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松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唯一号: 113530020230002377
人物姓名: 林志松
人物异名: 原名:筠生;字:林岳;号:啸风
文件路径: 1135/01/object/PDF/1135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120.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5
卒年: 1959
籍贯: 平阳县昆阳镇坡南河头村

传略

林志松(1905—1959),平阳县昆阳镇坡南河头村人。原名筠生,字林岳,号啸风。少时家贫未多读书,但很有艺术天赋,无论书画、米塑或纸扎,一看就会,无师自通。10多岁时,他便在高手如林的县城米塑大展赛中一举夺魁。 1925年,年仅20岁的他,只身到温州市区开始打拼前程。他先以米塑手艺为生,捏出的人物和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但米塑只在民间传统节日才有生意,平日他为纸伞店画伞面,也为媛主儿画嫁妆。他在被面、旗袍、鞋面、床帷上画的“花头”,绣起来很好看。后来,他被市区“绣花局”请去当老司头,专门画“花”,即专门设计刺绣品的花样。 1935年前后,刺绣业是温州地区民间经济大产业,是城乡家庭主要的副业收入。当时“绣花”成为温州人艳慕的女性才艺,无论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会飞针走线。那时上海就有瓯绣办事处,瓯绣产品不仅在国内大城市有市场,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等地。 林志松自从端起了瓯绣这个饭碗,就很爱业很敬业。为了提升艺术品位,使瓯绣更具草根性和乡土味,他多年呕心沥血。他从苏绣、湘绣等门派的画片中吸取精华,长期深入绣坊和工场,剖析出针法30多种,以其创新的针法语言,结束了瓯绣单一为被面、枕套等实用品“镶花”的历史,开始以具有纯观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而蜚声海内外。他的这一大贡献,奠定了他在瓯绣事业上的地位,成为影响瓯绣的重要人物。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本书记载了关于平阳县的著名人物、艺术文化、历史事件等,其中包括文章《北大教授钟锡华》、《张和光先生其人其诗》、《怀念父亲》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