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841
颗粒名称: 张鋆
分类号: K826.2
页数: 3
页码: 2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鋆是平阳人,自幼聪颖好学,留学日本后归国任教。他医术高超,曾任温州瓯海医院院长和上海医学院解剖系教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解剖系主任,解放后担任协和医院副院长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他生活朴素,助人为乐,深受人们尊敬。
关键词: 张鋆 传略 医生

内容

张鋆(1891——1977)字伯鋆,平阳县鳌江区东河村人。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平阳也创办了县学堂。张鋆少年入学,在校时聪颖好学,是全校有名的高材生。后来他留学日本,就学于慈惠会医专,学成归国,在保定医专任教。
  他教课认真,自学不懈,深得乡贤黄群的赏识。当时美国哈佛大学有公费留学生名额;但此时他已结婚,是否赴美深造,一时难作决定。黄群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极力给予支持,使他得以轻装上阵,进入哈佛大学研习解剖学。
  温州瓯海医院是黄群创办的,张鋆从哈佛大学毕业,1925年,黄群邀请他回到温州,担任瓯海医院院长。 张鋆在瓯海医院一年多,应上海医学院之聘,担任解剖系教授。他著有《解剖学》一书,是国内医科院校的重要教材。该院附属医院中山医院院长系骨科名医牛惠生,在张鋆合作下,该医院的骨科在当时国内最负盛名。
  抗战胜利后,著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聘张鋆为解剖系主任。解放后他担任协和医院副院长,不久调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医学实验研究所所长。他还是第二届全国人大北京市代表、人大常委会常委。
  1977年12月27日,张鋆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1978年1月11日,“张鋆同志治丧委员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在京名流,均前来参加,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张鋆医学名世,教学热心,待人厚朴,医德高尚,一直在海内享有盛誉。他任温州瓯海医院院长期间,碰到乡下农民单身住院,无人陪同时,他即自携铺盖,睡在病房里,为他们照料和观察病情,使病员得以早日康复。他与农民非亲非故,又素不相识,而且照顾病人原不是医院院长的任务。诸如此类的事,他常乐而为之。
  他在各地医学院任教期间,教学认真,热情待人,以解剖尸体来说,原是助教之责,而他常常亲临现场指导。学生们都感动地说:“张老师亲来指导,使我们得益不少,张老师这么辛苦,实太令人感动了!”。有许多医师以前並不是他的学生,习闻其事,亦莫不钦而佩之。“文革”后担任温州医学院院长的外科专家钱礼教授,就是他在上海医学院教书时的学生。钱礼教授在温州时,常对同事们谈起当年张老师动人的往事,称为热情认真教学的典型。
  张鋆生活朴素,清廉自守,诚恳热情,助人为乐。学生或同乡有什么事找他,或前去探望他,他总是给予关切或资助;如有病求教,他总是以“握发吐哺”般的精神,给对方剖疑解难,导之正确就医,不致误事。在旧社会受到政治迫害的人,张鋆也一贯寄予同情。如抗战胜利后,平阳有几位青年,为逃避当地反动县长的迫害,流亡到上海,他毅然收留了他们,並资送他们去台湾。抗战前,鳌江陈再华烈士在广东被军阀逮捕,他多方营救。陈再华就义后,他悲不自胜。类似这样的正义行动,多得不胜枚举。
  张鋆重事业、轻名利、毕生精力都扑在培养医学人才上,平生严于律己,勤勤恳恳地实干到生命最后一息。国际著名的考古学家温州人夏鼐在北京和他过从颇密,深敬其为人,曾感概地说过:“做人应向张先生这样!”
  张鋆少年即负笈外出求学,没有回到故乡平阳,他任温州瓯海医院院长,为时亦仅一年多,而且已是六十年以前的事了。因此,他虽闻名国内医界,但故乡却很少有人知道他。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本书收录《陈再华君传略》、《奋起救国》、《母亲啊,他要永远前行》、《回忆项经川同志》、《张鋆先生》、《周宏毅先生事略》、《怀念戴尚义同志》、《归侨曾志亮先生二三事》、《北伐军阵亡军官曾石谷》、《我所知道的杜贤宏同志》、《缉拿张韶舞归案记》、《回忆一九四六年温师学潮》、《解放鳌江镇的片断回忆》等书。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祥第
责任者
张鋆
相关人物
黄群
相关人物
牛惠生
相关人物
陈再华
相关人物
夏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保定市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瓯海区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常乐镇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