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井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唯一号: 113534020230000162
专题名称: 八角井
文件路径: 1135/01/object/PDF/113510020230000021/001
起始页: 0026.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水头在唐宋时称“径口”,位于县境西南,鳌江上游。四面环山,中间一片平畴,物产丰茂,交通便利。当时交通主要依靠水路,水头虽然水路方便,但不当战略要道(闽浙孔道在平阳城),适合有陶渊明志趣的人,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也许当时黄枟及其子孙就是抱着这个想法,终于在其卸任平阳县令之后,毅然率领子孙与族众,迁居径口,选地今之振德路连同大片园地界,并凿了口甘井,井口砌石八角型,人称“八角井”。 可以说有黄枟,然后有“黄家庄”;有“黄家庄”然后有“八角井”。 人世沧桑,星移斗换。“黄家庄”走过宋末,却走不过元末。曾经名动一时的“黄家庄”,终于在元末大动荡中衰落,原因,由于温州被方国珍割据,且各地农民军蜂起,平阳境内山寨林立,元平阳州守周嗣德忙于剿灭“山寇”,曾在径口(水头)摆开战场,进行厮杀。 “黄家庄”人被迫参与,致使“一将功成万骨枯”。“黄家庄”第七代孙黄亚方,终因从戎有功,被大明朝授官“指挥”,一方面得以被“赐回闽籍”;另一方面,也许就是因战乱后田庐破败,不堪住居了。 黄亚方走了,“黄家庄”消失了,但“八角井”留着。“八角井”甘冽的泉水,照样滋润着后来之人。 同样,随着“杉桥街”与“寺前街”成为昨日黄花,但古径口人生活的脚步从没停止过。 明清之际,水头街崛起,北港塔园黄斯统(1796—1861),在大清嘉、道、咸年间,货殖水头,发财后买来店面数十间(现中街),在水头埠头殿边,修起石砌码头,让鳌江来船可以直接驶抵水头街的中心点,并用石板铺设好埠头殿至中街的道路,水头周边的乡镇、集市甚至于灵溪、文成、泰顺等地方的山货、干货、杂货都至水头街埠头殿下集散,生意做通了宁波、上海,为水头街的城镇化和日后水头镇成为北港的中心打下了基础,当时的水头街被称为“黄半街”。同时,在“八角井”老黄家庄地方,购回土地及黄家庄老厝,建起新房④及祭祖大厅(此祭祖大厅仍存),成为塔园黄氏在水头街的新祖厝,同时在“八角井”沿街店铺经营南货店与纸店,此时,“八角井”颇为热闹。 “塔园黄斯统,腾蛟苏振兴”⑤。一度成为当时发家致富的代名词。 “八角井”的泉水依然甘冽着,旁边仍旧汩汩流过由凤卧方向而来的径川水,并在流来的径川水上建起拦水坝及小水闸以蓄水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妇女洗涤于其上,儿童游嬉于其中。 一直到解放后,水头街没来自来水以前,聚居在“八角井”周围的居民都一直饮用着该水。时光在改革开放中慢慢流逝,水头人民也经历了“兔毛疯”、“制革热”,“八角井”前原先汩汩流过的径川水,却由于铺设水泥路被填方。忽然有一天,人们发现原本甘冽的“八角井”,现在却堙淤了,泉水再也不可食用了。 2007年聚居在“八角井”周围的人们动议必须修一修“八角井”,于是用花岗岩砌起井边,依旧八角型,并描了红漆,“八角井”三字分外醒目。但甘冽的泉水再也恢复不过来,无法食用;但为了安全起见,井上加了护网,为了聚一点灵气所见,井里养了几条红鱼。动议的起因是:自从“八角井”废弃不用,周围的人都没有赚来大钱。所以必须修了。 其实,想纪念黄枟及“黄家庄”的意思是有的。 几年前,闽省黄枟后裔恳亲团,也曾到水头镇“八角井”,想寻亲联宗,但“八角井”周围、水头镇、甚至平阳全境黄氏后裔都未承认属于黄枟支派之下的。 黄枟后裔恳亲团表态:当时黄亚方奉木主回闽,偌大一个“黄家庄”不可能没有一个人留下的。 至于黄枟后裔,是否存在于水头、平阳(包括苍南)现在还是个谜,至少从目前资料上看不出来。到底有没有,那只能是“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一期》

本书记述了平阳文史资料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东塘陈族,黄枟与八角井,纪念我的老师唐唯逸,雨生、燕生,同门又同事,末契有前缘——来恂裕与宋恕的交往等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