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純皇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焦山志》 古籍
唯一号: 120020020221003663
颗粒名称: 高宗純皇帝
分类号: K29
页数: 35
页码: 二十十九
摘要: 吳雲所錄《焦山志》內高宗純皇帝宸翰。
关键词: 地方志 焦山

内容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用蘇軾韻乾隆十六年刻碑建亭雙峰頂今移書院已泐
  東坡材富大厦耽錢唐通守遵江南豪詞强韻寄磊落
  醉酹江月對影三我乘陽氣行時令吳趨越若巡農蠶
  默黎愛戴任瞻就何德至此翻懷慙金山泊舟憩信宿
  頭陀巖畔窺澄潭放舟焦山符勝賞長歌快誦心先酣
  興來走筆步其韻何殊喚起髯翁談底須樓觀壯浮玉
  但愛松竹籠虛龕江山本色乃在此靜寄飽厭山泉甘
  從來遠遊淫士志豈辭多取貪夫貪餘杭此去讀奇作
  綴辭拙速吾猶堪江風正兩送征櫂靑雲迴望封禪庵
  遊焦山歌十六年刻碑建亭天王殿左今存
  金山似謝安絲管春風醉華屋焦山似義之偃臥東牀
  坦其腹此難爲弟彼新兄元方季方各騰聲若以本色
  論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微風入江穀紋起從臣告我
  遊應止橋安舟險有名言曉人何不當如是須臾風息
  日纔辰焦光望幸意已勤輕舟減從聊覽勝不教警蹕
  呼紛紜三詔祠邊撫遺蹟瘞鶴碑側尋殘文交枝萬樹
  蔽白日造極俯瞰干靑雲江聲澄涯山色氤氳東西亘
  界南北區分一條白水無斷續兩岸靑山相吐吞焦山
  之遊不虛云成詩用詔聞未聞
  王詔洞十六年
  衡泌棲遲風尚淸蝸廬焚後一身輕千秋洞口傳三詔
  遁世微嫌未遁名
  焦山古鼎歌賜和沈德潛韻十六年
  造物精氣屯於屯周宣石鼓此仲昆二物不共滄桑變
  行與姬氏留乾坤昔步太學撫十列今來浮玉瞻獨存
  詎嫌梵唄雁堂寂飽諳世態龍宮蹲禹鑄九鼎象百物
  魑魅魍魎褫神魂周衰楚乃問輕重定郊沈泗紛迹痕
  何以鐫源傳世澤明標五字無多言鼎上有錫廷臣世惠五字見德潛詩
  是時風露正澄霽昨夜丁甲已揩捫初如天閶闢虎豹
  復如地軸巍崑崙坐令百慮靜一旦瞥見法器當空門
  歊雲吐景耀光采沕沕穆穆胚渾渾底須石鼓合豐劍
  千秋宜鎭化人園奸相覆餗何取此誠哉利足使智昏
  韓蘇大筆彼兼擅德潛長歌此獨論從來詩人志磊落
  要令一發萬氣吞山頭時見鸞鶴下江面靜閱羲娥奔
  德潛强韻我步元奚用君門排九閽
  自金山放舟至焦由再疊蘇軾韻乾隆二十二年刻碑建亭天王殿右今存
  江赴海意虎視耽自來天塹限北南前氏遙源達溟渤
  至此餘十之二三方壺員嶠誰則到徒稱火棗將冰蠶
  咫尺仙山一帆力不遊可懷日後慙石■峭拔溯影退
  俯欄可以窺深潭便命黃頭發靑雀江天春物方淸酣
  忽懷玉局曾遊目中江長老談鄉談見東坡詩豪吟靜悟兩
  寥寂祗饒松竹籠虛龕山蔬可以爲淸供豈必燒豬方
  覺甘紙帳困眠明便去金山留帶還嫌貪片時攬勝兼
  望古幽情暢矣歸云堪翦波頃刻濟北固巖端更問蕭
  公庵
  三詔洞二十二年
  三詔抗懷卻千秋潛德光董經曾不顧滕六詎能殃隱
  也眞仙耳山高江水長至今洞口石尚是煮餘糧
  遊焦山二十二年刻碑建亭下馬頭
  我昔金焦互量比曾云在此不在彼昨來浮玉凭朱欄
  又覺人間鮮並美東瞻島嶼藐拳石蓬萊有無只虛擬
  順流揚帆忽至之宛憶前評不差耳如來轉境故稱佛
  彼境轉者衆生是慧禪寺禮調御夫焦先祠緬隱逸上
  鬱蔥樹色扶奇峰倒影盡在江天裏豚入買風銀月澄
  龍出聽講黑雲起到斯雅合諸慮靜我則萬幾將誰委
  江山不改心亦然返櫂吾將勤政理
  自金山放舟至焦山三疊蘇軾韻乾隆二十七年刻碑天王殿右碑陰今存
  淸流亹亹元蔭耽山日包屋稱江南竹徑禪林胥熟路
  到此屈指今凡三玉局傑作重快讀秘思愛彼抽春蠶
  中流豪歌復酣嘯老僧笑晤心何慙觀民休助我正務
  暇亦延賞窮巖潭金山佳矣鮮隙地已嫌樓閣羅峰酣
  翦江言造幽絕處勝以弗飾方可談乃復稍稍事莊校
  貝多羅樹珊瑚龕踵事增華俗猶厭質諸佛想非所甘
  以言施者雖破悋以言居者寕非貪髯翁有知應首肯
  但已成事說何堪瘞鶴真蹟惜漫漶爲臨元本留雲庵
  淸寄堂二十七年刻下馬頭碑陰
  別業精藍在名之淸寄堂江山無盡藏翰墨偶然償綠
  草經冬色紅梅逐日芳行雲與流水不住是眞常
  海門庵二十七年
  所遇欣於向未逢竺庵深護綠雲濃海門月出江天淨
  正映如來滿月容
  竹樓二十七年刻碑建亭海門庵左
  架竹爲樓竹徑通山光江瀨攬無窮黃阿同異何須辨
  王禹偁文睪想中
  登鏡江樓極目二十七年刻上行宮
  焦山登極頂俯暢鏡江樓是日微風靜累春霽景浮遙
  源溯西自萬古鎭東流底論北南界淸時此豫遊
  遊焦山作歌曡舊作韻二十七年刻天王殿左碑陰今存
  金山豈無山勝在包以屋焦山亦有屋勝在山之腹髯
  翁爲弟長老兄中江長老見東坡焦山詩非印公也至今謦欬聆其聲君
  子之交淡如水每陛金焦輒懷彼長江風靜波不起靑
  雀片刻旋至止定慧寺禮金栗身左首行齋昔無是無
  過小憩緣此辰樓臺位置費太勤成事不說自排解後
  言寕免他紛紜梅花已開冰玉色竹枝全寫龍鳳交梅
  竹之問得句返興致亦足標巖雲槎枒萬樹靑氤氳一
  條曲徑靑葱分造極忽豁萬里目吳顚魏躓氣早吞百
  年熙和五黨狩象山迎蹕笙歌聞
  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四曡蘇軾韻乾隆三十年刻雙峰頂碑陰
  兩岸束江深耽耽瓜步在北京口南天塹形勢攬巳熟
  笑啻曰再與曰三金山放舟纔片刻迴視銀海擎黛蠶
  山包屋處久一到隱慮或致焦光慙順流鼓枻意甚快
  風浪奚礙心澄潭故知羅巘草木茂枝姿葉熊迎春酣
  乃復寺旁構行館成事不說何勞談已見壬午曡韻詩小憩弗
  宿發靑雀調御月面空花龕熾然今昔非今昔中邊食
  壑皆甜甘獨冠結習寄吟詠屢賡蘇韻寕辭貪八州牧
  同五斗見祿蘇詩一長老商七不堪呼之欲出難想像但
  聞其聲留谷庵亦用蘇語
  淸寄堂三十年刻三詔洞碑陰今存
  別館精藍側徑幽花木芬棲遲雖覺適供奉略嫌勤古
  柏虬蟠影高峰螺皺紋偶然寄淸興流水與行雲
  竹樓三十年刻海門庵左碑陰
  竹裏書樓架竹爲拂筵還入戛風枝恐人强與分賓主
  故藉泠然一掃之
  海門庵三十年刻碑建亭庵左
  倚壁爲庵對海門絕無塵處閱高奔山僧不用蓮花漏
  自有潮頭報曉昏
  遊焦山作歌再曡舊作韻三十年刻碑下馬頭
  焦山侵尋亦有屋難傲金山獨在腹土爲母子木弟兄
  世人慣作響應聲太古以來大江水豈知較此與量彼
  三詔先生如可起首肯吾言嘆止止水流地而雲行空
  誰論有是有非是維舟登岸又斯辰如來默坐何修勤
  無色聲香味觸法檀施禮足徒紛紜風旙不動自標偈
  龍象變見皆成文吾方興屬層峰雲下映江色靑氤氳
  今新昔故泯芥蒂南疆北界號區分東瞻海門誤蕩蕩
  百川虛受胥平吞蓬萊方丈竟何處祗餘潮聲朝暮聞
  自丹徒跋馬至象山渡江駐焦山三十年刻碑建亭三詔洞左
  三渡駐金未駐焦辛未丁丑壬午往來渡江皆駐金山焦山雖屢到曾未一駐隱虞
  頓置笑松寥庵名在焦山迴變得趁一時興策騎偷消十里
  遙是日較至金山近十里信是無雙棲淨域還因有暇陟崇椒水
  天俯仰惟空闊小矣奚稱隱士招
  鏡江樓三十年刻下馬頭碑陰
  有象皆呈照無風亦作瀾何妨大圓鏡遂凭一層欄雲
  散高空淨潮來兩岸寬金山卽蓬島訝卻向西看
  題瘞鶴銘三十年
  漫漶全文惜湮滅重書圖駐脆中牢舊銘已剝落不成句讀丁丑曾重書
  一通以圖經久然能保其歲久不似舊銘之剝落耶舊銘石仍藏寺中構亭覆之究誰定論歐
  陽脩還董逌徒致訛傳顧況與陶宏景
  曠觀堂三十年刻上行宮
  構屋古譙失曠觀暢六兼雲開繪春麗風靜寫波恬天
  水無邊闊蛟龍一任潛述懷誰雅稱花筆緬江淹
  焦山觀古鼎作歌再和沈德潛韻三十年
  焦山初萃羽衛屯金山西望眞弟昆大江浩浩勢莫並
  羅剎笑足稱抹坤三度此曾未一駐頓置自謂非溫存
  丹徒策馬循野路北固迴望賊高蹲翦波片刻達彼岸
  眄影巳覺淸神魂重書瘞鶴碑宛在舊碑仍弆屋漏痕
  僧庵鎮寶定何是合屬用寕國虛言龍光鳳文騰駭犖
  古色可覩不可捫詠事義正王銓部釋文古博程崑崙
  後來老沈歌亦好皆足佳話傳空門憶我辛未喜剏遇
  長歌曾和元音渾丁丑壬午姑舍是見則見矣仍祗園
  茲來勝境住信宿風恬浪靜峰黃昏登臨興畢憩虛室
  洪篇險韻從頭論聚星孤嶼例尚在萼山京口跡早吞
  滄桑有變鼎不變永同譙阜延高奔冊令世惠衣錫元
  ■括鼎識語恒看虹彩燭紫閽
  自金山放舟至焦山五曡蘇軾韻隆乾四十五年刻碑建亭行宫今存
  輿情望幸酬深耽用是五舉巡江南金焦兩點矗波翠
  何異前三與後三路便聊以駐信宿要因省方觀田蠶
  懸華結綵稱祝頌何德被民增怍慚昨者浮玉憩山館
  今朝順流漾江潭西以屋勝東樹勝敷葉吐蕊春未酣
  未酣之意勝酣矣卽斯三勝誰能談侵尋焦亦有建置
  莊嚴定慧康熙二十三年賜額輝珠龕那更峰頂事點綴譬之
  食蔗窮其甘東坡艱韻忽五曡雖曰逸興寕非貪黃頭
  桂楫候曰久淸賞旣適歸亦堪佳處無須重繫戀倩閒
  雲爲拜巖庵
  淸寄堂四十五年
  書堂古寺側淸寄向曾顏一十六年別靑春片刻閒吟
  安松竹裏瞬息昔今間俯視東流水何嘗有往還
  竹樓四十五年
  竹樓此日復相過覺比前朝鳳尾娑背念王家記中語
  酒然高致恐輸他
  海門庵四十五年刻觀音殿左今存
  東向江連大海溶丸泥那得此門封扶桑曉旭紅雲湧
  泰岱何殊日觀峰
  遊焦山作歌三曡舊作韻四十五年刻臥碑陰今存
  旣是名山那無屋譬人盎背必有腹興陀應弟焦先兄
  如氣相求相應聲東西雙峰秀拔水在此曰此彼曰彼
  其實一脈地根連何有於行曁夫止知之而復云來遊
  斯則鄰非勿鄰是春和日麗正良辰山僧速客意甚勤
  輕輿減從試攬勝不教緹騎塡紛紀羅漢巌旁得入路
  瘞鶴崖畔尋遺文棧道步步入叢雲靑玉島俯江波氳
  由東而南漸夷曠僧庵民舍相區分周覽原未消半日
  迴舟兩岸景吐吞江天一色遠莫辨斷續鐘聲時尚間
  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曡蘇軾韻乾隆四十九年刻天王殿右碑側今存
  弗肯深居九户耽載言于邁江之南翕河觀民法
  龍祖巡數去聲亦符雨其三曰耕候未逮浸種曰織時亦
  遲育蠶未妨民務民坌集歡欣瞻就憐以漸昨日金山
  駐巡楫今朝焦山問林潭大江中矗雙玉柱千古永答
  吟情酣順流一舟到頃刻調御默坐無言談三乘十二
  部包括莊嚴豈在琉璃龕而況左廂行館麗質之焦隱
  應匪甘固知商力非民力冀檀白足寕辭貪卽景欲詠
  詠則恧促賡蘇韻歸櫂堪香牋佳墨懋勤供書之黏壁
  留松庵
  淸寄堂四十九年
  梵王宮左廂行館建昔歲每來實未駐片時聊息憩松
  柏旣蒼舊庭徑致幽邃乃知天然佳夫何勞點綴言忘
  塵益遠神謐淸自致五字泐書堂萬古於斯寄
  竹樓四十九年
  迤東步步入琳瑯拾級登樓聊騁望我有憂民心不了
  豈能高致學黃岡
  海門庵四十九年刻觀音殿右今存
  海門東望接扶桑不擬求仙路渺茫此地古今無別慮
  一心遙繾浙江塘
  遊焦山作歌四曡舊作韻四十九年刻天王殿左碑側今存
  採薪汲水僧兩三用東坡語爾時有山未有屋世忠韓世傑
  張屯其軍見朱史亦以邀敵伏山腹南渡稱姪過於兄金
  源原是揚靈聲只今都付東流水何足甲此而乙彼孫
  吳曹魏更小哉如彼交蘆遞眠起卽境詠古則且置放
  舟問景亦莅止梵寺行館胥熟路山色江聲故如是昔
  來辛未今甲辰自辛未至今甲辰凡茲六度巡蹕勤卅四年間
  事已夥靜觀底是紛而紜古鼎歌瘞鶴文焦山寺中古鼎相傳爲周
  時器辛未南巡曾和沈德潛韻作焦山古鼎歌又山麓
  瘞鶴磨原刻文多剝蝕丁丑南巡曾手書一通勒石
  何殊流水與行雲靑玉隝尚靑林氳隝出幽僻曲逕分
  民居僧舍互吐吞焦山之遊止於此泐石翠巖以待千
  載遊客聞其聞
  御書
  重書瘞鶴銘跋乾隆二十二年刻碑建亭處士祠右今存
  瘞鶴銘并序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
  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幣
  藏乎茲山之下仙家有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
  相此胎禽浮丘著經迺徵前事出於上眞余欲無言紀
  爾歲辰玄門去鼓華衮留聲我唯髣髴事亦微冥爾將
  何之解化惟寕後蕩洪流前固重扃右割荊門未下華
  亭爰集真侶瘞爾作銘上皇山樵人逸少書夅山徵士
  丹楊外仙尉江陰眞宰立石
  瘞鶴銘不著書人姓氏昔傳爲右軍龍爪書因有逸少
  字耳要其蒼勁蕭朗非晉人不能黃庭堅有大字無過
  瘞鶴銘之句致不虛也志稱原刻乃磨崖書雷轟入江
  或云石在山麓爲波濤所蝕水落乃僅見之守土者舁
  寘山上爲亭以覆丁丑春南巡二月之望重登焦山摩
  挲古刻惜其祖泐過多因擬書一通勒之碑而原刻移
  置寺中壁間以存其舊云乾隆御識
  盧志云瘞鶴銘原碑出自江中斷蝕已久字畫殘缺
  寺中諸刻彼此互異蒙我
  皇上宸翰重書永垂定木光昭萬禩見會恭監雙鉤得
  豫摹勒之役有厚幸焉
  藏佛贊
  佛力遍一切處眾德悉備爲昆盧遮那能於須彌大香
  水中總攝威儀福德不可思議白毫所賜遍滿四天下
  無有久缺卽此梵銅相好可識月印千潭不離一法矣
  昔孫覿題焦山吸江亭詩有潭潭雲海現毘盧之句茲
  以金容爲此間法供江光浩渺仍當於華嚴一滴證之
  乾隆壬午仲春御識
  扁
  松寥竹隝御書樓乾隆十六年今存
  鏡江樓樓上十六年
  海門鷲嶺大雄殿十六年今存
  江界慧燈藏選閣十六年
  山高水長處士祠十六年今存
  淸寄堂行宮乾隆二十七年
  竹樓海門庵二十七年
  曠觀堂行宮乾隆三十年
  高軼羣倫關帝殿三十年
  聯
  領要得江山鼎伏恰依仙隱處
  觀空參水月錫飛還傍鶴銘邊大雄殿乾隆十六年今存
  山削雙靑玉隝潛光高士臥
  潮來一碧金瀾對峙化人居藏經閣十六年今存
  雲容水態不相厭
  畫意對情分與投乾隆二十七年
  四面波光動襟袖
  三山煙靄護壺洲二十七年
  到來俯視原無地
  攀陟遙吟恰有樓二十七年
  一泓水鏡吾當面
  滿魄冰輪映舉頭二十七年
  凈業江澄鏡
  圓光月印珠二十七年
  山色江聲參一合
  花香月影證三摩二十七年
  春秋風月因心會
  上下水天與目謀乾隆三十年
  波含靜渚心同徹
  雲住高峰態自靈三十年
  岷水溯雄圖神依西蜀
  焦峰冠靈宇目俯東吳關帝殿三十年
  山水足淸音賞尋物表
  雲煙供靜養妙契天倪乾隆四十九年
  屏山鏡水皆眞縡
  蘿月松風合靜觀四十九年
  盧志云
  皇上御製墨寶惟遊焦山歌一幅
  賜監掣同知楊重英三詔洞詩一幅
  賜禮部尚書沈德潛焦山古鼎歌係自德潛處錄載外
  餘俱現今供奉
  御書梅花乾隆三十年刻碑建亭行宮今移水晶庵
  御賜
  墨刻金剛經寶塔一幅乾隆十六年下同
  墨刻心經寶塔一幅
  墨刻大士像心經一幅
  石刻金剛經塔一幅乾隆二十七年下同
  藏佛三尊描金黑漆龕
  御臨米帝書跋手卷題寶晉風規乾隆三十年下同
  御筆紅梅畫一幅內詩跋
  詩
  元章宣染態嫌豔元咎勾圈格略孤斟酌濃纖聊寄興
  不知神韻得傳無
  跋
  嘗謂設色梅不難於似而難於傳其神焦山別室庭梅
  正放對之有曾輒爲寫生
  墨刻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經
  福字二個
  梅石碑摹一幅乾隆三十三年
  皇朝禮器圖四套乾隆三十五年
  南巡盛典八套乾隆三十八年
  湻化閣帖十卷乾隆四十年
  墨刻心鏡圖一幅乾隆四十四年
  臨蘇軾灔澦堆賦手卷乾隆四十五年
  補刻端石蘭亭圖帖一卷乾隆四十七年下同
  蘭亭墨搨一卷
  西域圖一冊乾隆四十八年下同
  金川圖一分
  玉三鑲如意二枝乾隆四十九年
  倣宋板五經全部十二函乾隆五十年下同
  黃河全圖一分
  白■蓋儀軌經五分
  焦山古鼎歌手卷
  澄泥玉兔朝元硯六方乾隆五十四年
  諧樂園圖一冊乾隆五十六年
  平定壹灣圖一冊

知识出处

焦山志

《焦山志》

《焦山志》同治四年(1865)刻本,共二十六卷。 分为:卷首为宸翰及御赐。 卷一,山水建置。 卷二至卷三,周鼎。 卷四,西汉定陶鼎(附杂器)。 卷五至卷六,瘗鹤铭等。记载了焦山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风俗文化、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人口民族、自然资源、民俗宗教等焦山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吳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