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南雁中学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810
颗粒名称: 创办南雁中学的回忆
分类号: G628
页数: 8
页码: 51-58
摘要: 本文详细叙述了南雁中学创办的历史背景、师资阵容、校舍建造以及立案问题等关键方面,展示了创办学校的艰辛过程和创办者的坚定决心与无私奉献。文章通过描述创办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学校的逐步成长和影响力的提升,传达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的关爱,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中学 创办过程 平阳县

内容

办学缘起
  一九四二年夏,我在丽水碧湖省立联高任教,日寇由金华、永康、武义等处南下,逐渐迫近,丽水各机关纷纷南迁。我全家七口,先移居离碧湖廿五华里的山村横排路一个学生家里,后山学生搞到一只民船,把我的书籍、家具搬到船上。鉴于当时军人随意放枪扣船,以至造成伤亡事故,他们顾虑了安全向题,还派了两位同学持枪立在船头,护送我全家过丽水,到船寮,辞别回校。我率眷经温州,于端午节回到平阳北港塔边岳家。不久获悉,碧湖就是我到家那天沦陷的。我内心深为这批爱国尊师而又勤奋好学的学生(大都是杭嘉湖人)的前途忧虑。但音讯断绝,无可奈何。
  我回岳家后,把侧屋小厅稍加整理,摆开书籍,准备读书。不料过去许多老学生如吴人鉴、陈圣范等,陆续来到我家,要求我到水头街办暑期补习学校,以救济温瑞沦陷而失学的学生。我过去素有教育救国思想,际此国难当头,人民艰危的时刻,我怎忍坐视不救这批将来有用的青年?因此慨然答应。他们公推我当校长,亦不辞。
  暑期补习过去,又有一批小学毕业学生要升入初中,使我责任更重,欲罢不能。
  二,师资阵容
  创办中学,白手起家,困难很大。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
  师资质量高,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我是十分重视师资的选择的。我心中认为,优良的中学教师,必须具备精通本科专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品德高尚等务件,才会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的尊敬。因此我不顾敌人尚未退出,亲自冒险到瑞安林垟聘请陈楚淮老师来校担任教务主任兼英语教师。因为他和我在温州中学、镇江中学和联高数度同事,情况较了解,感情亦好。他不嫌穷乡僻壤,学校草创,慨然答应。对雁中的创办,他是有很大功劳的①。陆续礼聘到的,还有:
  沈乃昌,吴江大学华业,亦是联高同事,任训育主任。
  金作稿,(现为温州艺术界名流。)任劳作、图画课教师。
  杨士琳,浙江工校第一期毕业,任物理。
  陈逸人,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二八”淞沪战后回温,是温州著名语文老师,任语文。
  陈大法,是现代词家龙榆生得意门生,原随龙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为助教,任语文。
  钱重引,是著名音乐教师段光尘家属,长音乐。
  林立,上海体专华业,任体育。
  吴人签,夏旦大学毕业,任化学。
  陈圣范,农校毕业,任生物。
  我自己兼地理课。
  这些教师。不训较待遇低,生活困难,辛勤教育学生,、忘我精神令人感佩。由于教师阵容颇充实,‘学校名气随之有塔‘徐北港区外,如金乡方仲友(农大名教授)、鳌江张孟强(北大毕业)等都送子女来就学。还有从温州远道送儿就学的。
  我刚把雁中创办。联高也已搬到青田南田,校长崔东佰函聘我去任教务主任,派学生会主席专程来我处敦请。我对联高学生是有感情的,在碧湖和学生临别时我说:“只要联高存在,我总会回来的。”现在对雁中欲罢不能,只得婉辞敬谢。谁知该同学没有完成任务回校后被同学骂得痛哭流涕后,又翻山越岭重来诉苦。我权衡再三,以桑梓教育为重,再次说明原委,劝该同学回去代为感谢崔校长和同学们的美意,约以雁中上了轨道之后,再和联高师生相见。
  三、建造校舍
  有了老师,还需要教室、师生宿舍、办公室、厨房、膳厅等。雁中初创时,借用水头三桥北港区中小学一部分教室,还借用了“三桥堂”房子,但仍不敷应用。
  我想要发动群众资助,这首先要有带头人物的提倡。便专程回雁山坎头老家,和一位族婶商量。她是一个寡妇,丈夫曾经留学日本,早年去世、其独子是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毕业生,参加北伐作战牺牲。她痛不欲生,变卖全部家产,买了五间平屋木料,拟建庵堂过老。木料存陈家祠堂几年,因尚需其他建材,终未动工。我对她说:“你儿子为革命牺牲,是为解救人民底苦,为人民造福。你如果把木料捐献给人民学校,培育后学,这比你庵堂修行功德更大,也符合你儿子生前的愿望。”她听了很高兴,心甘情愿把全部木材捐献给雁中。我族人闻讯,亦很赞扬。她于几天后就发动了陈姓乡亲一百多人,义务抬送木料到二十里外的水头。此事一经传开,影响很大,继续募捐就比较顺利。劳动人民忠厚朴实的感情以及我族婶见义勇为的精神,激励着我,一定要把学校办好。
  四、立案问题
  雁中是个私立学校,山地方上的绅士们组成董事会来筹募经费,管理财务。我只管教育工作,每月向董事会领工资。
  根据当时的法令,私立学校未立案,学生学业成绩政府不予承认,既得不到文凭,升学也受到阻碍。我想,学生辛苦学习三年,三年后如得不到升学机会,我心中也有愧。因此我先和教育厅(驻景宁县)中教利科长洪炽藏通信联系,准备好材料去办理立案手续。因温州、丽水沦陷,水路不通,只得翻山越岭,和校董张树森②並一挑夫三人同行,共步行五天,途中要爬几次一千公尺左右的山岭,中途宿在民家。当对路上时有盗劫,很不安全。高山峻岭,一连数里,十分难行。沿途百姓生活艰苦,出于我的想象。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第五天到景宁山顶,下望县城在盆地中心如一小团丸,隐约看到人家,但从山上到山下步行竞化半天时间,共高可知。
  我到景宁后,找教育厅中教科科长洪炽藏。他在北大读书时就和我相识,后来他到温中任教兼总务主任,亦和我同事。雁中立案,我事前已去信和他联系,我想当无问题。不料他在办公厅当面批评我“未立案先办学”,“不符规定”等语,使我大失所望。实际当时教育厅长许绍棣,要拉拢一批国民党员为心腹,以便树立自己势力。洪是秉承他意旨的,在办公厅表示自己公正无私。虽然他晚上又到我处认错,但是立案终成泡影。
  我和张挺三分别后,沿瓯江顺流到云和县,再到碧湖。当时敌人已退,我把残留在碧湖宿舍未抢光的东西运回。同时借此机会,向联高同事(原校长,四川人,已回籍,留下书籍托人出售)买得四库备要一部(商务印书馆出版,好几百册)以充实雁中图书室。又购得大时钟(直径一公尺)一座,用人藤箱装好,十分慎重保护,怕破了水头没法修理。大家看我带了这许多东西回校,很高兴。但立案未成,我心难受,又连日爬.高山,劳累过度,到家后竞吐出献血来。
  五、“蕃薯丝团”
  雁中的创办,使北港区十八万人口中的有志青年,得到升入中学的机会。第一届招了一百零二名。不少学生无力寄宿,远地走读。风巢山边学生徐和玉,每天起早跑二十里路赶来上学,从未间断,刻苦求学,精神可嘉。如何教育这批学生呢?我和楚淮都主张严格。首先在学业方面要求十分严格,留级的比例较高。后来的毕业生成绩都较好,真正学到了本事,解放后分散全国许多地方,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业务骨干。
  我还动员当地士绅捐献了毗连学较的“十亩区”,建设一个大操场,使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教室不留一个人,每人都有活动机会,借以锻炼体魄,亦使全校师生在建设操场过程中参加平地、拣石子、填砂,得到劳动训练的机会。
  我以身作则,经常带领学生到埠头运砖、抬水、在校里叠砖瓦。洪水过后,抬水冲洗道路。不怕大家笑话我这中学校长“大材小用。”意在劳其筋骨,使学生们保持勤劳朴素的本色。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今未有的“蕃薯丝团”事。当时北港山区贫穷落后,绝大多数人都吃蕃薯丝,很少吃米饭。来校寄宿生因家里没有米可带,必须用番薯丝向邻舍换米,经常换不到。因此我想出办法,学生吃饭可分二种,一种吃大米,一种吃番薯丝。这样虽然办事人员和厨房工作增加了困难,但是给贫苦学绝解决了大问题。参加“番薯丝团”煮至少有三桌人。其中如山门林越(声超),刻苦学习成材,抗美援朝时立过功(留朝参战八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贡献,(现任解放军后勤部一研究院当助理研究员)他三年前来看我,说我在雁中提倡“番薯丝团”立了大功。当时如果没有这一着,他书就读不成了,今天的成就就是这“番薯丝团”创造出来的。
  六、告別雁中
  从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四年冬,我在雁中当了两年半校长。虽然徽薄的薪水不够维持一家七口生活,以至不得不接受堂侄一袋棉花的赠与,并拟卖掉狐皮大农贴补家用,但是我尽心尽力想把雁中办好,颇得舆论支持。
  闻道故人挥妙手,
  越溪深处栽桃李。甚西风鸿雁飞,
  卮笺纸,
  欲把天吴倾碧海,
  中原暂把妖氛洗。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
  从君矣!
  这是我在水头办雁中时,苏步青同志送给我的一首词。他当时在贵州遵义浙江大学教书,经济十分困难,颇有还乡办学之思。
  那么,我又为什么离开家乡,离开白手起家、辛勤创办的雁中呢?原因在于我和董事长吴勃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想
  我是本着一贯教育救国的思想,在国难时期为救济失学青年,培育人才,而办学的。而吴勃却是借此机会提高自己在整个平阳士绅中的地位。我十分不满他的为人。有一次在散学典礼上,全体师生和吴勃等都在座,我向学生慷概训话:“国是无数家组成的。现在抗日、国难深重的时候,家道也必定随国难而日益因难下降。但有些人国难而家不难,反而借此集会大发国难财,这是不正常的,所以我想在这里送给每位同学一把‘尺’,去度量社会上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我认为,困难而家亦越来越困难的是好人;反之国难而家越来越发财的是坏人。”吴勃当然明白所指何人,因此怀恨在心。他知道我为人公正廉明,教学颇得好评,在温州教育界有社会地位,用一般手段是无法使我听他指挥的,就想要手段在政治上拉我下水,两人关系更加紧张。因此,接受好友之劳,决定离开这是非之地。同吋,雁中荜路褴褛的草创阶段已经过去,各项工作渐上正轨,我也可以放心离开了。原拟履约重回联高,因浙东第三临时中学校长邀请,为战区流亡学生授业解惑,盛情难却,便暂往该校执教一年。
  临走前夕,全校师生依依惜別,两百多人列队,吹号扣鼓,绕行水头街路一周,高擎“如坐春风”锦旗送到我家。此锦旗现尚留在箱底,成为我创办雁中、长校两年半的唯一纪念品了。
  注①:陈楚淮老师,近几十年一直在浙江大学任外语教授,现已退休。
  注②:张树森,宁挺三,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南雁中学校董之一。当时去龙泉浙大分校任课,和我约好同行,张教授于1985年去世,享年87岁。
  注③陈逸人陈大法两位语文好教师均已去世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本辑内容涵盖了历史、教育、人物传记、地方文化和社会运动等多个主题和子话题。它通过不同的文章和段落,展示了不同领域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阅读体验。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洋民
责任者
吴人鉴
相关人物
陈圣范
相关人物
沈乃昌
相关人物
杨士琳
相关人物
陈逸
相关人物
陈大法
相关人物
段光尘
相关人物
方仲友
相关人物
张孟强
相关人物
张树森
相关人物
许绍棣
相关人物
张挺
相关人物
徐和玉
相关人物
苏步青
相关人物
吴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雁中学
相关机构
温州中学
相关机构
镇江中学
相关机构
上海商务印书馆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相关机构
黄埔军官学校
相关机构
商务印书馆
相关机构
浙江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原县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金华市
相关地名
永康市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
后山镇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瑞安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金乡县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
碧湖镇
相关地名
云和县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北港镇
相关地名
中原区
相关地名
水头镇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遵义市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龙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