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平阳武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887
颗粒名称: 试谈平阳武科
分类号: G852
页数: 2
页码: 83-84
摘要: 本文描述了温州在历史上涌现出大量人才的情况,特别是从唐朝到清朝期间,温州出了大量文科和武科进士,以及武状元等人才。
关键词: 平阳县 文化 传统武术

内容

“邹鲁当年曾比美,山川何时不生才”。雁山云影,瓯海潮踪,钟灵毓秀的温州,历史上一代代孕育出不可胜数的人才。
  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的1050年间(公元859—1905年),温州共出了文科进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两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人(《浙江通志》载36人)。历代武科进士400人,也以两宋为最多,达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约70余人,其中平阳一县就有250人。南宋时温州有武状元14入,平阳就有13人,武榜眼5人,武探花6人。如武状元朱熠,在理宗、度宗时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副丞相),一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宋代平阳武科出身的在朝廷中最大的官吏。
  为什么武科莫盛于平阳?我认为首先最主要是时势造就英雄人物,南宋绍兴八年和十二年、两科武状元陈鳌、陈鹗兄弟的父亲陈文,任过韩世忠的水军将领,是忧国志士,一再告诫两个儿子说:“世治尚文,世乱尚武,建功报国,正在其时”,于是鳌、鹗乃弃文习武,为时八年,高宗后期恢复武科考试,兄弟都廷试第一,授东南第八将,第十将。到了南宋末季,国势为大厦之将倾,报考武科有身家生命危险,皇帝特设恩科,破格录取。恭宗德佑二年,临安陷落,文天祥逃到温州,征募义勇,招集旧部,传檄勤王,文天祥的大无畏精神,对温州影响至巨。更造就了大批人才,如度宗在位10年,乙丑、己已、辛丑、甲戍诸榜,温州出了武进士62人,其中平阳籍60人,这些人在力挽宋室的狂澜中,表现非凡,如武探花薛应龙,知惠州、广州时,两次迎宋幼主端宗赵昰进城御敌,当时士大夫都逃亡,而他却矢志不移,所以后人在《广州通志》中表扬这一事迹。其次,吴越王钱俶崇尚佛教,为访南雁开山祖师愿齐和尚,亲到平阳,先后建立寺院数百个(民国《平阳县志》记载有寺院190所,但大多数是明、清重建的),是平阳历史上佛教最昌盛时期。和尚中有不少人精通武功,有一名林倪、字仁芍的和尚,他曾任吴越为虞候,因功升至节度使,及钱氏归宋,乃结茅荪湖山(今苍南),以武术传授当地百姓。清代浙东史学家黄宗羲《南雷文定》卷八有云:“所谓内家者心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盖起源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其后流传于陕西,而以王宗为最著。平阳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传其乡人,由是武当内家拳流传于温州……。”从五代至宋,平阳有不少客籍居民,他们从闽南等地迁居平阳。如平阳武状元蔡必胜、林管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入,闽南泉州少林寺(今泉州开元寺,千年古刹,旧称南少林寺)的武功也因之传到平阳。这些武功,言传身教,代代相承,直到今天,还是长盛不衰。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本书记述了平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时间跨度从近现代到当代。其中包括了国共两党在平阳的和谈、爱国侨领梅仲微先生的事迹、蔡疾呼同志的生平、黄晋初先生的传记、原国民党陆军中将陈百村的二三事、沈苑明先生的生平、苏味朔先生的艺术成就、姜子铓和姜品才的纪念、陈奕树的慈善事业、蔡孟平和宣文书院的贡献、平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日机轰炸、鳌江中西医发展情况、平阳中学“十学生事件”、平阳武科的历史、南雁荡山的地方志、平阳话剧演出的回忆、平阳三青团的初期情况、鳌江反对大米漏海资敌的斗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宣崇
责任者
邹鲁
相关人物
朱熠
相关人物
陈鳌
相关人物
陈鹗
相关人物
陈文
相关人物
韩世忠
相关人物
文天祥
相关人物
薛应龙
相关人物
钱俶
相关人物
林倪
相关人物
吴越
相关人物
黄宗羲
相关人物
张三峰
相关人物
陈州同
相关人物
蔡必胜
相关人物
赵昰
相关人物
林管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瓯海区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临安区
相关地名
惠州市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湖山乡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