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历代灾异简况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94
颗粒名称: 平阳县历代灾异简况①
其他题名: (公元392~1980)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4
页码: 66-79
摘要: 本文讲述平阳县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年)六月至1980年4月历代灾异简况。
关键词: 平阳县 灾情 简况

内容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年)六月,飓风暴雨,潮涌,人多死者。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九月,括州海溢,安固②永嘉二县损四千余家。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六月,大风雨,海溢。永嘉、安固二县漂民宅6843区,溺死人9070口,牛500头,损禾4150顷。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八月,飓风,大水③。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大风雨,漂城楼官舍④。
  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天旱,地震⑤。
  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秋,大水。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大风,坏屋覆舟,大水。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大旱,草根木实俱尽⑥。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十七日,大风,雨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漂盐场。潮退,浮尸蔽川,田禾不留一葘,无收三年。(《瑞安县志》记此次大风:“八月十七日,大风,海溢,死二万余人。”)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夏、秋,凡三次大风水。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大水,夏旱。
  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夏、秋,旱⑥。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秋,飓风,淫雨,海水为灾。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八月,淫雨,自六月至八月,漂民庐,人多溺死⑦。
  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五月至八月,旱⑧。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七月,大水⑨。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六月,飓风,大水⑩。
  元世祖至元廿四年(1287年)飓风。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七月十四日,夜,飓风大雨,海溢高二丈。平阳、瑞安二州,溺死六千八百余人。
  元泰定元年(1324年)八月,夜,地震,海溢,四邑乡村居民漂荡。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自夏迄秋不雨。《元史·顺帝纪》:“温州飓风大作,海水溢,地震续”。
  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大旱。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七月,地震,海溢,漂民居,溺死人甚众⑪。
  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自二月不雨至于七月。七月,大水,复旱,明年春乃雨,岁大歉。
  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三月,大雪⑫。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大风,水溢,海舟吹上高坡二、三十里,水溢数十丈,死者数千,谓之海啸⑬。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八月,大风,海溢,沙塘陡门圮。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七月,大风雨,海溢高三丈,沿江居民死者二千余人。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七月初二日,飓风暴雨,沿江田禾尽没。
  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七月,飓风骤雨,潮溢,漂庐舍。
  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年)秋,大旱。
  明成祖永乐廿一年(1423年)自秋至来春,不雨,旱。
  明成祖永乐廿二年(1424年)秋,大旱。
  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年)六月,飓风大作,庙宇倾圮。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飓风大雨三日夜,山崩屋坏,平地水满五、六尺,田禾无收,人多淹死。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八月,旋风自海起,经叶阳、西浦,拔神祠、民居。
  明宪宗成化廿二年(1486年),早,风潮坏江口陡门。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六月间,飓风暴雨,摧屋折木。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四月甲子,地震。金乡卫自是日至七月己丑,凡十有五震。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风潮,南、北二港水暴涨,庐舍漂流,人畜蔽江而下,江南一乡,江口、径头、淋头、钱家浦、尖刀尾各埭皆崩,水逾月不下,田禾尽淹。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大风雨,海溢,仙口塘圮。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旱。八月,飓风大作,仆温州卫治及佛寺居民⑭。
  明世宗嘉靖廿三年(1544年)春、夏大旱。据《瑞安县志》载:“三月十八日,大雨雹。四至五月大旱。”
  明世宗嘉靖廿七年(1548年)飓风,文庙殿庑皆坏。生徒露居。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五月五日五更,有星赤色,尾长拖青,从西方飞过岭门山前,其光烛天,堕海中有声如炮。
  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六月,大风雨七昼夜,山崩地折,压毙人畜无算⑮。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春、夏,大旱⑯。
  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廿二日,未刻,日色正烈无云而雷。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八月,大风雨三日。
  冬,不雨,至次年六月始雨⑰。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四月,旱。五月大水⑱。
  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九日,地震有声,屋瓦堕地,五邑皆然。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月,不雨,至闰六月二十八日大雨彻五日夜不止。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七月初九日,夜大雨,仙坦山崩,大石如弹丸而下,钟楼及万绿山房、东郭庙俱坏,平地水深三尺。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秋九月,大风,海溢,田庐漂没。
  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雨米于西门内人家瓦上。
  明毅宗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有星大如斗,声如钟鸣,西南过东北而没,次早天赤如血。
  六月初三日,微雪,见于雅山寮前民家瓦上。
  清世宗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大水⑲。
  清世宗顺治八年(1651年)大水⑳。
  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年)七月初五日,大风雨,损坏城垣庐舍,市可通舟,河乡一带,早禾无收㉑。
  清圣祖康熙廿四年(1685年)春,旱。至五月乃雨㉒。
  清圣祖康熙廿七年(1688年)由夏至秋,旱㉓。
  清圣祖康熙五十年(1711年)夏,大水,南北两港溪水暴涨,淹没居民数百人。
  清圣祖康熙六十年(1721年)旱灾,大饥。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大旱,至二年二月河始通舟。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飓风,县堂圮。
  清高乾隆二年(1737年)自七月至八月十五日,飓风大雨七次,海溢,田禾尽没,江口南岸海塘悉坏。
  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七月,飓风,县学明伦堂圮。是岁赈灾7789户,设粥厂11所。
  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海溢,江口钞关冲去,沿江田亩俱没。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旱。
  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旱。
  清高宗乾隆廿八年(1763年)五月,海溢,平地五、六尺余。八月,飓风大雨,海溢,漂没屋庐人畜无算,潮退僵尸蔽野,苗槁无收。(《瑞安县志》:“洪潮溢,陆地行舟,害稼漂庐。”)
  清高宗乾隆廿九年(1764年)春,旱。五月七日午,微雪。(时四、五两月连雨,低田禾烂)
  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秋,飓风,大水,桥墩门石桥冲圮。
  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八月,飓风。学宫忠孝祠瓦揭盖。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七月晦日,大水。据《瑞安县志》载:“五邑同”。
  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五月七日,大水,永、瑞同。
  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飓风,县学大成殿圮。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1795年)海溢。
  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一日,飓风骤雨,坏城垣庐舍,毙人口牲畜无算。(《瑞安县志》载:“八月朔大风,压毙男女91丁口,塌倒房屋498间。”《永嘉县志》裁:“嘉庆元年秋八月壬寅朔,飓风为灾。是日天阴,晡时,风雨起,入夜暴烈,雨雹交下,大风拔木,电掣潮激,或云蛟斗,比晓方止,压坏城乡官民庐舍,毙人口牲畜无算。”)
  清仁宗嘉庆三年(1798年)四月,雹。七月十六日,飓风。
  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年)八月朔,大风,潮溢。九月二十四日,雪㉔。
  清仁宗嘉庆十一年(1806年)七月二十九日,大水。五邑同。
  清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年)七月十七日,飓风暴雨,屋瓦皆飞,平地水深数尺。灾情严重,海运不禁。
  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年)夏旱至秋,禾苗枯稿㉕。
  清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秋,飓风大水。
  清仁宗嘉庆廿三年(1818年)三月,大雨水。据《瑞安县志》载:“三月十八日晚,大雨如注,延至二十日黎明,平地水深三尺。”
  清仁宗嘉庆廿五年(1820年)六月,旱,七月,飓风大水。
  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八月二十日,飓风,骤雨,潮溢。田禾淹没无数。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大水。十月二十日、十一月十五日,大雪,虹现㉖。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夏雨,蒲门大水。九、十月间,连旬大雨。六月二十六日昏夜,大星自东南飞度西北,白气如练,隆然有声,红光烛地㉗。
  清宣宗道光廿三年(1843年)五月,永嘉县学署芙蓉开花。闺七月,大水入城。
  八月,风灾,晚禾歉收㉘。
  清宣宗道光廿六年(1846年)七月十四日,飓风连三日,大水,坏四乡庐舍无数。(《永嘉县志》载:“七月十四日,飓风大雨兼旬为害,坏永嘉文庙及公廨民居。”)
  清宣宗道光廿八(1848年)七月,飓风大水。
  清宣宗道光廿九年(1849年)五月初二日,蒲门乡雷雨,山水骤发,平地丈余,人物漂没,坝崩。水退,各处尸骸衣物堆积树巅。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十八日,飓风大雨至二十九日午始霁,平地水深六、七尺,田庐被淹。(《瑞安县志》载:“六月十七至二十六日,大雨十昼夜,水溢街衢,坏庐舍,乡村尤其。”)
  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飓风,海溢,学宫大成殿坏两庑,大成门及忠义祠尽覆。
  八月十一日,风潮又作,沿海房屋人口漂没无数。(《瑞安县志》载:“七月,飓风,海溢。八月又作,田禾人畜淹没甚多。”)
  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旱。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十六日,大雷雨,霰,傍晚雪大如掌,至二十三日始霁,平地深数尺。
  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少雨至明年二月。
  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六月十一日,飓风大雨,平地水深数尺,江南乡两塘坏,南港水灌入稻田,浸至七、八日。
  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初九日,大水。
  七月十二日,大风水㉙。
  清德宗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不雨,至七月初二始雨。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廿八日,飓风大雨,拔树坏屋。六月初一日,风雨又作,江潮内灌。
  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月,旱。
  清德宗光绪廿四年(1898年)八月十五日,飓风大水。
  清德宗光绪廿七年(1901年)六、七月,两次风灾,把艚海塘坏,淹田禾一千余亩,沿海各处尸棺暴露。
  清德宗光绪廿八年(1902年)八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五日(阴历七月初九至十月初六),八十三天大旱㉚。
  清德宗光绪廿九年(1903年)闺五月十八日、六月二十二日、二十七日,连次飓风大水。
  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十三日至十月六日(阴历六月初四至八月二十九),八十一天大旱㉛。
  清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初三日,飓风大水。《端安县志》载:“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飓灾,三港各乡三十余都淹没居民数万,尸骸蔽江。”
  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二十七日至九月十七日(阴历七月十五至八月初七日),大风雨凡五次,四乡大水暴发,田庐冲没,平地水淹三、四日至六、七日。(《瑞安县志》载:“八月,港乡一带人畜屋舍淹没甚众。”)
  民国三年(1914年)九月七日(阴历七月十八),飓风大水。
  民国九年(1920年)五月,淫雨,早禾淹没㉜。
  八月,飓风迭至,东南北各乡区悉成泽国,秋无收,薯芋果豆亦随之俱尽㉝。
  九月二日至六日(阴历七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飓风大水,南港、江南、万全三区灾最巨。
  民国十一年(1922年)九月廿八日(阴历八月初八),飓风大水。
  民国十二年(1923年)八月七日,八月十日,两次飓风。
  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月,旱。八月十五和八月二十六日,两次飓风。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23日、八月初一日两次飓风。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八月十八日至十一月五日(阴历七月十四到十月初五),七十九天大旱,农田颗粒无收。
  民国十九年(1930年)闺六月初三日大风,初六日大风水。
  民国廿二年(1933年)五月下旬大风水。九月十八日至次年二月十一日,旱一百四十一天。
  民国廿七年(1938年)九月二十八日,暴风大雨。
  民国廿九年(1940年)八月杪,大风雨。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九月十日至次年一月二十七日,旱一百四十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旱。
  1952年7月,多台风大雨,月降水量568毫米,达历史上最高月值。
  1953年6月14日至8月15日,旱63天。
  9月24日至11月9日,连续无雨47天,入冬仍旱。
  1955年6月中旬至9月初,连续大旱。
  九月三日大水。
  1957年4月4日有霜。6月25日至8月20日,旱56天。
  1958年9月3日至4日,台风,暴雨。
  1959年9月25日至10月28日,连续34天无雨。
  1960年7月29日至8月3日,台风,暴雨降水量达408毫米。2日一天降水246.4毫米,桥墩水库崩,整个桥墩城镇房屋街道及桥墩石桥被冲刷一光,桥墩、灵溪二区沿江田地皆成石滩,民房漂流,人畜死亡,损失不可计算。
  1961年5月26日,台风,暴雨。
  1961年6月13日至9月18日,旱98天。
  1962年8月5日至7日,特强台风,暴雨。
  1962年9月3日至6日又台风,暴雨。
  1963年1月2日至4月中旬,春旱,无水做秧田。1月8日,最低温达-5℃。4月18日,始雷。
  1963年9月10日至12日,特强台风,暴雨,作物损失严重。
  1964年1月13日,早雷。6月下旬至8月中旬大旱。
  1965年3月21日至4月12日,连续降水23天,低温,严重烂秧。
  1965年8月18日至21日,台风,大暴雨,降水量达317毫米。
  1966年8月2日,最高气温达37.7℃。
  1966年11、12两月,阴雨连绵。严重影响稻谷和蕃薯丝收晒工作。
  1967年8月3日至11月17日,旱107天,塘河见底,可行人,可种菜。
  1969年8月“第十一号”台风,大暴雨,淹没农田20万亩(连苍南县)损坏堤塘438条,大小渔船112只。
  1971年9月23日,特强台风(23号台风),暴雨,淹没农田25万亩,毁坏房屋24818间,粮食仓库49座,损坏渔船91只,损坏堤塘448处,拆断电线杆3049根,公路被冲83段处。
  1972年4月1日至2日,强冷空气,下雪,气温突降,并有霜冻,秧苗冻死严重。8月1日至2日,台风,大暴雨。
  1972年8月17日,特强台风(九号台风),大暴雨,淹没麦禾321094亩,中稻3924亩,冲倒蕃薯77532亩,倒塌民房788间,死32人,伤269人,捣坏渔船95只,打断农排低压杆2323档。
  1973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气温降至历史上同期最低点。
  1973年7月1日至21日,连续降雨;3日至6日,台风,暴雨,月降水量达535.5毫米,超过历史上同月平均降水量三倍多。使早稻严重减产。
  1974年自上年12月12日至1月13日,连续无雨33天。
  1975年8月12日至13日,台风,暴雨。
  1976年7月8日至8月29日,旱53天。3月份降水量仅52.9毫米,低于历史上同月平均降水量5倍多。
  1977年1月5日,大雪,平地雪深6厘米。
  1978年8月1日,最高气温达37.3℃。
  1979年9月10日,进入秋旱,自9月27日至11月2日,无雨39天。入冬仍旱。
  1980年2月1日,气温-2.7℃。上旬大雪,并有冻雨。
  四月下旬,出现历史上罕见低温阴雨,28日一天降水量69.2毫米,达历年4月份日降水量最大值。

附注

注: ①公元392~1920年部分,主要辑自《平阳县志》,部分辑自《瑞安县志》、《永嘉县志》。1921~1955年部分,系走访群众并参考有关资料整理而成。1956年以后的,主要据平阳县气象站记录及平阳县水利局有关记载整理而成,日期均为阳历。 ②据《平阳县志·舆地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横阳并入安固县(今瑞安),武后大足元年(701年),复分安固置横阳县。 ③④⑤⑩⑭㉕㉖㉗㉘见《瑞安县志》。 ⑥⑦⑧⑨⑪⑫⑬⑮⑯⑰⑱⑲⑳㉑㉒㉓㉔㉙㉚㉛㉜㉝见《永嘉县志》。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施味辛同志、回亿梅康和项经川同志、龙湖女学点滴、鳌江公学大事记、鳌江公学大事记附言、抗战初期的平阳临时中学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虹东
责任者

相关事件

1953年6月14日...
相关事件
1953年9月24日...
相关事件
1957年4月4日平...
相关事件
1958年9月3日至...
相关事件
1959年9月25日...
相关事件
1960年7月29日...
相关事件
1961年5月26日...
相关事件
1961年6月13日...
相关事件
1962年8月5日至...
相关事件
1962年9月3日至...
相关事件
1963年1月2日至...
相关事件
1963年9月10日...
相关事件
1964年1月13日...
相关事件
1965年3月21日...
相关事件
1965年8月18日...
相关事件
1966年8月2日平...
相关事件
1966年11、12...
相关事件
1967年8月3日至...
相关事件
1971年9月23日...
相关事件
1972年4月1日至...
相关事件
1972年8月17日...
相关事件
1973年7月1日至...
相关事件
1974年自上年12...
相关事件
1975年8月12日...
相关事件
1976年7月8日至...
相关事件
1977年1月5日平...
相关事件
1978年8月1日平...
相关事件
1979年9月10日...
相关事件
1980年2月1日平...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