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故庐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96
颗粒名称: 白石故庐考
分类号: I222
页数: 3
页码: 84-86
摘要: 本文讲述《霁出先生集》卷一中《归白石故庐》诗的解读,探讨了诗中所述匡亡后哀痛心情与荒凉景象,同时提及白石故庐的具体地点和相关资料。通过古籍记载和参考资料,揭示了白石故庐可能位于平阳州治后白石巷,或是西门外白石巷。
关键词: 霁出先生 作品 《归白石故庐》

内容

《霁出先生集》卷一有《归白石故庐》诗:
  西邻共灶出荒墟,独鹤归来认旧庐。
  一径苍苔供瘦策,半簪华发伴残书。
  斜阳苍陌语初燕,新水池塘生细鱼,
  小立春风怜寂寞,忽吹花片入襟裾。
  这首诗写出了匡亡后的哀痛心情与四邻经兵燹后的荒凉景象,至于白石故庐的具体地点,无从揣测。但在古籍中,可以拈出六条资料:
  一、《霁山集》卷一《南山有孤树》诗,元章祖程注:“案先生所居州治后白石巷中,南对昆岩。”
  二、明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居州治后白石巷,别墅在城西赵奥马鞍山麓。”
  三、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弃官归里,隐州后白石巷。”
  四、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山川上》:“自甸阳山东北迤为白石山,一名下山。有溪东南流,曰白石河。山麓有白石巷,有宋林景熙故居遗址。”
  五、乾隆《平阳县志·建置下》:“白石巷在西门外。”
  六、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一·县治坊巷表》:“白石巷在西门外登瀛巷内。”
  据一、二、三条资料,白石故庐是州治后白石巷;据四、五、六条资料,是在西门外白石巷。民国《平阳县志》两说并存,可能由于分纂各写各的,总纂未暇评考,以致模棱两可。
  以时间先后论,章祖程注释为最早,章祖程注了《白石樵唱》,写了两篇文章。一篇《题白石樵唱》,后署:“昆阳后学章祖程和父题”。昆阳即平阳,章祖程是平阳人。另一篇《注白石樵唱》,后书“元统甲戍畅月”,这是完成《白石樵唱》注释的时间。元统(元惠宗年号)甲戍是1334年,林霁山死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相距只有24年。
  在章祖程完成注释的第二年,至元元年(1335),郑僖为章祖程写了一篇文章《书白石樵唱注》,文中说:
  “曩年君尝与予札,辩论河洛图书,往复数回,予固已知其学有根柢。别后久客湖海,齿载侵寻……重念乡山寥泬,文物睽孤,章君乃独能概慕前修之流风,发挥遗稿之芳韵,必使光麈远畅,有礼以传。”
  章祖程能与前辈辩论河洛图书,无论如何早慧,年纪亦当在二十以上。这还是“曩年”的事。又说“别后文客湖海”,所谓“久客”就不是短时间。据郑僖文意推断,章祖程完成注释的最早时间,也当是中年了。假定是三十五岁,那么林霁山死年,章祖程已十二岁了,如果是四十岁,章祖程已有十七岁。总之章祖程与林霁山同平阳人,又是同时代人,只是年辈较晚。他的话是最有权威的,章祖程说林景熙居州治后白石巷中,应是最可信的。
  平阳在元成宗时因户增至五万多,元贞元年(1295)升为州。要确定白石故庐所在地点,必须首先解决元时州治究在何处。据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二·公署》:县治在南门内,晋太康间置,历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民国,都在同一地点(乾隆《平阳县志·建置下·公署》记载自晋至清,县治所在同民国《县志》)。但这些资料是否确凿可靠呢?《霁山先生集》卷四《公溥堂记》正好解决这个问题:
  “平阳旧为县治,闳壮如牧守居,其堂曰‘横
  阳道院’。令尹陈容用周元公语,更其名曰“明通
  公淳之堂”。至元丁丑(1337年)治毁。越四年辛
  巳(1341年),重建厅事及仪门两庑。元贞元年县
  升州,改创谯楼于仪门之南百步……”
  这个谯楼,后为谯楼庙,在南门外,刚好在县堂南百步左右,抗日战争期间才拆毁。这就是说,元时平阳州治即明清县堂,也就是今平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地方,是无可怀疑了。现在平阳县府之后为白石河街,元时定有一条白石巷为白石故庐所在。章祖程说“先生所居,南对昆岩”,地理方位很准确。林景熙《赵奥别业》诗有“家书时到城”句,可供佐证。
  至于西门外登瀛巷内的白石巷,应是另一条白石巷,与白石故庐无涉。该地现仍名白石村,即《船屯渔唱》“欲询问字亭何处,遍种芙蓉白石村。”的张南英、綦毋父子故居所在。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施味辛同志、回亿梅康和项经川同志、龙湖女学点滴、鳌江公学大事记、鳌江公学大事记附言、抗战初期的平阳临时中学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萧耘春
责任者
周干
责任者
吕洪
相关人物
林景熙
相关人物
章祖程
相关人物
郑僖
相关人物
张南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