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畫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宋丛书》 古籍
唯一号: 120020020221000860
颗粒名称: 論語畫解
分类号: Z121
页数: 51
页码: 一至二十六
摘要: 钟人杰在唐宋丛书中所收录的论语笔解。
关键词: 杂纂丛书 论语

内容

論語畫解
  *韓愈
  學而第一
  有子日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馬日其言可反
  覆故日近義
  反本要終謂之復言行合見終復乎信否則小信
  未字非反覆不定之謂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馬日恭不令禮非禮
  也能遠恥辱故近禮
  禮恭之不也知恭而不知禮止遠辱而巳謂恭必
  以禮爲本
  等解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日因觀也所親
  失其親亦可宗敬
  不
  因酒親非也孔失其義觀有若上陳信義恭禮之
  本下言凡青必因上禮義二說不失親師之道則
  可尊矣
  子日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
  矣
  孔日敏疾也有道有道
  德者止謂問事是非
  正謂吃非問軒也上句言事下句言道孔不分
  釋之則*與道混而無別矣
  意政*二
  子日對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
  包日蔽猶當
  又日歸於正也
  .
  蔽猶斷也包以蔽爲當非也按思無邪是魯*之
  辭仲尼言詩最深義而包釋之略矣
  子日
  吾
  五十而知天命
  孔日知天
  命之終始
  天命深微至牘非原始要終一端而巳仲尼五十
  學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故日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鄭日耳
  言知其
  微
  聞其
  清
  也馬日矩法也從
  心所欲無非法
  耳當爲爾猶言如此也旣知天命又如此顺天也
  華解
  子日配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孔日温尋也尋熱故
  者反*新者可以為
  師
  矣
  先儒皆露*繹文翰由故及新此是記問之學不
  足爲人師也吾謂故者古之道也新謂巳之新意
  可爲新法
  子口*了不器子貢問君子于日先行其言而後從
  之
  孔日疾小人多
  三而行不川
  上文君子不器與下文子宣問君子是?叚義孔
  失共古反誤疾小人有戾於義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日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
  也周因於殷*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
  可知也
  孔日文質禮寶爭日所因謂三
  翻玉常所損珍諧文質三統
  孔馬皆末詳仲尼從周之意泛言文質三統非也
  後之攜周者得周禮則盛失周禮則衰孰知因之
  之義其深矣乎
  八信第三
  季民旅於泰山子謂世有日女弗能救與對口不能
  予日鳴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馬日救止也包
  奉山之神反不
  臥
  日
  筆解三
  三
  林放
  者乎
  謂當作為字言冉有爲泰山非禮反不如林放問
  禮乎包言秦山之*非其義也
  子日吾不與祭如不祭
  包日不自親祭使攝者
  爲之不盡敬與不祭同
  義連上文*自既灌而往吾不欲觀之矣*魯僖
  公亂邸穆祭神如神在不可躋而亂也故下文云
  吾不與祭葢*不作其位不得以正此禮矣故云
  如不祭言魯逆祀與不祀同焉
  五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鄭日禮人君每月告朔
  於廟有祭謂之聞焉
  人君謂天子也非諸侯通用一禮也魯自文公左
  年閏月不告朔猶朝於廟左氏口不告朔非也吾
  謂*祀周公以天子禮魯君每月朔不朝於周但
  朝周公*廟因而祭日廟享其實以祭爲重爾文
  之
  公旣不行告朔之享而空朝於廟是失禮也然子
  *
  貢非不知魯禮之失特假餼半之問誠欲質諸聖
  人以正其禮爾又日天子云聽朝肆聽政於天下
  也*族云告朔謂以下之政告於上也每月須朔
  於諸侯舉矣稟朔奉王命藏祖廟於是魯有廟享
  華解
  之文他國則亡此禮
  里仁第四
  子日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無適無可也無莫無不可也惟有義者與相親比
  爾
  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日
  崔德
  懷安也懷
  十
  重遷也懷刑安
  於法也*日*惠忌惠也
  德*形容必示之以法制干難均平必示之以恩
  惠上下二義轉相明也
  子口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日唯*出門,
  何謂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怨而巳矣
  孔日色
  問故豈
  說者謂忠與恕一貫無偏執也
  子
  游日事數
  君斯辱矣朋
  友數斯疏
  包口十謂公
  矣速數之數
  君命召不俟駕速也豈以速爲辱乎吾謂動當謂
  頻數之數
  公冶長第五
  子使漆雕開仕對日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未能見信於時未可以仕也子說者*其能付已
  華
  知時變
  子謂子貢日女與回也孰愈對日賜也何敢弱回回
  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與
  女弗如也
  包日既然子貢不如復云吾與
  女俱不如者葢欲以慰子貢爾
  回亞語矣獨問子貢孰愈是亦賜之亞回矣賜既
  發明顏氏具語之體又安用慰之乎包失其旨
  宫觀子貢此義深微當得具體八分所不及回二
  分爾不然安得作尼稱弗如之深乎
  辛云*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棄土之牆不可朽也
  於予與何誅
  文
  舊
  作
  畫字
  書當爲畫字之誤也宰子四科十哲安得有畫寝
  之責乎假或偃息亦未深誅又日於予豐是言宰
  子也下文云始吾今吾者卽是仲尼自謂也
  子貢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
  *不
  可
  得而聞也
  孔日性合人所受以生也天道者
  元字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
  間
  也
  孔說粗矣非其精蘊吾謂恍與天道一義也若解
  二義則人受以生何者不山得聞乎哉
  筆解
  雍也第六
  子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馬日人之生自
  終者以其正直
  也包日誣罔
  正直是幸也
  直當爲德字之誤也言人生禀天地大德罔無也
  若無共德免於咎若鈔矣
  古書德
  作惠
  子日齊一變至於魯會一變至於道
  包日齊可使如
  魯魯可使如大
  道行
  之時
  道謂王道非大道之訕
  子日君
  了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鄭
  日
  弗畔不
  違道也
  畔當讀如偏畔之畔弗偏則得中道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厭之
  天厭之
  孔日行道非婦人之事
  與之光誓義可疑焉
  矢陳也否當爲否泰之否厭當爲厭亂之亂孔失
  之矣爲誓非也後儒因以誓又以厭爲撫益失之
  矣吾謂仲尼見衛君任南子之用事乃陳衛之政
  再告子路云予道否不得行汝不須不悦也天將
  厭此亂世而終高泰吾道乎
  筆
  述而第七
  子日述而不作信而好早竊比於我老彭
  包日若老
  律祖述之
  而
  先儒多謂仲尼謙詞失其旨矣是露仲尼傷巳不
  遇嘆其道若老彭而巳
  *賢惟伊傅餘固茂稱
  子日
  自行
  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日言人能秦
  禮自行東脩以
  上則皆教
  華之焉
  說者謂束爲束帛脩爲彦脯人能奉束脩於吾則
  皆教誨之此義失也吾謂以東脩爲東羞則然矣
  行吾而教之非也仲尼言小子酒掃進退束脩未
  事但能勒行此小者則吾必教誨其大者
  冉有日夫子爲衛君乎子貢日誥吾將問之入日伯
  夷叔齊何人也日古之賢人也日怨乎日求仁而得
  仁又何怨出日夫子不爲也
  鄭日父子爭國惡也孔
  子以夷齊賢且仁故知
  不助衛
  君明矣
  上篇云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此言君子
  雖惡不怨也又下篇云不降其志不辱其昏伯夷
  筆解八
  叔齊歟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吾嘗疑三處言
  夷齊各不同吾謂此度義稱賢且仁者葢欲止冉
  有爲衛君而巳
  習之深乎哉是今乃知仲尼之言翱之在前忽然
  在後不可槩窺其極
  子所雅言詩*執禮皆雅言也
  孔日雅音正言也鄭
  日先王典法必正言
  其音然
  後義今
  音作言字之誤也傳寫因注云雅音正言遂誤兩
  泰伯第八
  子日恭而無禮則勞愼而無禮則惠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王日惠
  貌絞刺
  也
  懼
  王注云不以禮節之吾謂禮者制中者也不及則
  爲勞爲惠過則爲亂爲絞絞確也
  上篇云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此正
  謂言禮之皇極也
  子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包日興
  以立*樂
  起
  也禮所
  以成性
  三者皆起於詩而巳先儒略之遂惑於二矣
  了
  日惟天爲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包日
  布德
  羣解
  第案
  廣遠民無
  能識其名
  堯仁如天不可名狀其高遠非不識其名也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包日寡能及
  之故希言
  仲尼罕言此三者之人焉非謂罕言此三者之道
  也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王日不任意無專必
  無固行無有其*也
  此非仲尼自言葢第子記師行事其實子絕三而
  已是謂無任意卽是無專必也無固行卽是無有
  已身也
  于日鳳烏不至河不出圖是已矣夫
  孔日聖人受命
  山鳳恩至河曲
  圖今無此瑞吾已矣夫者傷
  不得見也河圖迺八甲是也
  王道翠則四靈爲畜非但受命符爾
  顏淵喟然嘆日仰之彌高鑽之彌弱瞻之在前忽然
  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
  不能旣竭昱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包日恍惚不可得而形容
  孔口不能反夫子之所立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此回首白謂雖草立未
  華解
  能及夫子高遠爾
  子路使門人爲臣鄭
  日子路欲使弟
  子行爲臣之禮也
  先儒多惑此說以謂素王素臣後學由是責子路
  欺天吾謂子路剛直無諸必不以王臣之臣欺天
  爾本嗚家匠之臣以華孔子也
  子日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
  與立未可與權
  孔日雖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
  雖有所立未必能權量輕重
  孔注猶失其義夫學而之道者豈不能立耶權者
  經權之權豈輕重之*耶吾謂正文傳寫錯倒*
  云旦與共學未可與立可與適道未可與權如此
  則理通矣
  鄉黨第十
  古
  月
  必朝服而朝
  旱
  孔
  日吉月月朔也
  服卽皮弁服也
  吉禮所行月日因而謂之吉月旱日非正朔而已
  鄉人讎朝服
  而
  立
  於作階
  孔日讎驅逐疲鬼恐幣心先
  祖故朝服而立於廟之作
  階
  正文無廟字又云恐驚先祖疑孔穿鑿非本旨
  子曰山梁雖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與而作子
  周
  略
  日
  軍幣十
  共之非本意不苟
  食故三與而作
  以爲食具非其旨吾豐與當爲嗚鳴之嗚雉之聲
  也
  先進第十一
  子日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鄭日皆不及化
  之門而失其所
  進
  門謂聖人之門言第子學道由門以及堂由堂以
  及室分等降之美非謂古仕進而巳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仙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
  申有李路文學子游子夏
  說者日字而
  名非夫子云
  不
  *語稱字不稱名者多矣仲尼既立此四品諸弟
  子記其字而不名焉別無異旨
  德行科最高者易所謂默而識之故存乎德行葢
  不假乎言也言語科次之者易所謂擬之而後言
  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不可爲典要此則
  非政法所拘焉政事科次之者所謂瓣無老成人
  尚有典刑言非車文辭而巳文學科爲下者記所
  謂離經辯志論學取友小成大成自下而上升者
  也
  筆*二
  子日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
  中
  注日回庶幾謂
  教命唯財貨
  是殖
  道雖
  億
  數
  空匱而樂在其中賜不受
  度是非蓋美回所以勵賜也
  一說屢猶每也空猶虛中也此近之矣謂富不虚
  心此說非也吾謂回則坐忘遺踞是其空也賜未
  若回每空而能中其空也貨當爲資植當爲權字
  之誤也子貢資於權變未受性命之理此葢明賜
  之所以亞同也
  士張問誇人之道子日不踐迹亦不入於室
  孔日善
  人不但
  衡舊迹亦少創業亦
  不能入卑人之奧宋
  孔說非也吾謂善人卽盡人罪
  名
  爾豈不循舊迸
  而又不入聖人之室哉葢仲尼誨子張
  言
  善人不
  可循迹而至於心室也華人心室惟奧惟微無形
  可觀無迹也踐非子張所能至爾
  子日論篤是
  身籬*行色莊
  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孔日論篤是口
  無擇言君子是
  者不*而*
  孔失其義
  吾
  謂論者討論也篤極也是此也論極
  此聖人之道因戒子張但學君子容色莊謹卽可
  以及乎君子矣
  華解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日吾以女爲死矣日子在回何
  敢死
  包日言
  巳無
  所
  夫
  敢
  子
  死
  也
  在
  死當爲先字之誤也上文云顏蹤後下文云回何
  敢先其義自明無死理也
  聽爾何如至童子六七人洛乎沂風乎舞雩詠出甄
  孔日暮春
  季春三月
  浴常爲汝字之誤也周三月夏之正月安有浴之
  理哉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日克巳復禮爲仁
  馬日克已約身也孔
  日復返也身能返
  禮
  則爲
  仁矣
  孔馬得其皮膚未見其心焉是謂回*仁仲尼答
  以禮葢舉五常之二以明其端焉故下文云非禮
  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又舉五常之
  四以終其義
  子日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簡編重錯雍也篇中巳有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
  禮可以弗畔矣夫今削去此叚可也
  事至十四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日夫達也者質直
  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馬日常有
  謙退之志
  此與上篇色莊者乎一義也皆斥言子張質直莊
  謹下於人則爲達士矣
  子路第十三
  冉有退朝子日何晏也對日有政子日其事也如有
  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馬日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軍者几行常事我為大
  夫
  雖不見化川
  必當與聞之
  政者非更改之謂也事者非謂常行事也吾謂凡
  千典禮者則謂之政政卽常行焉則謂之行行其
  常則謂之人事
  子貢問日何如斯可以爲士矣子日宗族*止李焉
  鄉黨稱其悌焉
  舊本于日行已有恥
  為上文簡編差失也
  孝涕爲百行之本無以上之者
  日敢問共次日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
  士矣日敢問其次日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爲次矣
  孔日有恥者有
  鄭日經硜小人
  之
  所不爲
  貌也
  *硜敢勇貌非小人也小當爲之字古文小與之
  事解十五
  相類傳之誤也上文旣云言必信行必果豈小人
  爲耶當作之人哉於義得矣
  子日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卽戎矣
  即就
  兵也
  戎
  七年義不解吾謂卽戎者衣裳之會兵車之會*
  謂卽戌矣此是諸*朝會於王各修戎事之職按
  王制云三年一聘五年一朝仲尼志在尊周故言
  五年可以卽戎事朝天子七年者字之誤歟
  噫省*可謂究極聖人之奧矣先儒但以攻戰爲
  卽戎殊不思仲尼教民一周謹朝*所以警常世
  諸侯舉七年而元年十一年從可知矣
  憲問第十四
  子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日
  孔
  雖君子猶
  未能備
  仁當爲備字之誤也豈有君子而不仁者乎既稱
  小人又豈求其仁耶吾謂君子才行或不備者有
  矣小人求備則未之有也
  子日古之學者爲巳今之學者爲人
  孔日爲巳履而
  行之為人徒能
  言之
  也
  書辭
  爲已者謂以身率天下也爲人者謂假他人之學
  以檢其身也孔云徒能言之是不能行之失其旨
  矣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夏
  者不懼子貢日夫子自道也
  子貢慮門人不曉仲尼言我無能焉故云自道以
  明有能也
  子貢方人子日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孔日比方
  人也不馳
  比方
  人
  不暇比方人者其旨安在吾謂義連上文云夫君
  子自道者我無能此是比方君子之言也惟子直
  明之故門人記子貢方人四字下文日賢乎哉善
  子貢能知我比方人耳復云不暇者終自晦也
  子日作者七人矣
  包口長沮桀溺丈人石門
  荷資儀封人楚狂接輿
  包氏以上文連此七人失其旨吾謂別叚非制上
  文避世事也下文子日別起義端作七人非以隱
  避爲作者明矣避世木無為作者本有為顯非一
  義
  筆解
  齊魯記言無不脫舛七人之數固難條列但明作
  者實非隱淪跖別矣
  仲尼本至誠如此乎但學者失之云耳
  原壤夷俟子日老而不死是露賊以杜扣其歷
  馬日
  夷踞
  俟待也孔
  日扣擊也
  古文叩布文之誤也當作指為夷俟踞足原不自
  知失禮故仲尼旣責其爲賊又指其足厯使知夷
  踞之罪非擊之明矣
  衛靈公第十五
  衙靈公問陳於孔子對日爼豆之直則嘗聞之矣軍
  旅之事未之學也
  鄭日木末立不
  可教以末事
  爼豆與軍旅皆有本有未何獨於問陳爲未事也
  鄭失其旨吾誥仲尼因靈公凶陳遂譏其爼豆之
  人
  小尚未習安能講軍旅之大乎
  子日由知德者鮮矣
  王日君子*窮而子路
  温見身謂之少於知德
  此一句是簡編脫漏當在子路慍見下文一叚為
  得
  子張問行子日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樹
  筆解十人
  於衡也夫然後行
  包日衡輙也言思念忠信立則常
  想見參然在目前在輿則倚車輙
  參古驂字衡橫木式也子張問行故仲尼喻以車
  乘立者如御驂在目前言人自忠信篤敬坐立不
  忘於乘重之間望
  子日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鄭日義以爲質謂楔
  行也孫出之謂言語
  操行不獨義也禮與信皆*行也吾謂君子體質
  先須存義義然後禮禮然後遜經然後信有次房
  焉
  龄
  *變
  與
  子日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
  夫
  包日有古之良也有疑則陶之
  有長不謝良則仲人乘習之
  上何古巳所不知必闕之不可假他人之言筆帥
  也*如石馬不能自乗而借他人乘之非巳所畜
  耳
  子日君子貞而不寧
  孔日貞正也諒信也君
  子正其道不必小信
  諒當爲讓字誤也上文云當仁不讓於師仲尼慮
  弟子未曉故復云正而不議謂仁人正直不讓於
  師耳孔說加一小字爲小信妄就其義失之矣
  華十九
  季氏第十六
  孔子日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葢十世希不失矣孔
  日
  希少
  誌周幽五貧大戎所寂平王東圖諸侯自作禮樂
  征伐專行始於隱公至昭公十此失政死於乾侯
  此義見仲尼作春秋之本也吾觀隱至別十君誠
  然矣*樂征伐自作不出於天子亦然矣若稽蓋
  春秋吾疑十二公引十世爲證非也
  其然平香考隱公書正月者言周瓣下衰*侯賣
  朔不可不書也隱攝政不書即位言不預一公之
  數也定書即位繼體當爲魯君不書正月者不禀
  朔也禀朔甲三桓强盛不由公室也政去公室則
  自桓公至定公爲十世明矣
  深哉先儒莫之知也今驗魯論因知春秋本未惟
  季氏篇章學者盍三復其義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孔日季文子初得政至桓
  子五世爲家臣陽虎所凶
  罕孫行父自僖公時得魯政至平子意如逐帥公
  於乾侯終季孫斯定公八年爲陽虎所伐桓子即
  季孫斯也仲尼既言諸侯十世又言大夫五世者
  斥魯君臣皆失道也
  等解
  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馬日陽虎爲季氏家
  臣至虎三世出奔
  定公九年陽貨以為靈逃奔宋遂奔於晉至哀公
  二年陽虎猶見於左傳蓋仲尼自定哀之際三桓
  與
  魯皆衰故春秋止於麟厥旨深矣
  孔子日祿之去公室五世矣
  鄭日魯自東門襄仲立
  宣公於是政古大夫至
  定公五
  世矣
  此重言定公時事也上文十世五世三世希不失
  者葢泛言之耳此云祿去公室五世及下文云政
  逮於人夫四世皆指實事言也
  陽貨第十千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時當爲待古音亦作峙南人音作遲其實待爲得
  子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子日惟上智與上愚不移
  孔日悔所習上智不可使
  爲惡下愚不可使為賢
  上文云性相近是人以可習而上下也此文云王
  下不移是人不可習而遷也二義相反先儒莫究
  其義吾謂上篇云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次也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與此
  華解
  篇二義兼明焉
  如子之說文雖相反義不相戾誠知乾道變化各
  正性命坤道顺乎承天不習無不利至哉果天地
  之心其遂矣乎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至子日如有用我者吾
  其為東周乎
  孔日弗擾爲季氏宰與陽虎共執季桓
  子而召孔子與周道於東方故日東周
  仲尼畏三桓不欲明言往公山氏又不容順子路
  當季氏故言吾爲東周東周平王東遷能復修西
  周之政志在周公典禮不徒往也非子路所測
  子路日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山有是
  言也不日堅乎磨而不碑不日白乎治而不烟吾豈
  匏爪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孔日晉大夫趙節子邑寺
  不得如不食之物系滯一
  處
  此叚與公山氏義同有以知仲尼意在東周雖愧
  *小邑亦往矣
  子日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日
  孔
  六言六蔽者下文謂六事仁智信直勇剛也仁者愛
  物不知所以裁之則憑蕩無所適守賊者父子不知
  筆解二十二
  三金
  相爲隱
  之輩
  此三言是泛學五常之有蔽也不言禮與義略也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絞確也堅確之義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其蔽也狂
  孔且
  復義
  也抵
  觸也
  此三者指子路辭也由之爲人直勇剛故以絞翼
  狂戒之互
  子謂伯魚日女爲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爲周*召
  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馬日閑
  人而不
  為
  風之始三綱之是
  如面*而立
  吾觀周南華文武已沒成王當國之時也旦與分
  陝故別爲二南戒伯魚當知此耳
  于日禮云禮云玉帛
  一
  云乎哉樂云樂云翦鼓*乎哉
  鄭日所貴安上治民
  馬日所貴移風易俗
  此連丁文訓伯魚之詞也馬鄭但言禮樂大略其
  精徹
  子日.厲而內荏譬*小人其猶穿寄之盜也與子
  日鄉原德之賊也
  孔日花家
  周伯日
  也
  內來低也
  們也古字同
  筆解二
  下
  此原類柔字之誤也早文卷敝原柔後人遂誤內柔
  爲鄉原足以明矣
  外柔而內厲則尚書所謂柔而立也若外厲而內
  柔則是穿密幹賊爾
  子日子欲無言子貢日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
  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言之爲益少
  故欲無言
  此義最深先儒未之思也吾謂仲尼非無言也特
  設此以誘子貢以明言語科未能忘言至於默識
  子
  故云天何言哉且激子貢使進於德行科也
  微子第十八
  獄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日商有三
  仁焉
  孔注日三人行異而
  同仁其憂亂寧民
  殺身成仁比干以之微箕二子校之劣焉仲尼俱
  稱仁別有奧旨先儒莫之釋也
  箕子明夷與文王同乎易象尚書洪範見武王李
  其師禮然則笑子非止商之仁也葢萬世之仁乎
  齊景公待孔子日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綦
  之子日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孔日會二卿季氏
  身上卿最貴孟氏
  二十四
  爲下卿不用事言待之以二者之
  間聖道難行故言老不能用矣
  上叚孔子行是去齊來會也下段孔子行是手魯
  之衛也孔子惡季氏患其强不能制故甲行他國
  周公謂魯公日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孔江日施易也不以他人之親
  易巳之親以用也怨不兄聽用
  周公戒伯禽多矣仲尼獨舉此諷哀公不親信夏
  人爾施當爲弛言不弛慢所親近賢人如此則吹
  臣無所施矣謂施爲易非也
  了張第十九
  子夏日大德不踰閑小德此入可也
  孔一。關猶成也
  小,德不能不踰
  法故.出
  入足也
  孔註謂大德不白踰法非也吾謂大德聖人也言
  啻者之於虛人不可踰過其門*爾小德賢人也
  尚可印入窺見其與也
  恐氏使陽膚爲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日上失其道民
  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馬日哀*之勿
  自喜能得其情
  哀矜其民散之情勿喜施其刑罰是其旨矣
  堯日第二十
  三並
  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包日桀
  位罪過
  不
  居帝臣
  可隱
  蔽
  之
  帝臣湯自謂也言我不可蔽隱桀之罪也包以桀
  爲帝臣非也
  子日不教而殺肆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
  躍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咨歸之有司
  孔日財物
  當與人而
  之吝當於出制者有司
  之任非入君之道也
  猶之當爲猶上也言接上吝*則是有司之財而
  已
  孔日不所命無以爲君,孔
  日
  題達之
  命
  分
  謂
  性以註於命也非止窮達

知识出处

唐宋丛书

《唐宋丛书》

本丛书汇辑古今着述,分为经翼、别史、子余、载籍四类,主要子目书有:北魏关朗《关氏易传》、宋司马光《潜虚》、汉申培《诗说》;唐李肇《唐国史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宋刘义庆《大业杂记》、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宋苏轼《物类相感志》、宋郑文宝《南唐近事》;汉诸葛亮《武侯新书》、晋葛洪《枕中书》、宋孔仲平《孔氏杂说》、宋陈善《扪虱新话》、宋吴子良《林下偶谈》、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汉蔡邕《独断》、唐陆羽《茶经》、宋米芾《画史》、晋陶潜《搜神后记》、宋龚颐正《芥隐笔记》、宋张耒《明道杂志》、宋王灼《碧鸡漫志》、宋王明清《玉照新志》等等(种类过多,此不具列)。丛书共一百四十九卷,除唐宋人着作外,尚有先秦、六朝人着作二十种,以补《汉魏丛书》所未备,另有元人着作两种。

阅读

相关人物

韓愈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