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满中外的秀溪茹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917
颗粒名称: 誉满中外的秀溪茹刨
分类号: F426.8
页数: 4
页码: 53-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秀溪是一个丛山重叠的山村,以制茹刨小手工业为生,产品以锌铜合金制成,质量优良。自清圣祖手年间始,历经多次组织生产挑战,生产合作社时期最为繁荣,但遭遇久旱影响销售。解放后重建生产合作社,业务逐渐恢复并稳步增长。
关键词: 秀溪 制茹刨 手工业

内容

秀溪在我县西南,离城约60公里,是一个丛山重叠的山村。民风淳朴、勤劳、耕地甚少,每人平均不到一亩。全村有100多户农民,全赖制茹刨小手工业为生。产品以锌铜合金造成,素有孔口锋利、使用方便、经久耐用、落丝均匀、工效高、价格低、质量好的特点而驰誉中外。
  茹刨创始于公元1676年清圣祖手年间,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抗战期间交通阻塞,加上资金短缺、物价飞涨、成本高等因素,乡里士绅虽曾三次创办公司组织生产,但都时建时闭,这对发展生产带来很大挫折。自民国24年创办合作社开始到民国35年的11年中,可说是产销两旺,取得较显著成绩时期,工人由原来70人增加到100多人;产量也从民国24年的35850张到35年增到241512张。营业额由24年的6439元到33年增到434·8793万元。因此工人收入增加,集体福利也增多,深受社员群众欢迎,当时浙江省政府也予表彰。
  秀溪茹刨创始人是一位铜匠,姓邱名武聊,他看到当地农民在加工鲜茹储存时用刀切,效率低、花工大、茹丝粗细不匀、日晒难干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千方百计亲自动手试制茹创,经十多次探索试制,终于制成了第一张手工茹创。经后人的不断改进,就成为名闻国内外的“秀溪茹刨”。
  茹刨制造的工序比较复杂,全过程分铸铜、打坯、印刨、车刨等主要工序。1908年(宣统元年),当地资本家苏子经独资兴办“济民公司”,专营茹刨生意,当时有工人七八十人,经营方式是:公司坐收产品,原材料锌、铜由工人自找门路。全年生产约2万张左右,产品规格有6×7·7×8·5×6·3×4等4种;每百张重量为16斤、18斤、20斤三种。由于茹刨旺销期全年只有2个月,其余10个月必需垫本;再因经营利润薄,售100张只赚1元左右,全年收益甚微,经营2年后济民公司就收摊闭歇,茹刨又转为分散生产。
  1915年当地士绅谢荣士、蔡繍卿、苏子和等三人合办“益民公司”生产茹刨,工人有70来人。经营方式改为发原料收成品,一个工人一年发料四次,多的70斤,少的30斤,全年产量也只有2万张左右。结果因资金不足,只办二年又停歇了。到1921年,苏子经又独办“三一公司”,当时工人有100多人,经营方式也是发原料收成品;由于产品畅销,产量大大增加,全年生产增至七八万张,工人收入也有提高。开办的头一年,产品就被送到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得到好评,从而声誉大振,产品除深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农户欢迎外,还远销捷克斯洛伐克和越南等国。由于产销两旺,业务蒸蒸日上,当时浙江省政府曾批准“三一公司”所产的茹刨运销各地时,只要贴有“③”商标、下边写有“协助粮主要品”六个字的封单,海关、税务等部门均免予检查放行。这样连续生产7年,最后两年因久旱无雨,番茹歉收,茹刨也就随之滞销。厂方虽派人分赴福建、永嘉、瑞安等地推销,效果也不大,于是“三一公司”只得于1928年宣告停办。
  1935年由县农业银行行长庄士杰牵头,组织当地士绅兴办“保证责任平阳县秀溪茹刨生产合作社”,参加社员有202人,股金2419元。经社员选举产生理事九人,监事五人,并聘请经理专管业务。对盈余分配,作以下规定:50%作为摊还金(即社员红利),按工资总额比例计算,多劳多得;30%作公共积累;公积公益金各10%。对生产成绩显著的,另外奖赏酒钱,分等级,每100张茹刨分别奖给1.50元、1.00元、0.50元。该社为了保名牌、保声誉,对产品验收很严格,工人制成产品后,必需打上自己的代号:如光元、一元、二元、三元等,表示对产品负责,通过验改入库。如客户发现不符合规格时,退还由原生产者负责(如打上“一元”记号的,即找谁),因此产品质量好,次货少,顾客信得过。为了扩大业务,开辟新市场,1938年先后在永嘉和福建桐安设立两个办事处,并在重要县份与经售店订约,分销处有22处,委托寄售点有10多处;在桐安还派出30多名工人,边生产,边销售。通过10年来的积极经营,总产量达172·4418万张,销售170.3717万张。除头年亏165元外,连年均有盈余,总额有133·7621万元。除抽出一部分资金建办公楼房5栋、厂房39间外,还创办小学一所,接收社员子女及附近失学儿童免费读书;厂内开办夜校,教工人识字;专门聘请医生,免费为工人及其家属和群众治病。每年在公益金项下拨款救济困难户、捐助修路等。在民国30年旱情严重,青黄不接时,除拿出5000元购买大米平粜3个月外,同时还购米、茹丝4200斤办理施粥善举,来救济贫困户。当时浙江省政府为此赠给该社“实惠平民”和“有利于农”的两块横匾作为表彰。
  1937年抗战开始后,虽然物资减少,环境不如以前,但因全体员工尚能团结一致,仍取得较显著的成效,到1944年日寇大举进攻浙赣沿线各县时,永嘉办事处厂房悉数被毁,桐安办事处不时受到敌机威协,因此无法再行经营。外省又因交通阻塞,产品无法运销,亦只好宣告停产。对失业工人除生活给予照顾外,另组织他们创建卷烟和茶叶加工运销业务,及制伞等生产予以补救。当日寇侵占温州后,原料来源被割断。产品销售更加困难。1945年抗日胜利后,物价飞涨,原料昂贵,不得已只好进行分组管理,但销路仍未见起色,生产无形停顿。
  解放后,重建茹刨生产合作社,由于市场需要量增大,业务又逐渐展开,积累亦逐渐增加。最高年产量达125万张,盈余总数达五十六万元。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马星野、李基中、黄胤、杜贤宏、闻理朴、陈强、黄云卿、联源竹箝、秀溪茹刨、鳌江当店、林景熙、山门“二·二六”事件、腾蛟驷马水电站、张韶舞、平阳话剧《南京路之血》、平阳“会市”及龙船的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浩然
责任者
谢荣士
相关人物
蔡繍卿
相关人物
苏子和
相关人物
庄士杰
相关人物
邱武聊
相关人物
苏子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