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九九六年中元普度道場科儀實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98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一九九六年中元普度道場科儀實錄
分类号: B957.255
页数: 16
页码: 87-102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平阳县东岳观在1996年6月27日提前举行的中元普度施食道场,以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和罹难同胞。文章详细列举了日军在平阳犯下的罪行,以及当地群众遭受的苦难。
关键词: 平阳县 中元普度道场 科仪实录

内容

第一節 陽眷建壇
  1996年6月27日(農曆五月十二日),爲悼念「七七」抗日陣亡爲國捐軀將士的精靈和廣大罹難同胞的冤魂,平陽縣東嶽觀提前舉行中元普度施食道場。自1937年「七七」「廬溝橋」事變以後,日軍不斷地侵犯平陽,無數抗日軍民死於侵略者的槍口。1939年9月25日,日機轟炸鰲江,死傷數人,毀民房多座;9月28日,日軍小汽艇入鰲江港,楊嶼山守兵與戰,被傷2人。1940年5月13日,日機轟炸鰲江、宜山,死2人,傷2人;10月13日,日機轟炸鰲江江口、縣城南門街及江南等地,死、傷各十餘人。1941年4月19日晨,日艦炮擊海岸,無幾,日機轟炸縣城東門,死6人,傷2人;11月11日,日艦在南麂登陸,殺60餘人。1942年6月5日,日艇犯鎮下關,殺死4人,毀房214間;9月3日,日軍攻南麂島,殺百餘人。1945年5月27日至6月10日,日軍兩支部隊途經縣境時,沿途殺人放火,搶掠奸淫,擾害達27個鄉,群眾被殺117人,傷118人,燒毀民房895間,拉去挑夫714名,繁華的橋墩鎭竟成一片瓦礫。此年5月31日,鰲江區雁門鄉店下農民林步章,不願替敵挑軍物資,與敵搏鬥,被敵以槍托擊斃;6月3日,敵兵3人強姦錢倉街一婦女,其丈夫憤怒,與日寇搏鬥,被日寇拖至鰲江,以竹杆擊斃;6月6日,靈溪鎭老人黃大厘已70餘歲,被拉去充挑夫,老人手托白鬚向日軍示意年老,日軍點燃柴火燒掉老人的鬚髮後,用刺刀連刺老人的頸部至死。半個世紀以來,平陽人民對日本侵略者懷有刻骨仇恨,對陣亡的將士和被殺害的百姓表示無限的敬意與哀悼,年年舉辦奠祭儀式。這次東嶽觀中元普度道場是本觀道士自籌資金舉辦的,由前任住持林誠鏡及現任住持吳崇悅兩位道長任主祭,高功李誠松道長主行法事。
  法事開始前,值壇將《弔忠魂慰烈士》祭文及《混元宗壇榜》,分別張貼在祭桌及孤魂桌後面的牆上。祭文爲當地信士黃聲撰寫,全文如下:
  弔忠魂慰烈士
  楚王聽信讒言,屈原大夫以忠見斥,被楚王迫逐,貶於江南,隱於沅湘,不交世務以養心神,最後於五月五日投泪羅江而死。楚人傷之,於是日造龍舟競渡以弔,於是用竹筒貝宁米祭之。
  介子推姓王名光,晉朝人,忠於國,晉國蒙難時隨晉文公出游。復國後滿軔臣子俱封賞,忘卻了介子推。推從此無意仕途,攜母入山隱居。後晉文公遣數十人以玉帛禮迎不出,火燒其山,母子俱亡。
  三國蜀丞相諸葛亮五月問率軍渡瀘水,因見水淺,無筏可渡,只裸衣而過,大多士兵半渡昏倒,急救傍岸,口鼻出血而死。後探得目今五月炎熱,毒聚瀘水,渡者或飲者必死,須等夜靜水冷方可無虞。後雖渡過,而此次死者不少,諸葛亮採納馬謖計,攻必不攻城,故七擒蠻王孟獲服其心願。後班師回朝,至瀘水陰風大起,波濤洶湧,當時在瀘水岸上設香案,鋪祭禮,揚旛招魂。孔明金冠鶴氅,親自臨祭,令董厥讀祭文,亮謹以禮儀祭於故歿王事蜀中烈士及南人亡者靈前,言詞懇切,情動三軍,事後只見風靜浪平,安渡濾水。
  本觀今爲追念中日抗戰陣亡將士,忠心耿耿,國共内戰罹難同胞,冤氣沉沉,衛國捐軀精靈不昧,爲國殉職,陰魂無依。況乎北平淪陷,逢敵機而血肉亮飛;南京屠殺,遭日彈而足手分散,或背井離鄉,魂居異地;或攜老扶少,魄喪他鄉,是用心酸,曷禁涙下。爲嘆返生莫術,深憂援起無人,非憑普度之功,曷遂超昇之願。今於是月十二日至晚止,敬就本東嶽觀敷設壇場,虔備祭儀,啓建追悼陣亡將士、罹難同胞,並四生六道孤魂,薦修道場,稽首奏章,上通帝闕,誠心發牒,下告冥司,法仁人解網之慈,體上天好生之德,俾遭炮槍之斃新魂故魄以高超,使陣戰而亡俾生佛生天之有自。更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壽年豐,河清海晏。再祝世界和平,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外禍消除,日寇潛跡,社會安定,國恥永雪,建設有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萬年屹立於亞東!
  陣亡將士 平陽縣 主持齋事 林誠鏡
  追修會 吳崇悦
  罹難同胞 東嶽觀 主行法事 李誠松
  公元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此祭文於焰口法事開始在祭桌前弔唁忠魂時,由表白宣讀,表達陽眷並眾信士對烈士精靈們的敬意和追念,伏願藉此普度道場,道光接引,眾聖提攜,超生仙界。
  混元宗壇榜文如下:
  混元宗壇榜
  今據浙江省平陽縣昆陽鎮東嶽觀協同 各居住奉道虔修追悼陣亡普度齋冥事
  糾首信士林誠鏡 吳崇悅 洎領合會人等
  伏以天尊普錫,佛法垂光,翦絲摸花,天竺之眞傳不沒;張燈掛服,京都之記載非虛。寶筏渡迷津,於今爲烈;金繩開覺路,自古皆然。是以知尼山之垂訓不著,西方觀佛氏之流傳尚昭,唐代宗之盂蘭可法,玉京山之大醮宜遵。切眾等詞稱伏念「七七」抗日陣亡將士爲國犧牲,忠心耿耿;國共相爭,罹難同胞冤魂沉沉,背井離鄉,身喪異地,攜妻扶老,魂居他方,並諸孤魂滯魄,無主無依,不憑超荐,曷遂生方?爰於是日恭就本觀虔修追悼道場,伏願
  太上慈悲慈尊憐憫,從此無怨無恫,同登樂土;寢昌寢熾,共沐宏庥矣!本所爲此合行榜文昭告
  群眞,伏希垂謦。
  公元一九九六年丙子歲五月十二日
  此榜文亦於焰口法事開始在孤魂桌前祭魂時由表白宣讀,蚁對烈士忠魂及一切四生六道孤魂的憑吊,並伏願借道場撥度之功,乘寶筏出迷津;藉天尊慈航之力,渡苦海,早超昇。
  第二節 祭壇設置
  中元普度道場在東嶽觀主殿大羅寶殿舉行。祭壇設置因法事不同而異,現逐場簡介如下:
  《護奏》設置:三清神像固定不變,因大殿本身塑有三清。三清前設祖師桌一張,長兩米,寬六十公分左右。前面掛有紅底桌披,其上左右各繡一條龍,四周爲翩翩起舞的神仙。桌上設有令牌、磬、鈴、神水碗、笏等法器。三位法師排列在祖師桌後,中閒爲主法李成松,右壇爲陳宗化,左壇爲董宗規。祖師桌前設文書桌,用六張八仙桌分兩排直排在祭壇中間,桌上自裡至外分別放置奏、狀、牒及符。其中奏章凡二十四道,均寫在黃紙上,落款處蓋有「道經師寶」法印;一一裝入長方形的函封內,封面上寫「××宮××座下拜進」字樣,落款爲「太上混元正宗邱祖派下玄裔叨科臣李誠松稽首頓首百拜謹封」,封口處亦蓋有「道經師寶」法印。這二十四函所奏天尊分別爲:
  大羅元始天尊
  大羅靈寶天尊
  大羅道德天萆
  玉皇赦罪天尊
  救苦天尊
  天地始祖
  九幽教主
  註生宮主
  三官大帝
  五師眞君
  泰玄三省眞君
  東嶽聖帝
  地府大帝
  水府大帝
  天皇上帝
  紫徽大帝
  長生大帝
  青玄上帝
  度生上帝
  生神上帝
  三寶帝君
  日宮太陽帝君
  月府太陰皇君
  長生保命天尊
  狀詞亦二十四道,各有函封鈐印,分別賫請下列神祇:
  天仙使者
  雲仙使者
  地仙使者
  值年功曹
  值月功曹
  值日功曹
  值時功曹
  上表靈官
  上奏靈官
  上申靈官
  開天使者
  左壇大將
  右壇大將
  值壇土地
  乾羅怛那大將
  洞罡大玄吏兵
  斬妖縛邪大將
  通眞達靈使者
  傳言功曹
  奏事功曹
  監齋使者
  辦供龍神
  破穢靈官
  護法神王
  牒簡凡十二道,亦各有函封鈐印,分別遞至下列神祇:
  今年太歲郭嘉尊神
  溫州府城隍威靈公
  東甌地主漢東侯王
  平陽縣城隍成靈公
  當境地主合殿尊神
  九天普度院主宰高眞
  三界萬靈十方眾聖
  住居土地司命六神
  三部追魂靈通使者
  黃衣童子五道大神
  神虎何喬二大元帥
  道場内外—切神祗
  符共三道,依次爲:
  總召符
  開天符
  檢攝符
  以上奏、狀、牒、符,均隨法事的進行而焚化。
  此外,還在祭壇門口搭三界臺,上設符使筵,擺香爐一只,水果四盤。
  《開五方》設置:祖師桌、三界臺不變。三位法師排列在祖師桌後,正中爲主法楊道達,右壇爲潘高允,左壇爲鄧信新。拆去文書桌,另於東、南、西、北、中五方擺五張供桌,依次用白米寫上「三秦神君」、「五秋神君」、「六戎神君」、「八蠻神君」曳「九夷神君」,每張供桌上還置香爐一只,水果六盤。另備「開闢五方」旗一面,供法師祈請五方神君時用。
  《進表》設置:於祭壇正中搭祖師臺一座,爲二層,下層較低,兩張平放的條凳上擺一扇長約1.5米寬60公分的門板,門板正中放一塊蒲團即成,蒲團爲法師跪讀表文時用;上層則是一張八仙桌,桌上設供筵,兩盤水果,一盤香糕,另置令牌一道,手爐一只,淨水碗一只。掛黃色桌披,上繪「善爲樂」圖案。祖師臺面朝三界臺。三界臺搭在祭壇大門口,分上、中塌下三層,上層擺三碟水果,一只香爐,並置一飯甑,飯甑高80公分,直徑35公分,頸部繫一條紅布帶;飯甑上放一面米篩。從三界臺上層放下一條長約二丈寬四尺的藍布,一頭壓在三界臺的飯甑下,另一頭繫在祖師臺的桌檔上,把三界臺和祖師臺連接起來,這塊藍布稱作「表布」,據說表文將沿著這塊表布傳至上界的。飯甑爲高功伏表存想時用,高功伏表章存飯甑內脫身,默想手執本命宮,見丹元君,至三天門,過銀橋金橋,見三元君,再見唐葛周三大將軍,又過大洪橋,見溫馬趙康四大元帥,進三省府,遇二十四瓊橋,再進大羅殿,仰見上書三清宮,然後過鬱羅簫臺,又進天師府,見關聖帝君,最後至玉皇殿,進表通情旨,畢,然後退步二十四拜,復原路歸回,脫身飯甑。飯甑上的米篩則像徵昊天。道壇兩側繩索上各掛四道眞符。右側爲:太上利人口眞符,太上退凶眞符、太上除萬病眞符、太上辟火災眞符;左側爲:太上利田畝眞符、太上招財寶眞符、太上增餘祿眞符、太上保子孫眞符。
  《五師供》設置:搭五師臺五座,道壇正中靠後處搭一座,兩層,下層爲兩張條凳平放,上層爲一張八仙桌,桌前掛有桌披,此臺爲主法高功余信標站立;左右側各搭二座,均爲兩張八仙桌疊成,除桌披外,頂上均飾有彩色屏風。右側爲右壇董宗規、潘崇祺所坐,左側爲左壇楊崇利、陳宗化所坐。祭壇正中設供筵,由四張八仙桌擺成正方形,上供香、花、果、茶、酒、麵等素齋。三界臺上貼有「混元宗壇所」關文一道,頒告以下十道符命:
  一告行 太上招財寶眞符
  一告行 太上利人口眞符
  一告行 太上延壽算眞符
  一告行 太上保子孫眞符
  一告行 太上利田畝眞符
  一告行在太上除萬病眞符
  一告行 太上延嗣息眞符
  一告行 太上退凶星眞符
  一告行 太上辟火災眞符
  一告行 太上增爵祿眞符
  《諸眞朝》設置:三清前設祖師臺,臺上擺令牌一塊,香爐一只及四碟供品;臺前放三只蒲團供三位法師跪拜,中間爲主法雁眞子,右壇潘高允,左壇邱崇桂。祖師臺兩側分別設左右監壇,各用兩張長桌連接平擺並蒙上黃布而成,壇前各放四只蒲團,供經師跪拜,左監壇的經師爲吳崇悅、陳信相、劉宗和、黃高旺;右監壇的經師爲肖崇庚、潘崇祺、阮信專、陳宗化。三界臺內的平地上擺一張布質黃底的八卦圖,一米見方,供三法師踏「三寶罡」用。
  《焰口》設置:三清前搭一字形祖師臺一座,下層用八張條凳,六塊門板鋪成,上層用三張長方形桌子橫排連接而成,每張桌前均掛有桌披,祖師臺設五個座位,五位法師就座,均座北朝南,正中爲陳宗化,右側依次爲李誠松、鄧信新;左側依次爲董宗規、潘崇祺。祖師臺前設供筵一桌,除擺四盤水果外,還安放太乙救苦天尊銅像一尊,高約40公分。供筵前爲科儀桌,由兩張方桌直擺相連而成,桌上除擺香爐一只,令牌一塊外,還放有磬、木魚、帝鐘、鼓、鈸等法器與樂器,兩旁分坐伴奏人員。科儀桌上還擺有一張布質白底八卦圖,當中一圈寫有「太上往生救苦神咒」八個字,其外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每卦均有三句咒語,互相連接即爲:「太上敕令,超汝孤魂鬼魅,一切四生沾恩,有頭者超,無頭者生;槍誅刀殺,投水懸繩,明死暗死,冤屈軀亡,債主冤家,叨命兒郎,跪我臺前,八卦放光,湛坎而去,超生他方,爲男爲女,自身承當,富貴貧賤,由汝自召。敕救等眾,急急超生,敕救等眾,急急超生。」另於道場外,東嶽殿後門的左右牆腳分別設「忠魂壇」和「寒林所」,均擺一張八仙桌,桌上除點燃紅燭和香外,供三盤葷菜,一盤素菜,一杯酒,一碗飯,放一大把筷子,「忠魂壇」的牆上貼黃紙寫的《吊忠魂慰烈士》祭文(詳前),「寒林所」的牆上貼《混元宗壇榜》(詳前),焰口道場開壇時,道班首先來此憑吊召魂,把眾魂接到法會等候超度。道場兩側的繩索上還掛有第一至第十法界十道「靈寶淨明解穢解傷眞符」。它們依次爲:
  第一法界 靈寶淨明解穢解傷國殺眞符
  第二法界 靈寶淨明解穢解傷五逆眞符
  第三法界 靈寶淨明解穢解傷剋害眞符
  第四法界 靈寶淨明解穢解傷落水眞符
  第五法界 靈寶淨明解穢解傷冤債眞符
  第六法界 靈實淨明解穢解傷胎孕眞符
  第七法界 靈寶淨明解穢解傷中毒眞符
  第八法界 靈寶淨明解穢解傷獄死眞符
  第九法界 靈寶淨明解穢解傷自縊眞符
  第十法界 靈實淨明解穢解傷無主眞符
  第三節 道士榜職
  平陽東嶽觀道士的場上榜職另有稱呼,其中高功又稱「主法」或「主持」;都講、提科與表白又稱「左壇」或「右壇」;其他法師稱「同壇」或「經師」。
  參加這次中元普度道場的羽眾共二十七人,他們是:李誠松、董宗規、陳宗化、周信青(以上爲主法)、林誠鏡、吳崇悅、蔡誠山、楊崇利、鄧信新、余信標、阮賢煥、邱崇桂、潘崇祺塌肖崇庚、黃高旺、劉宗和、潘高允曳陳信相、黃崇睛、黃登眞、周大寶、周成眞、周通員、周肖石、陳均釣、肖日東、林吳媄。
  行政及後勤人員有:阮珍山、小如、阿鳥。
  各場科儀分工如下:
  早課:董宗規、蔡誠山、鄧信新(以上爲主法)、周信青、林誠鏡、潘高允、邱崇桂、黃崇晴、陳宗化、潘崇祺、黃高旺、肖崇庚、吳崇悅(以上爲同壇)
  發奏:李誠松(主法)、陳宗化(左壇)、董宗規(右壇)、潘崇棋、鄧信新、周信青、黃高旺、邱崇貴、潘高允(以上爲同壇)、林誠鏡(陽眷)
  開五方:楊崇利(主法)、鄧信新(左壇)、潘高允(右壇)、黃宗規、陳宗化(以上爲同壇)
  進表:李誠松(主法)、陳宗化(左壇)、董宗規(右壇)、吳崇悅(陽眷)
  五師供:余信標(主法)、陳宗化、楊崇利(以上左壇)黃宗規、潘崇祺(以上右壇)、吳宗悅(陽眷)
  諸眞朝:周信青(主法)、潘高允(左壇)、邱崇桂(右壇)
  焰口:李誠松(主法)、陳宗化、鄧信新(以上左壇)、董宗規、潘崇祺(以上右壇)
  樂師既有兼職的,如楊崇利、余信標、雁眞子等,又有專司的,如周大寶、周肖石等。各場科犧的奏樂分工如下,
  早課:
  鼓:周信青
  木魚:林誠鏡
  磬:陳宗化
  小鏜鑼:潘高允
  鐃鈸:黃高旺
  京二胡:周大寶
  中胡:周乃眞
  二胡:周通眞、周肖石
  三弦:陳均釣
  發奏:
  堂鼓、皮鼓:黃登直
  小鑼:楊崇利、周信青
  磬:李誠松
  寶鐘:余信標
  手鈴:董宗規
  笛:肖日東
  京二胡:周大寶
  中胡:周乃眞
  二胡:周通眞、周肖石
  三弦:陳均釣
  開五方:
  堂鼓、皮鼓:余信標
  小鑼:李誠松
  磬:楊崇利
  寶鐘:潘高允
  小魚:潘崇祺
  笛:肖日東
  京二胡:周大寶
  中胡:周乃眞
  二胡:周肖石、周通眞
  三弦:陳均釣
  進表:
  堂鼓、皮鼓:黃登眞
  小鑼:余信標
  鈸:黃高旺
  笛、嗩吶:肖日東
  京二胡:周大寶
  中胡:周乃眞
  二胡:林吳媄、周肖石
  三弦:陳均釣
  磬:李誠松
  手鈴:李誠松、董宗規、陳宗化
  五師供:
  堂鼓、皮鼓:黃登眞
  小鑼:李成松
  鐃鈸:黃高旺
  笛、嗩吶:肖日東
  京二胡:周大寶
  中胡:周乃眞
  二胡:周肖石、周通眞、林吳媄
  三弦:陳均釣
  磬:余信標
  手鈴:余信標、楊崇利
  諸眞朝:
  鼓:劉宗和
  小鑼:黃高旺
  磬、鐃鈸:陳信相
  木魚:吳崇悅
  京二胡:周大寶
  中胡:周乃眞
  二胡:周肖石、周通眞
  笛、嗩吶:肖日東
  三弦:陳均釣
  手鈴:周信青
  焰口:
  堂鼓、皮鼓:楊崇利
  笛、嗩吶:肖日東
  二胡:林吳媄、陳均釣
  鈸:黃高旺、潘高允
  寶鐘、木魚:陳信相
  鏜:潘崇祺

知识出处

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

《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

本书对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进行了深入探索,包括其历史背景、科仪音乐、音乐形态及地域特点等。研究揭示了东岳观道教音乐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对于传承与发展道教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肖崇庚
相关人物
潘崇祺
相关人物
阮信專
相关人物
吳崇悅
相关人物
劉宗和
相关人物
黃高旺
相关人物
鄧信新
相关人物
周大寶
相关人物
周成眞
相关人物
周通員
相关人物
周肖石
相关人物
蔡誠山
相关人物
鄧信新
相关人物
黃高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陽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