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882
颗粒名称: 后记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71-72
摘要: 本文细描述了陈振树祖籍浙江省平阳北港坎头村的移民家庭历史,先父经历艰难垦荒后回乡求学并通过自学和努力赴日本留学的过程。
关键词: 平阳县 陈振树 人物传记

内容

平阳县人民政协来函约我在上文里补充一部分先父与平阳县有关的资料,深感荣幸。
  我家的祖籍是浙江省平阳北港坎头村人。因生活困难,在太平天国战争后就和乡亲们一起,自动迁移到浙江安吉县晓墅镇一带垦荒。由于这部分移民比较贫穷,文化水平也低,当地人很轻视我们。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到了清朝末年,他们的生活逐步有了好转,于是就有提高文化的要求。当时清朝的科举是有名额限制的,客籍人不得参加考试。温州移民未经政府批准,当地不承认户籍,不能考秀才(湖南移民得到曾国藩奏请清政府批准,当地承认户籍)。温州沿海各县交通发达,西方文化传播较快,听说这时已经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在这种形势下,移民中有志的青年纷纷返回原籍读书,以求上进。父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回乡求学的。
  父亲在平阳县大约学习了两年多(1904—1906),寄宿在水头附近坎头的陈氏宗祠里,亲友们对他很照顾。由于他读书用功,成绩优异,就更加得到亲友们的器重,除接济他的生活外,逢年过节还赠送食物。他对此十分感激,特别是校长陈黎青先生对他的帮助更大。后来我父亲在南京工作时,与陈先生的后裔仍有往来。平阳是父亲学习自然科学的启蒙地,对他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学习,使他对当时的世界形势有了初步认识,并深感不足,他渴望学习更系统、更高深的学问。于是约好了几个同学东渡日本,准备补习功课后直接投考日本的大学预科(预科两年,相当于我国学制的高二和高三)。一般从小学到高一共需十年,而我父亲只在平阳学习两年(以前上过私塾),其余全靠自学弥补,还要学会日文,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他废寝忘食,以惊人的毅力学好了全部课程,并且名列前茅,这对我们后代是巨大的勉励。我在初中时期,因抗战转学,曾跳两级,每次他总鼓励我超越过去,给了我以勇气。
  在湖州各县的移民后裔,后来继续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从温州请来老师,学校中使用国语和平阳话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有文化的农民和知识分子。温州移民大部份聚居在一处,数千人或成万人,内部通行温州的风俗和语言,互通婚姻。主要职业是务农,一小部分通过学校教育从事其他工作,有的又再迁移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其中有一些还成为专家、学者。
  我们虽不在平阳长大,但平阳是祖籍,对平阳有浓厚的乡情。我们家中至今仍说平阳话,饮食还保留平阳习惯。我到过全国大部分省城,并作为中国的代表去过美国和日本。但我们非常希望将来有机会时到平阳寻根,探望乡亲及族内伯、叔、兄、妹,看看我们的祖先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本书记述了平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时间跨度从近现代到当代。其中包括了国共两党在平阳的和谈、爱国侨领梅仲微先生的事迹、蔡疾呼同志的生平、黄晋初先生的传记、原国民党陆军中将陈百村的二三事、沈苑明先生的生平、苏味朔先生的艺术成就、姜子铓和姜品才的纪念、陈奕树的慈善事业、蔡孟平和宣文书院的贡献、平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日机轰炸、鳌江中西医发展情况、平阳中学“十学生事件”、平阳武科的历史、南雁荡山的地方志、平阳话剧演出的回忆、平阳三青团的初期情况、鳌江反对大米漏海资敌的斗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振树
责任者
曾国藩
相关人物
陈黎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水头镇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