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雨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唯一号: 113530020230001830
人物姓名: 缪雨
人物异名: 原名:王茂毓;原名:王茂育
文件路径: 1135/01/object/PDF/1135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29.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20
卒年: 2000
籍贯: 平阳县
亲属: 王阜彤

传略

新华社高级编辑、原总社国内部值班室副主任、优秀新闻工作者缪雨同志,因病于2000年10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缪雨,原名王茂毓、王茂育,1920年出生在平阳县郑楼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寒,13岁小学毕业就到瑞安林坤一家小布店当学徒。在父辈的鼓励下,缪雨与他的哥哥王阜彤,于1933年分别考人当时办在家乡郑楼的温州师范学校简易部与普师部。缪雨从第一届简易部毕业后又考人普师部,1939年7月从普师部第四届毕业。在温师6年读书期间,缪雨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多才多艺,打球、游泳、唱歌、弹琴、书画,样样是能手。1941年他考入厦门大学教育系,1945年6月大学毕业前夕,在地下党引导下,与其他五位志同道合的厦大学生,辗转抵达新四军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起初,他在新华社苏中支社、江潮报任编辑、记者,从那时起,他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的新闻宣传事业。 1946年12月,缪雨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至去世,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共约50载,先后在新华社苏中三支社、华中《新华日报》当记者、编辑。参加淮海战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采访、编稿。淮海战役胜利后南下,任《新合肥报》副总编辑、《皖北日报》特派记者。全国解放后,任新华社华东分社记者、北京分社副社长。1972年后,历任国内总编室发稿人、国内文教组组长、国内部值班室副主任。1982年底离休。 缪雨早在大学期间就从事文学创作,发表过《夜游魂》等短篇小说。参加革命后,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如《泰兴之战速写》、《伤员的故事》、《乡指导员》、《淮海支前》、《人民胜利万岁》。这些作品以生动的笔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我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进程。解放后,他又发表了《矿山小主人》、《“满江红“越冬记》、《亚热带的伙伴》、《北京的早晨》、《暖流》、《石花镇》等通讯、特写,抒发中国人民翻身作主的喜悦心情,歌颂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采写、编辑之余,他勤于思考,在《新闻业务》、《通讯工作》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业务研究文章,并著有《人民报纸与通讯员》一书等。 时代的记录者——缪雨,曾参加抗日大反攻、淮海战役、新中国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等一系列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的采访报道工作。1978年在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参加并组织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报导工作。同年,他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到美国、加拿大等国访问。 1982年离休后,缪雨被聘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调研员、新华出版社编审委员。他积极发挥余势,参加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编辑工作,并受聘到新闻学院讲课。 缪雨以他深厚的新闻学理论功底,用十年的时间通读《史记》,他认为《史记》里内涵着丰富的新闻学。对于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与剖析,堪称“十年磨一剑”,下了很大功夫。在此基础上,他从新闻学角度论述《史记》,用《史记》的具体内容阐释新闻学,有锋芒、有见地,道出了。人之所未道,写出了九章20万字的《史记与新闻学》,被称为“史学研究的新著,新闻学研究的奇葩”。这部书于2000年6月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后,引起读者的关注。 1999年10月间,体检查出缪雨患有肝癌,不久就入院治疗。他的《史记与新闻学》一书,实在是病中刻苦钻研的心得结晶。住院治疗前,他还抱病校阅了书稿的全部清样,这是一种多么坚强的精神与毅力啊! 缪雨离休后到去世,一直没有停止读书与写作。他研究新闻学是那样地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竟然到了“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地步。他的这种精神是很令人敬佩的。 新中国新闻界的老兵——缪雨,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本辑包含了多篇由不同作者撰写的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如人物年谱、悼念挽联、新闻职业与大学教育、国宝追踪、往事回顾、家族传记、时代记录者、地方历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专题

高级编辑
职位
室副主
职位
副总编辑
职位
特派记者
职位
记者
职位
副社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