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再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唯一号: 113530020230003935
人物姓名: 陈再华
人物异名: 原名:锡光;又名:黄光;笔名:白明;沙丹
文件路径: 1135/01/object/PDF/113510020230000027/001
起始页: 0127.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4
卒年: 1935
亲属: 陈仲芸
非亲属: 王冶青;徐志清

传略

陈再华,原名锡光,又名黄光,笔名白明、沙丹,生于1904年,卒于1935年。他是陈仲芸先贤的独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七岁时进入鳌江公学读书,共读了八年,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之后,他跟随徐志清、王冶青两位前辈学习国文,文学功底日益深厚。 求学期间,陈再华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1920年,他考入温州艺文中学,1923年夏又前往天津南开大学附中深造半年。1924年,在上海自治学院学习期间,他接触到马列主义,并因此被开除。然而,他并未放弃,而是转入光华大学,结识了共产党人,学会世界语,并深入研读马列著作,逐渐奠定了革命人生观。 民国十七年(1928年),陈再华接受党的秘密任务,前往广州,以培正中学国文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在培正中学,他与学生关系亲密,深受师生欢迎。他利用这一阵地,先后成立多个文艺社团和左翼组织,出版多份文艺刊物,并发表大量诗文及译作。在“九·一八”事变后,他创作了《奋起救国》歌词,被音乐家何安东谱成歌曲,在南国广为传唱,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3年,陈再华经周总理主持的中央特科批准,任中共广东省委成员兼负收集华南情报工作。然而,1934年他突然被捕关押,在狱中受尽酷刑的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35年1月24日,他被枪杀于黄花岗。陈再华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偷偷运回故乡,鳌江的师生们纷纷前来悼念,场面肃穆而感人。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