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嶽觀的法事儀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98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東嶽觀的法事儀式
分类号: J608
页数: 10
页码: 77-86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岳观的早晚课和法事活动,包括日常进行和根据信士请求举办的道场。其中,中元普度道场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历史悠久,道观在这一天会作齋醮以超度亡魂。文章还引用了唐、宋等历史文献对中元节的记载,以及平阳东岳观中元普渡道场的传承情况。此外,文章还提到东岳观在农历初一、十五以及道教节日也会举行法事活动。
关键词: 平阳县 东岳观 法事仪式

内容

第一節 經懺與法事科目
  東嶽觀的早晩課每日進行,從未間斷。法事活動則除了農曆初一、十五以及道教節日必舉之外,其他日子則視有無信士請求舉辦道場而定。早晩課及法事活動所念經懺有:
  《太上老君説常清常靜經》(《清靜經》)
  《太上洞玄靈寶昇玄消災護命妙經》(《護命經》)
  《太上靈寶天尊説禳災度厄眞經》(《度厄經》)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心印經》)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拔罪經》)
  《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眞經》(《生天得道經》)
  《太上老君説解冤拔罪妙經》(《解冤拔罪經》)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玉樞經》)
  《元始天尊説北方眞武妙經》(《眞武經》)
  《紫光斗母保命妙經》(《斗母經》)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眞經》(《北斗經》)
  《太上說南斗延壽度人妙經》(《南斗經》)
  《太上説東斗注算護命妙經》(《東斗經》)
  《太上説西斗記名護身妙經》(《西斗經》)
  《太上説中斗太魁保命妙經》(《中斗經》)
  《西昇經》
  《大洞玉經》
  《高上玉皇本行經》(《玉皇經》)
  《太上元始天尊三官寶經》(《三官經》)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眞經》(《血湖經》)
  《太清中黃眞經》(《中黃經》)
  《太上赤文洞古經》(《赤文洞古經》)
  《太上大通經》(《大通經》)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經》(《日用經》)
  《太上内觀明道經》(《内觀經》)
  《太上老君内丹經》(《内丹經》)
  《老君枕中經》(《枕中經》)
  《太上天童護命妙經》(《天童經》)
  《太上靈寶天尊説南方火德消災妙經》(《火德經》)
  《太上靈寶天尊説太玄水德消災神咒經》(《水德經》)
  《太上老君説五斗金章受生經》(《五斗金章受生經》)
  《太上靈寶天尊説祿庫受生經》(《祿庫受生經》)
  《太上玄靈斗姥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斗姥心經》)
  《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大成經》)
  《三官消愆滅罪寶懺》(《三官懺》)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九幽懺》)
  《三元滅罪水懺》(《三元水懺》)
  《延生度厄三朝十方懺》(《十方懺》)
  《太乙拔度血湖寶懺》(《血湖懺》)
  《玉皇宥罪錫福寶懺《(《玉皇寶懺》)
  《太上靈寶灶皇消愆滅罪寶懺》(《灶皇懺》)
  《靈寶壽生妙懺》(《壽生妙懺》)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玉樞寶懺》(《雷祖寶懺》)
  東嶽觀羽眾所念的經懺,大部分爲本觀歷代住持所傳承,民國丁丑年(1937)八月,本觀在眾多信士的資助下,曾把所藏的主要經卷匯編爲《玄門諸經輯要》並刻印兩百冊傳世,收錄包括《玄門早課》、《玄門晚課》在內的各類經文及諸讚等六十多種。北京白雲觀現用早晚課諸經即傳自本觀。近年,吸收部分民閒正一派經懺,如《血湖懺》、《地獄懺》、《灶皇懺》等。
  東嶽觀的羽眾從前不愁衣食,可專心清修,所做的法事科儀不多,主要有早晚功課、玉皇經懺、三官經懺、眞武經懺、雷祖經懺以及慶誕、祝聖、還願、追七、薦祖等。自改爲「自食其力」之後,爲謀生計,乃遂步搬用正一派的科法,經常爲齋主啟建各種道場,於是,本觀的法事科儀日趨豐富。大致可分爲陽事和陰事兩種,陽事又稱「陽佛」,旨在延生祈福;陰事又稱「陰佛」,旨在度亡濟幽。經常舉辦的科儀,屬於陽事的有:開光、完願、慶誕、還受生、祝聖、請硐、求雨、鎭宅、抱患、預禳、度關、供天、進表、祭天、禮斗、完血盆經、謝火、欄烊、普利、送瘟以及延生諸醮,包括:太歲醮、城隍醮、地主醮、娘娘醮、觀音醮、三官醮、東嶽醮、文昌醮、關聖醮、招財醮、灶君醮、玉皇醮、土府醮、玉樞醮、許府醮、祖師醮、玄壇醮、溫使醮、張仙醮、牛〓醮、禳災醮、陳府醮、楊府醮、神明醮、伽藍醮、慶揚醮、三界醮、雷霆醮、五府醮、龍王醮、初求醮、馬氏醮、三元醮、填庫醮、祈嗣醮、天狗醮、二府醮、圊團醮、茅山醮、謝土醮等。屬於陰事的有:初喪、開燈、追七、周忌、送葬、除靈、招魂、接煞、度橋、焰口、薦祖、冥慶、冥配等。
  上述科儀,按傳統的分法,其中「陽事」科儀當稱爲「金籙齋」、「陰事」科儀當稱爲「黃籙齋」,唐法琳《辯正論》稱金籙齋「上消天災,保鎭帝王,正理分度,太平天下」;稱黃籙齋「拔度九玄七祖,超出五苦八難,救幽夜永歎之魂,濟地獄長悲之罪」①可證。
  中元普度道場正是「黃籙齋」即陰事道場之一種,旨在超度亡靈及一切無主孤魂,一般需一天一夜。儀式包括早課、發奏、開五方、禮懺、進表、諸眞朝、五師供、焰口等。其中以《焰口》科儀爲重點,把道場推向高潮,並在高潮過後不久結束。《焰口》科儀音樂豐富,除十方韻外,還吸收大量民間音樂及地方戲曲音樂;表演上亦頗有特色,如踏罡、捏訣、書諱等,既有神秘性又具可觀性。
  第二節 中元普度道場的地位和作用
  中元普度道場的歷史悠久。道家以農曆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舊時道觀在這一天作齋醮,僧寺作盂蘭盆會。唐李商隱有詩云:「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②唐韓鄂《歲時紀麗·中元》、元周密《乾淳歲時記·中元》均有記載,而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則載之最詳。中元節亦稱作「地官聖會」,傳說地官居九士無極世界,統領五岳之神及二十四山川、九地土皇、四維八極諸神,考眾生福禍之善惡,操赦罪大權,諸天聖眾則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是日,道觀羽眾誦《三官經》,作超度亡魂齋醮,以使冤魂野鬼脫離九幽而往生天界。
  平陽東嶽觀的中元普渡道場傳自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原稱「中元接祖」。范祖述的《杭俗遺風》〈中元接祖〉曰:「杭城風俗,七月十二夜,須接祖宗,家廟供設茶點。十三十五十七,均須作祭,供品有餛飩石花二種……另室鋪經壇,或僧或道,拜懺念經。」洪如嵩案曰:「中元接祖,惟吾杭有之,他處則無。推其由起,實始於南宋。當高宗南渡時,士大夫隨駕來杭者甚多,至中元節,本爲祭祖之期,爲子孫者,以其墳墓在汴,無從設祭,報本追遠,故有接祖之舉,相沿成習,遂爲風氣。十二夜爲接祖,杭諺有七月十二接祖宗,西瓜老藕瞎蓮蓬之謠。范君所謂用餛飩石花者,此風甚古。十三十五爲祭祖,十七爲送祖。新喪之家,在十二夜,除供茶點外,其家人必須在靈前哭泣,至次日,親戚故舊,皆往吊奠。至今猶沿此俗不廢。」③此俗傳至溫州平陽一帶民間則稱之爲「鬼節」,《浙江風俗簡•溫州編》〈中元>曰:「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其活動多屬迷信。在中元節前後一個月內,農村裏各鄉和城內都有定期的普度道場,叫做『盂蘭盆會』……獻供時,還在堂前排開兩桌,陳列山珍海味,請道士誦經。晚間則大張筵席,請彈詞班演唱崑曲。」④所以改稱「鬼節」是因爲此日除薦祖外,更多的則是爲了超度一切無主的孤魂野鬼。似亦有所本,無名氏的《修行記》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日夜誦經濟度,餓鬼囚魂亦得解脫。」⑤這裏就沒有提到祭祖,而重點說濟度「餓鬼囚魂」。
  「普度」又稱「普度醮」,見於宋吳自牧《夢梁錄》:
  「(杭州)七月十五日,……其日又値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諸宮觀設普度醮,與士庶祭拔。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⑥所謂「普度」其實就是「黃錄齋」,以普度孤鬼,俾不致爲厲作崇殃民爲宗旨。元人鄧牧就作如是觀,其所撰《洞霄圖志》曰:「郎如山(餘杭人)……掌浙西道教。……先是,兵火後,民多流亡,公設黃錄醮,普度八千餘名,多肸蠁之應。」⑦這種普度道場早在元初已在平陽盛行,據乾隆《平陽縣志》載,由宋入元的水南派道士林任眞,採摭洞輔群書藻繪科典,黃錄立壇,在在具瞻。若昆陽(即平陽蓋竹洞、天長溪古崧福地、安陽崇眞元館等),均舉行普度修練道場。(詳前第二章〈宮觀道士〉)
  中元「普度」往往與佛教「盂蘭盆會」相提並論,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引《夢梁錄》就是一例。又如《武林舊事》〈中元〉曰:「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曾寺則于此日作盂蘭盆齋。」⑧更有甚者,乾脆把道教中元普度道場同佛教盂蘭盆會混爲一談。溫州地區各縣志幾乎都作是記載,如清雍正《泰順縣志》〈風俗〉云:「中元,舉族設盂蘭盆會,延僧、道追薦祖先,有遵禮者且酒餚祭家祠。」⑨光緒《泰順分疆志》〈風俗〉亦云:「中元,舊俗用僧道設蘭盆會於祠,多束紙焚薦。」⑩民國《南田(今改文成)縣志》〈風俗〉亦云:「中元,……請僧、道作道場,曰普利(度),夜間施食,曰濟孤魂,放火燈於河海。」?劉枝萬在分析中元普度道場同盂蘭盆會「混淆不清」的原因時說:「醮即普度儀式。三官大帝係道教之尊神,不但在大陸普遍被崇祀,即在臺灣民間信仰上,謂之三界公,其地位僅次於天公即玉皇上帝,故每逢三元節(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賜福;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解厄),即建醮慶祝,大陸與臺灣皆然。而醮祭概有『普施孤魂』之節目,謂之『普度』,適中元節後世竟與盂蘭盆會揉合,『普度』與『焰口』同時舉行,以致兩者混淆不清,以訛傳訛,致成中元建醮爲『普度』之觀念。」?這樣分析當是擊中要害的。
  中元普度道場的宗旨雖然是超度一切孤魂,故它的每一項儀式均圍繞這一宗旨展開。如:《發奏》借拜焚疏悃文牒,把超度孤魂的情旨通知三界,以達天地神祇;《開五方》借五方神君之力,開通冥途,以便孤魂超生;《進表》將表文送達天庭,祈請眾聖光臨醮壇,正薦亡靈;《諸眞朝儀》借朝諸天感應之尊,禮十方虛無之聖,進呈天尊赦罪之章,虛演五品懺謝之恩,以超度一切孤魂;《焰口》通過施食、祭煉等,終於使四生六道等一切孤魂脫化升天。
  上述諸儀,以焰口爲主要儀式。「焰口」本屬佛教科犧名詞,爲佛經中的餓鬼名,據《焰口餓鬼經》載,其形枯瘦,咽細如針,口吐火焰。相傳釋迦牟尼的堂弟阿難夜見餓鬼,名焰口,爲免使自己墮爲餓鬼,並使諸餓鬼解除痛苦,求佛幫助,佛遂爲其誦經咒。密宗有專對這種餓鬼施食的經咒和念誦儀軌,照此舉行的神儀,俗稱《放焰口》。在平陽民間,《焰口》一直是中元節佛教盂蘭盆會的主要儀式。而道教中元節普度道場的主要儀式則是《施食》,由於《施食》超度的是包括餓鬼在內的一切亡靈孤魂,與《焰口》相近,在科法上亦都搭高臺誦說經咒,演出時閒亦都在中元節的黃昏時舉行,故二者逐漸被人混爲一談,管「施食」亦叫「焰口」。久而久之,道士們亦順從民閒的叫法稱「焰口」,如《薩祖鐵罐施食》,即稱《薩祖鐵罐焰口》或《薩祖鐵罐施食焰口》,簡稱《薩祖焰口》。
  平陽東嶽觀現用的《薩祖鐵罐焰口》,據原東嶽觀住持林誠鏡道長告知,於前清時傳自四川,爲四川二仙庵刊本。一九九五年夏天,經林誠鏡道長重校刊行。分上、下兩卷,全道場約四小時許,包括登壇、接魂、宣意、啟聖、普召牒、黃錄偈、五供養、嘆文、破嶽、五召請、解傷符、變斛食、施食、三皈依、九戒、生天、送孤、送聖等三十一項科儀程序。其中尤以告符、追攝、破獄、招魂爲要。
  〈告符〉在薩祖焰口中隨時可見,光解傷符就有「國殺符」、「五逆符」等十道。關於告符的作用,道藏《靈寶玉鑒》卷一〈告行符簡〉解釋說:「追度法中之有諸符、諸籙、諸簡,以佈告三界十方九幽曹治,拔度亡魂者,乃黍珠傳經之後,赤書玉字聖聖相傳流行人間,作幽冥之日月,蓋由上帝憫念群靈,生前肆情慾陷溺良心,死則業誠沉淪執而不化,隨其惡念以有地獄以拘其魂,使受報對。謂非有特頒天恩莫能超脫,故設此符籙簡文以開宥之。」⑬
  〈追攝〉即〈神虎追攝〉,用於薩祖焰口上卷〈普召〉儀式中。《靈寶玉鑒》卷一〈神虎追攝論〉曰:「神虎玄冥玉札者,其法甚秘,……神虎者,乃北斗玄司,北魁所制也。其司分三,一曰玄靈,屬天狼星所治,中有雄左雌右二神,即擎羊陀羅二神所化;二曰玄冥,屬巨門星所治,中有三部使者,即斗中河魁天罡斗擊之神所化;三曰玄範,屬破軍星所治,中有追魂玉女功曹各七員,即七元星宮陰陽之神所化。人之死也,陰魄皆屬北斗所攝。或存日稔惡,皆禁斗獄,其獄分佈九所,故謂之九幽獄。」⑭
  〈破獄〉是薩祖焰口的關鍵,獄之不破,何來超度?《靈寶玉鑒》卷一〈請光破幽說〉曰:「然燈破暗之法,蓋爲死魂一墮重陰,漫漫長夜,非有陽光照燭起出良難,故必法天象地,然燈告符。夫謂法天象地者,上法日月星辰之懸象,下布八卦九宮之方隅,以交接陽光,開明幽暗,使亡魂乘光得度也,非直藉此燈焰焰熒煌爲觀美也。存念精專此作則彼應也。謂之破獄者,全在法師運自己之陽光,以混合燈光,上接九天之陽光,以遍照三界九幽,使亙天徹地皆有光明,凡墮幽冥皆得乘光而超出,一時神通變化,凡所謂獄皆無有矣。」?
  〈招魂〉即〈揚播招魂〉。《靈寶玉鑒》卷一〈揚旛招魂行天醫論〉曰:「招魂一事自古有之。人之初死,升屋而號者也。人之生也,能常常存其心養其性,不爲事物侵亂,死則魄歸於地,魂歸於天矣,奚幽冥之能沉淪哉!惟其生死良心善性汨於情慾,執而不化,死則不能反其委順天地,不免魂氣飄蕩從迷入迷,故先之以神虎追攝,次之以神旛攝召。」⑯

附注

註釋: ①見劉枝萬:《中國民間信仰論集》二〈中國修齋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二,中華民國六十三年版,第20頁。 ②見《李義山詩集》五〈中元作〉,《全唐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9頁。 ③見范祖述:《杭俗遺風》〈時序類〉,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9月影印本,第19頁。 ④見浙江民俗學會編:《浙江風俗簡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溫州篇〉「中元」第207~208頁。 ⑤轉引自李叔還:《道教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30頁。 ⑥見《夢梁錄》卷四〈解制日中元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頁。 ⑦⑫分別見劉枝萬:《中國民間信仰論集》一〈中國醮祭釋義〉,第10頁、第9頁。 ⑧見周密:《武林舊事》卷二〈中元〉,西湖書社(杭州),1981年版,第44頁。 ⑨見清朱廷琦等纂《泰順懸志》,雍正七年(1729)刻本,〈風俗〉第4頁。 ⑩見清林鶚纂,林用霖續纂:《泰順分疆志》,光緒五年(1879)林氏望山堂刻本,〈風俗〉第18頁。 ⑩見《南田懸志》,民國十九年(1930)刻本,〈風俗〉第12頁。 ⑬、⑭、⑮見胡道靜、陳蓮笙、陳耀庭選輯:《道藏要籍選刊》(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53頁。 ⑯見前引《道藏要籍選刊》(八),第554頁。

知识出处

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

《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

本书对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进行了深入探索,包括其历史背景、科仪音乐、音乐形态及地域特点等。研究揭示了东岳观道教音乐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对于传承与发展道教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