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靜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山志》 古籍
唯一号: 120020020221004879
颗粒名称: 本山靜主
分类号: K928.3
页数: 5
页码: 十五至十九
摘要: 陈焯所修著的《浮山志》中所收录的一篇文章。
关键词: 浮山 地方志

内容

思公禪師姓名無考自四明至會聖不復舍去攻苦餐淡二十
  八年一旦作辭眾偈不疾而化年七十四偈曰七十四年歸去
  時節撤手便行更無可說
  瑞公禪師號秀巖其跡無考至浮山爲思公演說四偈曰七十
  四年俯絢世緣會聖巗前饑餐困眠歸去時節如高空月應
  現十方光明洞徹撤手便行一路坦平東去西來步步無生
  更無可說重重漏泄木馬嘶風泥牛吼月
  大遷禪師姓名無考住福建支提山萬厯聖皇欽賜藏經紫衣
  師入都謝㫖回經桐城客卿吳太史請住浮山金谷嵓建華
  清隱法師名元亮郾城崔氏子三嵗投里之普濟寺悟空師出
  家年方弱巳盛瓢笠天涯慕紫栢老人之風經造浮山見澹
  居鎧公欲歸心焉澹卽問曰汝正爲誰來師曰和上正爲誰
  住澹深噐之旌以渴授以名納戒于古心律師後誅茆天柱
  峯中聞有僧問月川法師曰某甲叅話頭發不起疑情過在
  何處川曰只在生死不切師於趙州無字話頓發疑情度七
  星橋偶失足有省自詫曰射虎一生不知只枝箭落處却受
  用一片頑石因叅臺山三年川示曰擔荷大事當報佛恩活
  龍豈肯住死水耶師唯唯還郾省親謝比部卓如綂眾請師
  開講廣教乃葉縣省所樹法幢也天啟辛酉爲祝澹六十歸
  而逝塔於澹公之左世壽正十九僧臘四十四
  省菴比丘名鎮曉未詳氏藉浮山恢復時師募眾姓二百金贖
  今寺田吳太史有記
  了悟尊者見諦超卓姓名未詳曾結茅於金谷嵓前晚年莫知
  所往
  普光尊宿名圓清桐城吳氏子觀我宮諭之從子也父幻度母
  方氏師原名道龍字臣飛少負奇才而薄功名以父母命强
  入邑庠後屏居浮渡與了悟清隱雲浪諸師爲方外至交崇
  禎十七年師四十七嵗因父母先後棄世殯殮畢謂妻子曰
  吾出家時至矣遂依朗公面命之名披剃于華嚴寺閱藏三
  曾住連雲峽後以峽爲號也師未逝前三年自造塔于雨花
  廊並作偈云石中無語石中眠塔影空縣半壁烟問道連雲
  何處去江天海月任遊旋
  碧雲老宿名海源桐城陳氏子于某年禮壁立嵓德空師出家
  亦受具於古心馨公木义束身毫無點染生平得力於金剛
  經師手植一松於碧雲嵓前嘗持經於松下其松今成合抱
  矣師臨終時合山僧眾俱集唯清隱法師未至必待清臨方
  恰然坐化非悟般若玄㫖安得如如不動乎清公有渴誦其
  道德慈照法師祭文一首狀師生平甚悉其文云峕維崇禎
  辛已八月廿有其二正午赫日無蝕張公嵒碧雲源利尚坐
  鶴塡丘壑之哀涕兮金水栖鷗崖雲之天高兮採黃花三瓣
  彩石之水落兮傾白雪一甌惟其覺靈歆鑒燕憂嗚呼尚響
  補遺本肰禪師名清覺登封縣孔氏宣尼五十二世孫曾祖高
  勍事梁厯唐同光時領襄州澤潞河陽節度使官至太子太
  師父訴進士隱德母崔氏師幼而頴悟累請鄉舉神宗熙甯
  二年閲法華經有省求出家父母許之依汝州龍門山寳應
  寺海慧大師剃染囑其南詢初參峩眉山千嵗和尚次抵舒
  州浮山結庵于太守巖宴坐二十年哲宗元祐七年遊浙明
  年眾請居靈隱寺後白雲菴自立白雲宗當毁教時師卽着
  三教編十地歌宣和五年遷化塔于餘杭之南山白雲塔院

知识出处

浮山志

《浮山志》

本志初为胡伯玉纂辑。胡伯玉,名瓒,桐城人,明万历进士,授都水主事,后迁江西左参政,著有《泉河史》、《禹贡备遗增注》等书。胡编《浮山志》内容简略,且未留锓板;至清代康熙初年亦仅有手抄本流传,且讹误颇多。康熙九年(1670 年),无可大师(即方以智)命其徒山足和尚为浮山监院,嘱其重修山志。康熙十二年(1673年),山足受方丈之请,总持浮山,即遵无可大师遗嘱谋修山志,于是请吴道新采录、编辑。吴道新,字汤日,系方以智堂舅父,明万历举人,崇祯时任国子监助教,后升工部主事;清兵入关,隐居浮山之东十里之遥的白云岩,著有《潜德居诗集》等书。吴《志》脱稿,山足即持稿往见陈焯,请其审订。陈焯,字默公,清顺治进士,官兵部主事,是方以智生前好友,乃方志大家,主编了《江南通志》等书。吴编《浮山志》经过陈焯归纳、分类、纠讹、订错后即面世,但因历史变革,至今未见该书。同治年间,枞阳文人吴康弼(字仲甫,号樵山)与寺僧有深交,住山十载,增补了吴《志》内容,并为之校对,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新刊刻了本志。

阅读

相关人物

陳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浮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