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第一颗夜明珠”更了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923
颗粒名称: “浙南第一颗夜明珠”更了亮
其他题名: 记腾蛟马驷水电站
分类号: F426.9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腾蛟地区水电发展历程,从建立小型电站到扩建连网,强调电力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关键词: 腾蛟电业 水电发展

内容

(一)
  1956年8月16日,(一说1957年),驷马水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入夜,从驷马村沿溪两岸直至腾蛟街道,一片灯火辉煌,万民欢呼。当时的《浙南大众》报第一版和1958年的《北京日报》作了报导,标题是《浙南的第一颗夜明珠》。
  为什么夜明珠会在腾蛟大放光芒呢?1955年11月,省里分配一台25千瓦的发电机给平阳,平阳水利局派技术员赵叔夷到腾蛟勘察测量,以后决定在驷马建一座小型电站。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新鲜的事,“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这是人们美好的理想。经九个月艰苦奋战,电站建成了,使用我国第一台国产(仿苏)以转子发电的发电机。水轮机由瑞安机械厂制造。电站从建设施工到装机发电的全过程,都由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黄芑荪同志负责机械设计和技术指导的。
  电站系民办公助。除县水利局给予支持外,还充分利用原腾蛟建业火电厂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说,驷马水电站初期的全部管理人员和部分设备是从建业厂合并过来的。
  (二)
  腾蛟火力发电始于1951年秋季,由杨宏包、叶三昌、王德仁、苏祖联、周开仲五人集资4000多元(执照上登记营业金额3100元),购来24匹马力发电机一台,装机为12瓩,借用后街天主堂为厂房,取名建业发电厂。当时全部用于照明,装灯不到200户(盏)。53年前后,一些用户存在“怕露富”思想,纷纷停用,电厂陷入困境,致使18个月发不出工资,两人转业到瓯南厂,留下三个人继续办电。驷马电站建成后,建业厂留下的三人和全部资财并入电站,又从农业社吸收二人,共五名职工。1956年冬,全国各行各业“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电站命名为“公私合营驷马水电站”,在下街设业务办事处,周寿华为第一任站长。电力除供应腾蛟镇、大里村、驷马村、民安村外,还供应瓯南棉织厂生产用电。
  (三)
  “母鸡生蛋”,以电养电,是腾蛟电业发展壮大的特点。
  在六十年代,驷马水电站已不能满足周围地区生活、生产用电需要。1966年开始建设银坑水电站,以驷马电站积累的资金为基础,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一点,受益单位负担民工劳力。于1967年5月1日建成发电,次年与驷马电站并网,更名为“腾蛟水力发电站。”1970年再建新银坑水头219米泾流盘山渠道1380米,装机容量25kw×2,即500瓩的新银坑发电车间,总投资37万元,民工5万工,年发电量36.8万度。1981年扩建成驷马电站,装机80瓩;1986年又建成龙潭背水库,系我县第一座拱坝水库,其所需经费来源除自已历年积累的资金外,加上省厅、县局补助一部分。
  尽管这样,腾蛟自有电力仍然只能解决全区用量的一半。1982年架设腾蛟至水头变电所线路5.5公里,与华东电网连网,于次年春节输电。
  现在,腾蛟电站机容580瓩,供电全区六个乡镇、42个村,高压线路34公里,87年供电量324万度,净利润达9.6万元。现有固定资产84万元,冠腾蛟各企业之首。现有职工30多人,退休职工9人。多年来被评为县、市级先进单位。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腾蛟商品经济和家庭工业迅猛发展,目前有高频机200多台,编织机2300多台,家用电器更是不计其数。用电量猛增,平均每年增长30%,各地都为缺电而困扰,腾蛟居然能得天独厚,他们靠的就是小水电调峰的优势。
  当此“寻常百姓家”不可一日无电的年代,回顾腾蛟电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三十多年前艰苦创业的“夜明珠”;同时也忘不了建业厂同仁所作的贡献。
  (本文承陈显完,白洪祉同志陪同前往腾蛟电站和有关人员座谈。其中内容和数据大多来源于现任站长郑贤森所述,部分来自杨宏包回忆记录。文成后又请郑贤森同志审阅,并对部分术语作了订正。在此,谨向有关同志致谢。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马星野、李基中、黄胤、杜贤宏、闻理朴、陈强、黄云卿、联源竹箝、秀溪茹刨、鳌江当店、林景熙、山门“二·二六”事件、腾蛟驷马水电站、张韶舞、平阳话剧《南京路之血》、平阳“会市”及龙船的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练维杰
责任者
赵叔夷
相关人物
黄芑荪
相关人物
杨宏包
相关人物
叶三昌
相关人物
王德仁
相关人物
苏祖联
相关人物
周开仲
相关人物
白洪祉
相关人物
郑贤森
相关人物
周寿华
相关人物
陈显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