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忠武侯祠墓志》 古籍
唯一号: 120020020221004824
颗粒名称: 祠墓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1
页码: 七至十七
摘要: 虚白道人所编辑的《忠武侯祠墓志》中的祠墓部分。
关键词: 武侯祠 墓志铭

内容

武侯祠縣東三里蜀後帝〓興元年勅建
  武侯墓祠東南十里漢後帝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亮
  卒於軍遺命葬定軍山下
  馬侯墓在祠右數十步漢建安五年武侯親詣墓所
  致祭令其弟岱掛孝
  祠堂山川圖
  祠北二十五里爲雷峯山山高三千餘仞為羣山之
  祖七盤嶺之上分脈一支由七盤嶺而下為玉帶山
  分脈四支第一支爲臥龍岡岡下卽縣治第二支爲
  塔子山第三支為鷹嘴崖崖下爲侯家坡第四支爲
  戴家嶺嶺下爲康家坡
  又一支由雷峯山之東土地埡發脈折南下窑嶺吳
  家梁至金堆山又一支由士地埡發脈過關山埡口
  約五里爲天盪山其南爲米倉山
  雷峯山之北有水自清凉峽來折東過兩河口長溝
  之水北來注之出小河子入堰河至舊州舖入沔
  雷峯山之西水出窑溝八白馬河
  七盤嶺之水正南流折西南出栗子溝入白馬河
  一溝二溝三溝之水從玉帶山來南流入沔
  回溝之水由雷峯山花崖子來南流出四溝入沔
  祠後爲沔水其水西來過縣治折南環流祠後如玉
  帶然
  外有五溝沙溝吳家溝其涓涓細流圖難備繪者概
  從薙
  冡墓山川圖
  
  太祖山卽李家大山在墓後西南約七十里又三十
  五里過脈至騎龍山又過峽至黃甲崖起金華山至
  大石山小石山掌巴崖過峽起少祖山下斬斷埡又
  起小山梁北折束北向爲墓之正脈
  由少祖山發脈一支正北向為旗杆山又一支東北
  而爲浪漕小山坡又掌巴崖發脈一支正北向爲玉
  簪山
  大石山發脈一支北向爲杏樹埡又起魚山折西爲
  翠屏山大寨山又金華山一支向南起尖山子下高
  廟子過峽折東爲定軍山騎龍山之東北分支折西
  十餘里爲天台山天台山之五里向北爲卓筆山又
  東向一支約三里爲水天坪
  李家大山正東一支由四角壩折南約三十里爲柴
  山嶺其正南十餘里爲舊關扣傳爲古棧道武侯取漢中出四川入此
  沔水在墓之西北來流向東南匯養家河養家河在
  墓之西南來至東北匯沔水
  白崖河在墓後約八十餘里由南而北匯沔
  李家大山之水西流出渭溪溝入白崖河其南流者
  折東入六層溝匯養家河其正東流者由四角壩出
  三道關匯養家河
  騎龍山之水西流過易壩出藍溪溝匯白崖河
  尖山子之水東流過吳家灣北折正龍嘴子匯田家
  冓
  互洞溝牛角溝諸水遠墓門而西北流匯青龍橋
  斬地溝井溝之水由少祖山來向東北流過青龍橋
  岡子溝之水由小山坡之南來小山坡在墓後青溝之水由
  小山坡之北來同向東北流過廻水橋至堡子坪匯
  青龍橋龍嘴子諸水北流入沔
  掌巴崖之水北流出沈家溝入沔
  小石山之水北流出老古溝入沔
  大石山之水西流出三眼溝折北入沔
  卓筆山之水正北流出龍王溝入沔
  金華山之水南流入四角壩北流入三眼溝
  天台山之水東流匯易壩西流匯藍溪溝此地父老相傳云墓
  之後脈自四川南江來入寧羌界李家大山之後去
  寧羌不遠堪輿家有言登山覓龍易俟足健眼明者
  之
  冡墓山川
  正面圖
  
  沔縣東南十里忠武武鄉侯墓在焉山之近脈自騎
  龍山之西南來至掌巴崖起少祖山過峽分爲九支
  山勢折東北而饗堂正東向正殿之後大冡巋然自
  漢迄明一千三百餘年曾無異說萬歷朝金陵趙公
  健乃於墓後數武山岡之半東北向立碑云漢丞相
  諸葛忠武侯之墓厥後樊克已始有千載祠林俱北
  向分明遺恨蕩中原之咏然當時尚未另有墓也
  國朝嘉慶四年有善堪輿譚南宮者言於制府松宮
  保筠遂指大殿之後為偽冡山岡之半爲真墓彼蓋未識
  傍爲何如人亦效曹孟德設疑冡以欺人乎松宮保乃命邑侯馬公允剛
  加土為封以寶其說且立碑於右與前碑相對又命
  蘭州太守龔海峯名景瀚為文記共事文之大畧謂定
  軍一山皆為侯墓必求尺寸之士以實之則鑿矣墓
  前有土岡三層自定軍山叠浪而來者約三里餘至
  此形如眠弓因呼爲三台書案共少祖山下過峽之
  中幹勢若游龍倏起忽落約五六里結成形如新月
  者約半里訐墓之正脈也新月之上豁然開張平地三自
  餘畝而左右八支之蜿蜓環抱又如佛手橘形家者
  流美其名爲九龍捧聖又謂之木星分椏登高遠望
  其天造地設實有圖畫所不能盡者此地父老相傅
  謂侯曾似斯穴親點於姜伯約禮失而求諸野或不
  誣也時護侯之旅櫬者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
  軍姜伯約昔侯駐軍於此伯約隨侍最久考晉
  平陽侯陳氏三國志載遺命葬定軍山因山爲墳家
  足容棺歛以時服不須器物張南軒作侯之本傳因
  之酈氏水經注云因山爲墓不起墳壟龔海峯又從
  而增飾之云定軍一山皆侯墓是未暇細考遺命葬
  定軍山之義耳夫所謂葬定軍山者蓋指山下之山
  環水抱者言之何嘗謂定軍山爲侯墓又何嘗言葬
  在定軍山也察定軍山之正脈自金華山分支至尖
  山子過脈起降山入高廟子下至平地突起十二峯
  者定軍山也另有圖註是定軍山各爲一山並不與墓相
  連酈氏一誤遂有不起墳隴之説龔氏再誤而譚南
  宮之附會愈顯矣或曰古人文字寬多以遠爲近亦
  一義也大抵文人之筆每好爲援引以先賢之芳蹟
  成千古之疑案余誠不忍故爲繪圖以辨之
  定軍山山川圖
  定軍山在墓東南三里其脈自金華山來至尖山子
  起峯特立千仞狀如筆然下爲降山至高廟子入平
  地突起十二峯山之南爲養家河水自西南來由東
  北至黃沙鎮而注於沔養家河之北爲上中下官庄
  盡平川稻田有小徑入蜀山之十二峯俗又呼爲十
  二連珠山懷向溝之東曰石山子大山定軍山中山
  子小徒山一字山臥牛山雞心山黃貓山山之半有石壁生成
  貓形色黃若圖畫者圓山當口寺山寺在石山上三面皆水亦奇觀也自石山
  子至此二十里有奇山勢顺流而下並不環抱謂定軍一山皆為候墓可乎定
  軍山之半有神泉另有圖註其上為仰天窩一名仰天瓦生成
  鍋形圍可三四里仰志所謂可容萬軍者此地也山
  之下有千户埡遮箭牌另有圖註八角琉璃井詳見井圖斬將
  橋詳見橋圖八陣圖另有圖註入平地則爲前所中所高寨子
  金寨堡毛家堡楊寨蕭寨總而言之爲武侯坪也

知识出处

忠武侯祠墓志

《忠武侯祠墓志》

《忠武侯祠墓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考据精到,成为嘉道以来人们研究三国蜀汉史、研究诸葛亮及其祠墓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该志内容上,有祠墓山川纪实、汇集有朱熹《纲目》关于诸葛亮实绩、有历代大儒名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诗文、碑铭、诸葛世系、子胄、爵谥、历代封赠、祠墓匾额楹联,以及陕南、沔县民间崇祀诸葛亮的风习等。人所共知,诸葛亮非道教人物,但自宋元以后,人们把他神化成了一位颇具道家色彩的神圣先贤,近似神仙;其墓祠亦一直为道家场所,为官民祭祀诸葛亮处所。沔县武侯墓是诸葛葬身之处,武侯祠是全国最早修建祭祀诸葛亮之祠。这部志书为今天研究武侯祠墓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原志系木刻本,7卷,连同卷首、卷末,共9卷,一函4册,以“元”、“亨”、“利”、“贞”为册序。今存世本为同治五年(1866)重刻本,即本次校点整理之底本。今存同治五年重刻本中,有同治六年(1867)、光绪十二年(1886)添补增加的一些页。

阅读

相关人物

虛白道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