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马星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896
颗粒名称: 我所知道的马星野
分类号: K825
页数: 16
页码: 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星野出生于书香之家,童年聪颖过人,小学时已有显著成就。在北伐军时期夺取中央党校第一名,并被聘任为总干事。后赴美留学,在密苏里大学学习新闻学并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创建中央政治学校的新闻系,成为教授兼新闻系主任。
关键词: 马星野 书香之家 北伐军

内容

一、书香家世
  马星野原名马允伟,小学读书时名马伟。入大学后,取杜工部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野”二字为名,从此就一直叫马星野了。
  马星野是我的堂兄,我一直叫他“伟哥”。马氏源出陕西扶风,祖先几经迁徙,于明朝崇祯乙亥年(1635年)从乐清迁到平阳县万全区湖岭乡陈岙村定居。
  湖岭乡辖有二十四个自然村。陈岙村处全乡的西北角,该村依山临水,绿荫掩映,幽深清绝。一到那里,就会令人产生山灵水秀,超脱尘寰的清静之感。
  二三百年来,马姓在此聚族而居,世代务农,过着清贫俭朴的生活。后来林姓和沈姓陆续迁来,但马姓仍占多数。因地处山陬,从来缺少知书识字的人。到了我们的曾祖父,才开始正式进私塾读书。
  马星野的祖父和我的祖父都曾读过书,考过秀才,但身处偏僻的山村,要考中一名秀才,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星野的祖父莲屏公,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辈的身上。他共有五个儿子,星野的父亲排行第四,是我的堂房四伯父。大伯父毓骐(字少屏),从小聪慧好学,九岁时便读遍四书、五经,十三岁考中秀才,名闻乡里,有“神童”之誉。他的几个弟弟,除了二、三弟务农外,在他的带动下,有星野的父亲毓(字敏中),五叔毓骧(字季洪,以字行)和我的父亲毓骅(字翊中)都开始习文。
  山村难能找到好老师,年轻的大伯父便亲自担任教席。他教育弟弟们十分严格,稍有懈怠,便严加责罚。严师出高徒,几个弟弟都能刻苦学习。少屏大伯当时虽已补了廪生,但家庭生活仍十分贫苦。当他们五兄弟分家时,据说家中只有三条板凳,连买菜油点灯的钱也有困难。当时马家有一个传统,每天要在黎明前读书,以点燃一条灯芯为准。于是大家都竞在灯芯点燃以前,先将灯芯挤扁,以争取延缓灯光照耀时间。这传统后来曾流传下来,并传为佳话直到如今。
  有志不负苦心人,大伯父后来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在当时全国一百名留学生中名列第十一,被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历史。归国后曾任省立十师教师和十中(今温州中学)校长。接着,星野的父亲毓,也考中秀才,这就大大增长了莲屏公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他积极鼓励子侄辈读书上进,希望下辈们学有所成。
  清光绪乙已年(1905年),莲屏公亲自送五叔季洪和我的父亲到温州参加秀才考试。他对自己的儿子和侄儿一视同仁,曾对亲友们说:“我五个儿子中,已经有两个中了秀才,这次送考,我倒实在希望十五岁的侄儿毓骅能够一举中魁”。
  放榜后,季洪叔虽然落榜,但我父亲居然中了秀才。莲屏公欣喜不已,说自己达到了原来的愿望。
  不久,我父亲和季洪叔分别考进浙江两级师范和省立十中读书。建国前季洪叔先后在省立严州、温州中学和国立江苏医学院等校任教。解放后一直在南京医学院任教授。
  陈岙马家当时一连出了三名秀才,霎时间声誉鹊起,名闻浙南,成为与万全鲍阳宋家(宋平子家族)竞相媲美的书香之家。
  二、初露才华
  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13日,马星野就出生在这个文风颇盛的书香之家。父亲马毓是一位忠厚朴实、治学严谨的长者,母亲吴佩年,虽然读书不多,但慧敏贤淑,热情待人,善于言辞,才能出众,大有女中丈夫之风。
  马星野小时便聪颖过人,过目成诵。莲屏公视之为掌上明珠。三四岁时,就整天抱他在怀中教他背诵唐诗、古文,几遍下来,就能琅琅上口。
  他在允字辈中,年龄居长,长辈们都把他看作是马家的希望,对他关怀备至,赞赏不绝,称他是“吾家之千里驹”。马星野的童年,就在这金色的花园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民国初年,马家的境况逐渐好转,陈岙离县城较远,诸多不便。四伯父和我父亲先后迁居城关。
  星野随父母择居西门担水巷(现平阳工具厂部分厂址),与荫泽巷我家近在咫尺。在众妯娌中,我母亲蔡墨笑毕业于北洋女师,是读书较多的一个。四伯母碰到大小事情,都经常找我母亲商量,因此两家关系十分密切。
  这时马星野已到了入学年龄,先后进平阳模范小学(今昆阳镇小)和平阳第一高等小学(今平阳县小)学习。小学时期,由于他基础好,且又聪明好学,每学期揭榜时都名列前茅,受到全校师生的瞩目。
  在同班同学中与他最要好的是阮汝楠、王建之、蔡孟平等三人。他们除了学好功课外,课余时间也很活跃,曾组织过一个名叫“辛社”的诗社,经常吟咏唱和。那时文人中盛行“诗钟”,每利用聚会时,指定两个字作为诗眼,临场撰联,把诗眼嵌在一定的位置上。这种活动对学习做诗和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一次,他们四人集中在王建之家,请王父鼎铭先生(字埕如,清末拔贡)出题,用“雨”、“春”二字作诗眼,从一唱到七唱(将诗眼分别放在上下联第一字到第七字中),每人各做七对。四个人的二十八对中,以星野所吟的“留得残荷听夜雨,聊将旧酒醉新春”一对,最为出色。当时他年仅十一,鼎铭先生看后,不禁拍案叫绝,一些前辈知道了,也齐声赞赏,认为他的前途无可限量。
  这时,莲屏公已经逝世。马星野小学毕业后,曾连续在他父亲马氏家塾和我父亲创办的扶风书院学习二年多。我父亲对这个不同凡响的侄儿一直另眼相看,悉心培养。除了经常的作业外,还另出题目命他作文。评阅时,对他那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常常赞赏不已,每每情不自禁地在文句下面加上密密的红圈。还曾对我母亲说:“我这侄儿小小年纪,竟能写得这么好的文章,很快就会超过我这老师的。将来无疑是个出类拨萃的人才!”于是我母亲也益加锺爱他。
  经过两年的努力,马星野在语文上进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久便考入温州十中。当时文学家朱自清刚好教他的语文课,对他的学识和才华深为惊叹。曾在他的一篇作文下面,兴奋地写下了“何事荆台十万家,独教宋玉擅才华”的评语,把他比作战国时的才子宋玉。这个评语很快便在师生中不胫而走,得到广泛的流传。
  初中毕业后,马星野进十中师范科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很快便成了全校知名的高材生。那时我父、母亲分别应聘在瓯海中学和温州女师任教。当时我还只有五岁,进了十中附设的幼稚园。一天,我看到他正携着一叠书籍从图书馆出来,见我来了,放下书籍,把我抱了起来,高兴而又亲切地说:“我的弟弟也上学了!我们哥弟俩都是十中学生,也算是同学啦!你快快长大吧!……”此情此景,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历历如昨。
  三、高校夺魁
  马星野在十中师范科只读了一年,便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
  1927年春,北伐军进抵南京。国民党政府为罗致知识青年,培养建党骨干,在南京设立“中央党校”。这时正值寒假,星野便偕学友叶荻初、蔡孟平、吴立三等十多人同赴南京应试。结果他以第一名被该校录取。
  由于他学问根基深厚,在校期间各科成绩均遥遥领先,特别是语文一科,更无人能望其项背。不久就由老师酆悌介绍担任黄埔军报中校编辑,并开始在当时著名的《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
  党校只办了一年。在毕业考试中,不少同学都希望能够考上第一名,好在毕业分配时可以分到一个理想的职务。因此竞争十分激烈。但几经角逐,最后还是由他独占鳌头,继续夺魁。
  翌年,中央党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原党校毕业生有的留下来继续深造(如何宏基等);有的被分配到各地担任党务工作(如浙江的方青儒、项廷荣等)。只有马星野被校方聘任为中央党校同学会总干事。职位虽然不高,但由于他年青有为,一直受到领导和教师们的青睐,实际上成为全校举足轻重的人物。
  据他的老友王建之说,1930年夏,学校召开一次全体师生大会。会前透露,将有一位党国元老来为师生们作报告。
  会议开始后,七百多人的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急于知道这位党国元老究竟是谁?到时候才看到一位气度雍容、道貌岸然的长者,在全场热烈欢迎的掌声中步入讲台,原来他就是胡汉民。
  胡汉民侃侃而谈,作了三个多小时的讲演却没有拿出讲稿。他曾带来一名随从速记员,临场作演讲记录。校方则推荐马星野与那位速记员分坐左右,同作记录。
  会后,马星野很快将胡汉民的讲演内容整理成篇,由校方转交胡氏。他的纪录稿用词得当,文笔流畅,大大超过了那位速记员的水平。胡汉民阅后,大为惊异,认为这样的人才,实在不可多得。
  当时中央政校由蒋介石亲自兼任校长,但实际负责校务的是教务长罗家伦。罗氏对马星野的印象原来就不错,经过这次接触后,对他益发器重、赏识了。
  不久,罗家伦调北平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便携马星野一同北上,提拔他为清华大学校长室秘书。
  四、游学美洲
  1930年,全国选拔四名知识青年官费留学美国深造,马星野与同学刘觉民(四川人)同被录取。星野被分配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享有盛名,学生来自世界各地。马星野在校时,不仅学习上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而且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实际,了解美国的政治动态和民情风俗,陆续整理成文,寄回国内,分别在《东方杂志》等报刊上发表。如发表在《申报》自由谈副刊上的《我来自东》,更引人瞩目。他那流畅、细腻的叙述和议论风生的评介,很快震动了国内的新闻界。留学四年中,人在太平洋彼岸,他的才华却早已蜚声国内了。
  1934年夏,马星野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获美国新闻学士学位。国内各出版社和大学闻讯,争相延聘。
  当时,中央政治学校还没有设立新闻系。校方多次函电邀请他回母校创办新闻系,于是他婉言辞掉其它单位的邀聘,终于回到母校来。
  马星野回国后,一面先在中政校外交系讲授《新闻学概论》,一面悉心筹建新闻系。第二年,新闻系建成,他担任了中政校教授兼新闻系主任。当时马星野年仅三十岁,这样年轻的教授,在全国来说,还是少有的。
  几年之间,马星野又写了大量文章,一跃成为全国新闻界、教育界的知名之士。在家乡,他更是妇孺皆知,简直成了现代的“状元”。老人们常常用他作例子来教育子女好好学习。我的父、母也经常拿他作榜样,来勉励我兄弟俩说:“你俩应该好好学习你伟哥从小奋发,力求上进的精神。他的成就,不仅是我们马家的光荣,也是平阳县的光荣!”
  这些话,我兄弟俩听得多了,简直耳熟能详,因此伟哥一直成了我兄弟心目中崇拜的对象。可借我高中肄业时即进金融界工作,与文字无缘。而我弟弟允伦,后来热爱文史和写作,这与星野哥给他的影响,不无关系。
  1934年夏,星野自美国学成归国,接受了中政校之聘后,曾为祖父莲屏公追办安厝仪式,偕同夫人辜祖文回到家乡。在家时,曾来我家探望。记得他当时身穿一套合式的西装,身材魁伟,仪态雍容,风度翩翩,但一点也没有架子。他向我父母亲生动地介绍了在美国学习的情况后,谦虚诚挚地说:“我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与当年跟叔叔学习古文,打下基础有一定关系。也跟叔、婶对我的精心教导分不开的”。
  临别时,他还拍拍我的肩膀,摸摸允伦的头,谆谆勉励一番。这一次的会面,留给我的印象,到现在还十分清晰。
  五、报人生涯
  1937年抗战军兴,马星野随中政校内迁重庆,虽然面临艰苦的环境,他仍安心教学,孜孜不倦地为培养新闻人才发挥才智。
  他担任中政校教授兼新闻系主任,先后达十四年之久,新闻界誉为桃李满门的“元老”。他的两个妹夫叶桂芳和吴俊才(大妹莹权与四妹均权的丈夫),就都是他在中政校时精心培养过的毕业生。叶桂芳曾任中央日报社会计室主任;吴俊才曾任中央日报香港版主任,现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1941年,马星野在重庆任职期间,曾奉命起草《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对从事新闻工作者,在道德修养和行为等方面提出要求,被全国各地新闻记者公会通过并采用。
  1942年开始,他在中政校任课外,并兼任国民党中宣部新闻事业处处长。1945年抗战胜利,中央日报社从重庆迁回南京,扩大机构,调任他任该社社长。
  1946年竞选立法委员时,马星野曾回到家乡,他争取时间为家乡举办讲座。他那生动的议论和独特的见解,给家乡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因竞选不遂,改由新闻界推举,当选为国大代表,并一直蝉联到现在。当时当选国大代表,他尚未到不惑之年,却已跻身于国民党中央上层,为国民党当时国大代表中最年轻的人物。
  在南京长中央日报社期间,曾介绍中学时代老友徐希焘和王建之到报社工作,并曾托表弟赵彰泰和堂弟马振聪分别将他双亲接到南京小住。这时候,四伯父精神振奋,焕发了青春,曾写下舒怀诗词多篇,除《京游草》曾装订成册,公开发行外,并在中央日报《泱泱》副刊上陆续发表他与少屏大伯、季洪叔父及我父亲相互唱和的诗词多首。
  1947年5月,允伦参加英士大学请求迁校请愿团赴京请愿,并参加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五、二〇”游行。马星野知道他在南京,特地叫金权约他到寓所会晤。接见时,大哥与大嫂辜祖文热情接待。晤谈时双方有意避而不谈政治,专叙家常。马星野十分关心家乡的消息,留进晚餐,相叙甚欢。
  当年暑期,平阳发生工赈面粉贪污事件。当时的回乡大学青年组织了“大专学生联谊会”,联络中、小学教师和社会人士,开展反贪污运动。允伦当时担任“大联”主席,曾写了一篇报导,化名为“大山”,揭发了面粉案的内幕。他怀着试探的心情,将稿件寄给马星野。想不到中央日报将稿件作了修改,删去一些激烈的词句,居然刊登出来。说明马星野当时在国民党内虽然身居高位,但出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正义感,对家乡的贪官污吏,也是深恶而痛绝的。
  六、驰誉海外
  1948年,马星野获国民党政府颁发的中华民国一等景星大绶勋章,并负责筹办中央日报台北分版。解放前夕,他随中央日报社迁往台湾,继续担任中央日报社社长。从此天各一方,与家乡亲人失去了联系。
  家乡解放后,四伯父、母迁居温州市,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关怀与照顾。四伯父还参加了市政协举办的社会人士学习组,经常在学习组上赋诗舒怀,畅谈感受。
  据有关资料获悉,马星野于1952年辞去中央日报社社长职,转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主任。1957年改任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1959年被派驻巴拿马任大使,历时达五年。
  1964年从巴拿马回台后,担任“中央通讯社”社长。1973年,中央日报改组为公司组织,他转任公司董事长。1985年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
  马星野自到台湾后,曾在美国及台湾各报刊发表大量文章。他著述丰富,有《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新闻的重要》、《新闻的采访与编辑》、《言论研究》……等十余种。当中还有不少曾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
  1983年初,马星野对当时台湾报刊、电影、电视中色情、打斗的作品泛滥成灾,毒害群众的现象,发表了《说报、观影罪言》一文,针对这种不良风气,大声疾呼,痛加针砭,在台湾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了广泛的支持。
  马星野不仅是台湾新闻界敢说敢为,能够仗义执言的元老。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曾多次得到世界各国颁给的荣誉。如南朝鲜汉城大学曾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巴拿马共和国也曾授予他一等大绶章。
  1984年4月19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庆祝该院成立七十五周年,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祝会。马星野接受该院所颁的“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密苏里州州长当日乘直升飞机专程赶来祝贺。世界各国的华侨报纸纷纷以显著地位刊登了这个消息。如法国巴黎的华侨报曾以《马星野誉满密苏里》的显著标题,详细介绍这次庆祝大会的实况后说:“这次授奖,深为各方瞩目,此不仅为马氏个人之光荣,且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平添灿烂之一页”。报导附有九帧受奖实况的照片,并特别指出:“自1957年董显光博士接受此项荣誉奖章以来,二十余年间,马氏为唯一获得此项殊荣之中国报人。”
  七、晚年怀旧
  马星野在台湾虽然身居要职,事务繁忙,但怀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无时或减。特别是愈到晚年,怀乡思亲之念愈切。
  四伯父、四伯母不幸于“文革”后期相继病逝。星野生性至孝,闻讯之后,悲恸愈恒。近年来每逢清明节和父母的生辰、忌辰,都没有忘记进行祭奠。他还说自己“总要到大屯山上的于佑任公墓地上,向着大海,陈列水果与清茶,朝西跪拜,哀读祭文……明知父母的魂魄无法飞渡台湾海峡,与我一见,但这是毫无办法中想出来的办法”。他还曾凄凉地写道:“茫茫大海,一发青山,何处是双亲的坟墓呢?”
  1983年11有13日,台湾《中央日报》岛内版和国际航空版同时刊登了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七绝一首:
  拜赐莼鲈乡味长,
  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
  欲试鱼生未忍尝。
  这首诗流传到大陆后,《人民日报》、《团结报》和《温州日报》等报刊都曾予以转载,读者争相传诵,一时脍炙人口。
  马星野对童年生活过的故乡——平阳万全陈岙村,感情十分深厚。1980年1月21日,他在中央日报上曾撰写《我生之初》的长文,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生活。当中说到陈岙村巍峨挺秀的板幛岩,也说到老屋门前水清泉冽,被地人誉称“第一泉”的水井。并用深挚的感情、幽美的笔触,赞美了山村中繁花似锦的桂花林说:“落地的桂花,如铺满一层织锦的红地毯”。
  他更没有忘记学生时代培育他成长的老师们,特别是当年十中语文教师朱自清先生。1981年,他在中央日报以《春风和气朱自清——怀念我的中学老师》为题,对朱自清先生表达了深厚的师生之谊。文中还提到了学校为纪念南北朝时永嘉太守谢灵运的“春草池”和纪念清末学者、温州中学的创办人孙诒让的“怀籀亭”。
  对于家乡的亲戚,马星野也深怀眷恋之情。1983年10月,当他听到吴氏表嫂在上海逝世的消息后,曾在这个月9日的《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了题为《永怀嫂氏》的悼念文章。他回忆起1948年回乡探亲路过瑞安时,这位表嫂曾请他吃蝤蠓、龟脚、赤虾和蜊黄等家乡海味。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仍然齿颊留芳,回味无穷。但海峡两岸,天各一方,又增加了他不少惆怅之情。
  八、团圆有日
  马星野今年刚好八十岁。目前他在大陆的亲友还不少。他们都在焦急地盼望他能早日回到家乡,大家欢聚一堂,共叙旧情。
  少屏大伯和季洪五叔以及我父亲已先后于解放初期和“文革”后期逝世。马星野的同胞手足共有一姐四妹,二妹秀权,解放前在美国专攻生物,建国后偕同丈夫吴汝康(著名古人类学学家)自美国飞回祖国,夫妇俩一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不幸她和四妹均权于几年前相继病逝。留居温州市的大姐伸权,前年中秋刚度过八十寿辰,也于去年4月22日作古。但他尚有大妹莹权、三妹金权,一直居住温州市区,我与允伦尚经常见面。
  马星野少年时代的挚友蔡孟平已于“文革”初期去世,惟王建之、阮汝楠、徐希焘等均尚健在。近年来,王、阮均有多篇怀念诗词发表,追寄情怀。
  王建之先生今年已有八十三高龄。他曾于1982年国庆、中秋节日写了一首七律《忆星野》:
  册年契阔鬓成丝,
  别后心情两自知。
  倦翮料应倍惆怅,
  青春犹记共襟期。
  江山有待今非昔,
  雨露无私归未迟。
  安得相逢重聚首,
  与君杯酒话明时。
  瑞安统战部季品三同志在报纸上读到此诗后,曾亲自来平阳走访王氏,随后以《青春犹记共襟期》为题,写了报导,先后在《温州侨乡报》、香港《文汇报》上发表。听说马星野读到后,感慨良多。
  解放后一直担任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高级工程师,今年已八十二高龄退休回乡的阮汝楠先生,去年也曾写了一首七律《怀远》
  岁月蹉跎两鬓丝,凭栏举首起遐思,
  登山胜事无从觅,隔海离愁只共知。
  南麂到今终汉纪,台湾自古属秦圻,
  拳拳西望穿君眼,泛泛东归卜近期。
  他们都希望老友能返归故里,白头重聚首,共度太平年。
  马星野在大陆的亲人境况都很好,外甥周超凡、周超群(大姊伸权的三子和长子),今年分别受聘为全国及浙江省政协委员;外甥叶芃生(大妹莹权的儿子)夫妇均于五十年代毕业复旦大学,现同在安徽淮南市煤炭学院任副教授;堂弟马允伦,系温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去年还当选为温州市政协副主席。他们都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这些,远在海峡彼岸的伟哥,一定会感到无限欣慰的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九百多年前苏东坡曾以《水调歌头·中秋》一词怀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子由。近年来每逢佳节,我朗诵此词,不免浮想联翩,感慨万千。相信远在台湾的伟哥,一定也有同感吧!
  亲人盼望切,团圆庆有日,让我们等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吧!
  附记:本文写作过程中蒙马星野的老友王建之、阮汝楠、徐希焘等老师及马星野夫人辜祖文的堂弟辜祖绪等提供资料,谨此致谢!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马星野、李基中、黄胤、杜贤宏、闻理朴、陈强、黄云卿、联源竹箝、秀溪茹刨、鳌江当店、林景熙、山门“二·二六”事件、腾蛟驷马水电站、张韶舞、平阳话剧《南京路之血》、平阳“会市”及龙船的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允元
责任者
马星野
相关人物
莲屏公
相关人物
毓骅
相关人物
毓骧
相关人物
毓
相关人物
蔡墨笑
相关人物
阮汝楠
相关人物
王建之
相关人物
蔡孟平
相关人物
朱自清
相关人物
宋玉
相关人物
叶荻初
相关人物
吴立三
相关人物
酆悌
相关人物
胡汉民
相关人物
罗家伦
相关人物
刘觉民
相关人物
允伦
相关人物
叶桂芳
相关人物
吴俊才
相关人物
赵彰泰
相关人物
马振聪
相关人物
徐希焘
相关人物
辜祖文
相关人物
周超凡
相关人物
周超群
相关人物
叶芃生
相关人物
马允伦
相关人物
毓骐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忆星野
相关作品
怀远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