妹大姑四姑也煥故遜國時
  死難名臣忠貞公九世孫隨樞輔某公守揚州城
  將陷前一日錢宜人倡義而言曰婦人不死必辱
  遂死於屋後之池時其姑方歸寧於家亦死二妹
  長者十六歲次者十五歲皆從之死池水為溢事
  定方險顏色如生葬於禪智寺側湖州刺史吳綺
  爲之誌稱四烈云越六十餘年煥仲弟炳之子爾
  堪因禪智葬地卑濕遷於蜀國余方校詩在揚乃
  屬書其略於碑而系以銘曰
  守身大義揭日月芳名請看道旁碣閏中少長真
  英傑蜀岡從此增峍屼嗚呼實維忠貞公之餘烈
  第五泉銘并序高士鑰
  光祿少卿汪公慕歐公平山堂遺蹟從七百餘年
  後重修而恢廓之東西梵剎殿閣軒廡參差高下
  照暎江山前郡守今大中丞尹公爲文勒碑以記
  其盛公一日憑眺岡巒躊躇四顧慨然曰茲山氣
  體蟠結而神韻不流是宜池水淪漣潤雲霞而宕
  風月始足以宣暢襟靈於是相度山麓購得地數
  十畝鳩工開澹自冬徂春積畚鍤之勤唯恐水不
  灌注忽有源泉從地涌出乃亟捎朽壤刜榛歲洼
  然而井谷見泓然而天日下霅然而珠璣沸汲而
  飲之其味甘美不減中泠惠山觀者接踵日不下
  數千人咸拊手讃歎曰咄哉此眞第五泉也郡志
  載第五泉在大明寺西南大明寺即今棲靈寺其
  處正與志合泉開時得景福錢景福唐昭宗年號
  也自唐迄今此泉之顯晦不知歷幾何年矣一旦
  復見於人間豈非公好古好事造物者默相之俾
  斯泉踴躍奮迅而出歟抑何奇也乃即舊井堅甃
  以石周以層臺縆以修梁而作亭于其北四面臨
  池復立碑于池之東與井相直而覆以屋表之曰
  天下第五泉良常王司勲虛舟筆也煙沒彌漫竹
  樹環匝自堂西望縹眇如瀛洲蓬島自井東望則
  又如華嚴樓閣湧現空際詎非偉觀耶今年夏秋
  苦旱塘井皆涸汲水而飲者日萬家而不竭尤足
  副公利濟人物之素心而造物所以默相之此又
  其大焉者也夫世人役身于聲利之藪語之以山
  林泉石之娱有掉首不應者矣即或剏園亭池沼
  有重門扄鐍以供歲時燕樂者矣若公於四海公
  好之名區千古風流之勝迹合數百載以上數百
  載以下人人所規儗而不及爲者一一爲之不惜
  數萬之貲經營至十年不倦非識量曠逺物我齊
  觀其孰能之至是而山之氣韻流襟靈暢平山一
  堂而知仁動靜之致備矣使歐公復生則其詩所
  云山橫天地花發池臺者留連真賞更當何如公
  之心與廬陵遙相質也公之澤不與斯泉俱永乎
  余忝守土深服公利濟人物之誠又喜其得泉之
  奇故敘其事而銘之曰
  猗歟茲泉潛通滄溟第五之名穹壤俱永晦而復
  顯人與神并茲泉不知冲然淵靜炎歊水雪挹注
  甘冷眎此貞珉無勞拜耿
  平山堂圖志卷第九

知识出处

平山堂图志

《平山堂图志》

平山堂位于扬州蜀冈,瘦西湖畔,为北宋欧阳修守扬州时所修建。《平山堂图志》十卷卷首一卷,详述了平山堂之景观、沿革、旧闻。卷首附《名胜全图》66幅版画,采用连页式绘图。此本为乾隆30年(1765年)刊本,雕工精美,图画细致,为清代版画代表之作。平山堂因周围众峰像与是堂齐平,故得“平山”之名。为康熙、乾隆两帝南巡驻跸的行宫。乾隆三十年(1765),时任两淮转运使的赵之壁博搜群籍、网罗旧闻,仿照古人左图右书之义编成《平山堂图志》。其中有清代诸帝对平山堂及其周边名胜的御书、题咏、赏赐,有对当地名胜景观的详细描述,有关于平山堂及其周边景观建筑的赋、诗、记、序、铭等文学作品,有遗闻逸事,还有六十六幅版画,真实、直观地记录了当时的风景人文。该书半页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左右双栏、单鱼尾,雕工精美,图画细致,为清代版画代表之作。

阅读

相关人物

趙之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山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