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住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山志》 古籍
唯一号: 120020020221004877
颗粒名称: 正宗住持
分类号: K928.3
页数: 10
页码: 一至十
摘要: 陈焯所修著的《浮山志》中所收录的一篇文章。
关键词: 浮山 地方志

内容

第一代開山法遠禪師鄭州王氏子投三交嵩公出家爲沙彌
  見僧問趙州庭柏因緣嵩詰其僧師旁有省進具後謁汾陽
  昭葉縣省皆印可嘗與達觀頴薛大頭七八輩遊蜀幾遭橫
  逆帥以志脫之眾而師曉吏事故號遠錄公天禧中叅太陽
  玄機語甚契玄以生平所著直裰皮履並偈示曰洞宗無人
  初疑禪語爲虛誕今見此老機綠非悟明心地安能有此妙
  㫖哉范文正公仲淹請師住平江路今蘇州府太平寺暮年
  歸老會聖巖叙佛祖奥義作九帶集一曰佛正法眼帶二曰
  佛法藏帶三曰理貫帶四曰事貫帶五曰理事縱橫帶六曰
  屈曲垂慈帶七曰妙挾兼帶八曰金針雙鎻帶九曰平懷常
  實帶年七十餘歸寂自稱柴石野人仁宗賜號圓鑒大師
  第二代雙青禪師青社李氏子七齡頴異於妙相寺出家十五
  試法華經得省其師更令青看百法論青曰三祗途遠自困
  何益哉遂入洛聽華嚴經義若貫珠嘗讀諸林菩薩偈至卽
  心自性猛然有悟曰法離文字甯可講乎卽棄遊宗席至浮
  浮山華嚴寺以白雲嵓爲方丈今嵓端有青華嚴方丈五大
  字又八年住投子山
  第三代曉雲禪師遠公嗣按楊傑記云遠將傅嗣俾承厥志匪
  雲孰謂續燈錄誤以浮山爲溪山故正之且華嚴石枉上現
  有曉雲之號
  第四代洪璉禪師遠公嗣姓氏無考唯有浮山之名如道臻禪
  師得法于浮山遂住凈因而舊志列爲浮山住持與傳不合
  故去之又有浮山鴻璉者卽此人也
  第五代大通善本禪師董仲舒之後先家太康祖琪父温皆官
  于頴遂爲頴人初母無子禱于佛前誓曰得子必以事佛母
  遂拈拂子曰這箇是浮渡拂子且道祖師在什麽處良久曰
  雖是善因而招惡果
  第七代光選禪師青原信嗣機緣語句皆未見載但云浮山某
  某禪師也
  第八代法真禪師圓通仙嗣姓氏出處亦未見載所標者浮山
  而已
  第九代善堅禪師雲南昆明人首叅無際示萬法歸一一歸何
  處話苦心窮究十載方得透脫於隆恩求際印證住金陵天
  界遷院桐浮山後歸昆明古庭示寂古庭於盤龍南北並峙
  至今二大士肉身存焉吳觀我太史曰朗目智師嘗熟覩古
  白雲巖今嵓端有青華嚴方丈五大字又八年住投子山道
  望日隆潛通暗證者比匕有之異苗翻茂果符前䜟矣投子
  開山大同慈濟禪師有偈曰吾塔若紅吾再來時邑人修餙
  其塔未幾青頷院事山中素無水眾以爲病忽有泉迸石間
  甘冽異常郡守賀公題曰再來泉元豐六年四月末以書辭
  郡邑諸檀越五月四日沐浴升座偈曰兩處住持無可助道
  珍重諸人不須尋討遂泊然而化闇維收舍利以閏六月塔
  于寺之西北三峰菴後
  第三代道臻禪師字伯詳福州古田戴氏子幼不茹葷十四出
  家上生院閲大小經論有省置之曰此方便說耳卽持鉢走
  公卿耳嘉祐八年與弟善思至京師禮地藏院圓成律師剃
  髮受具後謁姑蘇瑞光圓照大師深契宗㫖服勤正年元豐
  七年徧禮祖塔至浮山愛巖洞之勝佳太守巖後于婺州雙
  林復移任淨慈繼圓照之後哲宗聞其名詔住上都法雲寺
  賜號大通禪師奉詔東遷杜門于龍山崇德寺大觀三年十
  二月甲子屈三指示左右後三日卽說偈坐化
  第五代鴻璉禪師按傳燈錄大鑒下十四世白雲端嗣無語句
  機緣姓氏未載但云舒州鴻璉禪師也
  第六代德宣禪師按傳燈錄大鑒下十五世廬山南嗣曾住浮
  山上堂曰諸佛不出世四十九年說祖師不西來少林有妙
  第十一代無異異師名元來舒城沙氏子因受戒雲棲又名大
  艤得曹洞正傅于壽昌經和尚處住信州博山因省親過桐
  合邑請住華嚴未幾余集生中丞迎徃金陵以雲浪維那守之
  第十二代覺浪禪師名道盛號杖人閩浦張氏子戒秉博山法
  弘東苑曹洞一宗實賴振起戊子春師從白門至會聖巖禮
  遠公塔時方觀察蛟峰從遊正欲知會桐邑諸公請師主華
  嚴法席忽有揭竿白雲嵓者擾匕且至四眾獸駴師晏然以
  數語諭而感之攘亡者遂去不獨救此名山祖庭而遠近鄉
  村莫不啣恩佩德焉旣而小龍中方寺迎師應四月八期猶
  有再來重興之約十年後其門人藥地智師於青原應浮渡
  第一十五代古庵禪師名行鼎宜興人亦龍池萬公之嗣乙已
  訪文公于浮山文公以華嚴見讓住未三載卽還宜興有浮
  山錄一卷
  第一十六代無可禪師名弘智號愚者桐城方氏子祖廷尉公
  諱大鎭父中丞公諱孔炤母吳氏客卿宮諭女也師原名以
  智字密之號曼公九嵗能屬文比■愽極羣書才名傾當世
  崇禎巳卯舉于鄉庚辰登第時中丞公以撫楚剿賊忤時相
  下於理師卽上疏請以身代當宁歎其孝中丞公遂得釋特
  授師翰林院簡討闖賊陷京師師被執受刑矢死不屈李賊
  驚服旣得脫南奔值仇憝柄國因轉徙百粤流離苗獞十召
  期終策杖西江興復廩山赴青原請置田修志祖庭大興刻
  杖人全錄世出世法法皆周遂命子中德中通中履建報親
  庵于浮山西麓欲終老焉戊申皖撫張公桐邑胡侯延陵諸
  公同合郡邑紳衿請師住持華嚴師以衰老辭不獲免預命
  山足斧理院事庚戌冬讓青原院與同門叫妙權退而休于
  首山辛亥粵難作師聞信自出曰吾賒死幸過六十要有何
  事不了終日設笑處之坦然卽之嶺南臨行時寄山足扎云
  浮山一局努力善守致意吳氏諸護法十月初七至萬安縣
  師問曰此甚麽處眾荅曰萬安師曰住命水沭浴端坐謂衆
  曰去罷衆茫然請偈師笑曰平常言訖而逝時大風忽作江
  山誌建藏經閣置齋田叢林規模肇於斯矣語錄一卷一率
  草詩傳於世
  第一十八代宗六禪師名法社號許峰宛陵人住持四十有七
  年邑人張相國記云覽視庭宇煥然有異於昔逼者廣圯者
  修寮舍加多而竹木茂焉究其所以則皆山足創其規模而
  宗六承其遺緒嵗甲申宗六與其監院師歸麓復募金重修
  正殿有臬華居詩浮山語錄有傳焉
  第一十九代汝南禪師名界源潛川人住持結冬弘戒期圓歸
  靜室老焉
  第二十代恆慧禪師名界昇字慧庵號樵者安慶人三邑公請

知识出处

浮山志

《浮山志》

本志初为胡伯玉纂辑。胡伯玉,名瓒,桐城人,明万历进士,授都水主事,后迁江西左参政,著有《泉河史》、《禹贡备遗增注》等书。胡编《浮山志》内容简略,且未留锓板;至清代康熙初年亦仅有手抄本流传,且讹误颇多。康熙九年(1670 年),无可大师(即方以智)命其徒山足和尚为浮山监院,嘱其重修山志。康熙十二年(1673年),山足受方丈之请,总持浮山,即遵无可大师遗嘱谋修山志,于是请吴道新采录、编辑。吴道新,字汤日,系方以智堂舅父,明万历举人,崇祯时任国子监助教,后升工部主事;清兵入关,隐居浮山之东十里之遥的白云岩,著有《潜德居诗集》等书。吴《志》脱稿,山足即持稿往见陈焯,请其审订。陈焯,字默公,清顺治进士,官兵部主事,是方以智生前好友,乃方志大家,主编了《江南通志》等书。吴编《浮山志》经过陈焯归纳、分类、纠讹、订错后即面世,但因历史变革,至今未见该书。同治年间,枞阳文人吴康弼(字仲甫,号樵山)与寺僧有深交,住山十载,增补了吴《志》内容,并为之校对,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新刊刻了本志。

阅读

相关人物

吳道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浮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