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平陽東嶽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97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平陽東嶽觀
分类号: B957.255
页数: 48
页码: 29-76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平阳东岳观,内容包括其历史与现状、宫观属性、道士、建筑以及主神与其他神仙。平阳东岳观是温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道观,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该道观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建,现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遗址和道教信仰中心。此外,本章还详细描述了宫观的建筑特色、道士的生活以及供奉的主神和其他神仙,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平阳东岳观的窗口。
关键词: 平阳县 岳观 道观

内容

第一節 平陽東嶽觀歷史與現狀
  平陽東嶽觀位於平陽縣昆陽鎮坡南匯頭壽桃山麓。原名「宋志觀」始建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紹興間(1131〜1162)改名「廣福宮」。清光緒五年(1879),以前殿崇祀東嶽大帝而改爲今名。是溫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道觀,也是全省較有影響的全眞派廟宇之一。1985年定爲平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崇道,始於宋太宗,盛於宋眞宗。宋眞宗在製造「天書」、封禪等事的同時,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道教宮觀和整理道籍,於道教的發展起一定的作用。道教宮觀歷經唐末五代的動亂之後,受到嚴重的毀壞。宋太宗登基後曾在京城建太一宮、洞眞宮、上清宮等;在亳州建太清宮;在終南山建上清太平宮;在蘇州建太乙宮等,道教宮觀略有恢復,但民間增建道觀仍在禁止之中。宋眞宗接位後自搞「天書」封禪等事起,即在全國大建宮觀。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詔天下宮觀陵廟,名在地志,功及生民者,並加崇飾」①,因「天書」降詔天下並建天慶觀;次年四月,又詔命在京城修建玉清昭應宮,供奉「天書」,該宮共二千六百十間,歷時七年建成,其耗資巨大,僅鑄造玉皇像、聖祖像及眞宗御像,即用金一萬兩,銀五千兩。大中祥符九年(1016),詔命在宮中建景靈宮,在曲阜壽丘建景靈宮和太極觀,各地的天慶觀均增設聖祖殿,以供奉「聖祖」和「聖祖母」。後在亳州建明道宮供奉老子,在茅山建元符觀供奉三茅眞君等。其時,民閒也紛紛仿效修建道觀,道教宮觀遍及全國。宋仁宗即位,崇道狂熱有所收斂,至英宗時亦復抬頭。平陽東嶽觀正是在這股崇道的餘波中建造的。其時,平陽正是天台張伯端開創的道教金丹派南宗流布之地;溫州開元宮道士張無夢推行的內丹道亦風行一時,因而平陽東嶽觀的香火日盛,名聲日高。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賜額「聖壽」,本觀成爲「聖壽祝釐」之所,過往觀前「聖門」的文官須下轎,武將得下馬,從此,香火更盛,威望更高。宋徽宗時,溫州道士林靈素(靈噩)以神霄五雷法被薦之於朝,並得寵於徽宗,先後被封賜、加號爲「金門羽客」、「通眞達靈元妙先生」等。政和七年(1117)二月,林靈素受命於上清寶籙宮宣講青華帝君夜降宣和殿事,與會道士多達二千餘人;又建仁濟亭,施符水,開神霄寶籙壇,令吏民受神霄秘籙,詔天下皆建神霄玉清萬壽宮,無觀者,以寺充,並於殿上設長生大帝君气青華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林靈素領修道書,改正諸經醮儀,校對丹經靈篇,刪修注解,每逢初七,則講說三洞道經與玉清神霄王降生記。由此,京師士民信道者日眾。四月,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林靈素升爲溫州應道軍節度。平陽隸屬溫州管轄,東嶽觀的香火盛況空前,現存後進「大羅寶殿」正門柱聯「廣地隱眞仙丹井民傳遺晉代,福宮褒聖壽赤書帝賜自宋朝」正是昔日盛況的寫照。
  元代,平陽道教盛行「水南派」,宋遺民林任眞歸隱故鄉平陽研究水南家學和「三洞」等道教經典,平陽東嶽觀成爲水南派的發祥地。
  明代,水南派第十八代嗣教師林任貞在平陽東嶽觀修煉,時本觀田產爲勢豪所侵,明宣德辛亥(1431),林仕貞以其事上聞才得以收回。此前,明洪熙元年(1425),召天下道會赴京師修薦揚大齋,林仕貞代表東嶽觀應召赴會,受到皇帝的嘉獎,敕云:「爾能恪承朕命,致其精虔,闡揚寶範,自初至訖,天字澄明,凝寒之月,雲飙不作,和氣沖融,瑞景式昭,福應斯集,得其道妙者斯能見諸功用。」②於是,東嶽觀的名聲再度大振。
  降至清代,東嶽觀已幾經修建。其中「大羅寶殿」、「東岳殿」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爲本縣知事廖重機捐資白銀三百兩重建,「斗姥閣」於光緒十七年(1891)爲本縣知縣沈茂嘉集資重建。相傳,廖重機升任平陽知事時,夢見一仙翁求助修建觀宇。不久,坐轎赴江南視察,途經坡南匯頭驛路時,轎架忽然中斷,停轎後抬頭一看,眼前正是東嶽觀的「聖門」,進入觀內,遠遠望見「東嶽殿」中堂端坐的東嶽大帝塑像,正與夢中的聖像一模一樣,暗想這定是大帝的靈驗。爲求得東嶽大帝的護佑,官運亨通,穩坐平陽,乃下令籌資重建東嶽觀。其時,全眞道龍門派已從浙江黃巖縣委羽山大有宮傳至平陽,至清末則大興,來自大有宮的薛圓順、林圓丹兩位大師被尊爲平陽龍門派的始祖。從此,平陽東嶽觀成爲龍門派的宮觀。
  民國二年(1913),林圓丹的再傳弟子方至通(1877~1926)自紫雲洞來東嶽觀任住持。方爲本縣宜山上崗人,師從吳明善,民國二年在浙江鎮海縣淵德觀受戒,考取第一名天仙狀元,成爲龍門派正宗第二十一代嗣師。當年接管平陽東嶽觀香火之後,即按叢林制度,分司執掌,量才使用,各盡其能。四方道友來往者日眾,本觀人才濟濟,上下一心,道業大興。民國六年(1917),重建大羅寶殿;民國十一年(1922),鑄造鐘磬,從此,晨鐘暮鼓,聲聞數里。方任本觀住持期間,一心爲公,曾變賣祖產置田十三畝以補觀中齋糧之缺,深爲道友崇敬。至民國十四年(1925)卸任,任期先後達十三年之久。授徒二十五人,高徒陳理余、聞理樸等,亦都馳名一時。
  民國十四年,聞理樸(1892~1935)接任平陽東嶽觀住持。聞爲溫州梧埏人,字達之,道號文素子,出身平民,父慶喜,母谷氏。具有先天異質,左手掌「離位」有紅潤聯絡成山嶽形,右手掌中指根紋似「戒」字,甚爲亳肖。成年時父母雙亡,孑然一身,時值國內軍閥混戰,政治腐敗,道德淪喪,世風日下,民不聊生。民國七年(1918)二十五歲時,因厭世而出家,先隱居溫州勝美塵呂公祠,越二年,聞平陽東嶽觀方至通住持道范風高,遂往師事之,甚得方之器重,方嘗語眾日:「此吾教承道人也。」師徒相得甚歡。後聞北方多高人,爲求深造,遂決意雲遊訪道。先至北京白雲觀聽經,後跋涉諸名山大川,到處參學。於民國十三年(1924)赴湖北長春觀受戒,時參戒者達五千餘人,經三場論文、道、經、律法考試,榮登魁首,稱「天仙妙道狀元」,方丈劉敬義律師曰:「子眞吾道柱石也。」遂付之大法。戒壇期滿接法歸來,仍居平陽東嶽觀。適值其度師方至通病危,乃隨侍在側,親奉湯藥,衣不解帶,晝夜不離。師歿,執禮甚哀,形毀骨立,孝感動人,鄉里稱譽。翌年,眾推爲東嶽觀住持。任期間,以提倡積功立德爲宗旨,作《味道吟》八首詩曉喻道眾③,聞者竦然覺悟,能自覺遵守本觀清規戒律,積極參加生產勞動,自食其力,庶免沿門募化之累。時值溫州地區水旱蝗災並作,平陽、樂清、瑞安等處災情尤重,許多地方顆粒無收。聞住持則勤儉持觀,手足胼胝,更加勞瘁,通過生產自救,不僅解決了觀內道眾的溫飽,還修繕了觀宇三幢兩廡,把東嶽觀整飾一新。同時,他還借暇整理玄門功課、經懺、音韻、儀律,將過去錯雜不經處,潛心體認,依據古籍予以修正,遂使十方懺禮,咸歸正軌。四方道友,聞風向往,來本觀常住者三十餘人,道風大振。在聞住持的倡導下,其時,東嶽觀還在太歲殿設立「育眞私塾」,爲無力上學的兒童免費施教,就讀者有待業青年、貧家子弟以及執經問義生徒,共約四、五十人。昔日受學兒童今皆已老,追念師恩,感激涕零,每屆春秋,必醵資祭奠,並於東嶽觀後山豎立「聞理樸道人紀念碑」以作紀念。後人作詩贊曰:「綠竹綺綺兮其葉青青,臨風搖曳兮虛無其心。傲雷凍霜兮歲寒不凋,勁節柔韌兮抱道堅貞。」聞任平陽東嶽觀住持期間,賢明廉潔,兩袖清風,道眾欽佩,於民國十七年(1928)卸任,先後凡三年。所著有《樸廬詩文稿》、《樸廬味道吟》等。後者殘稿現藏平陽東嶽觀。
  民國十八年(1929),鍾理藻(1883〜1936)道長接任平陽東嶽觀住持。鍾爲平陽木橋頭人,出家於江南水簾洞,禮林至金爲師。民國二年(1913)被方至通煉師請至平陽東嶽觀籌策贖回典產,並赴四方勸募,重建大殿鼓,鑄銅鐘,添金聖像等。方煉師羽化之後三年,他接替聞理樸任平陽東嶽觀住持,接管一切。首先是特建茅庵一座,俾有志於潛修者棲之東嶽觀,安心習道,漸至失修,他又發婆心竭力勸募,使之得以恢復舊觀,煥然一新。接著是置良田十七畝,籍作本觀永遠香資。他能諄諄誘人以道,俾有益於徒眾,曾使各處觀院庵堂紛來求道,溫州、瑞安等十多所道觀,均請托顧問代管,南蕩仙姑洞還派道士來本觀學習功課、道場。最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重建東嶽殿,了卻心願後於次年羽化,先後任住持凡八年。
  民國二十五年(1936),陳理余宗師接任平陽東嶽觀住持。陳爲本縣江南人,壯年喪偶,素志於道,乃出家於紫雲洞,投方至通煉師門下爲徒。他理事廟務井然,有條不紊,辛勤茹素,一心奉道,潛修數載,發心四方勸募,建殿宇,塑聖像,假大道,置民田五畝以作香燈之資。後賴方師之力,遷棲平陽東嶽觀,又得聞理樸方丈的深契,舉爲住持三年,於民國二十八年循規身退。壽至古稀,屍解於本觀。
  民國二十八年(1939),黃宗和嗣師接住平陽東嶽觀住持。黃號育中子,浙江玉環人,出家於平陽東嶽觀,師事鍾理藻,民國壬申(1932)受戒於天台桐柏宮聞理樸律師。餘不詳。
  繼黃宗和之後接任平陽東嶽觀住持的是繆宗喜。繆號欣榮子,本縣江南繆家橋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生。出家於平陽東嶽觀,師事陳理餘宗師。民國二十二年(1933)在黃岩委羽山大有宮蔣律師台下受三大戒。平生樂善好施,仁慈和藹,遇有難事,咸以熱心奔馳。民國二十四年(1935),江南金鄉至方岩下(今龍港)一帶河道,因野荷花漫護而壅塞,使船路不通,百姓叫苦不休。繆除護動東嶽觀的道士外,還邀集江南望里龍隱觀、宮西山紫雲洞道友一同沿河勾撈,歷三年始告成功。時本縣縣長徐用臨任,視道人之功,讚嘆不已,除召開慰勞大會予以嘉獎外,還刻贈匾額曰「功同圖蔓」三方,懸掛三個道院中。在接任東嶽觀住持期閒,建字紙亭一座,置田五畝,作收字紙齋糧,並將原有產業重新登記清楚,使後無遺失。其時,平陽東嶽觀的香火盛極一時,南雁仙姑派等紛紛歸屬本觀龍門世系。住觀道士達五十餘人,其中頗多高功大德,如龍門派第二十二代弟子孫誠德嗣師在本觀結草爲廬之德,經過多年的精修密煉,終於精通道學,著有《列眞語錄》、《七眞言行集》等數十萬字,現藏本觀藏經室。
  民國三十年(1941),國民黨政府佔據平陽東嶽觀,在大羅寶殿設立法院達八年之久,前進東嶽觀成了審案的公堂。原先正常的道教活動無法進行,東嶽觀元氣大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平陽東嶽觀的道士與當地農民一樣,參加「土地改革」運動,全觀十九人,分得水田十二畝,山七十畝,園三萬頭(株),編爲一個互助組。道眾們在分得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改變了從前靠作道場、抽籤、卜卦以及沿門勸募等方式斂財的手段,革除了戒律,使清修與勞作並重,逐步實行「自養」。後因「極左」路線的影響,在所謂「五統」運動中,觀中的財產被「統」,殿宇先後被城南公社社辦企業、平陽縣立小學所佔用,法事活動受到種種控制,道眾的生活十分維艱,部分道士只得還俗,或回鄉務農,或以行醫爲業。「文化大革命」期閒,道士們被打成「牛鬼蛇神」進行批鬥、抄家和掃地出門。宮觀的塑樓雕閣被作爲「四舊」亂加砍鑿和改建,神像被肆意毀滅,大量經書被燒,鐘、磬、石刻碑文、道家字畫、對聯、匾額以及各種法服,一時俱毀,蕩然無存。自「聖門」起至「大羅寶殿」,其中包括「東嶽殿」、「大羅寶殿」、東西廂房以及廚房、月壇、兩口葛洪古井等,均相繼被縣民政福利廠和平陽油泵廠佔用爲廠房。福利廠還在東嶽殿前月壇東側建一廁所,在月壇西側一株已有六百多年的古樟四周堆放雜物,油泵廠還在其旁燒火煎油,直接危及古樟的生存,後幸被路過此地的平陽縣委書記朱廉發現並嚴加制止後才停止燒煎。「聖門」內通道兩側的大片空地被當地居民建房居住。道士被掃地出門後,大多還俗,只有少數人仍堅持齋戒茹素,禮法誦經。其時的東嶽近乎名存實亡。
  1950年至1967年,平陽東嶽觀的住持一直由林誠鏡嗣師連任。他爲保護東嶽觀的財產和道教龍門派的生存,作了不懈的努力,其功不可歿。
  粉碎「四人幫」後,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重新得到貫徹和落實,東嶽觀又出現了新機。
  首先是被佔用的房產逐步得到歸還。平陽縣人民政府根據浙江省宗教事務管理處及溫州市統戰部負責同志的批示,專就平陽東嶽觀的房產問題成立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並經縣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於1983年11月5日下達《關於東嶽觀房產問題處理意見的通知》,即平政發(1983)第150號文件,責成平陽縣民政福利廠必須於同年十二月底前將大羅寶殿,包括大羅寶殿的兩邊廂房及前邊的道壇歸還道觀。後因民政福利廠未能執行上述《通知》,平陽縣人民政府又在1985年1月15日下達《關於落實平政發(1983)150號文件的通知》,即平政發(1985)10號文件。1986年12月,平陽縣府正式批准東嶽觀爲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溫州市決定東嶽觀對外開放。平陽縣府又於1987年11月20日召集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對退還東嶽觀房產問題進行專題研究,「要求縣民政福利廠和油泵機械廠立即騰退暫時借用的東嶽殿及兩邊廂房,拆除天井隔牆和大樟樹下的棚房及廁所,打通大樟樹下台門前至公路的通道;東嶽觀、兩邊廂房、台門內包括大樟樹,均歸東嶽觀管理。」1987年12月3日又下達《關於盡快退還暫借東嶽殿等產的通知》,即平政發(1987)213號文件,通知縣民政福利廠和油泵機械廠認眞執行本文件,限定其於十二月八日前辦理完畢。目前,平陽東嶽觀的房產絕大部分已得到歸還。尙未歸還的部分房產,平陽縣府已有明確態度,並正在督促有關部門做好縣民政福利廠、油泵機械廠的工作,認眞、迅速做好房產歸還工作。
  其次,隨著房產的歸還,平陽東嶽觀即有了提供道教教事及祭拜燒香的場所,在以林誠鏡道長爲代表的一批道徒的努力下,本觀的各種教事活動逐漸得到恢復。1983年3月,德高望重的陳信修道長當選爲東嶽觀住持,這是粉碎「四人幫」之後的第一任住持,宣布平陽東嶽觀從此又有了自己的當家。陳信修,原名陳克修,江南龍港浦後人,民國二十九年(1940)出家平陽東嶽觀,皈依馬誠起道長門下,長期擔任本觀保護管理財產之職,與林誠鏡道長同心協力,爲重建本觀大羅寶殿作出巨大的貢獻。1985年10月,平陽縣道教協會宣布正式成立,林誠鏡道長當選爲會長,會址就設在東嶽觀內,從此,平陽東嶽觀成爲全縣道教活動的中心,除全眞派道士外,正一派道士亦經常被協會邀請來這裏開會或學習,從而又促進兩派道士的團結。1985年初,鑒於大羅寶殿年久失修,其木結構部分已腐爛不堪,經多方協商,決定重建。由縣道教協會會長林誠鏡和東嶽觀住持陳信修兩位道長負責籌資。籌資主要採用以下三條渠道:一爲捐贈。大羅寶殿共需十六條石柱,分由二十七人捐贈,其中每人捐贈一條的有十人,計十條;二人合捐一條的有四人,計二條;三人合捐一條的有九人,計三條;四人合捐一條的有四人,計一條,另有一根大樑,由另外三人合捐。二爲勸募樂助。其中有以道友互相串連集資的,有以地方道觀出面向當地善男信女募籌等,此項共集資人民幣七萬多元。三爲積累。東嶽觀歷年積累共三萬多元,全部用於重建工程。在籌資中,林誠鏡、陳信修二位道長以身作則,帶頭捐助,除捐助人民幣外,林道長還把他自己原打算建造三層私人住宅的原材料,拿出來提供給大殿工程。本工程於1985年8月開始備料;1985年5月31日拆屋,6月中旬豎柱;1987年12月9日落成。總造價爲十三萬元人民幣。接著,又修復東嶽殿、斗姥閣等觀宇。1990年至1991年,又續修東、西廂樓各六間。目前,正在大羅寶殿前右側興建藏經樓。
  1979年5月,爲提高年青道士的道教音樂水平,使道教音樂後繼有人,平陽東嶽觀還舉辦了一期道教儀式音樂培訓班,由馬誠起等老道士執教,參加培訓的除本觀的年青道士外,還有來自蒼南燕窠洞等道觀的年輕道士,主要教唱本觀傳統音樂唱腔,即所謂「十方板(韻)」,以及有關的樂曲。學員中有乾道黃信陽、吳信威、黃信成;坤道永平、阿多等。黃信陽、黃信成、盧信迴、康信祈等均被北京白雲觀聘用,其中黃信陽還接任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兼任北京市政協委員、白雲觀監院、白雲觀道教音樂團團長等職。
  1993年,陳信修住持病故,其徒吳崇悅宗師接任住持之職。吳,原名立勳,本縣西塘人,1969年出生。1984年十六歲時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陳信修道長。1995年10月赴四川青城山常道觀受三大戒,授宗師之職。吳住持年青力壯,一表人材,虛心好學,刻苦攻經,深究教義,能主持各類道場儀式。自上任以來,觀內一切事務都處理得井然有序,深得道友的擁護和廣大信眾的欽佩。
  目前,平陽東嶽觀香火日盛,除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日以及重要道教節日照例要舉行慶誕等各種道場外,還要經常應信徒的請求舉辦各類名目繁多的法事。大致可分爲兩類,即迎祥保泰道場和度亡道場。保泰道場,或爲國祝釐,禳災驅疫,祈雨禱晴;或安宅鎮土,禳解災厄,慶壽延生等,今人大多祈求身體健康,全家太平,父母康健,以及婚姻美滿,事業有成,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等。度亡道場,是齋主爲亡故的親人所設的齋醮儀式,以使亡魂超升,永離地獄之苦。上述道場,或由道徒集體舉辦,或由某齋主單獨舉辦’只要與本觀執事商定時間並付一定功德報酬就可舉辦。這項宗教收入,是本道觀道眾的生活經費來源之一。在舉辦道場期間,處於僻靜之地的平陽東嶽觀,常常是香客如雲,煙霧繚繞,念經聲不絕於耳,罄聲、木魚聲響徹這座古老道觀的上空。
  東嶽觀的主要道教節日有:農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聖誕;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聖誕;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聖誕;二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誕;三月初三,玄武大帝聖誕;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大帝聖誕;四月十四日,呂祖聖誕;六月二十日,關聖帝君誕辰;六月二十四日,雷祖聖誕;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聖誕,九月初九日,九皇聖誕;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聖誕;十一月冬至日,元始天尊聖誕;十二月二十五日,玉皇大帝降聖。屆時,東嶽觀燈火輝煌,鼓樂大作,道教徒們在觀內舉行隆重的齋醮儀式,表示節日的歡慶和紀念。
  平陽東嶽觀被確定爲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平陽縣人民政府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下文劃定平陽東嶽觀的「重點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其「重點保護區」由現觀址向南、北各延伸十一米,西由「聖門」向前延長二米,東至平鰲公路坎。其「建設控制地帶」:北由重點保護區向外延伸十五米,南至「平陽烈士墓」圍牆,西至坡南街,東至東門山麓的公路邊。這一劃定,不僅對平陽東嶽觀起到直接保護的作用,而且爲東嶽觀的建設提供法律的依據。
  展望東嶽觀的未來,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如縣民政福利廠和油泵機械廠,雖然在縣府的三申五令一系列文件的敦促下,早已從大羅寶殿及東嶽殿中搬出,但依然建在本觀聖門之內。此外,聖門內尙建有五戶居民住房及一幢「壽坊店」(俗稱「棺材店」),嚴重影響東嶽觀的景觀和規劃。這些問題已引起政府有關部門及平陽縣道教協會的重視,將根據國家有關文物保護政策、法律與法規,制訂措施予以解決。
  第二節 宮觀屬性
  道教宮觀一般可分爲「子孫廟」和「十方叢林」(亦稱「十方常住」)兩種。平陽東嶽觀屬於前一種,爲全眞道子孫廟。具有以下屬性:
  一、廟產私有:師徒代代相繼承,外界不得隨便佔用。本觀有北宋初建以來即爲道士所居住,道士出家於本觀之後,即以本觀爲家,直至老死於此,許多人死後即埋葬在本觀後山。道觀成爲道士們棲身之地。如遇破損或倒塌,道士們即四方募資修葺或重建。廟產由住持道長掌管,住持具有分配和修理房產的權力。
  二、本觀不「掛單」(單或作「袇」),不懸掛鐘板,即不接待十方道友來本觀居住及安排相應的職務。師父即住持(或稱當家),常住的人數一般爲二十人左右,近似一個家庭。近年來由於本觀道士人數有所減少,一些較大的道場往往人手不夠,需向其他道觀借用,如1996年農曆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誕辰,本觀啟建慶誕道場,就曾向蒼南縣望里鎭東山頭紫雲洞道觀借用陳誠受、陳信楊兩位道長,並向社會聘用幾名後場人員。前幾年,本觀還舉辦了一期道教音樂培訓班,蒼南燕窠洞等道觀一些年輕道士也曾在本觀掛單留宿。爲方便住宿,本觀近年在兩側廂房設若干臥室專供外來道友借單暫住。盡管如此,本觀的基本體制未變,其宮觀性仍爲子孫廟。
  三、本觀長期以來收徒授道,但無權傳戒。昔日的金丹派南宗及水南派的收徒情況均不詳。僅知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於宋嘉定九年(1216)前後曾結茅於本縣斜溪里(今金鄉、錢庫閒)收黃茅道人鄭洞眞、陳丹華等爲徒,後師徒同游武夷山,有唱酬詩傳世,該派是否有在平陽東嶽觀收徒傳代,不得而知。至於水南派,僅知其第十九代嗣師林仕貞於洪熙元年(1425)前後在平陽東嶽觀修煉傳道,名聲頗著。(詳前)而龍門派的收徒情況則一清二楚。今知龍門派最早來平陽傳道收徒者爲十九代嗣師林圓丹、薛圓順二人,他們都來自黃岩委羽山大有宮。其中林圓丹傳吳明善、蔡明全二人。吳明善傳方至通、林至金、鍾至瑤等八人。方志通任平陽東嶽觀住持,傳陳理餘、聞理樸等二十五人。林至金傳鍾理藻等五人。陳理餘傳繆宗喜等五人。聞理樸傳葉宗靖等五人。鍾理藻傳黃宗和等五人。黃宗和傳馬誠起等六人。馬誠起傳陳信修等三人。繆宗喜傳林誠鏡等二人。陳信修傳吳崇悅等三人。吳崇悅傳潘高元。薛圓順傳薛明德。薛明德傳吳至榮、石至鶴等。吳至榮傳王理湘。王理湘傳董宗規、陳宗化、劉宗和等七十八人。石至鶴傳陳理成、蔡理延等二十一人。陳理成傳李宗錦。李宗錦傳黃誠寶。黃誠寶傳黃信陽、吳信威、黃信成、盧信迴、盧信睿、康信祈等二十八人。蔡理延傳陳宗耀。陳宗耀傳李誠松。李誠松傳楊崇利、鄧信新、余信標、阮信專。
  以上自「圓」字輩傳至「高」字輩,在整個平陽縣內,凡九代。現將林圓丹、薛圓順二房的世系開列如下:
  收徒授道均在派內進行,平陽東嶽觀歷來所屬道派,宋代爲張紫陽(伯端)創立的金丹派南宗。元、明兩代爲林靈眞創立的「水南派」即襲寶東華派。靈寶派創自東晉,與正一、上清合稱爲三大符籙道派。東華派是從靈寶派分化而出的一個支派,爲寧全眞首創。後傳至林靈眞,合稱靈寶東華派,又因林靈眞號水南,故又稱「水南派」。該派長於齋醮祭煉,符籙科教,其特點是把內丹、雷法攝入自身的齋醮祭煉道術之中,較接近正一派,故後來即與正一派合流。自清代至今,平陽東嶽觀均爲全眞龍門派,該派自二十一代起在本觀收徒傳道,所以觀內傳承至今已有七代。④
  與所有的子孫廟一樣,平陽東嶽觀只有收徒的義務,而沒有傳戒的權力,必須到有關的十方叢林去受三戒,故本觀道士方志通等赴鎮海淵德觀受戒;聞理樸等赴湖北長春觀受戒;繆宗喜等赴黃岩委羽山大有宮受戒;余宗長等,赴天台桐柏宮等受戒;吳崇悅等,赴四川青城山常道觀受戒。
  作爲子孫廟的平陽東嶽觀,由於其道脈傳自黃岩委羽山大有宮,故其派系字譜歷來從屬於大有宮,先後於民國庚辰(1940)及共和辛未(1991)兩次與大有宮合撰《委羽山龍門派字譜》⑤。
  子孫廟同十方叢林一樣,也有自己的「清規榜」。平陽東嶽觀的清規榜採用委羽山大有宮的,凡四十八條,現摘其要者凡二十七條如下:
  凡姦盜邪淫敗太上之法律壞列祖之宗風者架火焚身;
  凡拐帶欺騙者炙眉燒單;
  凡擾亂清規不遵律法者杖責革出;
  凡吸食鴉片、紅丸、白丸、金丹、白面等烈性毒品者截髮斥逐;
  凡賭博玩錢遷單逐出;
  凡談講燒丹煉汞哄騙迷人者杖責革出;
  凡酗酒鬧事厭茹葷腥攪亂常住者杖責革出;
  凡不守清規者逐出;
  凡詈罵大眾污言毀傷人父母者杖責革出;
  凡拜師不知宗派者不留;
  凡在常住辦事剋眾利己隱欺大眾者罰齋;
  凡倚官長勢力及恃才壓道眾者合堂公議杖責革出;
  凡上堂公事不戴衣冠如著汗衣小帽者跪香;
  凡嫉妒賢良欺壓大眾傲慢自誇者逐出;
  凡上殿登壇談笑喧嘩背立呼童斜目曲視吃煙唾痰橈扇不依禮敬拜跪不恭者跪香;
  凡上齋堂食飯不戴衣冠及跌筷子落地者跪香;
  凡常住物件私自款客不上客堂庫房告白者客去跪香;
  凡赤體夜睡不穿小衣不扎褲帶者跪香;
  凡出門不領簽不告白者跪香;
  凡衣冠不潔上殿私自開看藏經者罰齋;
  凡烹廚供獻用污穢柴水不虔者跪香;
  凡出入上燈後不回者跪香告白公事免;
  凡戴黃冠及上殿朝眞之冠巾入廁行恭者跪香;
  凡開靜不起及上靜不息燈者跪香;
  凡夜寢後大驚小怪言語驚眾者跪香;
  凡廚房拋棄五穀毀壞常住家私什物者跪香;
  凡常住公事不幫辦者跪香;
  自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平陽縣道教協會在本觀成立和辦公,使本觀全眞派道士有了更多與散居各地的正一派道士接觸的機會,他們經常在一起開會學習,切磋道學,於是開始出現兩派融合的局面。這主要表現在道場儀式方面的互相吸收、滲透、取長補短,以至共同舉辦。全眞道長期居觀清修,雖然善於誦經拜懺,且擅長音樂,但短於科儀,能做的符錄科儀不多,難以滿足當今齋主的需求,因而收入微薄,生活清苦,而正一派雖然在器樂、法服等方面不如全眞派,但長於科儀,能做延生、度亡等各式各樣金鎌與黃鎌道場,音樂上又善於吸收地方戲曲唱腔,深受齋主青睞,因而收入豐厚。在當今經濟大潮的沖擊中,全眞派爲改善生活,不得不主動向正一派學習符錄科儀,並和正一派合作舉辦道場。正一派的科書也被全道派翻印、傳抄和使用。
  上述這種狀況的出現,就宮觀的屬性而言,平陽東嶽觀當仍爲全眞道子孫廟,但就所做的科儀性質而論,已是全眞派和正一派的混合體了。
  第三節 宮觀道士
  平陽東嶽觀的歷代道士可考者,「水南派」僅第十八代嗣師林仕貞一人。(詳前)「龍門派」則自二十一代「至」字輩至今,凡七代,代有其人。現逐一簡介如下:
  二十一代「至」字輩有方至通、鍾至瑤二人:
  方至通(1877~1926)宗師,江南上崗人,號空成子、敏達子。幼失怙恃,寄養舅父家。及長,舅父喜其誠實可嘉,意欲以女妻之。然方天性落落,淡於世務,聞古有葛仙翁得道一事,遂萌出家之念,唯未遇名師,故遲遲不就。又數年,男當受室,女已及笄,舅父母欲擇吉招贅,方忽潛水簾洞道觀出家,皈依吳明善宗師,願在觀中挑水、舂米、斫柴,服勞諸務,作苦行之道徒。舅父母屢次令其歸,矢志不移,始罷前議。他多方訪道,得傳丹訣。遨遊龍虎山,開闢紫雲洞,建造斗姥閣,工竣,靜修十年,於民國癸丑年(1913)赴浙江鎮海淵德觀受三大戒,得選「天仙狀元」。是年秋,平陽東嶽觀眾道人邀同諸紳敦請來觀住持,方承之。其間,方以振興本觀道業爲己任,於民國六年(1917)重建大羅寶殿,並葺修斗姥閣兩廊,十一年又鑄鐘磬,規模井井,燦然具備。時觀中尚缺齋糧,遂將家祖遺業變易資金,攜置腴田十三畝以助不足。迨事畢,入關靜坐三年。其時平陽縣知事熊鈞聞其事,賜匾日「懷葛風高」。舅父母亦感其如此難能可貴,且攜女到慈雲庵修行,時稱「雙絕」,至今傳爲佳話。晚年,清修益進,無疾坐化。墓於本觀後山。綜其一生,戒行道德,冠絕一時。授徒二十五人,其中聞理樸、陳理餘等亦馳名一時。時人瑞安鄭德馨撰有《方至通宗師傳》⑥,述之甚詳。
  鍾至瑤(1862~1922),嗣師,平陽江南木橋頭人。出家平陽東嶽觀’投拜吳明善宗師門下,終身修煉。其徒有孫理松、黃理善等。墓在江南十八都山。
  二十二代「理」字輩,有陳理餘、聞理樸、鍾理藻等二十六人。
  陳理餘(詳前)
  聞理樸(詳前)
  鍾理藻(詳前)
  理豐,姓氏及生卒年均不詳。嗣師。樂清縣人,出家平陽東嶽觀,禮拜方至通爲師。餘不詳。
  姜理泉,宗師,生於晚清辛卯年(1891)4月初4,卒年不詳。號靈源。平陽村頭人。出家平陽東嶽觀,禮方至通爲師。丁卯年(1927)冬赴鎭海淵德觀受黃至慶律師三大戒。弟子有周宗庭气李宗仁等。墓在嶴山。
  孫理生(1871~1932),嗣師。瑞安縣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方至通。弟子有孫宗傑、孫宗集等。墓在本觀後山。
  林理壽,生卒年均不詳。平陽萬全區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方至通。餘無考。
  林理春(1867~?),宗師。號回陽子。平陽江西烊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方至通。民國丁卯(1927)赴鎭海淵德觀受黃至慶律師三大戒。卒年不詳。墓在本觀後山。弟子有黃宗鏡。
  黃理順,生卒年均不詳。瑞安縣蓋竹人。出家平陽東嶽觀,皈依方至通。餘不詳。
  繆理崇(1880~?),嗣師。平陽江南繆家橋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方至通。卒年不詳。墓在本觀後山。弟子有繆宗靜、楊宗壽、葉宗平、李宗音等。
  林理化,生卒年均不詳。瑞安縣平陽坑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方至通。餘無考。
  易理水(1876~1931),嗣師。號上善子。平陽縣人,里居不詳。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方至通。民國丁卯(1927)冬,赴鎭海淵德觀受黃至慶律師三大戒。弟子有楊宗全等。
  王理來(1851~?),宗師。號蓬玄。平陽加增坑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方至通。民國丁卯年(1927)赴鎭海淵德觀受黃至慶律師三大戒。曾建造解陽觀。卒年不詳,墓在青雲洞左側。弟子有楊宗靜(坤道)、楊宗全、章宗熙、鄭宗雄。
  林理清(1877~?),宗師,號靈虛。平陽赤溪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方至通。民國丁卯年(1927)冬,於鎭海淵德觀受黃至慶律師三大戒。弟子有林宗印等。
  理銘(1858~1930),宗師。姓氏不詳,號則新。平陽赤溪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方至通。民國丁卯年(1927)冬,於鎭海淵德觀受黃至慶律師三大戒。弟子有顏宗珠等。墓在仁山觀後。
  羅理恩,生卒年均不詳。嗣師。平陽藻溪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方至通。晚年任平陽瑞鷹寺住持。弟子有宋宗璽、林宗勝等。
  林理竺(1867~1931),宗師。平陽赤溪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方至通。民國丁卯年(1927)冬,於鎭海淵德觀受黃至慶律師三大戒。弟子有陳宗昇、曾宗盛等,均爲坤道。墓在仁山觀後。
  李理樂(1879~1922),嗣師。平陽錢倉坎下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方至通。墓在錢倉坎下。餘無考。
  鄭理進(1896~?),嗣師。浙江嵊縣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方至通。弟子有潘宗籛、林宗耀等。
  孫理松(1881~1940),嗣師。平陽江口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鍾至瑤。墓在本縣北港雷瀆奧底堂後山。餘無考。
  黃理善(1890~? ),嗣師。永嘉縣枯溪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鍾至瑤。餘不詳。
  賴理雨(1895~1950),嗣師。平陽人,里居不詳。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吳至妙。墓在本觀後山。餘不詳。
  周理浩(1871~1971),嗣師。平陽人,里居不詳。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吳至妙。墓在本觀後山。餘不詳。
  金理疇,嗣師。生卒年均不詳。平陽金鄉人。出家寶慶寺,師事薛至慶宗師。後遷居平陽東嶽觀。墓在本觀後山。
  二十三代「宗」字輩有繆宗喜、木宗智等二十人:
  繆宗喜(詳前)
  木宗智,嗣師。生卒年均不詳。瑞安縣汀川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陳理餘宗師。墓在本觀後山。餘無考。
  陳宗鼎(1880~1919),嗣師。平陽江南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陳理餘。墓在本觀後山。餘無考。
  鍾宗覺(1878~?),嗣師。平陽江南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陳理餘。墓在本觀後山。餘無考。
  葉宗靖,嗣師。生卒年均不詳。樂清縣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聞理樸律師。餘無考。
  黃宗新,嗣師。生卒年均不詳。平陽江南珠山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聞理樸律師。餘無考。
  余宗長(1880~?),宗師,號益源子。浙江天台藤橋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聞理樸律師。民國丙子年(1936)於天台桐柏宮受葉律師三大戒。曾於原藉上曹建造開巖宮兩邊前殿共十四間,後又創建西山頭乾元宮,馳名於時。弟子有陳誠修等。
  周宗庭(1845~?),宗師,號虞瑞子。瑞安縣城內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姜理泉宗師。民國壬申(1932)春,在天台桐柏宮聞理樸律師台下受三大戒。卒年不詳,墓在瑞安尖嶴山。
  孫宗傑(1898~1930),嗣師。瑞安縣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繆理崇嗣師。卒年不詳,墓在本觀後山。
  潘宗籛(1859~?),嗣師。平陽塘村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鄭理進嗣師。餘無考。
  黃宗鏡(1879~?),嗣師。平陽江西垟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林理春宗師。弟子有黃誠修等。
  董宗規(1922~),宗師。名光基,又名細枝。江南錢庫萬里白岩人。六歲喪母,十一歲喪父,同年出家龍隱觀,後輾轉紫震觀、竅巖道院等。師事王理湘。先後募建仙巖道院、金仙道觀等。1989年冬月至北京白雲觀受方丈王理仙律師台下三大戒,並留觀傳授道場科儀及十方韻。次年返回江南,現住金仙觀。
  陳宗化(1924~ ),嗣師。名紹藕,又名紹腦。江南錢庫望里寶山內村人°十三歲出家龍隱觀。師事王理湘。先後募修青雲洞、靈巖道院、洪池道觀等。五次被評選為演戒師。現住靜幽觀。
  劉宗和(1957~ ),宗師。名修初。江南藻溪挺南人。24歲出家龍隱觀。師事王理湘。1989年赴北京白雲觀受三大戒。現住靈山觀。
  繆宗靜(1848~?),嗣師。平陽江南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繆理崇。墓在本觀後山。餘不詳。
  陳宗波(1848~?),嗣師。平陽江南新陡門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理稱嗣師。餘不詳。
  黃宗和(1899~?),宗師,號育中子。浙江玉環縣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鍾理藻嗣師。民國壬申年(1932)春,在天台桐柏宮聞理樸律師台下受三大戒。曾於民國已卯(1939)收回平陽河東山全真道院。卒年不詳,墓在本觀後山。
  潘宗林(1882~?),嗣師。瑞安縣魚潭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鍾理藻。弟子有王誠鈺、方誠會等。卒年不詳,墓在本觀後山。
  田宗森(1880~?),嗣師。瑞安城內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鍾理藻。爲人極其勤儉,四時僅穿破衲一件,日以代人勞力為生,夜即坐悟玄旨,苦志學道。當地僧道汲水不便,為鑿水井一口。有老母八十餘,每詣定省,皆以五體設地於戲,以行孝道。弟子有許誠清等。
  陳宗華,嗣師。生卒年均不詳。樂清縣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盛理考嗣師。弟子有陳誠樹等。餘無考。
  二十四代「誠」字輩,有馬誠起、林誠鏡等九人。
  馬誠起(1915~1990),嗣師。俗名志遠,道號開化子。平陽二都(今萬全三社村)人。四歲喪母,八歲失怙。九歲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黃宗和宗師。曾乘送飯給在後山閉關修煉的孫賽松(公木)道長之機,虛心請教。孫道長視其聰敏好學,即教他識字讀經,稍後還教他做道場,成了他步入玄門的第一位導師。十三歲轉永嘉縣伴雲觀。不久即返回平陽東嶽觀。除修道外,還鑽研文學,擅長詩詞,二十歲曾以《即句》爲題賦詩曰:「毋吾忘寵辱,寡歡似陶然。除卻煙霞外,更無俗累牽。」後又到烏牛纂天然觀隨從項理培大師習老莊。一年後,因其師公鍾理藻病危,又重回平陽東嶽觀服侍鍾師公。鍾去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赴寧波鎭海天慶觀參學。次年轉上海桐柏宮。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因上海形勢吃緊,離滬還溫,在溫州伴雲觀清修。次年秋,回平陽故里跟隨邱鳴初習中醫,並結合內丹修煉,從此二人結爲至交,邊修道邊行醫達三十年之久。在《與邱夫子處鄉里》詩中寫道:「締交三十年,風雨共盤桓。……譚玄每晚食,賞句屢遲眠。倘若回故里,相處意綿綿。」後自設診所行醫。不久又到龍底崇慶觀任住持,一面爲信徒做道場,一面爲農民治病,曾獻出全部積蓄爲道觀購置約三十畝香燈田。1949年5月,應邀赴溫州東門行前街呂祖廟(先鋒殿)任住持。不久,由於種種原因,又改從行醫,但仍然嚮往玄門,時時勾起他對往日玄門生活的回憶和追溯,在《六十自述》詩中寫道:「悔拋羽服與黃冠,吾道凌遞運一般。何日金容來重整,幔亭仙客鮮多存。紫氣東來聊可知,金爐香盛卜心慈。殺機已遂生機轉,一朵祥雲覆雲墀。」1975年,終於重回闊別多年的伴雲觀。次年,「四人幫」被粉碎,宗教政策又重新獲得貫徹執行,年過古稀的他爲恢復溫州地區的道教、建立溫州道教協會四處奔走,聯絡各縣道教徒。1986年11月,溫州道教協會成立,他被選爲會長。此前,曾於1984年5月應邀到北京白雲觀青年乾道培訓班擔任經懺和課誦教師。1986年9月,當選全國道協第四屆理事。1988年4月,當選溫州市第五屆政協委員。1989年3月,赴四川青城山參加全國道協召開的開戒預備會,由於年邁,經不起長途跋涉,四月底回溫後即病倒,十月二十四日病故,享年七十六歲。
  林誠鏡(1930~),俗名嘉興。平陽北門大地埕人。九歲時,爲逃避國民黨政府抽壯丁,其父一面暗托余宗空道人將其送入平陽東嶽觀當道童,師從繆宗喜,一面又到政府戶口管理處報告了死訊予以除名,並瞞過所有親戚朋友。從此隱姓埋名深居本觀潛心學道,直至十六歲時,才由余宗空師父帶去見過其父,其父已不認識。1950年,其師繆宗喜病逝,他接任平陽東嶽觀住持之職,直至1967年卸任,先後達十七年之久。其間,他帶領全觀十九名道友參加土改、互助組、合作化等運動,使道眾逐步走上邊清修邊自食其力的道路。此外,他還學習、繼承其師公鄭理進的針灸醫術,並不斷總結經驗,在實踐中發展新的穴位,提高醫療技術,在針灸治療小兒麻痺症、腦炎後遺症、半身不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等疾病,往往針到病除,有「浙南神醫」之稱,除本縣外,溫州、甌海、洞頭、玉環、蒼南、福鼎等地患者來本觀向他求醫者絡繹不絕。他醫德甚高,凡遇貧困戶,不但不收費,還供食、宿,患者感激不已,稱他是「救世老道長」。還在維護平陽東嶽觀這座千年古觀歷史文化遺產方面,作出傑出的貢獻,1975年,平陽縣民政局有人到本觀找他談話,希望將東嶽觀後進斗姥閣及兩邊廂房劃歸縣民政福利廠,以擴大廠房,提出的條件是:由縣民政局出面建造三層新樓房給他本人,並把他的戶口轉爲城市居民,供應國家商品糧,給觀內其他幾位道長「五保」。由於他一口拒絕,其他幾位老道長決心堅持艱苦躬耕,自養自給,才保住東嶽觀這一部房產。自1986年開始,爲了恢復本觀的原貌,他積極籌措募資,重建大羅寶殿,修葺東嶽殿及斗姥閣,帶頭把自己打算建房的木頭、鋼材等價値一萬多元的建材獻給建殿所用,曾受到縣府的嘉獎。後又分別於1990年與1992年,先後拆除了東、西兩廂各六間,建成樓房十二間,其建築風格及裝飾均仿清代格局。1986年10月,平陽縣道教協會成立,他當選首任會長;1990年12月換屆,又連任會長;1991年3月,當選溫州市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他還當選平陽縣政協委員。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1991年8月,他發起召開縣道協抗洪賑災會議,把平日節儉的一千二百元積蓄捐獻給災區人民,在他的帶動下,全縣正一派道士也紛紛嚮應,共計捐款2950元人民幣,上交縣民政部門,受到有關部門的表彰。由於他成績突出,1993年6月,被中國道協評爲全國「愛國愛教先進個人」,應邀參加在北京白雲觀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集體、先進國人表彰大會,領取了獎牌。
  楊誠昌(1906~?),嗣師。平陽江南張家堡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黃宗和宗師。弟子有池信珊等。
  周誠聰(1907~?),嗣師。平陽江南龍港塗廠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黃宗和宗師。卒年不詳,墓在本觀後山。
  胡誠文(1905~1986),嗣師。俗名振銅,平陽江南龍港塗廠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黃宗和宗師。墓在本觀後山。餘不詳。
  王誡鈺(1915~?),嗣師。平陽東門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潘宗林嗣師。餘無考。
  方誠會(1912~?),嗣師。平陽江南白沙方良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潘宗林,嗣師,餘無考。
  李誡松(1929~ ),宗師。名悌財。江南金鄉郊外下處橋人。十六歲出家本縣雲台山三元觀,師事陳宗耀大師。後輾轉鳳凰池、東安觀气靈善觀等。1989年冬月赴北京白雲觀在王理仙律師台下受十戒,賜號「壽長子」。弟子有鄧信新等。
  陳誡樹,嗣師。生卒年及里居均不詳。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潘宗林嗣師。餘無考。
  二十五代「信」字輩有陳信修等八人:
  陳信修(詳前)
  池信珊(1928~ ),嗣師。平陽江南龍港塗廠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楊誠昌嗣師。餘無考。
  陳信學(1927~ ),嗣師。瑞安縣人。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馬誠起。弟子有洪崇厚等。餘無考。
  鄧信新(1951~ ),嗣師。名維新。江南金鄉坎頭人。三十一歲出家東安觀,師事李誠松宗師。現住觀音洞。
  余信標(1964~ ),嗣師。名賢惠。江南金鄉前堡人。十七歲出家靈善觀,師事李誠松宗師。現住靈善觀。
  阮信專(1980~ ),嗣師。名賢專。江南金鄉舥艚人。十三歲出家靈善觀,師事李誠松宗師。現住靈善觀。
  陳信相(1972~ ),嗣師。名沐貴。北港山門南雁人。十九歲出家仙姑洞,師事金誠靠大師。現住南雁仙姑洞。
  周信青(1965~ ),嗣師。名中青,號雁眞子。山門南雁人。十二歲出家南雁仙姑洞,師事金誠靠大師。現爲仙姑洞住持。
  二十六代「崇」字輩有吳崇悅等七人:
  吳崇悅(詳前)
  蕭崇庚(1962~),嗣師。俗名懷袍,蒼南挺南萬里人。1990年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陳信修。
  金崇凝(1966~),嗣師。俗名永華。平陽鰲江西塘人。1990年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陳信修。
  吳崇厚(1932~),嗣師。俗名清明。平陽西塘流水坑人。1990年出家平陽東嶽觀,師事陳信修。
  楊崇利(1966~),嗣師。名道達。江南金鄉舥艚人。十六歲出家靈善觀,師事李誠松宗師。現住靈善觀。
  邱崇桂(1977~),嗣師。名紹鑾。福建人。十二歲出家南雁仙姑洞,師事周信青住持。現住仙姑洞。
  潘崇祺(1969~),嗣師。名輝堆。江南藻溪上堡村人。十七歲出家龍港金龍觀,師事陳信龍嗣師。現住金龍觀。
  二十七代「高」字輩有二人:
  潘高允(1977~),嗣師。名志西。敖江塘村人。十二歲出家平陽東嶽觀,師從吳崇悅宗師。現住東嶽觀。
  黃高旺(1975~),嗣師。江南金鄉舥艚人。十五歲出家金龍觀,師從潘崇祺嗣師。現住金龍觀。
  第四節 宮觀建築
  平陽東嶽觀座落在縣城昆陽鎭南門(舊稱「通福門」)外坡南街匯頭。因東門山和九凰山之水至此匯合注入坡南河,故名匯頭。東嶽觀即建在匯頭的壽桃山麓,其背靠郁郁蔥蔥的壽桃山,面朝斜坡而上的坡南街,右邊與平陽革命烈士墓比鄰,左邊與錯落的民居相連。離平陽汽車站僅一里多路,北通溫州、麗水、金華、杭州,南通蒼南、泰順、福鼎、寧德,大小汽車每天川流不息,都從本觀北側經過,交通極其便利。
  本觀坐北朝南,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始建,南宋紹興閒改名廣福宮,清代改爲今名。其主體建築有四進及左右廂房等,使用面積達五千多平方米。
  本觀的山門舊稱「聖門」,因宋神宗熙寧元年欽賜「聖壽」匾額而得名。原聖門前左右各安裝一個直徑約五十公分的匾圓形青石鼓,上飾浮雕,爲「雙獅搶珠]圖案,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石鼓底部伸出部分鑿有門臼,聖門的兩扇門軸就安放其上。門檻爲「水閘」式,高過人腰,要入內,必須先由侍門者將「水閘門」提起,方能進入。這在全國的道觀中是極少見的。可惜現已遭到破壞,只剩下一只青石鼓,另一只據說被埋在觀內某一地下,現正在尋找中。聖門周圍爲黃牆,頂上鋪有黛瓦,額書「東嶽道觀」四個大字,兩旁懸掛的對聯爲:
  廣寒羽士宮玩賞都非俗趣
  福厚琅嬛地優游即是仙鄉
  步入「聖門」,便是一條通向「東嶽殿」的露天通道,長約八十米,寬一點五米左右,用長方形的花崗石鋪成,每隔七塊花崗石即改鋪一塊雕刻有出水蓮花的青石,頗爲雅致。昔日的信徒進東嶽殿極其虔誠,凡步至蓮花石即合掌跪拜,額貼青石,俗稱「七步一拜,拜進東嶽殿」。通道兩側原系種滿荷花的水田,五月荷花盛開時,一片粉紅色,不禁使人吟起「連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可惜這一優雅的景觀早已遭到破壞,其左邊建起了平陽縣民政福利廠,右邊建起了平陽油泵機械廠,兩個廠均沿著通道砌起一道高牆,使通道顯得十分狹窄。聖門內左側建有兩座二層樓民居,右側爲一幢壽坊店,擺滿了棺材,道教徒與廣大參觀者對此無不感到遺憾。
  走盡這條通道,便到達東嶽殿的府門,俗稱門台,周圍亦爲磚砌的黃牆,牆上自右向左書有「福生無量天尊」六個黑色大字。府門頂上鋪有黛瓦,額書「東嶽殿」三個大字,原先爲一塊匾額,這三個字爲直書的,「文革」中遭到破壞才改爲橫書。兩傍的對聯爲:
  院裏古樟歲歲日烜徵益壽
  山門秀竹年年風定報平安
  步上十二級台階,跨進府門,迎面矗立的便是古樸莊嚴的「東嶽殿」。殿坦前兩側各有一株大樟樹,左右相對,枝葉茂密,濃蔭蔽日,至少需兩人合抱,據考已有六百多年的生長期,爲明代所栽的古樹。殿額「東嶽觀」三字爲聞理樸大師所書,筆鋒渾厚有力。殿門左右兩傍的對聯分別爲:
  五嶽鎭東方秉鑒陰陽昭報應,
  百神尊震位常施禍福布馳張。
  雲行雨施不崇期而遍天下,
  理大物博祖陽氣之發東方。
  該殿已多經重建。清道光十九年(1839),進士出身的平陽縣知事廖重機曾集資並主持重建,廖個人捐銀三百兩。全部建築爲木結構,大約過了一百年左右,多數柱子爲白蟻所蛀,有倒塌之危。民國二十四年(1935)冬,本觀住持鍾理藻再度主持重建,改爲木石結構,即柱爲石頭,樑爲木頭,其款式仍仿清代建築。重檐黛瓦,檐脊上兩側各飾一條捲尾龍,龍尾長而捲翹,左右相對,成雙龍搶珠之勢,中間龍門處還嵌有一塊金匾,上飾戲劇人物,瓦背上另飾有四頭獅子,爲相戲狀。
  本殿共五間,中間建銀鑾殿⑦一座,正中端坐著神彩奕奕的「東嶽大帝」,其兩側原先還塑有站立的四大天將,即四方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護法神,以壯威儀。其左側尚有一尊土地公公,右側與之相對處設太歲一尊及坐騎白虎一只。現僅剩下東嶽大帝一尊,爲1981年用香樟木雕刻的,連冠蓋高二米多,面目較從前的溫雅斯文。東嶽大帝前設案桌一張,上置印、令、尺、簽、劍等,大帝端坐前視,爲坐朝狀。鑾殿下設供桌一張,上置香案及各類供品,香火常年不斷。鑾殿正前方樑上懸掛一盞五顏六色的「琉璃燈」,爲六棱狀,高一米許,內寬八十公方左右,以透明綢布爲罩,上飾有龍鳳、八仙、蓮花等圖案,原本是一種燈彩,後成爲一種神燈,內點茶油燈蕊,謂上照三十三天,下照十八重地嶽,日夜不息,供奉東嶽大帝。銀鑾殿兩側的對聯爲:
  孽海茫茫嘆人壽無多一誤豈容再誤,
  輪迴烈烈仰神靈有赫今生要想來生。
  鑾殿下的柱聯三副,分別爲:
  首四季以資生有腳恒舒宜古帝皇從事報功先泰岱;
  列五行而盛德無心成化即今民眾忘懷沐澤戴蒼天。
  (聞理樸書)
  清不至激和不至流,
  虛所能崇靜所能永。(鄭洛人書)
  善惡之報如影如形,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楊悌撰並書)
  鑾殿前懸掛「爵與天齊」匾額一塊,爲張鵬翼書。
  東嶽殿的背後尙建有一神龕,內塑站立的王雙官神像一尊,腳踩火輪,手舉金鞭,爲一護法神。
  本殿在建造過程中,由於當時建築條件差,在豎石柱時,是靠搭排架,用纜繩一點一點絞上去的。一次,正當往上豎的時候,纜繩突然斷了,石柱從空翻下’住持鍾理藻道人以爲壓死很多人,當場就嚇昏了,從此一病不起,次年,即民國二十五年,終於離開了人世。
  步出東嶽殿的後門,迎面便見一座莊嚴雄偉的大羅寶殿。兩殿之閒隔著一個寬敞的天井,天井除安放一排蠟燭架外,最引人注目是那只「金鼎」和兩口「葛洪丹井」。「金鼎」亦稱「寶鼎」,供燒香用的,用生鐵鑄成,製作年代雖然不久,旦顯得格外古樸。高約三米,其腰部即主體部分是燒香爐,呈圓形,直徑爲一點五米左右。底部三隻腳狀如一動物,只有頭和腳,沒有身子,俗稱「貪頭」,又叫「豬肚和尙」,傳說他十分貪吃,吃了人家的東西還不算,連自己的身子都吃光了’只剩下頭和腳,有人問他:「您又吃狗肉,又吃田雞,難道不害怕報應嗎?」他回答說:「這不是我吃,是貪頭吃。」「貪頭」其實就是「饕餮」的諧音,原是一種怪獸名,《呂氏春秋·先識》稱其「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言,以言報更」⑧;《神異經·南荒經》則說它「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惡狼」⑨,後來被用作黃帝時夏官縉雲氏的不才子的綽號,《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⑩本觀道徒都說,以「貪頭」作金鼎的腳,永遠被金鼎所鎭,就是老天對他的懲罰,是一種因果報應。金鼎上部爲一亭閣狀,四周爲欄干,飾以八卦焦蓮花等,各窗口匾額書有「國泰民安」、「道氣長存」「皇圖鞏固」、「法輪常轉」以及「萬壽天尊」、「常青常靜天尊」、「福生無常天尊」、「太平護國天尊」等聖號。各窗口的對聯有「善惡之報,如影如形;禍福無門,惟人自招」、「能知混合回風道,金鼎黃芽日日生」等。金鼎頂上爲葫蘆蓋,飾以六個角,十二條龍,每條龍嘴上都銜有一個鈴。
  「葛洪丹井」位於天井的兩側,左右各一口,井口呈長方形,長三米許,寬一米多,周圍有欄杆,設有台階,取水時需沿台階而下,水深兩米多,水色碧綠,清澈見底,傳爲葛洪所挖,以供煉丹用。井內養有金魚,有詩曰:「魚樂人亦樂,泉清心共清」⑪。相傳喝了這口井水可長生不老,故一千多年來,周圍的村民都到這裹取水,此水長年不涸,大旱亦然。附近與「葛井」等稱的尙有「葛嶺」、「葛溪」、「葛泉」等。大羅寶殿正門前柱聯「廣地隱真仙丹井民傳遺晉代」即言昔日葛洪在此取水煉丹事。天井兩側的廂房,右爲齋堂,左爲太歲殿。
  登上兩丹井之間的台階,便是大羅寶殿大門前的道壇,寬二十米,深三米左右,供齋醮道場「供天」等儀式之用。該寶殿亦多經重建。清道光十九年(1839)曾重建,爲木結構。因白蟻蛀蝕嚴重,1987年冬又經重建,其建築風格及裝飾仿明代北方格局,爲重擔廡殿式,而在建築選材上則具有浙南地方特色,如採用鋼筋水泥和木石結構,飛檐斗拱,檐角出際,頂鋪筒瓦,留滴水以及別具風味的雕樑畫棟等。瓦背上的裝飾,如「雙龍搶珠」、「鳌魚戲龍」、「歡天喜地」等,耐人觀賞;瓊樓高峙,掩映於古樹新篁之中,亦巍峨壯觀。更叫人驚嘆的是,大殿每條高七米的石柱都安放在磽子上以支撐整個大廈,其磉盤爲白石,磉子爲青石,石柱爲白石,柱上飾以蓮花,格外美觀。在中國建築史上,凡用磉子的,一般均爲木結構,這一方面是爲了防止底端腐爛,另一方面是爲了美觀。而石柱一般都是直接栽植於地上,不用磉石。本殿豎石柱而採用磉石,這不能不稱建築史上的一次成功之舉。本殿規模,寬十八米,深十二米,高十三米五。正中靠後處建神龕一座,分前後兩排,前排中間變座上端坐著玉皇大帝,左側爲雷聲普化天尊,騎坐爲麒麟;右側太乙救苦天尊,騎坐爲九頭獅子。後排中間爲元始天尊,左爲靈寶天尊,右爲太上老君,均端在蓮花寶座上。神像容相豐滿,儀態端方,身貼眞金,栩栩如生。其造型先爲泥塑,接著用麻布、桐油一層層地粘貼,共七層,然後將裏面的坭土挖光,成爲空心,末了再在外面貼眞金,俗稱「眞金貼」。神籠前擺一案桌,上放置小木魚、小磬、香爐等神器。案桌左邊置有大鼓及大木魚,右邊置有磬。寶殿內左右各置一石碑,左碑刻捐助者芳名,右碑述建殿緣起。寶殿正門上方懸掛「大羅寶殿」匾額一塊,筆力剛勁雄渾,爲王明手蹟。其門聯爲:
  寶殿巍峨仰真相莊嚴已接三清境界,
  香煙縹緲拜玉容正肅如游九府神宮。
  柱聯計六副,分別爲:
  道德五千言大我玄音終古法輪常轉,
  陰符三百字離龍坎虎於今觀宇重光。
  (王建之撰並書)
  東爲萬物發生氣始綑縕天地無心以成化;
  岳仍四方作峙形具賦受陰陽不測之謂神。
  (張鵬翼撰並書)
  廣時繞煙霞求精神超脱常思葉縣飛鳧遼東化鶴;
  福庭宣教化更物質文明不妨江皋解佩靈嶽吹笙。
  (王光銘撰 蔡心谷書)
  氤氳古井微妙悟玄機九轉還丹成正道;
  縹緲煙霞幽深遺洞府千秋歷劫認仙蹟。
  (鄭立于撰 謝雲書)
  維嶽降神仰神恩承我髦士,
  囿天統聖沐聖德簡在王庭。
  (馬亦劍撰並書)
  宮闕朝元星拱北辰瞻斗極,
  廟堂崇像神著柬嶽擁天尊。
  (東甌舊聯 江連漢補書)
  大羅寶殿後爲一庭院,寬二十米,深七米許,栽有五針松、茶花、海棠、月季、秋菊等各類花卉,多數爲盆景,吏庭院顯得異常清閒幽靜,別有情趣。庭院兩側原各有平房三間左爲客堂,右爲功德堂,現均拆建爲二層樓房,供辦公與住宿。平陽縣道教協會的辦公室就設在左邊的二樓。
  從後庭院右側登上約八級台階便是「斗姥閣」,此爲最後一進建築,清光緒十七年(1892)由平陽知縣沈茂嘉、主簿弗楊將副爲首集資重建,爲木結構,由於地勢較高且乾燥,未被白蟻蛀蝕,故保存至今完好。其建築風格雖亦仿南方古建築,如翅閣、飛檐等,但在結構上卻不同於上述同樣仿南方古建築的「東嶽殿」。斗姥閣有二層,上層稱「閣」,安放「斗姥星君」神像;下層稱「堂」,亦稱「上客堂」。上下層均有走廊,其廊柱在外,人從廊柱裹面經過。上下層均爲五閒,斗姥星君神位原設在上層當中間,由於年代久遠,又是木地板,參拜的人多,怕不安全,前幾年已把斗姥星君的神像請至下層中閒的神龕內。此神四面八臂,手托日月,並握有印、杵、針、鈴等,給人以法力無邊之感。前列爲兩童子,守衛在兩側。下層右首第一間原屬「坐關」,即修行道士「閉關」清修之處,牆上鑿有一方格小窗,供遞飯菜給「關」內修行道士進餐之用,現爲林誠鏡道長的住處。下層有柱聯兩副,分別爲:
  居其所眾星拱衛
  錫厥福萬物歸懷。
  (清貢生洪鐘琦書)
  天上星辰歸統攝,
  人間祿命自權衡。
  (清貢生葉志庚書)
  斗姥閣的後面緊挨著壽桃山,此山與蛇驅山之閒原是一片茂密的樹林,山間一道瀑布飛流直下,形似寶劍,人稱「劍瀑」與本觀的雄偉建築融爲一體。明平陽縣主簿吳蘊中《游廣福宮》詩曰:
  簿書叢襄度晨昏,一入琳宮出垢氛。
  劍瀑作花飄霧雨,瓊林飛彩照乾坤。
  鶴聲驚落山間月,龍氣吟成天上雲。
  太玉眞人定相訪,空中環佩闇繽紛。⑫
  馬誠起道長亦作詩讚曰:
  左峙新羅右九凰,雙峰陡舉向穹蒼。
  峽中玉殿凌雲建,窗外孤松閱歲藏。
  鐵嶺桃花開碧岸,弦溪水色映丹房。
  杖藜閑步金階月,惹我春游一段忙。⑬
  總之,本觀古樸古香的建築,融進這一片名山勝景之中,特爲壯觀。如今,游人不絕,香客紛至,已成爲人們進香遊覽的勝地。
  第五節 主神與其他神仙
  本觀的主神爲東嶽大帝,端坐在東嶽殿銀鑾殿正中,爲香樟木所雕刻,高二米多。著青袍,戴蒼碧七稱冠,佩通陽太平印,乘青龍,一如人間帝王。雙目前視,爲坐朝狀。案上置有印、令、尺、簽、劍以及聖旨等,以顯其至高無上;兩側備有幢幡寶蓋,爲出巡時所用。民間又稱其爲泰山神,泰山古稱東嶽,爲五嶽之首,長期受到人們的崇拜,將其擬人化,以至定姓名、婚配及子女。《龍魚河圖》稱其姓「圓」名「常龍」⑭;張華《博物記》稱其有女「嫁爲西海之婦」⑮;《魏書》卷五十二《段承根傳》稱其有子與段暉同學⑯,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又稱其有五子,第三子於後唐時封「威權大將軍」,「本朝封炳靈侯」⑰。自漢代以降,泰山神即作爲司令神受到敬仰。民間向來認爲泰山爲人死後靈魂之歸宿處,泰山神乃是冥間鬼魂之主宰。漢代緯書《孝經授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命之長短」⑱《後漢書》卷八二〈許曼傳〉,稱其生病時「謁太山請命」;同書卷九十《烏桓傳》載烏桓喪葬風俗,稱魂之歸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神岱山也。」溫州、平陽一帶民間,凡人生病亦向東嶽神請命,每年三月上已必有「迎東嶽」之舉,屆時,凡許過願的病人須扮作罪犯前往請罪,以求袪禳。孫雨人《永嘉聞見錄》「補遺」曰:
  昔東甌王信鬼,其風至今未替……上已迎東嶽神,神前有方相氏,碩大無朋,二目炯炯,狀獰惡可怖。人家因病許願於神,須於是日往扮罪人,填街塞巷,求祛禳焉。
  歷代帝王出自統治天下的需要,借神道設教,除親臨泰山封禪祭拜外,還迭封泰山神爵。據《文獻通考》卷八十三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爲「天齊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禪畢,詔加號爲「仁聖天齊王」;五年,詔加封東嶽曰「天齊仁聖帝」?。另據《續文獻通考》卷七十四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加封東嶽爲「齊夭大生仁聖帝」?。從此,民間普通稱呼「東嶽大帝」
  從平陽東嶽觀東嶽大帝的形像及服飾來看,當出自南北朝時托名漢東方朔《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眞形圖》,其書曰:「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考焉。……泰山君服青袍,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從本觀齋醮科儀中,常以東嶽大帝爲主宰鬼魂的地祇大神來看,似亦有所本,南宋《道門定制》卷二〈申東嶽狀〉即有「謹具狀申聞東嶽天齊仁聖帝,……乞體行符命,告下有司,釋放亡魂來臨法會,庶令幽爽得遂超生」?等語。不過,本觀的齋醮科儀中,更多地還是把東嶽大帝當作「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以至「注死錄生」的神君。如經常誦念的《東嶽大生寶懺》云:「東嶽天齋大生仁聖帝,應乎造化,生於混沌之初,立自陰陽,鎭彼幅員之域,與天齊久。……知之壽之短長,設七+五司,以掌權衡。有三十六嶽以懲兇惡,永綏邦社,大庇民區」?。又《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云:「泰山元帥累朝節封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獄,懲姦罰惡,錄生註生,化形四嶽四天聖帝!撫育六合萬物群生。」?可見,東嶽大帝在道教齋醮科儀中已從只管鬼域的冥王變爲「掌人間善惡之權」、「注死錄生」的中界大帝了。另據《三教搜神大王·東嶽傳》載,東嶽大帝還被推尊爲「掌天仙六籍」的「太華眞人」?,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相傳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爲東嶽大帝生日,該日,平陽東嶽觀與各地東嶽廟分祠一樣,均要舉行盛大慶典。其盛況與明田汝成所描繪的杭州吳山東嶽廟的情景相彷彿,田氏《熙朝樂事》曰:「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爲東嶽齊天聖帝生辰,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上壽,或枷鎖伏罪。鐘鼓法音,嘈振竟日」?。由於東嶽大帝曾是一位主宰鬼魂的地祇大神,故平陽一帶民間往往借「迎東嶽」或東嶽神慶誕等活動,以驅逐惡鬼病魔等,求得地方太平。其盛況有如沈廷瑞《東畲雜記》所描繪的:
  東嶽會每舉於三月二十八日,蓋襲佑聖會之舊也,以強有力者十餘人作力士裝,披髮塗面,手執鋼叉,名曰五道七煞,其出也,裂雞灑血於鋼叉而後行,呼嘯踴躍於銜衢之間,義取辟瘟疫,即古季春磔禳之意。
  「近東嶽」時,還與「忠靖王」一起出巡,與古代「驅儺」相似。清光緒八年(1882)《永嘉縣志》卷六「歲時」記上已迎東嶽日:
  上已,輿忠靖王出巡,鹵簿儀從甚盛,彷彿鄉儺遺意,城内外通衢大道,設幕張燈,僻巷編竹爲門,名花門竹,或十數家二十餘家,沿街具儀致祭。城南一帶尤極華麗,以古玩名花陳設當途,曰擺花祭。
  可見,東嶽神到了溫州、平陽一帶民間,又成了驅儺的大神,其作用與方相氏相仿。其地位當然比方相氏高,方相氏只不過是他的馬前卒而已,從前引《永嘉見聞錄》「補遺」「上已迎東嶽神,神前有方相氏,碩大無朋,二目炯炯,狀獰惡可怖」云云可知。
  本觀其他神仙尙有王靈官、玉皇大帝、雷聲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斗姥星君等。
  王靈官站立在東嶽殿背後的神龕內,爲石膏製作。紅胡鬚,三只眼,其中一只眼長在額頭,此眼神珠突出,據說可看見一切妖魔鬼怪;右手執降魔鞭,左手置胸閒捏靈官訣;身穿緊身金甲,腳踏火輪圈,背後尙飾有飄帶和披風,形像威猛,令人頓生畏怖之心。王靈官是道教著名的護法神,其作用相當於佛教的護法神韋陀。關於他的來歷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據本觀林誠鏡道長說,他本是一名天將,全稱爲「玉樞火府天將」。一日,龍門派始祖邱長春眞人上天,玉皇大帝聽他的匯報後問道:「凡間道士修道這樣苦,後人還有誰肯修道士?」王靈官聽見後說:「我願助凡人修道,他有三分修道,我有七分護法。」經玉帝同意,他便下凡做了護法大神。據《明孝宗實錄》卷十三載,王靈官爲宋徽宗時人,曾師從西蜀道士薩守堅,受道符密法,是溫州道士林靈素的再傳弟子。㉗《三教搜神大全》卷二則稱他姓王名善,爲湘陰縣某神廟的一位邪神,需用童男童女祭祀,後被薩守堅收作部將。㉘另據清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五「王靈官」載,明永樂帝曾爲王靈官建天將廟,里面塑二十六位天將,以王靈官爲其首。傳說王靈官爲神正直,嫉惡如仇,糾察天上人間,除邪祛惡,不遺餘力,深得老百姓信仰,凡地方不太平,常有舁王靈官出巡之舉。民國二十幾年,平陽縣瘟疫流行,死人不少,本觀王靈官神像曾出巡,道士念「靈官咒」,信徒念「太乙雷聲應化天尊」聖號,遍遊縣城四門,達七晝夜,後平安無事。
  玉皇大帝塑在大羅寶殿內,是與雷聲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一起排列在「三清」前下首的,玉帝居中,雷聲普化天尊居左,太乙救苦天尊居右。這在全國的道觀中是極罕見的。一般的道觀,於「三清」前下首排列的總是「四御」,即昊天至尊金闕玉皇大帝,簡稱玉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本觀之所以如此排列,據林誠鏡道長解釋,是因爲本觀歷來早上要誦念「雷聲普化天尊」聖號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下午要誦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及《太乙救苦天尊寶經》,晩上要誦念「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聖號及《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故於三清前特設這三尊神像。至於爲什麼把玉皇大帝排列在「三清」前最醒目的地方,林道長又解釋說,那是因爲玉皇大帝掌握實權,統轄天界、冥府所有神仙和鬼靈,包括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四大天王、二十八宿、太白金星、托塔天王以及十殿閻君等,他的名聲和威望遠在「三清」之上;「三清」雖然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但沒有實權,只供人敬仰,故排列在後。這種解釋雖然是帶世俗性的,但並非無據,早在宋代,儒家學者就對玉皇大帝位居三清之下提出非議,朱熹說:「道家之徒欲仿其所爲,遂尊老子爲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及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爲甚!」㉙道士們則作了折衷的解釋,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注•玉帝尊次考》曰:「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虛無而後妙有,所謂無極而太極,非有尊卑之殊。」㉚《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曰:「醮壇即醮筵也。中間高設三清座,……蓋玉清爲教門之尊,昊天爲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㉛其意是說,醮壇中兩排神位,一排爲玉清即元始之尊爲首,另一排以昊天即玉皇大帝爲首,兩個都是首席,並無尊卑之分。本觀玉皇大帝身著九章法服,頭戴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在鑾座上,每年正月初九爲「玉皇誕」,都要舉行慶誕醮壇,誦經禮懺,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雷聲普化天尊,總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爲先天陽精之神,亦稱雷祖夭尊。據《道法會元》載,雷祖天尊居九天之上,綜司五雷,應化九天,運心三界,總管雷霆都府及二院三司,雷師、雷公等均爲其下屬。道經稱雷祖是眾生之父,萬靈之師,掌握生殺大權,專懲惡人。如《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向雷師皓翁講經說法,命對「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之司,先斬其神,後勘其形,……以至勘形震屍,使之崩裂」?。本縣舊時各地多有雷神廟,所塑雷神「雷聲普化天尊」的形像近似清黃裴然《集說詮眞》所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尖,足如鷹鸇,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自頂至旁,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稱雷江江天君。」本觀的雷祖塑像卻頗文雅,儼然如一位眞王,只是多了一頭坐騎麒麟。這或許按《歷代神仙通鑒》中的黃帝的形象塑造的,該《通鑒》以黃帝爲「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眞王」,住神雷府,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下統三十六員雷將。相傳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爲雷聲普化天尊聖誕,本觀有慶誕道場之舉。民間正一派道士還行有五雷天心正法之術,自稱傳自宋代溫州道士林靈素。林靈素擅長此法,相傳能興雲致雨,役使鬼神,驅邪治病。
  太乙救苦天尊,相傳爲東極青玄上帝所化,是天尊專門救拔不幸墮入地獄之人的大神,凡受苦難者只要祈禱或呼喊天尊之聖號,即獲救助。據稱《拔度血湖寶懺》是太乙救苦天尊傳授的。本觀太乙救苦天尊的形像近似《道教靈驗記》所描繪:端坐於五色蓮花座,周圍有九頭獅子口吐火焰,簇擁寶座,頭上環繞九色神光,放射萬丈光芒。本觀道士每日晚課總要誦念《太乙寶誥》曰:「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七寶芳騫林,九色蓮花座。萬眞環拱內,百億瑞光中。玉清靈寶尊,應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濟,大開甘露門。妙道眞身,紫眞瑞相。隨機赴感,誓願無邊。大聖大慈,大悲大願。十方化號,普度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陽上帝。」並唱頌曰:「稽首皈依東極宮,太乙尋聲救苦尊。左手碧盂盛甘露,右手楊枝灑靈津。大聖大慈濟世界,大悲大願度眾生。我今稽首皈命禮,志心稱念太乙尊。」
  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合稱「三清」,供奉在玉皇大帝、雷聲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的後排上首。其中元始天尊居中,靈寶天尊居左,太上老君居右。元始天尊又稱玉清元始天尊,圓臉,頭梳髮髻插玉清冠,罩神秘圓光,手執丹丸,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其名最早爲元始天王,晉葛洪《枕中書》云:《昔二儀未分,溟滓鴻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眞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至遲自隋朝開始,改稱元始天尊,《隋書·經籍志》曰:「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其位原在太上老君之下,從兩晉到南北朝時,已逐步駕臨於太上老君之上,尊居「三清」之首。相傳冬至日爲元始天尊聖誕,屆時,本觀必舉行隆重齋醮,設壇慶賀。
  靈寶天尊又稱「上清靈寶天尊」或「太上道君」,居元始天尊之左,頭梳髮髻插上清冠,手執如意,似有陪襯之意。據《靈寶略紀》曰:「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眞,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爲廣宣經籙,傳乎萬世。」㉝其陪襯之意或當出自靈寶天尊曾陪伴元始天尊「游履十方」、「爲廣宣經籙」之故。至遲自南北朝時,已尊居「三清」第二位,梁陶弘景《眞靈位業圖》列第二神階中位,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相傳夏至日爲靈寶天尊聖誕,舊時本觀亦有慶賀齋醮之舉。
  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德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右,頭梳髮髻,插太清冠,皓首白髮,慈顏微笑,手搖太極神扇,靜觀人世間的變化。這與《抱樸子》所描繪的老君身長九尺,黃皮膚,高鼻樑,尖長如鳥嘴,眉長五寸,耳垂齊肩,額有三紋,足有八卦,穿的五色雲衣,住的金樓玉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隨從四周,出行時以神獸爲先導,頭上雷聲隆隆,電光閃閃云云,有很大的不同。太上老君是春秋時著名思想家老子的化身,原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後居「三清」的第三位。其權勢雖不如玉皇大帝顯赫,但在道教中卻具有特殊的地位,道教徒們都相信他是「無上大道」的化身,是永世長存、常分身救世的至尊天神,故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日天尊聖誕,本觀必建壇慶誕,香火特盛。
  斗姥元君供奉在斗姥閣神座上。此爲女神,其形像是四面、八臂,其中六隻手分別執有日、月、鈴、針、杵、印等法器,另有兩隻手交叉疊放在胸前,作相見狀。頭戴平天冠,身坐蓮花台,神態慈祥,人稱「眾星之母」。斗姥,又稱「斗姆」,尊稱爲「圓明道母天尊」。《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眞經》稱斗姥原系龍漢年間周御王的妃子,名曰紫光夫人,生有九子,長子爲天皇大帝,次子爲紫微大帝,均爲四御之一。其餘七子分別爲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即北斗七星。故《斗姥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稱其「爲北斗眾星之母,綜領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潤群生。」民間則稱北斗娘娘,因主人壽夭,故百姓常拜斗以求添壽,三國孔明亦有拜斗之舉。本觀斗姥元君的形像不同於別處的是:其眼爲雙目而非三目;其手所執無弓、戟而有杵和針。據說玄天上帝出家修行日未得要領,欲棄道歸家,正從山上下來,斗姥元君得知,即化爲一老嫗在爛水田裏拖石杵,欲把石杵磨成繡花針,玄天聞之大驚,問何時可磨成針,斗姥答道:「只要功夫深,何愁石杵不成針?」玄天頓時醒悟,返山苦修,後終得道。㉞此外,於斗姥元君的兩側尙各站立一童子,右側童子左手執尺,右側童子左手執印。

附注

注釋: ①見《宋史》卷七《眞宗本紀》,《二十五史•宋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頁。 ②見平陽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平陽縣志》卷三十四,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757頁。 ③《味道吟》又稱《入道偈》,凡八首,其一曰〈入道〉,其二曰〈常住〉,其三曰〈苦行〉,其四曰〈知事〉,其五曰〈坐缽〉,其六曰〈雲遊〉,其七曰〈花齋〉,其八曰〈演戒〉,以供求戒諸子課餘諷詠。現收入聞理樸《樸廬味道吟》稿本(存平陽東嶽觀)第10~11頁。今錄其〈入道〉以見其用心之良苦: 入道身勞心要閒,務功立德莫嫌繁。 事凡在理行毋惑,學係旁門守必嚴。 耐怨耐勞兼耐苦,忘名忘利且忘寒。 流光如寄休懶惰,兔致出家反造愆。 ④此處的七代是就東嶽觀而言,就全縣而說應是九代(詳前)。長春祖師龍門派凡百代,其派詩如下: 道德通玄靜,眞常守太清。 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 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 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 住修正仁義,起升雲會登。 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 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 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新。 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 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⑤龍門派宗譜至今已纂修三次。第一次爲清宣統九年已酉。譜號《龍門大宗譜》,局設樂清紫芝觀,總閱爲二十代孫葉明達,監修二十三代孫林宗塡,纂修兼總校陳日如。第二次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係續纂,局設黄巖委羽山大有宮,編輯王松渠,總閱兼校二十二代蔡理鑑,監修兼編二十三代蔣宗瀚;譜號《委羽洞夭邱祖龍門宗譜》。第三次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共和」)歲次辛未,係續修,譜號《委羽山龍門派宗譜》’總編輯鄭宗愨,總閱校王理湘,理事章暉等。 ⑥《方至通宗師傳》載《委羽洞天邱祖龍門宗譜》(民國庚辰重修本)第四冊,第8~9頁。 ⑦據林誠鏡道長說;「銀鑾殿」原稱「金鑾殿」,因歷代帝王所坐亦稱「金鑾殿」,爲免除與皇上相抗衡的罪名,後只得降級稱作「銀鑾殿」 ⑧《呂氏春秋》卷十六〈先識〉,轉引自《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81頁。 ⑨東方朔:《神異經·西南荒經》。轉引自徐宏圖:《吳越儺戲文化初探》,載《中華戲曲》第18輯,第125頁。 ⑩見《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863頁。 ⑪見《平陽東嶽觀概況》,平陽縣道教協會1990年內部刻印本,第13頁。 ⑫見王理孚修、劉紹寬撰〔民國〕:《平陽縣志》卷四十六,〈神教志〉二,民國十五年(1926)刻本,第5頁。 ⑬見《平陽東嶽觀概況》,平陽縣道教協會,1990年內部刻印本,第34頁 ⑭各書所記泰山神姓名不一,道書日姓歲名崇,《氏族博考》稱其姓元丘,名月陸。此處引自《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 ⑮見《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二冊第1835頁。 ⑯見《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四冊第1158頁。 ⑰見《筆記小說大觀》,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8冊第302頁 ⑱見《重修緯書集成》,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46年版,卷五,第29頁。 ⑲見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上冊第757頁。 ⑳見清乾隆十二年敕撰《續文獻通考》,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3465頁。 ㉑見《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版,第6冊第735頁。 ㉒見上引《道藏》,第31冊671頁。 ㉓見上引《道藏》,第10冊1頁。 ㉔見上引《道藏》,第34冊730頁。 ㉕見葉德輝翻刻《三教搜神大全》卷一。 ㉖見明陶珽輯:《說郛續》,宛委山堂刊本第二十八卷。 ㉗詳見《明孝宗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年校印,第311~312頁 ㉘《三教搜神大全》卷二載:薩守眞人)繼至湘陰縣浮樑,見人用童男童女祀本處廟神。眞人曰:「此等邪神,即焚其廟。」言訖,雷火飛空,廟立焚矣。人莫能救。但聞空中有云:「願法力常如今日。」自後廟不復興。眞人至龍興府,江邊濯足,見水有神影,方面黃巾金甲,左手拽袖,右手執鞭。眞人曰:「爾何神人也?」答曰:「吾乃湘陰廟神王善,眞人焚吾廟後,今相隨一十二載,只侯有過,則復前仇。今眞人功行已高,職隸天樞,望保奏以爲部將。」眞人曰:「汝兇惡之神,坐吾法中,必損吾法。」其神即立誓不敢背盟。眞人逐奏帝,收系爲將,其應如嚮。 ㉙見《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8冊3005頁。 ㉚見上引《道藏》,第34冊632頁。 ㉛見上引《道藏》,第7冊28頁。 ㉜見上引《道藏》,第1冊761頁。 ㉝見上引《道藏》,第22冊14~15頁。 ㉞據林誠鏡道長口述。

知识出处

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

《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

本书对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进行了深入探索,包括其历史背景、科仪音乐、音乐形态及地域特点等。研究揭示了东岳观道教音乐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对于传承与发展道教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