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史料拾零(五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828
颗粒名称:
史料拾零(五则)
分类号:
K206
页数:
4
页码:
83-8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平阳地区的晋代古墓、通福门、王自中生圹以及平阳纸伞和秀溪蕃薯刨等历史文化和手工艺品。这些文化和手工艺品反映了平阳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于研究平阳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历史文化
遗迹
平阳县
内容
晋代古墓
一九六四年四月初,距平阳县城十里左右的榆垟乡茶亭村龙头颈山坡的番茹园地面上,曾发掘出一座古墓。笔者随同副县长徐新对等前往勘察,见墓顶有个洞,从洞口随架梯下去,发现是条小港道,这就是墓室右前方的甬道。沿甬道进入墓室,见地上整齐地摆着一圈圈古钱,一摸就成为残片或粉碎了。这座古墓长十二市尺,宽四市尺,高六市尺半,连同甬道成刀形,结构极为严密。墓砖上有几何纹图案或“太元十七年”字样。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年号:太元十七年,就是公元392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九十三年了。
出土的文物有大小瓷壶、鸡壶、铜镜、水孟、瓷砚、小瓷碗、古钱等十一件。其中两个瓷壶和小瓷碗着有褐色点彩。铜镜是紫铜散的,背面铸有四个精致的人物。那个龟形水盂更加小巧玲珑,色彩鲜艳,令人喜爱。另外,在上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在墓后山园里还拾得一块石箭头残片,据说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晋代古墓的发现,对研究浙江的历史特别是平阳的历史有一定价值。
通福门
从坡北往坡南的铁岭最高处有座楼阁,砖石结构、飞檐斗拱,颇具雄伟壮美。楼阁上过去有文武魁星的塑像,称之“培风阁”。为清项佩琛所建。楼阁下有拱形大门,称“通福门”,有通向福建、通向幸福的双关意义。
1943月,县民众教育馆从鸣山福德寺迁移到通福门楼阁上,备有一些书报、动物标本供人阅览、参观,也可在那里弈棋。大门的石墙壁上有阅报栏,抗日时期的新闻报道吸引了往来行人,这里成为议论国家大事的处所。
张韶舞当县长时,为了显示自已推行所谓识字运动的作为,标榜所谓“模范县长”的政绩,将通福门改为“识字门”,在门的一侧盖了识字亭,凡是经过大门的人都要背诵注音字母或识别字音字形,否则不许通过。张韶舞不时坐上黄包车前来监阵。拉车的,挑担的百姓深受其苦,还得向他躬鞠行礼,有的只得绕道通行,走了不少冤枉路。不久,那个识字亭在风雨飘摇中捶毁了,而那“识字门”三字还留在门楣上。
直到解放,才把“识字门”改为“解放门”。
王自中生圹
王自中,字道甫,归仁乡(现为马站区)人,晚年住在平阳县城东门桔庄,有他自己的宅舍。
他死后葬在仙坛寺后山,瑞安陈傅良为他撰了圹志,魏了翁为他撰了墓志铭,永加学派的首领叶适又与永康学者陈亮合志其墓。过去一些书籍和方志中都有记载,但一直找不到他的墓葬,
文革期间,苏渊雷教授寓居平阳东门时,无意中曾在仙坛寺溪旁发现王自中的碑碑,但不久即被人拿走了。
1991年,仙坛寺隔溪的山腰上,原林业局的干部宿舍(也是前几年盖的)扩建房子,清基时发现一个古墓。笔者曾亲去察看,见墓室结构极其严密考究,无丝毫裂缝,室内一无所有,找不到任何陪葬品。墓砖又宽又厚又长,仿佛有现在五寸砖的五倍,每块墓砖上都镌有“宋庆元三年王自中生圹”十字。这就证实王自中墓就在这里无疑了。墓室有两个,该是王自中跟他夫人合葬于此。
据考查,这个古墓就是在已经湮灭的五枫亭旁,葛溪在一侧流过,面对万全垟,视野极其宽广。王自中因“雅爱仙坛僧屋之后山”,在晚年时选择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做了生圹。王自中定居桔庄后很少出走,就是病死客地,也应该归葬于此,况且他的出生地归仁乡,至今并未发现他的墓葬。按理说,这就是他的墓葬地,但为什么除了墓圹以外,再没有发现什么,尚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平阳纸伞
昔日享有盛名的平阳纸伞有百余年的历史。它具有选料精细、伞骨坚固、伞纸坚韧、厚薄适宜、上油均匀、伞面光亮、轻使美观、结实耐用等独到之处。
最早在平阳城里开设的纸伞店只有王永顺、张春盛两家。起初,只经营修补业务,后来才设店制伞。其后又增加了王万盛、李春和等家伞店,慢慢地形成了名伞产地。解放后,纸伞一度成为平阳手工业旺销产品。整个生产过程分成九十六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质量要求。所以过去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信誉。。
秀溪蕃薯刨
我县秀溪乡出产的蕃茹丝刨,是我省手工业名产的一种,产品除畅销本省和福建,江苏、安徽、广东等地外,还曾经外销越南、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解放前,它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应过,得到了好评。
两百多年以前,在腾蛟秀溪地方有个叫邓武聊的铜匠,他看到当时农民在加工蕃茹干时用刀切,粗细不匀,工效不高,于是便试制起蕃茹刨来。经过数十次试验,终于制出了第一把蕃茹丝刨来。这把蕃薯刨结构简单、粗糙,但和当时用刀切比较,已经是一种先进工具了。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质量不断提高,终于以锋利、轻快、美观耐用、落丝均匀等优点称著。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本辑内容涵盖了历史、教育、人物传记、地方文化和社会运动等多个主题和子话题。它通过不同的文章和段落,展示了不同领域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阅读体验。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立于
责任者
徐新
相关人物
王自中
相关人物
魏了翁
相关人物
叶适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64年4月平阳县...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平原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平阳纸伞
相关专题
秀溪蕃薯刨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晋代古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